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些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口头上的讲解,学生通常会左耳听,右耳冒,不会对此印象深刻。

但如果,教师将所要讲解的化学原理以化学实验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注意力很快就会集中到化学实验上。

并且当学生处在对化学实验的观察状态时,还会发现一些此前从未见过的现象,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求便会油然而生。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教师可以在做化学实验之前,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待完成化学实验,便让学生一一作答。

又或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身参与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活动了脑筋,并且学生还会因为通过自身努力学到知识而感到愉悦。

比如:当教师讲到木炭遇到硝酸钾,木炭自身会发生什么改变时,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准备适量的木炭、适量的硝酸钾以及试管、酒精灯等工具,然后按照实验的既定步骤行动起来。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记得有位哲人曾将世界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知的,一部分是未知的,未知的总是比已知的大。

由此可见,知识总是学不完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不仅懂得教会学生知识,还懂得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巩固学生原有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原有知识举一反三,利用原有知识去发现未知世界的能力。

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比如:对于大家都熟知的如何点燃酒精灯的问题,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学生的回答是用火柴可以办到,教师便可以说:老师今天要告诉同学们能点燃酒精灯的不只是火柴,还有其它物品,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当教师看到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时,便可以让学生回顾下老师平常讲过的火柴能点燃酒精灯的原理,当学生回答回顾完,教师便可以说:其实能点燃酒精灯的不只是火柴,玻璃棒也可以。

接下来,如果学生问教师玻璃棒如何能够点燃酒精灯,教师便可以告诉学生只需要完成一个实验,便可以明白玻璃棒为什么能够点燃酒精灯。

这时,教师要做的是:取出之前准备用于做实验的物品以及器具,然后带领学生展开实验。

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我首先选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随后,在高锰酸钾晶体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这时候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酒精灯被点着了。

接下来,我又问: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说它的原理和利用它的原理还能做什么?就这样,学生再次陷入了对问题的思考之中。

虽然,在这堂课上,我讲的知识点不多,但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少,反而在一问一答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通过化学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化学试验不仅给了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思考的机会,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学生在陈述化学试验过程时,语言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锤炼,由此可见,采用化学试验方式教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的说:化学实验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学生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

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
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

为此,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化学试验进行演示,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做一些简单、安全、易操作的家庭小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鸡蛋遇到醋酸会发生什么改变,当学生对此表现出好奇时,教师便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将试验步骤一一告知学生。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追本求源、积极探索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实验渗透着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训练意志品质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如果演示实验生动有趣,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教师可以取一只普通的U形管,一头用软木塞塞住,再从另一头加入水,两边的液面不会是等高的.而在生活中,学生觉得水往低处流,两边的液面应该是等高的.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善于选择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实验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
二、加强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首先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猜想有多个,逐个进行研究需要时间较长,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其中的一个任务或两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这样,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
“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利用身边物品做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意识地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塑料瓶是人们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用的,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又如,在研究“摩擦起电”时,把塑料尺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尺子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研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
四、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促使学生领会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措施.探究性实验应注重科学性、需要性、趣味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认真地观察、实践、思考,体会物理现象中蕴涵的知识和规律,从而实现知识迁移、技能提高.教师要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提问、大胆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提出实验问题时,要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尽量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实验器材,自己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制作实验记录表格.根据各自的猜想和假设进行自主探究、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

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课题
一节课的教学应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开始,使学生明确学习课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通过实验引出课题
开始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某个物理现象,或做某些实验给学生看,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疑问,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课题,开始产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2)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入课题
(3)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

例如: 教授“电磁感应”时,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进而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生物实验教学法的实际运用策略
(一)同步开展教学和实验
同步开展教学和实验,可让学生通过直观参与切身体会实验探究乐趣,享受成功,以此来提高实验参与度,激发实验兴趣,增强实践探索能力。

例如,在学习细胞这节内容时,会进行细胞观察实验,因在这个实验中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正式开展实验之前,应提前详细讲解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并教授洋葱表皮细胞的正常获取方法;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观察实验。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应严格巡视,认真观察,细心解答各种疑问,有效纠正各种错误,与学生一起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此种教学,既能提高实验参与度,强化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增加师生内部互动,有利于良好的实验氛围的创设。

实验时间并不固定,具有一定灵活性,学生应全面分析,认真总结实验结果,进而加深记忆深度。

然而,教师也应明确,此种方法主要被应用在实验设备健全,操作要求较高的小实验中。

(二)独立进行实验探究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并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

在生物教材中所编写的实验的基础上,还应进行适当拓展,合理设计课外实验,独立完成。

在实验设计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鼓励,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而完成实验。

同时,也允许失败,但要指导学生及时总结和剖析失败原因,不断改进,直到成功为止。

另外,还应确保每一位学生均应对实验目的形成清晰的认识,认真观察,合理指导,及时总结,进而获得最终结论。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挥,还巩固了教师的指导位置。

实验探究虽然会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但从长远层面来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美国教育中,一直均比较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过程,忽略结果,若在生物教学活动中,片面依赖理论灌输,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练习,这会降低生物学习自主性,最终排斥生物学习。

此种方式与实验探究相比,严重不足,通过学生切身体会所获得的理论知识通常印象都比较深刻。

由此可知,实验教学法远远优于理论灌输,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正确认识实验教学,并积极践行。

(三)合理引入生活元素
在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引入生活元素,以此来开拓知识范围,增强运用能力。

经大量生物实践探究表明,实验教学法的运用具有重要价值,且因生活是生物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在运用实验教学法时,若能合理引入生活元素,增加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则可显著刺激学习欲望,增加知识理解深度。

综合来说,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元素,可提高实验参与性,并可改善实验教学现状。

例如,在讲解植物呼吸作用内容时,设计了水果保鲜实验,这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均会遇到的问题,再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指导学生依照生活经验探究最理想的保鲜方法,综合比对各个小组的实验成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呼吸作用的干扰因素,最后进行总结,得到温度适宜、低氧低温是保存水果的最理想的条件。

(四)加强合作
在新课标下,强调对自主探究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运用实验教学时,应依照学生自身水平合理分组,同时,待完成实验操作后,还应指派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

通过合作探究,不仅能增加知识理解,还能增强独立分析、自主探究能力,加深学生之间的情感,构建深厚友谊。

例如,在学习拒绝毒品这节内容时,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搜集与毒品相关的资料,科学整理,共同讨论,进而加深认知,远离毒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