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③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

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里讲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等。

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无论人们对它认识或不认识,它都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发
挥作用。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2、人们可以研究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的作用,结合现存的经济条件,选择和利
用经济规律对自己有利的实现形式。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

5.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中国国情,构建起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新体系结构;
拓宽了研究范围,更紧密地联系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状况和影响来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
特别是把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揭示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科学认识和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发展趋势;
在方法上除了坚持马克思分析经济现象的科学抽象法,还适当引进了现代数量分析工具与方法。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1)商品: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是劳动者勤苦劳动的产物,是成品有价值的物件。

3.商品是经过销售来实现的。

(2)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商品的使用价值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价值。

(4)具体劳动:
(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
才能形成价值。

(6)商品拜物教性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含义不同。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价值。

第二,二者体现的关系不同。

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二者在商品中的地位不同。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属性,因而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因而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第四,二者在商品中的作用不同。

不同的使用价值决定了不同的商品需要交换;而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决定了商品交换的比例。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1)货币:由政府法律规定强制使用,可充当交易的媒介、价值的标准、记帐的单位及延期支付的工具;作为交易媒介正在流通的东西,包括硬币、政府纸币、银行券;
流通中的纸币
(2)纸币:纸币是指以柔软的物料(通常是棉)造成的货币,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本身不具价值,虽然作为货币的一种,但其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发明,即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国则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3)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
(4)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於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

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它是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所造成的;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

2.简述货币起源和本质
3.简述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只能用现实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贮藏手段:作为储藏手段的的货币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银条块等)。

支付手段:可以是现实货币,也可以是转帐手段。

国际货币: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只有贵金属金银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种纸币,如美元也用世界货币职能。

4.简述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格规律
1.名词解释
(1)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
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
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式,它与自热经济既相互结合又相互排斥,但是不能说自然经济就是没有商品交换的。

(3)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它是指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
(4)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5)市场体系:
2.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2)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3)法制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
(4)经济的开放性
(5)国家调节的重要性
3.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作用:激励创新、优胜劣汰和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
局限性:(1)市场信息不完善(2)市场信息不完全(3)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垄断
(4)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和社会保障等,事关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5)贫富两极分化
4.家属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
(1)促进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2)有利于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3)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4)是经济开放的必要条件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1.名词解释
(1)资本:当货币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2)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4)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5)剩余价值率:m/v
(6)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7)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8)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

即资本家用绝对或相对地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它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2.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三个方面;
⑴劳动力商品形成条件的特殊性(人生自由,一无所有)
⒈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⒉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

⑵劳动力商品价值构成的特殊性;
⒈生活必须品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⒉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⒊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⑶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特点如下:
⒈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
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所以解决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的矛盾所必需的条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⒉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但它在表面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从现象上看,工人好象是出卖劳动,工资是劳动的报酬。

实质上工人向资本家出卖的并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这是因为:
(1)如果劳动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卖,它必须在出卖以前就已存在。

可是,当工人与资本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时,存在的是劳动力,而当劳动过程开始时,劳动已经不再属于工人,也就不能把它当作自己的商品出卖了
(2)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劳动这一商品必然要有价值。

那么,它的价值如何决定呢?如果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时间来决定,那是同义反复。

(3)如果作为商品出卖的是劳动,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应该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这样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从而否定了剩余价值规律。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1)工会组织的发展
(2)雇员参与制度和雇员持股制度的出现
(3)管理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分化
第六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1.名词解释
(1)产业资本:
(2)资本循环:
(3)资本周转:
(4)固定资本:
(5)流动资本:
(6)资本总周转:
(7)年剩余价值率:
2.资本的循环时间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又包含哪些组成部分?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4.加速资本周转有什么意义?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1.名词解释
(1)生产成本:
(2)利润:
(3)生产价格:
(4)商业利润:
(5)利息:
(6)级差地租:
(7)绝对地租:
2.剩余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3.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4.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5.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分配剩余价值的?
6.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名词解释
(1)简单再生产
(2)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
(4)资本集中
(5)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后果和一般规律是什么?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根本任务
1.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化大生产
(3)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发展生产力
原因:(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2)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3)是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为如下九个方面。

1.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发展不平很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5.如何从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角度,理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1)才能不断为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才能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4)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第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谈谈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认识
P255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基本经验。

(1)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3)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5)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是什么?
(1)基本特征:a.在所有制结构上,b.在分配制度上c.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基本框架:a.基本经济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c.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d.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e.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
f.完备的法制体系
g.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h.开放的经济体系
i.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
4.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5)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产品,用来满足人民
(2)
(3)
(4)
产资料占用、支配、使用的具体实现。

主要有:混合所有制、机构法人所有制、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

(5)混合所有制:指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1]不同性质经济交叉持股有利于我国国情发展。

(6)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7)
(8)
(9)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P273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的主体
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原因: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
第三,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五,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
(2)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是产权清晰。

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产权关系清晰,就是要用法律来界定出资者和企业法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是权责明确。

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三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这种权益表现为三方面:即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四是政企分开。

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为
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受市场调节,参与市场竞争,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

五是管理科学。

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5.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1)切实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2)建立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名词解释
(1)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初次分配的结果。

(2)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3)按劳分配: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4)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

它包括三层含义:(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5)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减轻社会震荡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制度。

2.简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P301-P303
3.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1)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2)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以劳动为尺度
(3)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活劳动
(4)随着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劳动者能够分配到的消费品也将逐步增加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在产权关系上的独立性,决定了各种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无论归谁所有,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3)准确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原则
(4)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住房保障,优抚安置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
1.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
(2)经济发展
(3)“三步走”战略
2.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国民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2)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3)新形势下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4)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5)适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3.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需求结构: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1)扩大消费需求(2)优化投资结构(3)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2)产业结构: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1)认真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吧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重点(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