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期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刊的四种理论》》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1956年出版
(一)集权主义新闻理论:
16世纪到19世纪,最古老、最普遍性
主要内涵: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观点
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对事实的信念:客观性原则
1947年,报刊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
内容:
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景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报刊应当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报刊要应成为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报刊要将新闻界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
一定程度上缓解西方国家新闻自由面临的危机,但不能从根本
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1980年《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
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三、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意义
(一)理论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部分;
回答新闻学的根本问题
(二)理论对实践的宏观指导作用
能够提高政治洞察力和历史洞察力;
能够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能够为新闻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四、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一)基本方法
多读多思;
理论联系实践;
借鉴、继承和创新
(二)学习要求
课前预习
课堂互动
课后要求
消化教材内容
关注学科相关内容,加强积累。
第一章什么是新闻?
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43.9.1,陆定一《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二、新闻本源
——新闻从何处获得
☐记者采访他人
☐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 (陆
有什么样的事实写什么样的新闻;
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
三、新闻的基本特点
(一)真实性
新闻与文学相区别的标志。
一切新闻报道都要以可查证的事实为依据
(二)新鲜性:
☐新闻与历史相区别的标志
☐事实新:新近发生和出现的最新鲜的事实信息
☐思想新:新闻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说明的问题要新
☐时间新:新闻的时效性
§2、新闻的要素和类别
一、新闻的要素: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5W: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为何)
☐迅速弄清事实要点,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
☐迅速抓住新闻重点(新闻导语的写作)
☐有助明了新闻体裁的要义。
二、新闻的分类
(一)根据内容划分:
政治新闻
财经新闻
军事新闻
文教新闻
体育新闻
社会新闻等
(二)根据新闻发生地划分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地方新闻
(三)根据新闻的时间性分
突发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空难、火灾、车祸以及不期而至的战争、突然变动的政局等。
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所做的报道
(四)根据新闻和读者的关系分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严肃新闻;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知识性、趣味性,与人的切身利益无直接关系,更多提供娱乐和消遣的新闻。
(五)按照价值划分:
重要新闻:内容上和形式上
头条新闻:头版头条、第一条
独家新闻
花絮新闻
(六)根据媒介划分
报纸新闻
广播新闻
电视新闻
网络新闻
第二章新闻传播活动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产生和发展的最初动因):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好奇说: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是新闻活动产生的源泉
新闻欲:新闻的产生是由于人类自身具有“新闻欲”,即了解未知世界的本能。
群居说: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人类的群居生活的需要
都是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探讨新闻传播活动起源
从现象上分析新闻传播行为,没有深入到本质层面;不能准确、彻底解释新闻传播起源,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劳动需要起源论: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
二、新闻传播的过程:
(一)新闻传播过程的常见模式:
单向传播模式:
☐1948年,拉斯韦尔“5w”模式
☐1949年,香农、维纳模式:
信源→编码器→信道→解码器→信宿
↑
噪声
☐优点:清晰、简练有效
☐缺点:缺乏对传播效果检验的反馈信息
双向传播模式:
☐1948年维纳最早提出“控制”和“反馈”概念
☐“反馈”:传播者接收到受众传递过来的信息
(二)构成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发送新闻信息的一方,居于传播的第一道关口
☐传播内容:被传播的新闻信息
☐传播媒介:用来传播新闻信息的物质手段
☐接收者:接收新闻信息的一方,是新闻传播的“终点”和中心
结论:新闻传播过程是传播要素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过程——
以传播者为例:
☐受传播内容制约;
对内容只能选择不能创造
只能根据事实的本来面目来制作传播内容
由事实决定对传播内容的发挥
☐受传播媒介制约
传播能力、新闻内容的选择、表达形式
☐受接收者制约
◆
1、真实是新闻传播的生命
1)真实是新闻的力量,是受众对新闻的共同要求
2)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3)新闻报道必须真实是国际新闻界共同遵守的准则
4)虚假新闻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损害新闻事业的威信;
☐损害被报道者的声誉;
☐腐蚀新闻工作者队伍;
☐在社会上造成危害与混乱。
2、把握新闻传播真实的理论含义
传统观点认为:
1)具体事实确凿无疑,不能虚构,不能“客里空”
☐必须确有其事
☐对事实的描述必须真实:
5w真实;
一切细节真实;
数据、引语和场景描述等真实。
2)总体真实
新闻报道的事实与这类事实的总体要一致
对新闻真实传统观点的质疑(陈力丹)
过于理想化,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有操作困难
客观认识新闻真实:
☐新闻真实是一个不断运动,历经反复的过程
☐“报纸的有机运动”: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马克思)
3、新闻传播失实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方法:
1)表现: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道听途说,胡摘乱编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添枝加叶,虚构情节
2)原因:
体制性失实:因政治需要或经济利益需要而默许或鼓励某些不实报道
利益的驱动使新闻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彰显让位于受众心理需要的满足
☐重灾区:社会新闻、娱乐新闻
☐迎合某些社会心理和思想:“仇官”“仇富”
☐新闻策划造成的“传媒假事件”
新闻工作者素质水平良莠不齐,求真求实精神缺失
☐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分不清文学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以“合理想象”代替调查研究
☐缺乏基本常识的储备,在叙述事实时态度不够科学严谨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的缺失
☐新闻时效性竞争中,违反采写编工作流程
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高到一定高度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
b)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治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假的
规章制度
c)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
清除出去
d)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通过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
争,制裁造假者
e)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
反对虚假报道
f)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对传媒形成无形的社会监督压力;媒体应健
全“更正与答辩”制度,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新闻传播必须客观
1、把握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含义
我国媒体报道中常见的主观操控问题:
主观定性在前、找寻例子证明在后
国际新闻报道中主观色彩明显
采访中对观点选择不注意平衡
新闻报道中倾向性词汇太多
1)新闻传播客观性的起源
产生背景:政党报纸向廉价报纸转变
20世纪初期,客观性原则在美国、英国广泛流行起来
2)我国历史上的“客观主义”概念
用来批判罗列事实以示客观的报道的,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
最早出现:1948年10月中宣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
新闻传播客观性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尊重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
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自身的观点和倾向。
内容: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
形式:客观报道。
2、客观报道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5W 1H交代清楚;
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
事实与意见尽量分开,交代观点的出处;
力求准确,注明消息来源;
使用引语要完整,避免断章取义或漏词;
力求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
1)公正性含义的要求:
不以一己立场片面报道;
不以一己观点误导受众;
不以一己私利把“社会公器”变为“个人私器”
2)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关系
客观性是构成公正性的基础
公正性是客观性的保证
2、媒体存在的不公正性问题(见教材P77)
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
强扭事实,片面报道
主观武断,强加于人
不给更正,难以申辩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
☐辨析:不隐匿事实仅针对题材重大的事实,而非“有闻必录”
2、新闻传播不全面的危害
片面报道:歪曲事实,使受众误解
隐匿事实:危害群众的知情权,损害媒体甚至政府形象
3、如何维护全面性(教材P79)
向公众提供
☐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整体的而不是零星的
☐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事实、情况和意见。
(五)新闻传播必须快捷
1、处理好“三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时间性:一般与时效性成正比
时新性:新闻事实本身的价值
时宜性:选择报道的最佳时机
预防:明确把关人职责,加强新闻道德素养
遏制:公众监督机制和查处机制
实际工作中:冷静、客观、灵活
本章小结: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必要
新闻专业理念
☐新闻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三章新闻传播者
§1、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定位(P28)
新闻传播者是:
☐“新闻流通的动力”
☐“意见交流的桥梁”
☐“监督权力的镜鉴”
☐“社会民众的教师”
把关人必不可少但作用在弱化:
☐网络把关人泛化
☐把关过程较以往不同
“社会民众的教师”
☐形式:
各种实用知识
新闻信息中的知识性
☐要求:
知识检索能力、专家信息源
专业知识报道“平民化”
传播健康的、有益社会的知识
☐业务专长
☐知识修养
☐精神境界
一、业务专长:
(一)社会活动能力
1、内涵: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
☐判断某事件是否可能引起受众兴趣的能力
☐判断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线索能导致发生新闻的能力
☐在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判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的能力
☐判断在已经发表的新闻中,哪些可能发展为更重要新闻的能力
2.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加强理论政策修养,胸怀全局
☐深入社会观察生活,实践中磨练
☐学会正确地分析比较
☐关注民生,从群众关注点切入
☐广泛的知识和资料积累
(三)熟悉新闻生产的整个业务流程
(四)运用现代传播工具的能力
(五)具有法律保障能力
二、新闻传播者的知识修养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社科知识:哲学、政经、科社、革命史
文字功底:汉语、逻辑学、文学
新闻学知识:理论、历史、业务
专门知识:与专业分工有关
☐“精”与“杂”、“专”与“博”结合:专家型(学者型)记者三、新闻传播者的精神境界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责任意识
(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
☐以人为本
☐不惧风险
☐爱岗敬业
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下降,为人民服务观念淡薄
新闻从业人员以稿谋私情况普遍
新闻报道的客观、全面、真实、平衡、公正的理念被践踏
团结协作精神淡化,恶意竞争盛行。
2、怎么办
一、享有的权利:
☐采访权
☐报道权
☐评论权
☐秘匿权(新闻来源保护权)
二、应履行的义务:
对自身职业负责
对新闻报道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受众负责
☐新闻报道的内容直接违法,造成对人身权利的侵害
☐揭露性、批评性稿件不重证据、不搞取证,造成基本事实失实,或关键情节失实
☐轻易用判断性、结论性文字或定性的词语
☐报道中自觉不自觉地暴露公民的隐私
(三)新闻侵权的三种表现
1、侵犯名誉权(李良荣教材P215)
2、侵犯隐私权
3、侵犯肖像权
(四)记者编辑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多方核实情况
☐采用中立立场
☐充分掌握材料(证据)
☐摆正记者的位置
☐端正态度,及时补救过失
第四章新闻传播内容
§1、新闻和信息
P42)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一)观念上:(李良荣教材P48)
☐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二)业务上的要求:
☐提高信息的密度,绘制社会地图
☐延伸信息的广度,进行“全息”报道
☐挖掘信息的深度,强化深度报道
☐重视信息的线度,多做连续报道
——事前有预测报道
事中有动态报道和追踪报道
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
◆
人们的新闻活动就是发现新闻价值并实现新闻价值的一种活动。
(一)新闻价值的涵义:
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引起受众共同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
它是新闻工作者选择和衡量事实能够构成新闻的标准。
1、新闻价值是客观的
用来选择、评价新闻的依据和尺度。
实践意义:避免按照主观意图,随意附加给新闻一些属性和功能
(二)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1、时新性
2、重要性
我国新闻价值标准的核心和基础
具体分析与衡量
防止“制造”重要性
3、显著性
☐要素:显著人物:“名人出新闻”
☐显著地点:“名地”本身包含的新闻价值因素
4、接近性
地理上接近
年龄上接近
职业上接近
信仰上接近
5、趣味性
☐奇特的事物
☐冲突性强、情节曲折的事件
☐具有人情味的事件
三、宣传价值
P50)
1、宣传
☐定义: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基本职能:传播一种观念
2、区别
3、联系:
☐具有工作交叉:传播工具大多相同
☐融合:传播内容广泛交叉和渗透
☐不可分离: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媒体取舍新闻事实的重要参数
☐构成要素:(P346)
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
(三)
1、材料选择标准上以新闻价值为基础,同时考虑宣传价值
2、办报实践中讲究宣传形式和技巧,融宣传于新闻之中。
☐以新闻形式为党宣传是党报的根本任务
☐讲究宣传技巧,淡化说教痕迹,按新闻规律办好党报(外部和内部)
四、新闻法规
1、基本内涵
新闻法规:国家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定
对新闻价值的实现产生直接影响。
第五章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1、新闻传播媒介“三性”
一、共性(P141)
☐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性(P136)
所有制:私营、公营、国营;
与政府或执政党的关系:独立、官方、半官方
阶级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办报(台)方针:商业性、政治性和政企合一型
媒介内容:严肃的高级媒体和大众化的通俗媒体
☐新闻媒介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以新闻报道的迅速及时见长
☐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2、新闻传播媒介的“双重属性”
一、内涵
☐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二.外在表现形式
事业性质
企业管理
◆确立双重属性的意义:极大解放新闻媒介的生产力(P145)
形成积极竞争的态势
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的更新
注重受众的反馈
重视自身管理
◆认识的发展——李良荣《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1、当前面临的困境:
☐多样化的媒体遭到单一管理和经营模式的捆绑:“大报小报化、小报大报化”
☐双重性被误读,并非必然结果
喉舌媒体政策支持:
☐给予重大新闻的独家报道权
☐公费订阅
☐频道频率垄断
☐必要的财政补贴
☐必要的广告政策
☐输送高质量人才
非喉舌媒体独立运转
§3、新闻传播媒介的商品性
一、内涵:
新闻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
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二、商品性的实现:
新闻作者与传媒的交换:稿费或工资
传媒与受众的新闻交换:收视(听)费、买报钱
传媒与广告商之间的商品交换:广告费
三、确立商品性的意义:(P147)
促使传媒经常考虑受众的需要
自由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
加强对媒体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