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不同议题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不同议题对于“沉默的螺旋”效果的影响
【摘要】:“沉默的螺旋”是第二轮大众传播强效果论的代表之一,但是它的理论的成立需要有一些特定前提的支持,受到一些限制性条件的制约。例如人们“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因人而异,不同议题中“多数意见”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传统、文化、社会发展阶段等)的影响,坚定的“少数派”等,这些都会对“沉默的螺旋”发生作用产生影响。本文将从议题这个点切入,从议题本身性质、人们对于议题的了解程度、议题与人们生活密切程度入手,来探讨“沉默的螺旋”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议题
正文:
(一)议题本身的性质对“沉默的螺旋”作用的发挥有影响。
先看两个例子:
首先是人肉搜索“虐猫女”事件。这个事件初期其实是有各种不同声音存在的,当然主流声音是支持“人肉”,反对虐猫这种惨无人道的行为,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虐猫无大过,搜索很缺德”,表示同情虐猫女。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支持虐猫女的部分网友也被“人肉搜索”出来,并遭受舆论的谴责,因此这一部分网友要么陷入沉默,要么“倒戈”,“沉默的螺旋”发挥了极大作用。
形成对照的是“周老虎”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出现了“反沉默的螺旋”,这是值得注意的。“发现华南虎”这一事件被媒体炒作后,天
涯社区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打虎派”占了舆论绝对优势,但论战过程中并没有像“沉默的螺旋”理论说的那样“此消彼长”,“挺虎派”并没有因此转向沉默和附和,相反地他们的力量也在增长,不断有新的人加入到“挺虎派”中。直到调查结果真相大白,这场论战才结束。
同样是公众议程中的话题,“沉默的螺旋”在上述两个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却大不相同。究其原因,议题的性质在这其中有很大影响。“虐猫女”涉及的是道德的问题、行为规范的问题,人类对待动物应该是友好的,至少不能那么残忍,这一点是公众普遍认可的主流价值观。这类议题是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共识,是约定俗成的、有一定标准的。对于这类问题,多数人的意见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如果持反对意见,那么比较容易成为道德的对立面,“陷于孤立”的危险显然要大得多。
而“华南虎事件”虽然涉及造假问题,但争论的焦点却集中在有没有华南虎这个事情本身,是一种技术性问题,而不是道德、行为规范问题。对于这种议题,即使是少数派,也不必担心受到道德上的惩罚,被舆论孤立的危险性也较小。
议题的性质对于“沉默的螺旋”发挥作用有着很大影响,并不是所有议题的舆论走势都遵循“沉默的螺旋”这一规律。“沉默的螺旋”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们“对被孤立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来自于对于孤立本身的害怕,而是来自于民意的对抗。在涉及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议题中,往往少数派站在民意的对抗面上,因而“多数意见”会对其有着较大压力。
但是议题涉及的只是关乎技术或者学术等知识方面的内容,而不涉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那么就不存在“民意的对抗”这一说,例
如曹操墓之争,诸多专家学者参与进来,而大多数普通民众只是“外行看热闹”,即时发表见解也不是具有攻击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恐惧”和“多数压力”的影响都会被削弱,少数派的声音不会减小,相反地还可能扩大。
(二)议题为人们所熟悉的程度对“意见环境”力量的影响
“社会孤立的恐惧”是通常是人们沉默的重要原因,但是笔者认为,“沉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如果该议题不是人们所熟悉的,那么当他们处在“劣势”意见时,会对自己所持观点不自信。看到多数人与自己的意见向左,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自己所持态度产生怀疑,当这种怀疑上升为否定时,他们自然会放弃原来的观点而服从多数人。
而这也是“意见环境”能够产生压力的原因之一。“意见环境”是“沉默的螺旋”重要理论,它是大众媒介提示的环境,诺依曼认为它不一定是社会上意见分布情况的如实反映,但于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广泛性,即使只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做“多数人意见”来认知,因而产生一种“多数意见”的压力。
但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前提是人们对这一议题是处于一种“多元无知”的状态,但如果这一议题是人们熟知的,那么他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就会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受到媒体“意见环境”的压力也会减小。即使是大众传媒提示的意见,只要与人们的认知相悖,人们仍然会坚定地发出反对的声音,那么这“意见环境”的制造同样起不了作用。
典型的例子,是《新闻联播》的“77元”廉租屋报道。全国各类媒体对于廉租房的报道本就不少,《新闻联播》的影响力与公信力也不用多说,但是这则新闻一出却举国哗然,反对与讽刺之声不绝于耳。在这里,“77元廉租房”并没有因为媒体的提示和强调而成为“多数意见”而被认知,因为对于“房租”这一议题,很多人有着切身的体会,他们的观点有了现实作为依据,因此深信不疑,即使是面对央
视这样强势的媒体,也敢于提出相左的观点,有时甚至出现“舆论背反”的效果。
(三)议题与人们利益的相关程度也是影响“沉默的螺旋”奏效的重要因素。
打个比方,如果全班同学都支持某同学从高楼顶上跳下,那这位同学也还会听从这样的“多数意见”而沉默地服从吗?
如果一边是“被孤立的危险“,而另一边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只能选一个的话,恐怕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后者。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固然要在所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支持者,固然惧怕被孤立,但如果议题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么所谓的“多数意见”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即使是处在少数地位,人们会遵从自己利益的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努力打破这沉默的螺旋。
“周立波事件”,周的支持者的声音越来越小,更是有大量“粉丝”从其博客出走,在这里“沉默的螺旋”发挥了重大作用。支持周立波与否,对其“粉丝”来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多数人对周口诛笔伐时,“粉丝们”出于“对孤立的恐惧”和对自身立场的怀疑否定,趋于沉默;
而360和QQ大战的戏剧性结果却反映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大战初期360并不处于舆论的优势地位,对其评价更多的是“不自量力”等贬义词。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360出人意料地取得了网络舆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其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QQ不兼容的做法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引起了人们的不满,甚至QQ的支持者也出现了倒戈。
人们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往往比较谨慎,对自己的观点也持有更加坚定的信念,不轻易地被影响被改变。追求利益的驱动力往往大于对“被孤立的恐惧”,尤其是当人们发现周围的意见环境中还有和自己有着一样利益需求的人时,就会更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