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对应”把握本质,理解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对应”把握本质,理解函数
作者:陈春祥
来源:《丝路视野》2019年第11期
摘要:函数概念教学是数学教育中的重点,但同时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函数的概念,不能体会函数的本质。
基于此,本文以“感悟”为主题,首先阐述了基于新课改的函数教学设计立意,然后整合“新课改”中的内容,粗浅介绍了几点教学对策,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函数教学概念教学
众所周知,函数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函数的思想、使用方法贯穿在中学、大学的数学学习中,数学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函数概念的本质,领会到函数所反映的数学知识内生性意义。
为促进数学教学现代化发展,推动新课改的积极落实,让广大数学教师能够更深入地把控数学教学的重点,体会到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概念教学”近年来在学术界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因此,在教材改革、新课改推进的背景下,务必要对函数教学进一步进行系统的探究、梳理,从而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于新课改的函数教学设计立意
这里以“人教A版”中有关函数教学的内容为例,中学函数教学从“变量”这一知识点逐步延伸,函数的本质以“对应”为主要特征,并结合抽象的数学符号来表示函数,从逻辑上刻画出了函数所表达的规律、数学模型,函数产生的背景、函数的思想、函数的应用三者呈对应发展、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苦于对等式、不等式的不了解,不能够灵活应用函数观点解决函数问题。
新课改中的内容,强调教学利用“导数”来引导学生研究函数知识,并逐步从方法上、思想上进行延伸,注重“螺旋式教学”,最后再从基本的函数开始,以具体的函数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函数模型的具体使用方法、构建方法,从而学会利用函数去解决数学问题。
“人教A版”教材中有关函数的知识是连续的、抽象的,相关知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注重通过实用的工具来讨论函数的基本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明晰函数的性质,把控数学问题、函数的发展规律。
从上述内容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教学中教师所需要注重的重点问题。
(一)函数本质的突出
“对应”关系是函数的本质,函数知识的基本支撑思想来源于“数据的对应变化”,旨在反应变量变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为让学生感悟到函数的“对应”关系,更透彻地体会到函数的方法、本质,应该遵循“人教A版”的编写意图,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通过实际案例,从“变量”逐步引出函数知识,引导学生在立足于此前知识内容的情况下,分析函数和变量
的特征,最后再让学生概括出“对应”,这样就能够实现前后知识的承接,并让学生形成有关函数的基本体会、感悟。
(二)认知模型的搭建
f(x)的抽象表达方式,在认知层面上提高了函数学习的难度,同时变量的知识涉及运动的变化,学生在思考、学习“变量”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发展是辩证的、是客观的,但是“函数模型”的思维方式却是抽象的。
广大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明确地感受到,越是基础的数学知识,其概括性也就越强,但是学生从基础概念中体会到的内涵,却直接影响学生认知模型的搭建。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合理认知”的方向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对知识进行渗透,并强调具体到抽象的概括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到学生主观意识中,函数知识的抽象性,最终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函数”的真义。
二、函数教学对策
(一)概括思维路线
教师要在简要回顾此前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以“案例”为教学的载体,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概括“案例”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应说”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学生有基础的认知后,不断强化概念、性质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函数的特殊“对应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深刻理解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并注重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二)合理选择案例
数学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案例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它们强调案例的典型性和知识的丰富性,这些知识在学习函数“对应”关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务必要以“教材”为基础,在学生认知函数性质、应用方法的各个阶段,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探究、交流机会,并让学生在案例的支持下发散思维,最终形成一个可支撑函数学习的“大框架”。
教师可尽量选择可用图像、表格表达的函数案例,让原本抽象的函数模型以直观的形态体现出来。
比如,在图像的帮助下,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直接联想到,看到a的取值,是如何决定y=ax的特性的,能够直接联想到y=sin(2x+π)的取值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对于函数“對应”关系的理解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目前有关于函数教学的理论已经足够完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避免有不可预料的事情出现,比如学生对函数的理解脱靶等,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到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并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可深入参与的教学课堂,让学生
能够真正成为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主体”,从而完成“新课改”中有关数学教学的目标。
上文所述内容或在实践层面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