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的七种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无论中西 方,都有把追求并
感知“完善”或者 “完美”的行为与 审美混合在一起的 理论。


更普遍的情况是,审美经常和对真理、对规律性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美即真”这样的命题往往通过柏拉图主义,通过唯物反映论,通

过诸种意识形态的反映论,通过科学主义,在美学中成为审美本质论 的一种样态。在这种理论中,审美是一种认知行为。
“有一公共底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底觉解,所以此公共 底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底意义,因此,在此公共底世 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底境界。”
境界在这个判断中,是指思想觉悟与精神修养,境界 的高低取决于认识上的“差异”,而差异的根源在于 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也源于人的一种内在的更 高意志。
认识论 本体论 人生观
“人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有小大。 其境界高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 界大。其境界低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 分底世界小。公共世界,无限地大,其间 底事物,亦是无量无边地多,但一个人所 能实际享受底,是他所能感觉或了解底一 部分底世界。”
觉解问题,是“眼界”问题
对问题和现象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全面的程度,决 定着人的“眼界”与“心胸”。在这个认识论向度 中,预设了一个无限的世界,对这个世界所认识的 越广阔,那么境界就越高,“他的觉解,可以使他 超过实际底世界。……他所能享受底,即不限于实
“哪一种审美”能够 救赎我们?
审美有许多种吗?
从美学史的角度看有很多种“审美”

道德情感所带来的愉

悦与审美愉悦是相通 的甚至交融在一起的。

这个观念在西方早
期的苏格拉底那里,

在柏拉图主义的传统
中,一直是基础性的;
在中国,这个观念是
儒家美学的悠久传统。 在感性对象里对道德 观念的体认与对道德 情感的体验,在这个 传统中常常被等同于 “审美”。
审美是多元的,但多 元之间,是有境界差 异的,这是来自东方 的启示! ——什么是“境界”?
贰 肯定性超越:境界论的启示
“境界”本质上是对庸常状态的“超越”
在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时,作品在某个方面“境界高”,往往是指作品所传达出的“意蕴”的“深度与广
度”,或者艺术家在创作“技艺”上所体现出的“自由”。因而说某种观念或某物“境界高”,是在肯定事 物所体现出的某种“超越性”,在这个层面上,“境界”这个词的内涵,不是指“意象”或“情景”等具体
这种观念的启迪性在于:“审美”这种行为,以及对于“审美”的诸种有差异的观念,是否可以按这种 原则形成一种“并列”但又不断“超越”的关系?——应当可以。 超越并不是否定……在各境界之间和各境界之内,包含有一种“肯定性的超越”,这种肯定性的超越不是 辩证意义上的扬弃,而是对于对象自身价值的肯定, “肯定性超越”中的“超越”体现在于:还有更高 的意义与价值值得我们去追寻。 把这种肯定性超越用在对于审美研究中,那就意味着:无论是审美功利主义、审美自然主义,还是审美 道德主义和非功利性的审美,诸种审美行为和审美观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都值得肯定,但仍 然还有更值得追寻的。
“审美”与“非审美”的差异在哪里?
对年画的欣赏, 对拉斐尔的欣赏, 对当代表现主义作品的欣赏,
都可以被纳入“审美”的领域之中;
对民间小调的欣赏 对女高音咏叹调的聆听,
也可以同时被“审美”这种行为所统摄
要明晰地界定“审美”与“非审美”的差异是不可能的,因为“审美”作为一种以愉悦为目的判断,它无法说清楚 它追寻的“愉悦”与其它非审美的愉悦明晰的界限在哪里!更何况在审美愉悦与其他的人类所获得的愉悦之间,还
“包容”就意味着多元化,
“指引性”又要求给予方向,也就是理想或者最高价值,这显然与后现代的去中心化
与混杂性观念是相冲突的;同时,指引性意味着,必须在多样性之中进行价值评判,给出 最高价值,给出价值的层级,当然也要给出评判的尺度,但这显然与当代文化中的多元与 平等观念相冲突。
超越性
多元性 理想性
平等性
这些日常经验是审美吗?
美食与美味所带来的愉悦 民间宗教里对诸神的膜拜与祭祀行为 在对“早生贵子”与“连年有余” 的纹 样中进行的祈愿式的观看 影视之中的枪战电影或惊悚片,情色性 质的图像与影视
以上都与美感有一些相通处。 哪一种“审美”是20世纪的美学家们寄予 厚望的,作为人生境界的审美?
18世纪中后期产生于德国的审美观。
“肯定”有两重内涵: 一、对象的价值是不可取代的;二、对象的价值是有独立根据的。
如何评价“超越”?
冯友兰,或者说东方式的智慧给出了一个当代 文化所不能接受的词——“高低”。“境界有 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到某种境界所 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其需要觉解多 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觉少者,其境界 低。”“觉解”的多少与高低取决于什么?
中国哲学中的境界论或许是一种方案!
壹 “审美”的多样性
由于审美主义的影响,当代人对于“审美”有一种 崇敬式的期许,以为“审美”可以超越功利与欲念, 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达到求真与求善的统一, 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从而达到自由之境,“审美” 由此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从人生的有限性之 中求解脱或者求超越的一种方式。这种理论由于饱 含着对“审美”之意义的理想化的期待而显得很美 好。
“审美”不是一种确定而单一的行为与观念,它是在文 化中生成,在历史中流变,靠教化引领的人类行为,它
不是单一的,甚至不是普遍的。
因此,当现代美学家说“审美 是一种人生境界”,“审美境 界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他们
指的哪一种“审美”?
除了上述我们所说的 求真、 求善、 宣泄情感 等等行为之外, 日常经验里一些情况更难以界定是不 是审美



还有一种在中国古以有之,而在西方出现于18世纪的审美观——把情

感的宣泄与情感的陶冶作为审美的本质,以情感体验为审美,以情
感上的宣泄与共鸣为审美愉悦。


以上这些审美观仅仅是美学史上呈现出的一小部分,还要加上 趣味论、游戏论、自由论、和谐论等等观念,这些观念并不仅 仅是观念上对于审美的认识,而且是一种实践行为在观念上的 反映,这些行为在理论上都被确认为“审美”。这意味着,
康德通过对自然之美与自然之崇高的反思,提
出了这样一套审美观:审美是对对象的表象之 形式的直观,因此无关对象的实存;审美由于 无关实存,因此无关利害;审美由于无关利害, 因此通过审美获得的美感是一种自由愉悦;审 美无关概念,因此是非认识性的反思判断;审 美有其先天机制,是人的诸表象力自由游戏的 结果,因此美感有其先天基础,因而是普遍的; 审美由于其非功利性、非概念性和普遍性,因 此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并 由于这种超越性而成为道德的象征。
价这个“高低”?只能借助“肯定性超越”的思维!承认并肯定
但既肯定“平等”,又肯定“进步”,这就会陷入一种两难境地:进步者和落伍者如何相
处?超越者与保守者如何共存?这就关系到第二个问题:如何处理差异之间的矛盾 性?
在康德的美学体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理论的暴力或者霸 权:他可以宣称某种“曾经的审美”(比如完善判断或者感官愉
悦)根本不是审美,也可以宣Fra bibliotek某种审美(比如道德化的审美与
存在着交混与融合。
肉身愉悦和精神愉悦的界限在哪里?
19世纪的文人波德莱尔在他的《人造天堂》一书中,似乎 不能区分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与抽大麻的愉悦!二者间的差 异在当代艺术里仍然不能明确区分。 当审美行为的诸种有差异的但又具有连续性的认知与身心 状态,共时性地并置在一起时,我们应当如何处理这些差 异?
代文化的语境中,“差异”应当被尊重,因此事物的有差异的各种样态是平等的,差异之间没有高 低,没有价值上的大小。这个观念应当尊重,毕竟文化的多元化,或者说审美的多元化,才会有对 话与创新的可能,才会防止话语霸权的产生,但这种观念的问题在于它解决差异的方式无非是平等 主义的极端化,这种极端化可以宣称自己捍卫了多元化,但这更像是无条件的“迁就”与“乡愿”, 即便肯定多元论,也应当承认“进步与发展”,承认“提升与超越”。
这说明,境界这个词并不是达到“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而是在某个方面的 “高格”或者“超越性”。
这个“超越性”是指超越了什么?
冯友兰对于“境界”一词的使用
“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 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的 有无觉解,……宇宙人生对人所以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 构成人所以有的某种境界。”
的直观对象,它是被反思出的“超越性”。 但在是文学理论中,当王国维使用“境界”这个词时,一方面是指作品呈现出的“情景”,而这个情景又 呈现为某种“意境”,因此在王国维的诗学中,境界可以等同于“意境”,或者是意境中的“高格”: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这个命题中,“境界”和“高格”似乎是循环论证的,可以 作这样一个解释:只有“有高格”的情景,才是“意境”,而“意境”的灵魂是“高格”。——高格显然是 一个标示着某种“超越性”的范畴。
论“审美”的七种境界
——关于审美的有限多样性与超越性
主讲人:刘旭光




目 录
“ 审 美 ” 的 多 样
境肯 界定 论性 的超 启越 示:
及审 其美 尺的 度“
七 重 境
超审 越美 性诸
境 界 的



关键词: 审美; 境界; 肯定性超越; 反思愉悦
摘要:
“审美”行为是多样态的,可以用一种有限多元论的立场,以一种 “肯定性超越”的方式对这种多样性进行境界划分,其境界可分为: 品鉴之境、直观之境、体验之境、求真之境、理想之境、感悟之境和 澄明之境。不存在一种超越于生活之上的“审美境界”,应当在不同 层次上,对生活进行审美,在审美的各层境界之间的“肯定性超越” 把精神的自由程度,作为审美境界之高低的尺度。审美的诸境界要求 审美者在感性生活中不断追寻反思愉悦,但绝不脱离感性生活,而是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审美的方式自得其乐,以此来获得精神的自由。
主体对于本体的认识程度有差异,会形成主体的不同的人生观。这里有一种巧妙的东方智慧——
虽然本体是唯一的,但主体对于本体的认识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差异!
冯友兰把这种差异概括为四种并列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些
形态之间是并列的,但“并列”并不意味着价值上的相同,而是以这样一种原则处理差异:诸种 差异之间并不相互否定,但有一种线性的超越性关系可以把诸种差异串在一起。
19世纪 “审美主义”
黑格尔:“令人解放的性质” ; 席勒:这种审美由于介于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之间,可以推动感性与理 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培育出“完 整的人” 。
问题: 这套审美观是唯一的吗?
这就意味着,我们所应当做的,不是以“一种”现代性的审美观否定其它的审美观,不是 以一种审美行为否定其它审美行为,而是对人类的审美行为进行一个综合式的梳理,而这 个梳理应当有一种包容性,但又具有指引性。
际底世界。”这里所说的“超过实际底世界” 意味着,主体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看待自己所 处的有限的经验世界,看待自身所面对的局 部的问题,看到他们的局限与不足,而不再 被它们所困所扰,这就形成了对于实际世界 的认识上的超越性。 这种“超越性”正是冯友兰在对诸种境界进 行“高低”评价时的尺度之一。
在一个把“差异”绝对化,并且强调差异的平等性的时代,怎么评
认知性的审美,以及情感化的审美)不是“纯粹审美”,他用 一个设定出的“纯粹状态”否定了与它有差异的其它状态,
虽然他有条件地保留了“应用的鉴赏判断”,但纯粹鉴赏判断仍
然有强烈的排他性。在审美中,一种理想的模式应当是这样:
承认审美可以是多种样态的并存;承认任何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权 利选择处于“并存”之中的任何一种审美观为自己的审美观;最 后,承认并存之中有一种级层关系,承认低层向高层的进步与超 越,并以引领“进步”与“超越”为划分层级的目的。——对这 种理想模式的认识,源于中国哲学中“境界论”。
在各种审美行为之间,应当有一种层累式的关系:
这可以成为处理“审美”这种人类活动的文化、时代、民族差异问题,但必须 要先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审美的诸种样态是不是可以进行价值化的层次划分? 2)审美的各层次应当按什么样的原则进行排列?
首先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应当进行价值化的层次划分,但一定会陷入一种理论困境。审美这种行为确实有差异,在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