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的创作思想
湛江师范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1236班张秋珠
摘要:通过对白居易不同时期诗歌内容的分析,来审视其一生创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分前后两个时期,晚年时,甚至寄情山水、礼僧拜佛,道佛儒三家思想三位一体地影响着诗人,其诗歌创作少了原有的战斗意味,多了几许感伤、几许惆怅。尽管这样,后人也可以通过诗歌的不平、苦寂,来品味其人生,反观其社会,也会给人以一种独特的审美力量。
关键词:白居易;前期后期;诗歌创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阳去世,葬于洛阳香山。
一、白居易前期创作思想和社会价值
遭贬之前的白居易,由于多年饱受离乱,加以当时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悉心洞察社会,深入剖析人生。作为士人的他,深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以济沧生为己任,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力求其诗文创作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实践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这种自觉的理论意识,冲破了以后部分诗人专写风花雪月逃避现实的不良倾向,开创了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新局面。值得关注的是白居易的讽喻诗,它们能够反映国事民生,发挥政治上的美刺作用。
首先.诗人在盩庢县做县尉之时,有更多机会接触农民,亲眼目睹了黑暗社会给农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清醒地意识到豪门权贵挥金如土,广大农民啼饥号寒。这便引起了诗人的沉思和激愤。他把斗争的笔锋伸展到时代的洪流。诗人本着“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目的。结合切身感受写下两首著名的诗歌:其一《宿紫阁北村》、其二《观刈表》。《宿紫阁北村》描写军吏“抢酒食”“砍树”两个场面,他们依仗皇帝的“恩幸”,为所欲为,不可一世。结尾运用画龙点睛的笔法,借“我”被吓坏,悄声告村老“主任慎勿语,中尉正承恩”把矛头透过暴卒,刺向其后台“中尉”,又透过“中尉”,刺向“中尉”的后台“皇帝”!此诗一出便令“握军要者切齿”。第二首《观刈表》,所描绘的两幅画面形成强烈反差,前者揭示农民生活的艰辛,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然两者又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即今日的割麦者未必不是明朝的拾麦者,诗中渗透着强烈的讽喻意味。值得称道的是,诗人有农民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安适,“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无疑是触景生情的产物,寄托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因而诗人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便步入了一个新天地。值得注意的诗作《轻肥》(源于《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采的一笔!
其次,元和三年至元和五年的三年间,白居易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之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勇猛奋斗。有名的政治讽喻诗——《秦中吟》和《新乐府》,即写于此时。下面我仅对其中名作《卖炭翁》作以浅析,进而体味白居易的良苦用心。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除了体现这一理论的《卖炭翁》外,还有《重赋》、《杜陵叟》、《红线毯》、《缭绫》等。
最后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之时,写下了伤感诗《长恨歌》,此诗奠定了白居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坚定基础。《长恨歌》创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来结构全文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的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情感,略有遗憾的投射。《长恨歌》的创作目的是:“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其物(美女,指杨贵妃),窒乱阶(防止导致祸乱),垂于将来也”。《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