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射式的纪录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反射式的纪录片

——以《独裁者、他的司机及司机的妻子》为例

MIKE O’BRIEN

中文系讲学厅11月27日

记录与整理:颜雅红

MIKE以影片《独裁者、他的司机及司机的妻子》为例向我们分析自我反射式的纪录片形式。这是一部关于南非种族问题的片子。在放映片子时,他特别强调要注意片子的风格以及导演是如何将观众带入影片中的。

影片中的独裁者属反曼德拉的南非右翼份子。在片子开头,电影作者就直截了当告诉我们他拍摄的是什么,这部影片的内容是关于什么的。摄影机也没有丝毫隐藏,它直接地告诉观众,我就在那里。在影片的刚开头,MIKE分析道,有一个故意设置的场景。这个场景与希特勒当时在民众面前发表演说的场景类似。当时希特勒的背后也是有一面纳粹标志的旗子,演说者的情绪高涨,民众的反应也非常热烈。影片中的独裁者演说的场景也类似。在他的背后,也有一面代表他身份背景的军党旗,这说明独裁者所在的政治组织与希特勒有同样的军事基础,也同样有纳粹的标志。从镜头的特写来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演说者非常明显的表情和他的情绪波动,感受到整幅图片的构图。

接着镜头摇到民众身上,我们看到,在情绪激动的民众中,有一个人站起,这时镜头开始晃动,而且采用的是慢移动的方式,背景音乐也开始响起。这种镜头的设置以及声效的配合使用,跟剧情片类似,都使画面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威胁感。在之前的纪录片中,从来没有采用过这样的声效和画面镜头来表达场景的氛围。当那个民众缓慢站起的时候,整个屏幕就变成黑屏,给观看着造成一种悬念。这是新写实电影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新写实电影中,制片人寻找危机,报道危机,并对当时的情形作出回应,这表现出电影作者的勇敢。

接着摄影机又开始带着我们移动,我们看到地图,看到沿途的风景,接着活动展开,我们从A处直接到达B处。这时,是谁在给我们讲故事?勿庸置疑,是电影作者在讲故事。他跟弗拉哈迪一样,然而弗拉哈迪是用文字来讲述,而这部影片的作者却把自己认同为纪录片专家,是纪录片中的主要人物,这部片子由他自己来决定。摄影机移动,告诉我们他要去的地方,然后带领我们观众跟他一起去到当时的情境中,我们moving with the camera。在弗拉哈迪拍摄的揭露式的影片中,他邀请我们跟他一起观看,仅仅是观看,不介入到影片中去。然而在这部自我反射式的影片里,我们就并不仅仅是观看了,我们看到了拍片人,拍的对象,看到电影作者拿着录音的设备等等。电影作者在影片内的互动过程是处于

积极的一方,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他就像个战地记者一般。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许多大特写。MIKE说,如果想知道如果表现白人至上,种族至上的人的表情呢,就采用这种大特写。如果想要表达被拍摄对象的情感,就必须重视眼睛、嘴巴的特写镜头,这些都有助于表达人物情感。

另外,在影片讲故事的方式上,例如在试图表现独裁者,但是独裁者又避而不见的情况下,要如何对影片故事进行讲述并展开呢?MIKE分析说,影片中采取了让独裁者周围受他影响的人说话的方式来表现,通过他的司机来投射独裁者的形象。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1,拍摄者没有渠道接近独裁者,2,电影制片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影片中还呈现了另一解决的方式,就是选取电视为参照来解释原因,这并不是电影作者心血来潮的做法,而是经过蓄意的策划。电影作者先对电视片段做研究,然后剪出恰当片段插入并进行剪辑,这属于一种事后的重建方式。

MIKE的授课风格也如同纪录片风格般活泼多变拍摄者:颜雅红

从一个个镜头的联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拍摄者是如何跟踪事件发展的。通过地图,通过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换,活动逐渐展开。这种用地图表现行程的方式,是在现今数码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先展现一幅地图,然后在地图上划出路线和标记,接着摄影机就带我们到达另一个地方,我们也跟着它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去了。

在这种自我反射式的电影中,电影作者直接将拍摄中遇到的困难呈现给我们,而每个镜头,拍摄者都有精心设置的含义在内。影片中画面呈现了三次拍摄者去拜访独裁者的情况,这告诉我们,拍摄者实际上是一直都在追踪这个独裁者的。而每次他们去采访独裁者,所得到的回答都是他不在,他去开会了。这时镜

头就转向墙上独裁者的相片,而这意味着,这就是我们距离他(独裁者)最近的时候了。镜头还特地采用特写的呈现方式,表现出反讽的意味。紧接着,镜头又摇到独裁者家的栅栏中锁着的几条虎视眈眈的大狼狗身上。这种精心设计的画面,表明独裁者是受保护的,而狼狗存在的意图,就是把这些采访者赶走。

影片画面强烈而又清晰地表现形象与感情。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部影片并非主要关于独裁者的,而是关于电影拍摄者自己的意志和决心的。他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难题说出来,表现了独裁者白人至上的意识。而在独裁者的这种意识形态之下,拍摄者又是采用何种方式来找到他所要的故事的呢?从影片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当他无法正面拍摄独裁者的时候,他就创造一个故事,创造一个他是如何来对待采访独裁者这个事情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电影作者同样可以达到他的拍摄目的。他让我们看到,他的拍摄是受禁止的,是不被允许的,拍摄这样的片子是具有很大难度的,他是不断地遇到障碍的。通过电影作者对障碍的设置和呈现,我们观众就开始认同他的立场,并且也开始产生疑问:假如独裁者的行为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为何不让人进行拍摄采访呢?这样,拍摄者就达到了他拍摄的目的。对障碍的设置,实际上就是拍摄者在推进故事。我们观众跟着摄影机的移动而移动,也感受和体会到拍摄者所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并且了解到摄影机的移动实际上是跟随着拍摄者关注中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拍摄者会选择一些影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自我反射式纪录片拍摄者的这种拍摄手法,主要是他们不满观察式纪录片拍摄者所宣称的观察式纪录片反映现实的透明性,因此他们才创造出这种新的纪录片的建构模式和方法。我们在影片中没有看到正式的采访,而是根据电影作者提出的问题,影片中的人物自己来谈到这点。把电影作者放进影像的框架中的模式,关注的是电影作者与观众的关系,而不是电影作者与影片的关系。这种自我反射式的拍摄方式,强调自身强烈的个性特点。它就像战地记者做新闻报道一样,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到电影作者很强的理念“你越是不让我拍,我就偏要拍。”

然而这样的拍摄手法还是存在缺点的。后面的电影评论家批评这种模式的拍摄是电影作者的自我沉溺,他到底是拍独裁者,还是拍他自己?他不断提示观众,他只是让观众观看一个纪录片的建构过程,是在看一个人如何拍纪录片。这就是这个片子与《hospital》《sylvania water》这些在地观察拍摄手法的区别。

然而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种手法对于战地新闻等媒体报道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现今做战地报道的常用方法。这种仅仅是呈现纪录片拍摄过程的风格,也能够提出问题。而且他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相同的拍摄技巧。当摄影机移动时,我们就开始跟着拍摄者走;当要表现全景的氛围时,画面就呈现全景的模式;而当我们要表现观众时,镜头就切换到观众。每个镜头都不是单独存在,而是跟其他镜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镜头的切换中,可能是动态场景的切换,也可以是静态场景的切换。MIKE 举了《白丝带》这部纪录片为例来分析镜头的剪辑。假设《白丝带》中,有一幕艾晓明教授在发言时咳嗽的场景。为了保证影片的和谐与连贯,在后期制作中,这个咳嗽的场景是应该剪去的,即从艾教授开始咳的时候,就应马上剪。然而剪辑是使一个镜头变换到另一个镜头,那该如何保持镜头大小始终没有改变以达到影片的顺利衔接呢?我们该如何解决影片跳跃的问题呢?MIKE提出了两种解决的方法,第一是可以在剪辑的时候,采用“溶”的效果,把两个画面融化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