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 人物简介

杨绛 人物简介
杨绛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杨绛(yáng jiàng),原名杨季康,是杨荫杭之女,钱钟书之妻,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市。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散文

《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忆与杂写》(含《怀念陈衡哲》等)、《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老王》[5](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阴》、《流浪儿》、《风》、《窗帘》、《收脚印》、《喝茶》、《听话的艺术》、《忆孩时》

小说

长篇小说:《洗澡》《倒影集》

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

《ROMANESQUE》、《鬼》、《事业》

剧本

《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队》、《风絮》

论集

《春泥集》、《关于小说》

译作

《堂吉诃德》(史上第一个从西班牙语原文译出的汉语全译本)

《吉尔·布拉斯》(法国文学名著,译稿经钱锺书校订)

《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文学语言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人物轶事

在钱钟书留英期间,杨绛和他自理伙食。又一次杨绛买了活虾,她刚剪得一刀,活虾在她手里抽搐,她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钱钟书问她怎么了。她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钱钟书跟她讲道理,说道,虾不会像你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由他来剪。

就这样,他们玩着学做饭,觉得很开心。钱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那段时候,她们夫妇俩真的很快活,自己打出了一个美好的天地。

钱钟书和林徽因住过邻居,他的猫经常和林的猫打架,他就准备了一根长竹竿,不管天气多冷,只要听到他的猫在打架,他就拿起竹竿去帮他的猫打架。

1966年,杨绛、钱钟书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双双接受“改造”。就是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也保持着一份少有的幽默。比如被迫剃了“阴阳头”,她会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果不其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

他们在最困难的时期,上海沦陷,钱钟书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写的一系列戏剧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先生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钟书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钱便挣得少了。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多一些时间写长篇。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于是钱钟书写出一段,就给杨绛讲一段,钱钟书笑,杨绛也笑,这便是钱钟书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

《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钟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一家三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去作,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杨绛全部挑起负累,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当中包括钱钟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钟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

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签订了《信托协议书》。当时捐献的现金是72万元;到了2008年8月,本息已经升值为630万元。到了2010年春,已是800万元出头了。

钱、杨二老一生俭朴,但在各个特殊时期,受到他们资助的中青年学子,不可计数。钱先生生前曾自嘲说:“我生来就是寒士骨相。”这话与今天的人民币八百万捐献相比,真有霄壤之别啊。获得“好读书奖学金”的贫困青年不断给杨先生写信致谢。这些获奖的青年看到杨先生家居陈设简朴,无不为之动客。

人物评价

钱锺书婶婶对杨绛评价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杨先生的)这些散文是我上中国当代文学史课时必讲的篇目。我常对学生们说,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对于当下在浮躁而喧嚣的世界中前行的知识分子独具意义,起码可以使他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面对宿命更具一种从容、旷达的姿态”。

哲学家周国平评价杨绛说:“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专家杨绛的同事郑土生在杨绛百岁生日时献诗《寿星颂》:“静观兴衰具慧眼,看透美丑总无言。才识学德传五洲,崇高心灵享永年。

“梦魂长逐漫漫絮,身骨终拼寸寸灰”(钱子路语),

语录

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2、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3、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4、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9、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0、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2、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3、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14、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15、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16、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7、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18、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19、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20、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21、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22、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当今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以《背影》和《老王》为例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以《背影》和《老王》为例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一.导入 回忆第二单元,我们学到了……他们或善良,或温情。作者为什么能把他们刻画的如此形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以《背影》和《老王》为例。来了解作者为什么能把他们刻画的如此生动感人。 师: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父亲和老王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师: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描写呢 二.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探究 1.出示幻灯片: ①什么叫人物的外貌描写? 也称肖像描写。即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②找出文段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 父亲是个胖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作用:写出了父亲体型特点,为下文的爬月台买桔子的艰难做铺垫。抓住衣着特点,写出了经济上的拮据,父亲的穿着很朴素,给儿子的是最好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紫皮大衣、给我买桔子),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2.思考:从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的语句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不用面面俱到 为了使艺术作品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必须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高尔基他用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师:如果这里探(弯),攀(搭),微倾(转)换一下可以吗? 同学们什么时候用到攀这个动作呢?比如爬山够不着的时候 生:微顷,我读到了父亲很吃力, 师:攀爬月台这个动作不适合肥胖的老年人做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这是个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起始动 1

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物:杨绛_作文素材

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物:杨绛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物:杨绛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杨绛是苏州振华女学校的毕业生,振华女学校是江苏省苏州十中的前身,1939年苏州沦陷期间,振华搬迁到上海,杨绛担任了振华校长。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奈何清华在南方没有招收女生的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1 / 3

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杨绛的作品中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文集和小说,胡乔木评价《干校六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2 / 3

杨绛的经典语录50句

杨绛的经典语录50句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5、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6、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杨绛《洗澡》 7、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8、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洗澡》 9、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杨绛《洗澡》 10、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杨绛《百岁感言》 1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杨绛 12、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 13、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14、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杨绛《将饮茶》 15、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1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17、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一百岁感言》 18、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

《老王》人物形象分析

《老王》人物形象分析 《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表现出底层劳动者在遭受不幸生活中的那份不变的善良淳朴天性。 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形象两种。本篇课文主要分析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他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他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此外,还需要重点把握: 1.思想性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要注意他所解释的作品主题和现实意义。 2.艺术性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类。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本文中,在思想上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老王:1)命苦2)人善。 1)命苦表现在文章中: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计。 B没有什么亲人,打了一辈子光棍。 C眼睛不好,一只眼睛是瞎的因此生意也不好。

D住在荒僻小胡同的塌败小屋里。 以上可以看出老王生活的穷苦卑微,凄凉艰难。 2)心善表现在文章中: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送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价格却相同。(人老实)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狗(有良知,不贪心) C给三轮车撞护栏,为客人着想(体贴客人) D受了人家恩惠不忘偿还,行将就木还要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懂得感恩,善良有知恩图报的好人) 本文的艺术性上本文主要体现在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 1)肖像描写: A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B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通过肖像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王的病情十分严重似乎已经出现行将就木的前兆,这也为作者写老王的离开埋下了伏笔

如何用英文介绍杨绛先生

如何用英文介绍杨绛先生 高斋翻译TransElegant整理的CATTI和MTI备考资料 原文:BEIJING (AP)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Yang Jiang, known for her prolific output and marriage to an equally famous author, died Wednesday at age 104, state media said. 词汇短语: Prolific: 美[pr??l?f?k]多产的,作品丰富 例句:She is a prolific writer of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她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写了很多小说和短篇故事。 原文:Yang died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in Beijing, according to The Paper, a state-owned news website. It said her death had been confirmed by her publisher,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词汇短语: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in Beijing:北京协和医院 The Paper:澎湃新闻 the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 原文:Citing different sources, Hong Kong station Phoenix TV also confirmed Yang's death, the cause of which was not given. 原文:Born in 1911, Yang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 for her novels, plays, essays and translated works. She was the first to translate "Don Quixote" into Chinese, and her version is still considered the definitive one by many. 词汇短语: became a household name for novels, plays, essays and translated works: 因小说、戏剧、散文和译著而家喻户晓 "Don Quixote":《堂吉诃德》 Definitive:美[ d??f?n?t?v ]最权威的 His "An Orkney Tapestry" is still the definitive book on the islands. 他的《奥克尼挂毯》一书仍是关于这些岛屿的最权威著作。 原文:Her death was the top search term on the Chinese microblogging site Weibo on

2014高考热点押题素材:杨绛_百年美丽人生

2014高考热点押题素材:杨绛_百年美丽人生 高考作文 2014-04-29 1458 2014高考热点押题素材:杨绛百年美丽人生 【人物档案】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80年代后,杨绛写一些散文、杂文、回忆短文,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和智慧。在92岁到百岁高龄之时,杨绛以她极富才华的笔触,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人物透视】 《围城》的诞生 上海沦陷时期,钱锺书先生被困,回不去联大。当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锺书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锺书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收入便更少了。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锺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钱锺书写出一段,讲一段,钱锺书笑,杨绛也笑,这便是钱锺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的诞生。《围城》后改为电视剧,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锺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素材解读】

杨绛先生一生经典语录大全

杨绛先生一生经典语录大全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100岁感言》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7、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8、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9、"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杨绛 10、"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杨绛《洗澡》 11、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 --杨绛《将饮茶》

高考作文素材——杨绛

作文素材——杨绛 书房里,一张写字桌靠东竖搁,另一张朝南横放。满窗阳光静静地泻进来。 时间是实践最严酷的史官,这十二年,杨绛那纤弱的身体承担了人们无法想象的沉重痛苦,做了多少九十多岁的人超负荷的工作。直到接近百岁的前夕,她的脑子还在坚韧地思索着,她的笔还在顽强地耕耘着…… 豪华落尽见真淳——真实真诚 在各种文体中, 散文是“文品即人品”得到最好体现的文体。散文的特质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从自己胸臆流出”的东西,不外是表现作家主体的个性与情怀。 杨绛散文令人感受最深的是真切可信,真诚是她人格美的重要体现,也是她散文的重要品格。她的散文不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追忆亲人故旧,“我”都置身其中,如实“记录”,平心论事,除了偶而来点小幽默外,从不矫情臧否,故作惊人之语,或自我粉饰 ,而是向读者坦露出一颗真诚的心,让人们去鉴别,去品味。 乐善好施 杨绛在家里是个贤妻良母 ,对外则是个重义轻利、乐于助人的慈善者 ,即所谓人道主义者。在他所交往的朋友中 ,既有像温德先生、高崇熙先生、石华父、柯灵、傅雷这样的名家学者 , 也有像老王、林奶奶、顺姐这样的普通劳动者 , 而最能体现作者善良品质的则是后者。老王是个体三轮车夫,作者坐过他的车,请他送过冰,便熟识起来,常有来往。其间作者送给老王鱼肝油,治好了他的夜盲症,平时也关心他的生活。老王便感恩在心,临死之前,特地把一瓶香油、一包鸡蛋送给杨绛,可算是对她德性的回报与奖赏。 淡泊功名,谦逊踏实 杨绛是国学大师的夫人,她自己也是学界名人,却怀有一颗“平常人”之心。他们夫妇俩曾戏言要有仙人的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游”。进而又想到“凡间也有隐身衣”,“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 有了这种“平常人”的谦逊卑微之心,就能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杨绛认为:“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企慕庄子所谓 `陆沉’”,这种藏身“众人之中”,不求显达,不求名利,只是为了排除干扰 , 多干实事 , 为人类造福 , 正是她谦逊朴实品格、默默奉献精神的表露。 单纯纯粹、“平凡”、淡泊宁静、文人的坚守 杨绛先生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 依然是那种自然与纯粹: 纯粹的探寻, 纯粹的心境, 纯粹的生命存在, 纯粹的精神境界……文章自身的风格不同于风行当下的所谓畅销书, 而是在娓娓的诉说中给人一种生命的提醒与暗示, 一种思想的净化和心灵的提升。 在文学史上, 杨绛无疑是一个边缘性的作家, 她的创作基本上是远离时代主流的。文革后一片唏嘘控诉声中, 她从容平静写点小穿插, 专注大时代中的小插曲;当今文坛吵闹不清, 她若无其事在那里清理私货。《杨绛散文》卷首译19 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我们仨》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篇长文开头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 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 只求相聚在一起, 相守在一起, 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此这般自娱自乐坚守文化家园,让人敬佩和感动。所以说杨绛散文完全摒弃功利性, 她以文隐身, 以文自娱,始终如一做一个精神贵族。人生境界决定了写作姿态, 迄今所见的她的作品表明,她的写作姿态是一以贯之的。她在写作中并不确立一种“文化英雄”的姿态, 而是一种走出了自我幻觉、选择了适情任性的自然、平凡人生的知识分子的姿态。 这种写作姿态也就是她的人生姿态, 使她漠视功利性,避免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只从一己的真实体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简介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简介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澎湃新闻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这一消息进行了确认。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Le Sage:)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2014年,103岁杨绛新书《洗澡之后》8月出版,这是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其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包括《洗澡之后》在内,数篇未发表的杨绛先生作品收入在2014年8月出版的9卷本《杨绛全集》中,《全集》共270多万字。

老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我说一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懂得人的尊严和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本专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老王》这篇课文,作者写了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介绍了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同时含蓄地提出了关爱不幸者的问题,因此,我将关注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况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始终。《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作者杨绛用散文的笔调为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遭遇、和我们的交往以及老王死后作者心灵的愧怍,鲜明的刻画了老王的人物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课文,这是一个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要求学生能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不利于杨绛夫妇的话语和事件始终都没有丝毫影响到老王对待杨绛夫妇的看法,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作者刻画了老王生活凄苦、处境艰难、身份低下,却是个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善良人的形象,体现了老王的“苦”与“善”,也深刻的打动了读者的心,呼吁了大家能关爱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感悟“爱”,注重人人平等,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说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的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背景,是怎样的背景让杨绛对老王的印象深刻呢?是一个动荡的文革时期,而老王却能待他们依旧,这让杨绛夫妇很是感动。那文革时期就是作者写下这文章的文化背景。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个背景。通过反复的朗读来体会老王的“苦”以及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加深同学们感悟那时背景下的动乱,让读者更深刻的读懂老王的善良是更具可敬的精神,还有作者的人道主义。而且,这是一篇长篇课文,所以,我采用长篇短教的教学法进行,注重课文的重点段落教学。

高考作文名人素材杨绛:一世皆独立 百年无二人

高考作文名人素材杨绛:一世皆独立百年无二人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自在的大家,最才的女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杨绛是苏州振华女学校的毕业生,振华女学校是江苏省苏州十中的前身,1939年苏州沦陷期间,振华搬迁到上海,杨绛担任了振华校长。 1928年,杨绛十七岁,她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奈何清华在南方没有招收女生的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钟书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钟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译的道路。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散文(小说)翻译“杨绛最好”。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以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杨绛的作品中特别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是杨绛在国内率先出版的几部描写极“左”思潮下乃至“文革”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散文集和小说,胡乔木评价《干校六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198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是杨绛的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

外国文学史人物形象分析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阿喀琉斯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集各种性格于一身的,从而聚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他既有天真又固执,既残暴凶狠又温厚善良,既有年轻的任性和无礼又尊敬老人,可以说,从整

高中人物素材杨绛

高中人物素材:杨绛 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 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 装修的寓所——“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一晃三十多年了,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这位即将在7月17日迎来百岁诞辰的老人,她有时也会喃喃自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但从那时起,杨绛就把这间寓所称为“人生 的客栈”,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已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她平静的心灵。杨绛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她把这叫做“打扫现场”, 每日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在她身上,人们往往忘掉时间的残酷:一百年无情而漫长,而这位女性始终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予温暖??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 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 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个 姐姐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杨绛八岁回无锡、 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从小学习好,但也个性顽皮,上课时 姓马的老师讲“白马非马”的典故,她调皮回说:“不通不通,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闹得同学一片哄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 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的爱好。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

杨绛英语简介

An introduction to a translator I admire (Yang Jiang) -陈莉莉-110501 As we all know, Qian Zhongshu and Yang Jiang is one of the famous couple of translator, who went through ups and downs. Both Yang Jiang and QianZhongshu went to academics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people always be familiar with Qian Zhongshu much more than Yang Jiang. But as for me, I admire Yang Jiang, the graceful, vivid and profound women, rather than. Yang Jiang is a Chinese playwright, author, and translator. She has written several successful comedies, and was the first Chinese person to produce complete Chinese version of Don Quixote from the Spanish original. The legendary woman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911, originally named Yang Jikang. She had a happy childhood, all this is contribute to her parents who lets every daughter development their character freely, which is rare at that time and even at present. After graduating from Soochow university in 1932,Yang Jiang enrolled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singhua as a postgraduate, where she met her husband Qian Zhongshu and they fell in love and married . Qian was a Chinese literary scholar and writer who known for his wit and erudition. They two are

《老王》课例分析

《老王》课例分析 一、课文分析 《老王》通过作者与老王相处的一段往事,来表达作者对于老王这一类处于社会最底层,却有着金子般善良的心的“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反省。 二、学情分析 《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的散文,七年级的学生仔细阅读便可理解课文內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是真正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因此应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感情,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 三、确定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学会通过片断描写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抓住关键语句、段落细读文本,教师讲授、问答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领悟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感情; 3.感受作者的愧怍之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确定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领悟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深情; 难点: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重难点突破途径:反复朗读,层层深入,切身感悟。 五、教法与学法 为了紧扣课程标准,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决定以“情境教学法”“朗读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等学习方法学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以伟人、名人、平凡人的照片导入。 (设计说明:使学生进入营造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接着介绍作者杨绛及写作背景和她的丈夫钱钟书。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2.检查预习 将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请学生注音,然后订正。 (设计说明: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也是考试中必有的考点,这既可以作为字词训练,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环节三、说老王 1.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自读文章,分别用文中的两个关键词概括。 (1)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2.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但有详有略,其中详写的是哪件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让我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因为: (设计说明:这个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文本,且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环节四、说作者 1.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小组讨论)

杨绛为什么叫先生

杨绛为什么叫先生 杨绛为什么叫杨绛先生? 许多人一定很好奇,杨绛是位女士啊,为什么大家都称她为杨绛先生? 原来,先生是称谓,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现时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仍然保留这种用法。 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先生”的历史与演变 “先生”一词其实并不是现代汉语词汇。相反,它出自古语,有“出生比自己早,年纪比自己大”的意思。

早在《论语?为政》中就有“有酒食,先生馔”的句子。当然在这里,“先生”是“父兄”的意思。 《孟子》中有“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一句,这里的“先生”则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有云:“先生坐,何至于此。”同样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汉代,则更多在“先生”加一“老”字,称“老先生”。 至于“先生”为何会演变为“成年男子”的代称,则是因为“先生”在古语中多有“老师”的意思,而古时老师又大多是男性,这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但事实上,“先生”一词,最开始并不是“成年男子”的专属用词。 杨绛明明是女人,为啥也被称为“先生”? “先生”的各类用法 说到这,大概很多人更迷糊了:那“先生”到底怎么用呢?接着

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1、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古时对有学问的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所以“杨绛女士”会被尊称为“杨绛先生”。 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旧时,管帐、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也会被称为“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叶曼、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6、现在对所有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这就是我们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杨绛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杨绛百岁感言手书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