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前西方文论中关于“模仿说”的嬗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文艺复兴西方文论中关于“模仿说”的发展
班级:12汉语言专接本
学号:***********
姓名:***
模仿说作为起源诸学说中提出最早,影响最广的一种理论,在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双重性。自古希腊文明初始发展时期即被提出并迅速传播开来,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理论核心观照艺术的起源和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原则与特征。“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学原则,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自产生至文艺复兴时期“模仿说”的演变和发展变化。
历史的审视模仿说,会发现早在古希腊文化发祥之际,无论在观念还是行为上,模仿就作为美得萌芽,得到广泛关注和日益深刻使用。可以说,自人们有了语言、行动力就是在对客观现实进行模仿。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声音……
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土壤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色诺芬等古希腊最早的一批美学家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英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模仿好人”、“模仿心灵”等观点,坚持了艺术的现实品格,为“模仿说”的孕育与发展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但最早在著述中体现模仿论思想的是诗人、哲学家色诺芬尼,他说:“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他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摸样,马上画出和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和塑出狮子的神像了。”言外之意,人是模仿自己的样子画出和雕塑神像的。此后,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辩证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社会研究。德谟克利特认为“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
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模仿坏人是一种恶劣的行为。德谟克利特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本质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奴隶主贵族派思想家。遵循了“艺术模仿自然”的提法,认为艺术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强调应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提出了如何创造美的形象的问题;探讨了美和善的问题
苏格拉底摆脱了运用自然科学观点研究文艺和美的束缚,发展了传统的模仿说,把艺术模仿的主要对象由自然发展为社会和人,对人的艺术的模仿强调通过外部形态的模仿传达人的灵魂,表现人的灵魂、内心世界,绘画应“描绘心灵的性格”从标志古希腊艺术模仿说走向了深刻追寻内在的真实的新境界。社会学角度研究文艺,丰富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内容。但他的美在功用的说法存在美善不分的倾向,并且他的神学目的论把文艺创作神秘化了。因此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久远又复杂的。
柏拉图
对模仿说做了客观唯心的解释。认为:一切知识都建筑在概念之上,真理是心中的概念与存在于心外的概念相符,称心外的概念为“理式”。心中的概念是心外概念的摹本,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两者相符,就能得到真实的认识,否则就是虚妄。理式世界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以理
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对模仿的否定)“理式”为艺术的最终根源现实世界是对其的模仿,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模仿的模仿,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而文艺是第三性的,因此文艺模仿自然,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三种床”(《理想国》卷十):“理式”的床 - “木匠造出来”的床 - “画出”的床“模仿只是一种玩艺,并不是什么正经事。”
全部思想奠基于“理念”这一核心概念之上,继承了苏格拉底模仿说的精神,承认“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恶运(设想的),并感受到了苦或乐。除此而外”“别无其它了”。又从理念论的角度对苏格拉底的模仿理论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结果,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两层”以精神实体理念作为艺术的最终根源,并把文艺贬低为比现实世界低一等的东西,颠倒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西方最早把文学艺术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世界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以外创造的第二自然,这又从价值论的角度抬高了文艺活动的
亚里士多德
亚里斯多德放弃了柏拉图的“理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大大发展了传统的模仿论
第一、明确肯定文艺模仿的本体地位,指出并使模仿说的性质发生了转变。认为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所用的“模仿的艺术”和柏拉图所说的“模仿的艺术”含义不同,区别第一,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职业性的技艺与美的艺术,扩大了“模仿艺术”的范围。柏拉图把模仿的艺术与职业性的技术相提并论,只承认来自神的灵感的艺术是美的艺术,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模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模仿艺术的区别。柏拉图完成了模仿说从自然观点向社会观点的转变,但受神学目的论的制约,他认为文艺模仿的只是虚幻对象的外形,因此对模仿艺术是否定的。
亚里斯多德指出,“诗的起源……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它把文学创作活动归结为人类先天具有的禀赋,从发生学的角度肯定了艺术创造是每个人类个体都具有的能力,这就给“人人都是艺术家”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持。对柏拉图文艺观念的发展,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使模仿说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德谟克利特),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柏拉图),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不是与真理隔了两层的“影像”)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这是对模仿说的最高肯定和赞赏。
第二,亚里斯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亦即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诗人……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是指历史或现实题材;“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神话或寓言题材;“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