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历史资料——辛亥革命前的几次武装起义
惠州三洲田起义
惠州三洲田起义又称“庚子惠州之役”。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派郑士良在惠州归善县(今广东惠阳)组织起义。
10月初在三洲田竖旗起义,义军分东西两路进发,在茇子园、黄沙洋打败清军莫善积、吴祥达部队,先后攻克新墟、镇隆、多祝、沙湾、横冈等地。
起义军转战两旬,一度发展到2万人,后因弹药不继,被迫解散,郑士良等退往香港。
萍浏醴起义
萍浏醴起义又称“丙午萍浏之役”,是同盟会策动会党和矿工的武装起义。
1905年湖南发生水灾,官僚豪绅乘机哄抬米价,人民遭到严重的饥饿威胁。
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等从日本回到湖南联络会党,宣传同盟会纲领,酝酿起义,相约江西萍多、湖南浏阳、醴陵三处同时发动,萍乡方面以安源煤矿矿工数千人为起义主力。
12月初起义爆发,几天内占领麻石、文家市、上栗市等重要市镇,推举会党首领龚春台为起义军都督,发布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以同盟会的政纲为号召。
屡败清军,声势浩大。
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军队数万人进行镇压。
起义军在分散作战的情况下,遭到失败,刘道一等死难。
黄冈起义
黄冈起义又称“丁未黄冈之役”。
1907年同盟会计划在广东潮州、惠州起义。
许雪秋派陈涌波等于5月22日夜攻入潮州黄冈(今饶平),缴获清军枪械数十枝,张贴中华国民军布告安民。
后起义军攻清军驻守的汫洲,死伤甚众,遂告失败。
七女湖起义
七女湖起义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
1907年孙中山派人到惠州(今惠阳)发动起义。
6月2日邓子瑜和陈纯等集合少数会党在惠州城外七女湖截获清军水勇枪械,攻克泰尾、杨村、三达、柏塘,在八子爷打败清军管带洪兆麟。
清水师提督李准到惠州镇压,起义军声东击西,清军疲于奔命。
后因黄冈起义失败,得不到支援,起义军遂在梁化墟解散。
钦廉防城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又称“丁未防城之役”。
1907年初广东钦州那黎、那彭、那思(合称三那)人民为反对清政府苛征糖捐,推刘恩裕为首领,组织万人攻击清军,遭到失败,刘中弹牺牲。
三那乡民推代表与孙中山联系,孙中山派王和顺入三那发动起义。
9月,王从三那率领200余人攻克防城,张贴《中华国民军都督王告示》。
接着,起义军进军广西,攻灵山未克,取道回三那,宣布解散,部分起义军进入10万大山。
镇南关起义
镇南关起义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
1909年12月,孙中山派黄明堂和关仁甫联络清军做内应,占领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右辅山的镇南、镇中、镇北三个炮台。
孙中山和黄兴从河内到炮台督战,因起义军枪械子弹不足,其它炮台的清军仍在顽抗,决定回河内筹办枪弹。
清参将陆荣廷等率军4000余人向右辅山反攻,起义军扼守炮台奋战数日,毙伤清军200余人,因众寡悬殊,突围而出。
钦廉上思起义
钦廉上思起义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
1908年孙中山派黄兴率武装200余人攻钦州(今广东钦州壮族自治县),张贴《中华国民军南军总司令黄告示》。
3月29日在小峰击溃清军一营,4月2日在马笃山击溃清军三营,获步枪400余枝,又在那楼、大菉等处夜袭清军。
起义军转战40余日,因弹药缺乏,宣布解散。
云南河口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又称“戊申河口之役”。
1908年孙中山派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率武装百余人攻云南河口。
4月29日与清军反正部队会合,攻克河口,张贴《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黄告示》,进占南溪和新街。
孙中山派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节制各军。
清总督锡良调集兵力向河口反攻,关仁甫、黄明堂等坚守20多日,弹尽粮绝,先后败退。
起义部队600余人由河口退入越南,被法军缴械,解送新加坡遣散。
广州新军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
1910年2月初,清广州警察与新军发生冲突,同盟会会员倪映典乘机在第一标发动新军起义,12日击毙管带漆汝汉,分路进攻广州城。
清水师提督李准率军前来,诈称调停,突然袭击起义军,倪映典壮烈牺牲,起义失败。
辛亥革命历史资料——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4月27日(旧历辛亥年3月29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从1905年至1910年,孙中山领导的多次起义都失败了,而各省单独策动的地方举义不下数十次之多,也都遭到残酷的镇压。
血的教训使孙中山和他的同志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此起彼伏、各不相谋的军事行动,力量分散,不能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反而消耗了革命的实力,必须加以改进。
于是,孙中山和同盟会决定集中全党力量,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一举而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
1910年11月,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等于槟榔屿秘密集会。
会议决定在广州大举起义。
会后,革命党人很快投入了紧张的起义准备工作。
4月27日下午5时30分,广州起义爆发。
黄兴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穴墙而逃。
黄兴下令焚烧总督衙门,并率队转攻督练公所,与大队清军展开激烈巷战。
革命党人将生死置之度外,英勇战斗,杀死大量清军,自己也有较大牺牲。
其余各路队伍也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
许多革命党人在战斗中牺牲,不少人落入敌人魔爪,慷慨就义,共牺牲100多人。
广州人民激于义愤,不顾清军的迫害,冒着生命危险,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由此,这次起义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编辑本段导火事件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10万计。
清政府下令镇压。
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
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
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
并在同盟会龙鸣剑、王天杰等人组织下,掀起武装暴动,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编辑本段前期准备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编辑本段起义经过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
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
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延期。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
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
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
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
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另外,端方率湖北新军第八镇第十六协第三十一标及三十二标一部入川镇压四川起义,至四川资州,11月27日新军哗变,端方为军官刘怡凤所杀。
编辑本段阳夏保卫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
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撤销瑞澄职务,命他带罪立功,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停止永平(今河北卢龙县)秋操,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
14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
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
面对这一形势,湖北军政府于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
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阳夏保卫战”、或汉口、汉阳保卫战。
在这41天之中,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独立。
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
故阳夏保卫战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编辑本段历史功绩
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首先是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
众人推宋教仁起草。
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
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
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
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
《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
均有明确的划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
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
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武昌起义的革命精神,首先表现在武汉革命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
他们发挥主动性,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掌握革命武装,抓住历史时机,敢把皇帝拉下马,主动出击,发动首义,创立湖北军政府。
其次是武汉革命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的革命精神和献身精神。
武昌起义的胜利是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奋斗和英勇流血牺牲换来的。
如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慷慨就义,程定国、熊秉坤勇于发难,纪鸿钧、王世龙舍身烧督署,都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
广大武汉三镇人民群众也同仇敌忾,支援革命,商人捐款,工人、农民、市民踊跃参军,与革命军并肩作战,痛击清军。
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辛亥先烈的革命精神,把它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