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话语语篇功能与人际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元话语的语篇功能与人际功能
摘要:本文采用hyland和tse对元话语的分类方法,对学术论文摘要中元话语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进行了探讨。
通过列举该类摘要中出现的多种引导式元话语与互动式元话语的使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元话语在构建语篇,表达命题内容,以及建立作者与读者人际对话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元话语摘要语篇功能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03
1 引言
随着话语分析研究的深入,元话语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人们发现,有效的话语交际既要传递命题信息,也要传达语用信息。
元话语(metadiscourse)便可传达语用信息,是作者采用的组织话语,表达对命题信息和读者态度的显性语言手段。
本文拟从学术论文摘要中元话语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的角度来探讨元话语在学术交
流中的作用,剖析元话语如何帮助作者陈述研究内容,建立可信度,并通过协商与读者建立对话关系等。
2 元话语的概念及分类
国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元话语的概念进行过阐释。
harris (1959)最先提出了元话语的概念,它指作者/发话人为引导读者/听众理解其文章/话语所做的努力。
vande kopple (1985)认为,元话语是基本命题内容以外的话语,引导读者组织、分类、解释、
评价和反映篇章信息的一套机制。
他将话语分为篇章元话语(textual metadiscourse)和人际元话语(interpersonal metadisourse)两类。
但该种分法可能会破坏三种元功能的整体性。
而hyland和tse (2004)认为,元话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修辞和语用现象,具有多功能性。
广义的元话语体现了作者在篇章中使用语言和修辞的方法,以及把话语组织和话语含义结合起来的方法。
他们将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话语(interactive resources)和互动式元话语(interactional resources)两类,分别用于表示交际中的篇章和评价特征。
hyland的分类方法应用最广,也更接近元话语的本质特征。
本文将采用该分类方式对语料进行分析。
引导式元话语主要指篇章组织层次上的连接成分,有助于引导读者理解篇章结构及掌握命题进程;而互动式元话语则涉及作者的介入与评论,体现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包括亲疏程度,双方的参与以及作者对命题和读者的态度等。
具体详见表1(见右表)。
如表1所示,引导式元话语从不同方面引导读者理解语篇,而互动式元话语则体现作者构建立场,与读者建立联系,表达协商、劝说等情感态度,因此也更能表达人际意义。
3 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的语篇功能与人际功能
swales认为,学术论文不仅是对科研成果的陈述,更是一个复杂的话语重建过程,作者需要预期学术界的反应,并随时予以回应。
所以,作者既要创建衔接的语篇,又要跟踪读者的期望。
而论文摘
要因其特殊的位置和作用,更需要作者有效地使用各类语言手段,既明晰地表达命题内容,又与读者对话协商,构建自己的学术身份。
3.1 引导式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的语篇功能
由上可知,引导式元话语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使用一系列语篇连接成分引导读者阅读语篇,使其更好地了解语篇的组织结构及命题发展进程。
学术论文摘要首先要传递作者的命题信息,读者需要从语篇的组织结构中理清作者的思路。
引导式元话语可以为读者提供许多线索。
3.1.1 框架标记语的语篇功能
通常情况下,学术论文摘要有较明显的框架结构,作者通过使用框架标记语来表明语篇的组织结构,进而指导读者的阅读过程,阐明命题信息间的联系与意义。
请看下例:
①this paper is a survey of the pragmatic studies about conflict talk in interaction. it firs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conflict talk and some of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fter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multiplicity of its terminology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re then discussed, so as to show its complexity in use.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potential topics and scope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conflict talk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摘自《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概述》,《外语教学》2010年第1期)
此例中,作者通过使用first, after和finally三个框架标记语标示了论文的组织结构。
首先通过first引出论文的第一部分,进而由after引出了全文的主体,最后通过finally提出该研究的结论。
由此可见,正是框架标记语的合理使用,使得整个语篇结构自然紧凑,逻辑严密,命题信息明晰。
3.1.2 过渡标记语的语篇功能
先看下例:
②the results show that l2 english teachers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syntactic transformation skills while paying much less attention to register features, and therefore lost the sensitivity to some improper output. (摘自《从写作评估中的语域意识看第二语言语法能力与社会语言能力》,《现代外语》2011年第1期)
上例中,作者在介绍完研究内容后就着重强调发现的结果。
首先,通过while一词引出发现的两个结果,并借助该词的对比含义将它们加以对照,进而揭示此方面存在的问题。
接着,通过and引出另一结果,同时也借助therefore解释了该结果与上述结果的内在关系。
显然,三个过渡标记语使语篇层次清晰,逻辑分明。
3.2 互动式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中的人际功能
学术论文摘要中,作者不仅要介绍研究内容和结果,还要劝说读者接受其观点,并愿意阅读完整篇论文。
这就需要他通过语言来承认、构建和协商与读者的关系。
互动式元话语表达作者对读者或命
题的态度,表明双方的互动关系,在学术论文摘要中发挥着重要的人际功能。
3.2.1 模糊语的人际功能
模糊语可以减弱命题信息的确定性,强调作者的主观性,从而建立作者与读者间协商、对话的互动关系。
见下例:
③english sentences with two or more quantifiers may have two or more interpretations.(摘自《量词提升的制约条件》,《现代外语》2011年第1期)
该例中,may表示作者对自己所提观点持保留态度,暗示该信息是依据其推测而非确定的知识,从而帮助作者建立谦虚谨慎的研究者身份,同时表明愿意与读者协商交流以使观点被接受的愿望。
3.2.2 态度标记语的人际功能
态度标记语表达作者对命题的情感态度。
它们表示惊讶、赞同、强调、感兴趣等。
请见下例:
④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the modern descendant of b.
f. skinner’s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have rarely if ever been seriously contemplated by applied linguists for poss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摘自“audiolingual method and behaviorism: from misunderstanding to myth”,applied linguistics, 2006/27(3))
显然,上例中 contend一词清楚地标示了作者对命题持肯定态度,同时表明他通过选择最符合其身份的得体语言向读者表达情
感,缩短双方距离,构建对话关系。
4 结语
本文运用hyland和tse对元话语的分类模式,探讨了学术论文摘要中元话语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分析说明,元话语在连接语篇结构,突出命题意义,展现逻辑关系,构建作者身份及创建对话关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一些主客观的限制,本文的分析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但随着元话语研究的深入,相信此类语篇中元话语的功能研究将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harris, z. linguistics transformation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a]. in papers in structur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inguistics, dordrecht: d. reidel, 1959.
[2]vande, k. j. 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 [j]. college composition an communication,1985,(36):82-93.
[3]hyland, k. & tse, p.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25(2):156-177.
[4]杨信彰.元话语.导读[a].metadiscourse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谢洪,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文体学,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