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秀德育论文:做一个有德行的教育工作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做一个有德行的教育工
作者
校长推荐的文章《德育的逻辑》从生命、生活、过程、道德四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德育、德育的形式、德育的意义以及价值和教师的德育观。

这种宏观论述、视角开阔、理论精辟、解析透彻的文章,对作为一线老师的我来讲有指点迷津,方向引领的作用。

因为我清晰地看到了本文的深度和宽度。

同时也在它的引导下用理性的思考来审视我们的工作,来评述我们的教育。

一、学校德育的形式
班级授课制决定了学校的德育离不开课堂,正如作者所言:教师在学校主要是教授知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知识的。

工业革命以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教学最有价值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作者质疑这种知识教学模式下的学校教育,对道德教育是否合适?对年轻一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合适?进而提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进而提问,进而批判,进而变革!
对此,我认为德育仅仅满足于完成课本内容的灌输的确值得怀疑和批判。

很同意作者所说“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态度不能粘贴上去” 。

事实就是这样,学生课堂上学习道德规范,明白基本的做人原则,但是,下课后仍然我行我素,更有甚者明知不对依然要做。

这些现象应证了杜威所说的:“对于年轻一代价值观形成最有效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的知识教学,而是环境和生活经验。


作者着力从宏观上谈生活德育,我更多的思考则是形而上的德育怎么落实到位,实施有效!
今天在网上看到两会代表谈论建议开展公民教育,增加“道德血液粘稠度”。

代表们说:“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

”“现如今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一些人身上没有‘道德血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全国文明县城”德清县2009年成立了全国首个展示道德人物的公民道德教育馆。

近年来,德清县积极引导和利用“民间力量”,设立“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孝敬父母奖”等20多个民间自费设奖项目,让“道德血液”热流涌动。

有代表说:“由于展示的道德人物都在身边,展示的事都在当代,广大百姓更容易接受、易认可。

”还有代表建议,国务院出台《在全国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决定》,开展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注意抓重点人群、抓重点行业,抓关键部位、抓薄弱环节。

着重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这些忧国忧民的建议,无不让人精神振奋,让人欣喜国家有望重树道德风尚。

但是。

再看看
下面网友的跟帖。

还没有来得及沸腾的热血,又一点点降温,甚至降过原点:
人家的社会是精英阶层提倡道德回报社会,所以有了巴菲特的祼捐,盖茨的基金;我们的社会是精英人呼悠穷老百姓学雷锋,所以贪官坏人肥得流油,老百姓的做好事穷得连房子都没有,病都治不起。

我没看到中国电视上推崇的“好人”“雷锋”生活中有多大的幸福,反而还为了做好事牺牲了身边亲人的幸福。

我国的现状就是:坏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好人没日子可过!”
以法治国都没治好,还谈以德治国!法治国家没把道德挂在嘴边,倒也有了盖茨基金会;道德国家天天道德,反而人人自私自利。

强烈建议首先对位高权重者进行道德教育!!!
成人的道德观尚且是上行下效,更何况我们的学生焉?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何其重要,不言自明。

学校德育的形式应该是秉承“儿童的道德学习、价值学习,固然离不开道德知识,但往往是在生活中习惯、风气、制度、经验、榜样、环境的影响下,自然发生、发展的过程。

”这一原则,既通过活动,又依靠生活,还借助榜样,多种方法形成立体的教育网。

二、学校的德育理念决定教育的成效
作者以学校德育的逻辑为主线阐述自己的德育观。

什么是学校德育的逻辑?作者为我们解答曰:学校德育必须道德,这就是德育的道德逻辑。

此话乍一听来有点像绕口令,但是细细品味,很有内涵。

在作者的理念中,他认为“学校德育的目的应该是充满善意的,是为了学生‘好’,而不只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也不只是为了学校管理的方便。

”我想,从主观上说,学校也好,教师也罢,实施教育的目的都是充满善意的,都是为了学生好的。

可是为什么收不到教育的实效?或者说收效甚微?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学校德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也不只是为了学校管理的方便。

我们现在的教育不说100%地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和学校管理的方便,也八九不离十地以它为工作方针。

对学生的充满善意是从属于前者的。

前些时候大讲“教育要为学生服务。

”这种思维角度其实是很“唯我”的。

从教育的本质上说教师不是服务者,而应该是引领者。

我们工作中很多理念不是从学生的利益着眼。

我们有太多的自我充溢心中。

学校要考虑声誉,教师要考虑名誉。

学校以制度为准绳,教师以守纪为目标。

所以,现在的德育不能深入人心。

难怪作者要强调教育的价值取向! 从对文章的解读中,我领悟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改善学生的道德行为,增进学生的人生幸福,学校的德育理念决定教育的成效!
三、秉持教育的善意,采取合理、合法、合德的手段与方式
文中谈到“我们所熟悉的中小学校园,笼罩在考试文化之下,处处体现着分数至上的气息。

这种校园只有分数没有素质,只有竞争没有友爱,只有知识没有生活。

校园里充满了呆板与冷漠,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没有生气。


老实说,曾经的校园是这样。

学生只要学习好,其他可以忽略不计。

学校评价老师也是以分数论成败。

在德育方面把学生视为听话的“工具”,视为可以任意涂画的“白纸”,视为供教师雕塑的“泥巴”。

这些比喻虽然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现在的校园不是这样,至少我
们学校不是这样。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校园文化是超越考试文化的,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张扬舒展。

不过,也许是我观念陈旧,也许是我认知太浅。

置身校园,我总觉得整个人彻头彻尾地被浮躁和喧嚣包裹着。

我常常在思考,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环境?这就是孩子们的成长需要?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思量,的确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孩子。

他们有活力,有朝气,要活动,要成长。

但是我以为不可以这样让学生放任地成长。

我们对学生应该有约束,应该讲规矩。

就是从秉持教育的善意这一观点来看这一现象,它也是不符合用生命的立场来看待学生的。

生命是什么?生命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应该有高素质来支撑。

不然学生的生命就只有活着,而将会失去生活的内涵。

我们仅仅是简单地立足于生命的长度谈德育的善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立足于生命的厚度谈德育的善意,这才是用俯视的眼光看待教育。

德育的善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一个一线的老师有很多的辛苦与无奈。

如果说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那是因为教师身后有制度和评价的带来的压力。

深入教育之中的人不会幼稚地认为“德育是教师一抓就灵,教师一讲学生就懂,教师一点学生就通,教师一说学生就行”这么简单的。

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急躁简单的教育现象呢?这固然是教师对教育的真谛还没有悟透,学生的个性张扬过头了,不把老师的话当一回事,和风细雨不奏效,那么就让暴风骤雨惊醒他沉迷的心智。

更深一层地看,这确实是教师的善心不够,方法不符合教育的道德。

佛家有一个说法——“佛像”没有“我像”大。

平时看不到,一旦遇事烦躁发起火来,心中的佛和一切众生都不见了,惟有“我像”存在,惟有发怒。

这都是善念不够。

修行人修的就是大善大爱。

我们教师心中更要以大善大爱为支柱。

“教育必然是道德的!”这既是作者阐述的中心,也是真正的教育核心。

这一篇文章,让身在教育中的我有醍醐灌顶的醒悟。

我摘抄了文中的许多语句,其中就有这一句:学校德育实践所面对的生命,是活生生的具体个人。

他们每个人的生活与成长的背景不一样,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不一样,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不一样,每个人的道德发展状态不一样,每个人的学习准备状态不一样,接受这些不一样,尊重这些不一样。

如何用不一样的方法教育他们,借用校长一句话:“对学生看得过一点,对自己看不过一点”。

在教育学生时,如作者所说:秉持教育的善意和道德的智慧,选择有价值的内容,采取合理、合法、合德的手段与方式。

做一个有德行的教育工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