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佛教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佛教的“灵魂不灭、轮回转生”的生死观是指生命主体(灵魂)在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流转、生生不息,死亡不过是生命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生命的结束。

轮回转生是基于自然节律和宇宙循环的想象。

以这一观念观照生与死,就会发现,死亡不再是个体生命的终结,而是为个体生命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的可能。

相关才子以毕业论文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
“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限界”,因此而“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流转的生”。

其实,基于万物有灵观而产生的灵魂在不同生命形态中流转不息的信念,体现了人类试图超越死亡的原始心理本能。

因为生死问题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之一,超越死亡成为人类亘古不泯的追求。

死亡在现实中不可逃避,只能在心理上象征式地超越,轮回转生即是其超越方式之一。

禅宗的“生死一体”、“万物一如”的顿悟则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更高级的瞬间超越的方式。

因为,禅宗特别提倡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事物时的一种对无形无限的“终极存在”的认知。

所以,禅宗的“无”或日“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不是一般意义的不存在或否定,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无”,也就是以“无”为最大的“有”。

此时,“无”是同“有”相对立而存在的,是产生“有”的精神本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源泉,是生生不息永恒不灭的事物之本体和最高实在。

我国学者颜翔林曾撰文充分论证“虚无”的这一哲学本体论价值;日本学者福岛庆道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提出了“禅是无的宗教”这一著名命题。

川端康成也明确指出:“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

基于这种“万物皆空、一切本无”的宇宙观,禅宗建立了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

禅宗认为自心就是人的自我本质。

自心从实质上讲就是本真之心,也称本心,或叫净心,也就是佛性。

因为禅宗认为人的本心是清净的,具有超越佛性的特点,自心即佛,佛即自心。

人的内心就是一切:人世的苦乐、得失、毁誉及迷悟都在于自心,决定于自心;主客、物我、人己、今昨都是自心虚妄区分的结果;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不过是小小本心幻化的产物。

基于此,禅宗提出了其独特的解脱方式——自心觉悟。

因为我心即佛,一切为我心之幻化,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存的,想求助
于任何外在的力量来获得彻悟超越,只能是水中捉月、镜里寻头。

自心觉悟有两种方法:坐禅渐修和心下顿悟。

在这两种方法中,禅宗尤为推崇后一种,即在“以心观物”时,突然受到触发而有所升华,脑海里出现一片空白之后便立刻达到了梵我合一、物我一如、空心澄虑、本心清净的“无我”境界,在一刹那的顿悟中便可超越一切有形的羁绊,上升到无形无限的永恒。

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就是:“法界则是一心,一心则是法界。

草木国土皆成佛祭也。

”这种顿悟尽管在脑海表现为一瞬间的闪现,但却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品性,因而可以说它是感性的,但同时又超越了感性。

从哲学上说,这正是感性向理性的深沉积淀所生成的一种对宇宙人生的整体直觉把握,是一种直接审察到的深邃,是一种灵感状态的思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