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信仰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系(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信仰的意义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信仰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信仰的文化功能

二、宗教与哲学达成信仰的不同途径、信仰的层次

三、共产主义信仰

四、重建中华民族的天道信仰的任务

一、信仰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信仰的文化功能

(一)信仰的本质。定义宗教要先定义信仰。定义:种+属差

1.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在世界观上是错误的,我们对宗教的政策:批评+利用。

宗教的本质: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产生根源: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其功能: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后来成了统治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从现实和前景看: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2.刘氏的宗教和信仰的定义:

A)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意识到自身的终极有限性并要精神地超越这种有限性的需要和努力。

B)宗教是达成人的信仰需要的一种方式。宗教是人通过虔诚地将情感投注于特定的具有超验性的信仰对象的方式,获得对生命及存在的终极意义的领悟,通过认同、遵守和身体力行相应宗教的教义、教规,追求超越人的终极有限性的一种途径。(此为信仰者角度,除了这种角度,还有社会功能等角度,比如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学。)

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一种内向度精神关系,是人的无条件地自愿认可,以人对其自我有限性的自我意识和主动突破的意向为前提。信仰不能靠强迫、靠利诱、靠欺骗。信仰是信仰者对自己生命所追求的终极意义的一种心灵承诺。其特点有三:一是不容做作,不能假装。二是不能强加。三是,信仰一定会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意义取舍、为人处事之中,而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二)信仰的文化功能和正信的规定性

1.信仰并不是个人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自觉的信仰可以有三种情况。

A)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约定成俗的伦理规范和法律范围内生活。

B)受到人化的动物性欲望的支配,钱名利色成为其生命的自觉追求。

C)主动地并严重地违犯社会伦理规范和挑衅法律,成为有害社会和他人的罪犯。

2.信仰的文化功能:

A)挂搭起也昭示出这种文化所崇尚的生活的终极价值或终极意义。这一终极意义处于该文化价值体系的最高端,统摄起也整合着该文化的所有经验价值,并使该文化保持着向神圣境界的开放,因而能给予处于“半是天使半是魔”的人性张力中的现实的人,一种远魔鬼而近天使的精神参照和内在感召,使在其光照下的人类有可能达到心灵的自由。

B)支持社会正常运转。一是使整个社会的道德维持在人的水平上,保证人类社会的底

线,使人在整体上不致沉沦于低于人的动物水平和低于动物的禽兽不如的水平。二是作为社会良知的营养源,维系人类普遍价值,为社会正常运转输送精神能源和营养。三是提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意义指向。

3.信仰对于个人的完满人生不可缺少。

A)由于信仰,信仰者在精神上突破了个人的有限性而获得了无穷的精神支持。

B)由于有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领悟,而在面临各种人生选择,特别是人生两难选择时,能自觉地做出符合善的选择。

C)在信仰对象面前,信仰者深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

D)以信仰对象为榜样,他努力做到大爱无疆,达成心灵自由。终极之爱与经验之爱应当统一。

4.正信的两个规定性。一是祂必须代表无限的终极实在――存在的大本大源,而不能只是人在经验生活中可以触及、占有、支使的任何经验性的存在,也不能是一种积极性质和状态,比如爱、美、健康、奉献。二是祂必须能以祂在至高端展示的终极价值涵养、浇灌、培植其下的垂直维度的普世价值,并且肯定由垂直维度普世价值规范的水平普世价值的正当性和有益性。

5.信仰与科学可以统一。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它们解决的是不同层次的问题。A)科学在探索经验世界的规律时,完全可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无限)在这样的规律背后或在它之上存在。B)科学不能提供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人文价值指导。信仰提供的人文意义对于科学的研究和成果的运用具有规范作用。

二是理性奠基于信仰。A)科学的运作本身依据这样的信仰:人类的理性可以逻辑地理解和把握自然法则,且这些法则是可靠的。B)信仰给人以信心和坚持的勇气及探索的毅力。

科学与否恰恰不能成为评价信仰正邪好坏的标准,科学必须将自己置于正信仰之下。摆正这个位置,科学与信仰之间就不存在冲突,完全可以融洽起来。(参阅牛顿、林肯相关资料)。

二、宗教与哲学达成信仰的不同途径、信仰的层次

(一)信仰对象的确立――理性与非理性。

(二)哲学与宗教走向信仰的不同路径――从下往上与从上往下。

(三)由宗教途径和哲学途径帮助信仰者不断实现精神境界超越的过程各有难易――始易终难与始难终易。

(四)持有同一信仰者会有不同的层次。

1.最低层次是迷信――信仰为了现实中的物质性功利。科学主义之迷信科学万能,金钱拜物教迷信金钱万能,对应着宗教迷信。

2.宗教信仰中的中间层次则是不求现世功利,而放不下对来世功利或超世间功利的渴望。有些我们视为“道德楷模”、以及哲学中初始闻道的上士对应着宗教信仰的中层水平。

3.无论宗教还是哲学中的高层信仰,信仰者达到了无条件地善待世界的境界,他自己

已经成为一个能动的善源。实现了有限精神与无限精神的合一、与天地同德,与上帝合一。

低层与中层信仰对于信仰者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其一是使信仰者个人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趋善避恶的道德标尺,而成为有道德的人;其二是使其可保持不斤斤于名利得失,不一味地争强求胜的平和心态,而得到身心健康;其三是使其获得了在纷争不断的现世生活中能坦然面对不可抗灾难的精神支持。

三、共产主义信仰(参见教材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理想的提出。

1.时代背景和思想前提。针对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的各种弊端提出来:计划经济、公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人的全面自由。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在马恩之前就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来了。

2.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是使共产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论证了资本主义一定要让位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规律――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一定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必然要被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计划经济取而代之;(2)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工人阶级;(3)提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要经过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阶段。

3.科学化了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局限性:(1)私有制与市场经济不是尽恶、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不是尽善;应当将二者的长处结合。(2)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走出早期的残忍与血腥,而走入了宪政民主,自觉坚持和广泛落实普世价值的正道。(3)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根本不可能成为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恰恰是新的等级制苦难的深渊。

(二)共产主义

1.各尽所能各

取所需。

2.人类解放。

阶级消亡,私有制完

全代之以公有制,工

农、城乡、脑体三大

差别不存在了。3.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

展。

A)马克思主

义对人的自由的理

解。在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的社会条件下,

人类摆脱了人对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