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
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 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 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 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 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 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 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黄老道家是战国中后期的显学。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 曾说各家皆是‛务为治者‚,都致力于服务君王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服务‚ 王治‛治世,为它们学派存在的基本原则,而各家哲学中以道家最为完美,对各家 治国王治之道无所不包没有不贯通的。江瑔有一个说法是很有启发的,他说:‚其 得道家之正传,而所得于道家亦较诸家唯独多者,则惟杂家。盖杂家者道家之宗子 ,而诸家皆道家之旁支也。惟其学虽本于道家,而亦旁通博综,更兼采儒墨名法之 说:故世名之曰杂家。此不过采诸家之说以浚其流,以见王道之无不贯;而其归宿 固仍在道家也。"(《读子卮言· 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章》)这里指出了所谓‚杂家 ‛和‚道家‛的密切关系。蒙文通说 : ‚司马谈说的道家 , 显然是杂家 , 这就是黄 老。 ‛ 吴光说 : ‚战国末期 各派思想家都试图以某家思想为基础 , 杂糅别家思想 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于是所谓 ‘兼儒墨 , 合名法’ 的 ‘杂家’ 出现了 , 总结性 的思想史专著也出现了。有的即使不属 ‘杂家’ , 其著作中也明显地吸取了别的 思想资料。 ‛,‚被后人视为‘杂家’ 的 《吕氏春秋》 , 被称为 ‘若散乱无家’ 的 《鹖冠子》 、 被埋没二千多年的 《黄老帛书》 , 也就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产 生了。
关于太监自称杂家的问题: 太监通常有很多种自称 ,多数为带有
男性特征的自称 ‚咱‛是来自于山西的军
事用语,用以称我部军马,有‚我‛‚我
们‛‚你与我‛等意思,在明朝有着明显的
军事特征,且代表男子汉的气概,现在所
说念作‚杂‛这是安徽的方言的读音,在
戏曲中大量采用(京剧大家都知道,于是 流传了下来。
——指知识广博,什么都懂一些的人。
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 ‚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 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略》载: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
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 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 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而今只留下 《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3、道教与道家
道教只借鉴了道家一点点思想,而不是将道家思想学说全盘接受、继往开来、 发扬光大,因此道教只是借鉴者而不是继承者。
举例:
例一:李斯从儒家转到法家,并不能说法家就是儒家的继承者。 例二:林灵素、薛式、施肩吾等人均是由佛入道,还有像全真派创派祖师王重阳、 全真道掌教丘处机属于儒释道三修,道家王玄览的《玄珠录》有很强的佛教色彩, 但均不能就此说道教是儒家或佛教的继承者。
结论:
道家与杂家都有相互借鉴为己用, 道教对道家、杂家、道教对其他家也 都有所借鉴,但各自都有截然不同于 其他家的核心宗旨和路线,因此三者 是各自独立的存在,谁都不是谁的继 承者。 因此,【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 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 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 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 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 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这句话是立不住脚的
胡适这一说法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着根据 的。他在论证中提到:司马谈认为 "道家者流……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太史公自 序》)一百多年后,《汉书》这样下杂家的界说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 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 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 《汉书》分类时,把古代思想式里的老子、 庄子、天骈、列子等等列为"道家",把道家的范 围缩小了,故《吕氏春秋》和《淮南王书》都收 不进去……
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
无所不包」。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 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 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 ,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 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 实。‛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 《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 吕不韦。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 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 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 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现代科学越来越 细化,‚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 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 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先秦杂家学派
道家、杂家、道教的相互关系:
1、道教与杂家
(1)道教在本质上已经是杂家特性,却定位于宗教,不肯走杂家的道路; (2)道教虽然对各家学术均有所【借鉴】,但却不是以包罗百家进行统一编撰 部署为学术目的的杂家宗旨路线进行继承发展。
2、道家与杂家
杂家与道家并列于诸子百家之内,在百家争鸣时期各家都相互进行了借鉴,杂 家兼容百家学说必然含有一部份道家思想作为收罗【借鉴】到杂家学说里面,但 杂家并不像道家一样以专于天道无为为学术发展宗旨基础方向;反之,道家也不 像杂家一样对百家学说进行统一归纳、整理编撰。
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 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 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 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 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 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 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黄老道家是战国中后期的显学。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 曾说各家皆是‛务为治者‚,都致力于服务君王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服务‚ 王治‛治世,为它们学派存在的基本原则,而各家哲学中以道家最为完美,对各家 治国王治之道无所不包没有不贯通的。江瑔有一个说法是很有启发的,他说:‚其 得道家之正传,而所得于道家亦较诸家唯独多者,则惟杂家。盖杂家者道家之宗子 ,而诸家皆道家之旁支也。惟其学虽本于道家,而亦旁通博综,更兼采儒墨名法之 说:故世名之曰杂家。此不过采诸家之说以浚其流,以见王道之无不贯;而其归宿 固仍在道家也。"(《读子卮言· 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章》)这里指出了所谓‚杂家 ‛和‚道家‛的密切关系。蒙文通说 : ‚司马谈说的道家 , 显然是杂家 , 这就是黄 老。 ‛ 吴光说 : ‚战国末期 各派思想家都试图以某家思想为基础 , 杂糅别家思想 而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于是所谓 ‘兼儒墨 , 合名法’ 的 ‘杂家’ 出现了 , 总结性 的思想史专著也出现了。有的即使不属 ‘杂家’ , 其著作中也明显地吸取了别的 思想资料。 ‛,‚被后人视为‘杂家’ 的 《吕氏春秋》 , 被称为 ‘若散乱无家’ 的 《鹖冠子》 、 被埋没二千多年的 《黄老帛书》 , 也就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产 生了。
关于太监自称杂家的问题: 太监通常有很多种自称 ,多数为带有
男性特征的自称 ‚咱‛是来自于山西的军
事用语,用以称我部军马,有‚我‛‚我
们‛‚你与我‛等意思,在明朝有着明显的
军事特征,且代表男子汉的气概,现在所
说念作‚杂‛这是安徽的方言的读音,在
戏曲中大量采用(京剧大家都知道,于是 流传了下来。
——指知识广博,什么都懂一些的人。
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 ‚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 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略》载:杂家著作有《盘盂》二十六篇,《大禹》
三十七篇,《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由余》三篇,《尉缭》二十 九篇,《尸子》二十篇,《吕氏春秋》二十六篇,《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 三十三篇等等。其中以《吕氏春秋》《淮南王》为代表著作。杂家著作而今只留下 《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原书已佚,今仅有后人辑本)三书。
3、道教与道家
道教只借鉴了道家一点点思想,而不是将道家思想学说全盘接受、继往开来、 发扬光大,因此道教只是借鉴者而不是继承者。
举例:
例一:李斯从儒家转到法家,并不能说法家就是儒家的继承者。 例二:林灵素、薛式、施肩吾等人均是由佛入道,还有像全真派创派祖师王重阳、 全真道掌教丘处机属于儒释道三修,道家王玄览的《玄珠录》有很强的佛教色彩, 但均不能就此说道教是儒家或佛教的继承者。
结论:
道家与杂家都有相互借鉴为己用, 道教对道家、杂家、道教对其他家也 都有所借鉴,但各自都有截然不同于 其他家的核心宗旨和路线,因此三者 是各自独立的存在,谁都不是谁的继 承者。 因此,【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 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 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 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 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 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这句话是立不住脚的
胡适这一说法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着根据 的。他在论证中提到:司马谈认为 "道家者流……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太史公自 序》)一百多年后,《汉书》这样下杂家的界说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 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 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 《汉书》分类时,把古代思想式里的老子、 庄子、天骈、列子等等列为"道家",把道家的范 围缩小了,故《吕氏春秋》和《淮南王书》都收 不进去……
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
无所不包」。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 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 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 ,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 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 实。‛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 《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 吕不韦。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 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 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 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现代科学越来越 细化,‚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 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 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先秦杂家学派
道家、杂家、道教的相互关系:
1、道教与杂家
(1)道教在本质上已经是杂家特性,却定位于宗教,不肯走杂家的道路; (2)道教虽然对各家学术均有所【借鉴】,但却不是以包罗百家进行统一编撰 部署为学术目的的杂家宗旨路线进行继承发展。
2、道家与杂家
杂家与道家并列于诸子百家之内,在百家争鸣时期各家都相互进行了借鉴,杂 家兼容百家学说必然含有一部份道家思想作为收罗【借鉴】到杂家学说里面,但 杂家并不像道家一样以专于天道无为为学术发展宗旨基础方向;反之,道家也不 像杂家一样对百家学说进行统一归纳、整理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