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才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人才观
潘国仁
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对人才问题虽没有作过专题研究,但他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多次论及过人才问题。
发表过许多真知灼见,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把它整理出来,奉献给广大师生,以及以培养使用人才为己任的广大读者,以便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更合理地使用人才。
一、人才的标准观
孔子认为人才的标准应根据现实社会的特点而制定,而不能脱离实际。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十全十美的人才?孔子说,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的人才了。
过了一会,孔子又说道,现在的十全十美的人才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可以说是十全十美的人才了。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两个十全十美的人才标准,前一个标准,是理想化的标准;后一个标准,是根据现实生活的特点和需要提出来的。
孔子的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人才的培养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人才必须符合现实社会的要求。
孔子的这一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政策,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总之,社会的需要和特点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我们的人才标准也应重新确立,否则将会影响我们宏伟的事业。
什么样的人才标准才最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需要?
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少人的观念仍十分陈旧,如把那些老老实实,稳稳当当,勤勤恳恳的人视为人才,而把那些敢于冒险,追求效率,敢于创新的人视为歪才。
其实,后者更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商品经济的社会,充满着竞争;稳稳当当怎么能行?不冒险,不追求效率,不创新怎么能行?总之,在人才标准这一点上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因此,人才标准观念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才的作用观
孔子认为人才对于社会的兴盛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人都无可替代的。
他认为一个国家人才兴盛国家就会大治。
孔子说过,唐尧虞舜时天下大治,那是因为那时人才最兴盛。
他还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取决于国君,而取决于人才。
如他讲到卫灵公昏乱时,康子以为卫国该败亡,孔子说卫国不败亡是由于有仲叔圉、祝鱼、王孙贾这样的人才。
孔子的这一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也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无庸讳言的,人才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轻视人才的作用,对国家对社会是十分有害的。
文革十年,许多人才被打倒了,社会几乎瘫痪。
美国的经济为什么强大,难道与他们广罗人才没有一点关系?问题是,我们对人才的作用有没有足够的认识,有足够的认识,就会有足够的重视,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才外流了。
孔子的人才作用观一直未被中国人真正重视过,以致他设想的“能人治国”的思想没有进一步发扬光大。
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奇怪的,世袭制与“能人治国”是格格不入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世袭制自然被统治阶级所喜欢。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国家仍还没有完全做到“能人冶国”,不少在“治国”的各级官员还是“庸人”“坏人”呢。
世界上有识之士无不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
我们的国人还有很多的人并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人才作用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因此,重温孔子的人才作用观是十分有益的,制订出一些“确定人才、使用人才、保护人才”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三、人才的使用观
孔子主张“非才不用”,“唯才是举”。
他认为只要是人才,不论他出身贵贱就要任用。
如仲弓的父亲出身下贱,而仲弓是一个“可使南面”的人才,孔子就主张要任用仲弓。
如果不是人才,孔子就主张不能任用。
子路叫高柴去做费县县长,而高柴不是一个人才,据《论语》记载,高柴愚笨:“柴也愚”。
对此,孔子批评子路说,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
在人才的使用上孔子还有一个独到的见解,同样是人才的话,要选用出身普通家庭的,而不能先用贵族子弟,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据严伯峻的解释,“先进”是“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一般人”,“后进”是“先有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卿大夫的子弟”。
孔子的这一主张是有道理的,卿大夫子弟承袭了父兄的荫庇,未必有其才实学,而那些出身一般的人,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因而常常具有真才实学。
在当今中国,在使用人才上,却恰恰与孔子的主张相反,往往在同等条件下先用干部子弟,因为任用人才的人对干部子弟比较熟悉,关系比较密切。
其实,这两类人才仔细比较起来的话,干部子弟往往会逊色一些,因为他们的条件比较优越、道路比较顺利,因此,难免产生优越感、骄傲情绪,意志毅力也往往比较差,社会阅历、社会经验也比较狭窄缺乏。
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针对干部子弟的这些弱点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在选拔使用人才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把各方面素质部不错的人才加以选用。
四、人才的类型观
孔子认为人才可分为一般性人才、贤才、十全十美的人才、圣人。
一般性人才,指有才能但也有一定缺点的人。
像管仲辅助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然而他器量小,不节俭,不懂礼。
在孔子看来他只是一般性人才,他不及子产贤惠。
在将子产与管仲比较时,孔子称子产为“惠人”,而称管仲为“人”。
贤才,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
柳下慧、颜渊这些人,德才兼备,孔子就称之为“贤”或“惠
人”。
十全十美的人才,是品德才能堪为社会楷模的人,在当时指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
圣人,指能广泛地给人们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的人。
将人才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
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而不只需要单一的人才。
只有培养了各种类型的人才,社会才会健康发展。
目前我们不少搞教育的人并不真正懂得这一点。
在这种错误观念支配下,不知扼杀了多少各种各样的人才!上海的朱建华,文化功课都不行,但跳高很不错,幸亏教育家吕型伟先生下令让他毕业,让他去发挥特长,结果成了跳高的世界冠军。
如果一定要他考大学的话,非但大学考不上,而且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冠军。
社会上对人才的求全责备,原因之一是未像孔子那样把人才进行分类。
五、人才的成长观
孔子认为人才的成长要注意环境的选择,要注意品德才能的修养和提高。
他还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他强调环境对人才成长的作用,主张要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去培养人才。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知识才华是要通过学习、实践得来的。
孔子在谈到学习《诗经》时就说过,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性,学到讽刺方法,还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服侍君上,并且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在这里,孔子肯定了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增长知识、锻炼才能、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子贡问孔子怎柞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现在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习非高考的内容就会加以处罚。
现在的不少中学,只把学生关在校园里攻高庙考知识,还美其名曰:“全封闭式教育”。
这两种情况,完全是违背孔子的教育主张的,完全是违背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的,然而在社会上都十分普遍,这不能不引起深思,不能不令人担忧,这样的人培养出来能成才吗?这要的教育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