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煮尜尜(专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煮尜尜(专辑)

目录(1)老北京煮尜尜(2)老北京盆里碰煮尜尜汤(3)“盆儿里碰”、“煮尜尜”、“煮疙瘩”、“煮嘎嘎”(4)尜尜儿汤(5)母亲做的“尜尜汤”(6)怀旧饭食——煮尜尜(1)老北京煮尜尜

棒子面,往面盆里到入一斤许,加入一两多白面,烧开水活面。边浇开水边用筷子搅和。切记,水悠着放,面绝对不能活软了。待面稍凉,就用手团成块状。如图:(摄影外行,照片拍得不漂亮,是这么个意思就行了,朋友们包涵。) 走进厨房说,吃尜尜,我会做,我给你们做吧。我说,你等着吃现成的吧。您那天张罗赶饺子皮,赶出来都是长的了切下一块,厚一点,放到案板,用刀侧面使劲拍。然后,切不到一公分的条,再切成丁。多放些干棒子面,以防粘连。

切好的丁后放到盆里摇晃。

尜尜需要多煮一会儿,虽然棒子面热水烫了,仍然要比煮面条时间长些。老太太说,北京过去还有一种粗粮细作的饭食,叫“花梨包镶”(音),就是先赶一块白面片,然后铺上一层活好的棒子面,上面再盖上一层白面片,再赶,薄厚一公分许,再切条、切块,放盆里摇,做法与摇尜尜同。外观两层白面中间夹着一层棒子面。我不但没吃过,也是头一回听说。我想与过去蒸的“金裹银”卷子(叫银裹金似乎更准确),有异曲

同工之妙。可如此这般真是太麻烦了!过去老北京人为了这口食儿,真是大费周章啊。那些操持家务的主妇,为了家里人把粗粮吃的顺口些,可谓花样百出,煞费苦心。光听这名字就讲究,想想做法也一定要手艺,如果手潮,做出来非变成片汤熬棒子面粥不可。

这又是一款简单的菜饭合一的吃食,简单到煮熟的嘎嘎儿和顺手的蔬菜放到锅中炒熟即可。其中的味道全凭自己喜欢,是最没章法的可以疗饥的传统小吃。用料也是很随意的搭配。

所需原料:(2人份)

菜汁和面做成并煮熟的疙瘩一碗、土豆一个、洋葱一个,西红柿2个、培根2片。所需调料:姜、、油、酱油、北京米醋。味道够鲜咸不需要盐、味精。

小香葱、香菜梗、一条小黄瓜丁、蒜碎。

具体过程如上图:图一:从冰箱取出的冻疙瘩儿。图二:水开放入疙瘩儿煮熟。图三:煮到8成熟。图四:过冷水并沥干。图五:准备好的菜汁疙瘩儿。图六:煮疙瘩时准备配菜。

图七:切好的所有配菜和调料。图八:按照顺序放

入食用油5克、姜碎、培根碎、西红柿碎、洋葱碎、疙瘩儿加盖焖炒5分钟。再放入少许生抽、小香葱、香菜梗、小黄瓜丁、大蒜碎翻炒出香味,出锅装盘即可。

下面两张用卡片机拍照,糊涂到连白平衡也不调整,

出了蓝色底子,第二张才想起来。邋遢糊涂看来谁

都会有啊,现在看来也是笑事一件,真值得记录呢。

(4)尜尜儿汤尜尜儿汤家乡人称吃了好东西为有口头福。小的时候,虽然家境贫困,但经过妈妈的调剂,平淡的生活当中总会有着一种异样的感觉,就如同相声大师刘宝瑞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一样,饿了,什么都觉得好吃。每天顿顿都是一样,即使是山珍海味,恐怕也得有腻的时候。读国学大师张中行《流年碎影》,有一篇题为“口腹之享”的文章,描写的全是家乡的吃食,我与张先生是同乡,这些个吃食我都见过,只不过是经过厨师“精雕细琢”,而摇身一变成

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让那个被人称为“窝、稀、咸”,也就是每顿饭都是窝头、稀饭、咸菜的年代,平添了一份浓浓的色彩。我从小就挑食,家乡人称之为“尖馋”,致使自幼营养

不良。为了使本来瘦弱的我健壮起来,妈妈总是变着法地搞一些粗粮细作。棒子面里掺些黄豆,贴出的饽饽又甜又好吃。当然最受我欢迎,也是我最爱吃的,当属尜尜儿汤了。尜儿本是中间粗、两头尖的一件东西,从字的结构来理解,说明中国古代造字大师造的象形字,如此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一般的尜尜儿汤是棒子面加盐,用温水烫面而成,再用手攥成中间粗、两头尖,如同枣核儿的形状。然后放到开水里煮。技术要领当然有讲究,那就是下锅要慢,无需搅动,熟了,连稀带干一起吃。这种尜尜儿因为个大,不易煮透,还费火,

因此,人们不常做。经常吃的尜尜儿是像小拇指肚一样的正方体。我不止一次看过妈妈做尜尜儿汤时的情景。先是将棒子面用热水烫过,这样的棒子面和好后黏度大,不易散,再放上一些盐。然后将和好的面放到面板上摔打,直到摔打成一个立方体,用刀将立方体各个面拍实。切成小拇指头厚的面片,就像是商店里卖的面包片,再用刀逐片拍实,切成细条,再将细条切成一公分左右的小块儿,就像是玩麻将时用的色子,这就是尜尜儿的雏形了。接下来是把盆内撒上白面,把切成的尜尜儿放到里面,来回摇动,就像是摇元宵一样,使尜尜儿全身沾满白面,这样煮起来不会松散,吃着也有嚼头。尜尜儿做好了,葱姜蒜炝锅,放水,水开后,将尜尜儿倒入锅里,大火烧锅,使汤尽快沸腾起来,但不要搅动,那样尜尜儿会容易散落。开锅以后放入一些横刀白菜,吃时再放上一点香菜香油等调味品,一锅香喷喷的尜尜儿汤就此做熟了。有时家里缺少食用油,妈妈就剥下几粒蓖麻子用来炝锅,有时炝锅时放上一些小虾米、小干鱼或者羊油,那味道可就不一般了。后来,有人做了进一步的发明,把用白面做的面条和尜尜儿汤一起煮,并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龙戏珠”,这种粗细粮兼有的吃食,引到饭馆以后,着实让小饭馆火了一把。尜尜儿汤集面食、菜、汤于一身,使人们吃得痛快淋漓、通身是汗,发明者真可谓独具匠心,费尽心机。粗粮细作,显示着农村妇女聪明的智慧,妈妈靠着一双

灵巧的双手,尽可量地变换着花样,使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时时咂舌。这其中饱含着妈妈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吃着热腾腾的尜尜儿汤,心中有说不出的满足。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粗粮里的香甜,驱走了农家人多少烦忧和苦恼,带来了多少欢乐与向往。金黄色的棒子面里承载了农家人多少金黄色的梦想。我向往那个吃尜尜儿汤的年代。(瀚冬)(5)母亲做的“尜尜汤”今天中午去看望妈妈,一进门见老太太正厨房里忙着呢,我急忙凑上前去想看看她在做什么。妈妈看到我马上乐呵呵的说:“啊,猜到你会来的,一会儿吃我做的'尜尜汤’,这可是健康食品,不油不腻,吃了不会三高”。多么精明又懂养生的老太太!尜尜汤,棒子面(玉米面)做的,三年困难时期常吃的饭。那时候玉米面是我们的主食,粗糙的窝头,我可是吃得够够的。为了把玉米面做得可口一些,妈妈就会做尜尜汤,同样的玉米面,改改做法,便会做出另外的味道算是改了口。不过经常吃也烦啊,那时候一说吃尜尜汤我就怵头,很是无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精米白面把人们吃得体质发酸,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让人们不得不讲究养生保健。提倡粗茶淡饭,玉米面便成了首选,尜尜汤回到了餐桌上。其实今天真是不想吃这尜尜汤,因为我给母亲带去了天津的传统'石头门坎儿’素包。可是看到八十多岁的老妈妈很有兴致的忙和着,决不能让她扫兴,而且几十年来妈妈做的饭一向都是那么美味,一定得吃!我站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