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宁夏诗词中的贺兰山文学形象探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宁夏诗词中的贺兰山文学形象探析
[1]
摘要:贺兰山作为宁夏极具标志性的景观符号,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
明
代是宁夏诗词发展的井喷期,诗词的数量和质量都较前代有巨大突破,这一时期
贺兰山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宁夏诗词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构成了千
姿百态的贺兰山形象。
通过梳理明代宁夏贺兰山诗词,不仅能揭示明代宁夏地区
政治、文化的状况,也能丰富宁夏地区的文学形象内涵。
关键词:明代宁夏贺兰山
一、明代贺兰山诗词创作背景
贺兰山坐落于宁夏西北,是宁夏和内蒙古的界山。
自古便是西北少数民族频
繁活动的地带。
周朝,猃狁(古匈奴旧称)在此聚居;秦时为义渠戎,被秦国所灭,后又多次被匈奴占领;汉时,武帝在贺兰山东麓设立廉县将贺兰山纳入汉朝
统辖范围内;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争频发,鲜卑、匈奴、羌游牧于贺
兰山一带;唐时,贺兰山又被突厥、吐蕃和回纥统治,后太宗时联军驻扎于此;
宋
金时期,贺兰山是西夏国和辽国频繁争夺的对象,党项族、女真、契丹等民
族在此繁衍生息;元代,蒙古族掌握了对贺兰山的控制权。
明代,宁夏军事战略位置提高。
为了抵御北部的瓦剌、鞑靼,中央政府在贺
兰山一处设置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乾隆宁夏府志》就指出“明初,设宁夏府,洪武五年废。
九年,改置宁夏卫,后又增前、中、左、右共五屯,隶陕西行
都郡。
”同时伴随着边防事业的大力开发,明政府还调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员
远赴宁夏任职,“置兵卫以守之,而又在以亲藩,总以内外文武重臣,于是城郭
之固、人物之殷、兵马之雄壮、屹为关中之巨防矣。
”这些官员以科举为业,文
学修养颇高,在案牍劳形之余与诸友酬唱研学,创作了大量吟咏宁夏风光的作品。
作为西北名山,贺兰山独特的风光景致强烈吸引着这些来自中原的官员,他们对
贺兰山的赞叹诉诸于笔端,掀起了吟咏贺兰山的狂潮。
他们从不同角度展开对贺
兰山的描绘,或是自然景观、或是人文遗迹亦或是丰富的物产。
二、明代贺兰山文学形象
(一)风景胜地
在明代,诗人们掀起了对贺兰山吟咏赞美的高潮,其中对贺兰雪景的曼妙景
色赞不绝口。
贺兰山山势高峻,属于典型的山地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清凉,独
特的山势走向使其降水量由山麓至山顶逐渐增多,降水较多,常年的低气温和充
沛的降水量造就了贺兰山独特的雪景。
而雪景中尤以贺兰晴雪最负盛名。
所谓贺
兰晴雪并非是指贺兰山冬令时节晴日雪景而是在夏季山顶积雪之景。
《圣立义海》言:“夏国三大山,冬夏降雪,日照不化,永积。
有贺兰山、积雪山、焉支山。
贺兰山尊:冬夏降雪。
”记录了贺兰山在冬夏之际雪聚山顶的景致。
明代诗人也
多对此描绘。
潘元凯《贺兰九歌》“高地远近雪漫漫,六月峰头犹苦寒。
”和孟
霦《犒君入口》“兰山含积雪,五月未知春。
”都指出贺兰山顶五六月积雪的奇
妙景致。
还有朱遂㙉《贺兰晴雪》“清光绚玉冲虚白,秀色拖岚映夕红。
”雪景
之色如清光白玉之皎洁,阳光笼罩其中,更衬托出夕阳红灿。
高公韶《驻车灵夏》“贺兰雪色映晴岚”雪景和日光交相辉映,贺兰山奇美壮丽之貌扑面而来。
另有
写贺兰山雪大而急的,如朱栴《贺兰大雪》”北风吹沙天际吼,雪花纷纷大如手。
青山顷刻头尽白,平地须臾盈尺厚。
“”雪花大如手掌,顷刻之间雪堆满山头。
我们不难看出对贺兰山雪景的描绘是明代诗词中贺兰山文学形象的重要内容。
除了对贺兰山雪景的赞叹,诗人们对贺兰山这一座西北雄山的巍峨之景也多
赞咏。
《宣德宁夏志》记载:“贺兰山,在城西六十里,南接莎罗模山、灵武口,东北至大河之滨,巍然屹立,丹崖峭壁,翠峰森列,峻极于天。
山路险恶,羊肠
萦回,真边场之金城也。
”记载了贺兰山险峻的特点。
明代诗人擅长通过描写贺
兰山与云天相连突出其高矗巍峨。
如孟霦《奉和宿赤木口》“重关绝壁郁崔嵬,
立马烟岚扑面来。
”不仅描绘贺兰山绝壁之险,还以登临贺兰山有云气扑面的夸
张手法侧面表现出贺兰山之高。
金幼孜“断峰迤逦烟云阔”写贺兰山峰在云雾之
中曲折连绵之态。
王弘《宁夏写怀》中“贺兰山色与云奇”、李梦阳《出塞》
“贺兰千嶂果云霄”、徐键《望贺兰山》“万仞巍巍障碧空”以及孟霦《奉和途
中口占》“石峦高倚白云看”都是将贺兰山和云雾之景相融来突出其高立。
同时
还有一部分诗作则突出贺兰山山势险峻的特点。
如潘元凯《贺兰九歌》“璧立万
仞罗岩峦,形势蜿蜒如龙蟠。
”写贺兰山势陡峭蜿蜒如巨龙盘旋,起伏连绵。
王
崇文《贺兰山》“遥岭蜿蜒通紫塞,秀峰斗绝倚苍穹。
”同样是写贺兰山蜿蜒绵
延至长城,其秀丽斗折宛若依仗天空。
在诗词中我们不仅能从领略到贺兰山势崔
嵬之景,其苍翠风光更是一绝。
尹应元《巡行登贺兰山》“万木常笼青嶂日”王
逊《喜见贺兰山》“碧树千行密拥旌”都描绘了当时贺兰山地区植被之茂密,这
两首诗中“万木”“千行”之词足见贺兰山当时林木郁郁葱葱之景。
萧如熏《秋征》“新秋呈霁色.....兰山翡翠峰。
”以“翡翠”形容贺兰山,其青翠欲滴之
态可以想见。
(三)富庶之乡
贺兰山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物产。
金幼孜《将至宁夏望见贺
兰山》“白海堆盐封碛外”一诗就指出贺兰山这片土地蕴含着丰富的池盐资源。
贺兰山一带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地区之一,其盐场开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西夏时党项贵族李元昊更是依靠贺兰山一带的盐场开发奠定了西夏国的立国基础,在清代时,贺兰山更是当时13个大盐场之一,为西北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盐资源。
这里还根据盐的颜色将其分为白盐、青盐、红盐、黑盐等不同种类的盐,金
幼孜笔下的“白海堆盐”应该就是指的这里的白盐。
贺兰山除了盛产白盐,还有
最具地标性的特产-枸杞。
萧如薰《秋经》中的“杞树珊瑚果”指的就是色如珊
瑚的枸杞。
贺兰山拥有种植枸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黄河和清水河淤积的沙性
土质疏松,富含钙质,通气排水性好,利于枸杞树根系发育。
其东麓全年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枸杞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糖分。
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中国
品质最好的枸杞。
(四)人文胜地
贺兰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人文古迹。
朱秩灵《兰山怀古》云“文
殊有殿存遗址,拜寺无僧话旧游。
紫塞正怜同罨画,可堪回首暮云稠。
”就记载
了贺兰山众多的人文景观。
诗中的“文殊有殿”指的是贺兰山文殊殿,“拜寺”
指的是拜寺口、“罨画”指的就是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文殊殿、拜寺口这两处景
观与当时西夏时贺兰山一带人们崇尚佛教背景密切相关。
历代西夏黄帝都非常崇
拜文殊菩萨,李德民曾专门派遣使者前往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朝拜,李元昊更是
在贺兰山修建了文殊殿。
贺兰山岩画可谓是贺兰山最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贺兰山
岩画早在北魏时就已出现,因图画之貌的特点以画石山为名。
贺兰山岩画内容以
人脸和贺兰山地区的各类动物形象为主,记录了生存于此的民族狩猎、祭祀、娱乐、交媾等活动。
所以诗人面对眼前之景感慨风云变幻,朝代更迭,曾经赫赫有
名的拜寺口已无僧人,只剩在历史的光辉下淹没的长城、岩画在诉说曾经的辉煌。
三、余论
明代诗人给予贺兰山特殊的关注,留下丰厚的诗篇,完整展现了贺兰山的曼
妙风光和文化底蕴。
无论是承载历史的人文古迹还是彰显自然山水的贺兰山景,
这些诗词无不彰显了明代宁夏诗词中贺兰山的文学形象,也勾勒出明代宁夏地区
的文化发展的昌盛景象。
参考文献
[1]清·张金城修,清·杨浣雨,陈明猷点校.乾隆宁夏府志[M].银川:宁夏人
民出版社, 1992.
[2]杨继国,胡迅雷主编.宁夏历代诗词集(第一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
版社,2010.
[3]克恰诺夫等.圣立义海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4](明)朱旃著.宁夏志笺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5](明)胡汝砺编,管律重修,陈明猷校勘.嘉靖宁夏新志[M].银川:宁夏人民
出版社,1982.
[6]陈玮.西夏佛王传统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3(04).
本文系2023年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明代宁夏贺兰山文学景观研究”(项目编号:YCX2305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邱潇(1998年07月)女,汉族,四川达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