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三)
谣言法则可以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一 项加以完善,谣言公式可以补充为: R=i×a×ia。 其中,ia指信息的不对称性(information asymmetry),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 件的模糊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 称性越大,谣言传播越快;反过来,信息 不对称性越小,谣言传播越慢,甚至不再 传播。
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一)
在原有公式的基础上,1953年克罗斯试图 通过在公式中加入传播者即人的因素来进 一步完善:R=i×a×l/c,这里的c(critical ability)表示的是“人的判断能力”。这个 公式表明:谣言的传播同“人的判断能力” 成反比,人的成熟能够成功抵挡谣言对个 人的影响,甚至阻挡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分析: 最后,为什么这次事故会连续不断引发八大谣言, 我们认为是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谣言的此起彼 伏。信息不对称的主体是政府机构与公众。政府 机构作为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公众相比, 所掌握的信息要多得多,而且往往掌握着第一手 资料。就这次事故而言,官方所掌握的事故情况、 相关救援及处理信息与大众所获知的信息是不对 称的,它所公开的信息无法满足公众对了解事件 真相的渴求。
微博是在博客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微博上的谣言
也和网络社区上的谣言一样,同属于网络谣言。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3 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
手机微博谣言与网络微博谣言的相同之处:140
字的字数限制不能完整提供可验证的情节。 手机上的微博谣言与网络中的微博谣言的不同 之处:1)基于手机的可移动性,手机上的微博谣言 传播更加迅速,扩散速度更快;2)手机微博可以被 关注(订阅)和转发,通过手机实现了信息的实时 传播。
依据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奥尔波特 提出了谣言的基本法则(这里“法则”指 的是规律):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与谣 言传播有关,其公式为R=i×a。
其中,R=谣言(rumor),i=重要性 (important),a=模糊性(ambiguity)。
奥尔波特模型(二)
R表示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表示事件对 于某一群体人员的重要性;a表示该事件或 证据的模糊性。 当i与a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谣言方可产 生。这说明:事件对于某群体越重要,事 件的模糊程度越高,则谣言产生的可能性 就越大,其传播的强度就越高,传播的范 围就越广。
首先,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说明了网 络谣言的生成条件和传播、扩散路径。谣言的产生 是和人类追求自身安全紧密相关的。任何有关人类 生命、生活等安全的事情都有可能导致人类产生疑 问和困惑,例如地震、核辐射、交通事故等,好事 者则将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猜测诉诸天下,共 鸣者则奉为“良言”四处传播,于是谣言始成。
如何理解该模型?
其次,该模型提出了依托网络消解谣言传播的三 方力量,即政府机构、媒体和公众。如前所述,尽 管信息不对称的主体是政府机构和公众,但由于新 闻媒体是政府机构和公众之间实现信息对称的桥梁, 故而这三方力量能否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消除信息不 对称是消解谣言的关键。如果三方合力能够消除信 息的不对称性,那么公众就不会相信谣言。
本章概要
谣言的演变
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
第一节 谣言的演变
“谣”在我国开始是指徒歌,所谓“曲合乐曰 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即配上乐曲 的韵语是“歌”,而不配乐曲的韵语是“谣”。随 后由名词“谣”衍生出动词“造谣”、“传谣”等
说法。总体来说此时的“谣”是中性的。
经过两千年的演变,谣言几乎等同于“恶意” 制造与传播的“谎言”。换言之,现在谣言并没有 继承徒歌的意思,只是保留了“造谣、诽谤”之意。
3、网络谣言消解之策
3.1 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 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政府机构提高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是应该在不危 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掌控信息优势, 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公开、透明、及时地利用微 博等媒体发布信息,争取在第一时间向百姓解释问
题、说明问题,消解谣言产生的危机。
案例小结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当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引起更 多的怀疑时,那么事件的模糊性会不降反升,所以 事件由模糊走向清晰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3)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政府机构和公众双方所掌 握的信息不均衡,而这种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容 易造成公众对事件的曲解和对政府机构的不信任感, 也容易滋生出更多的谣言。相反,如果政府机构和 公众双方能够在信息掌握上实现对称,那么谣言将 失去存在的可能。
似的交际方式传播的信息。
1、谣言的概念
1.2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社会心理学词典》中把“谣言”解释为 “没
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故意捏造的、口耳相传的消息。 有一部分谣言属于诽谤性质的消息,有一部分属于 夸大其词的传闻”。
1、谣言的概念
1.3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
国内学者刘建明认为,谣言作为社会舆论出现,
如何理解该模型?
最后,该模型依托网络,以传播学中对信息系统 及其规律的研究为根本,构建网络谣言的传播、扩 散和消解模型。与传统模型不同之处在于,该模型 在充分尊重网络世界自由、平等精神的基础上,强 调和注重消解谣言的疏导,并没有设立如何预防虚 假信息传播的渠道或者变量。 在网络中信息的自由流动是其他力量难以阻碍的, 阻碍只能带来更多问题,产生更可怕的效应。网民 在横行的谣言面前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即便一时 受其误导,但在信息几乎实时传播的情况下,真相 也会通过各种渠道瞬时被揭开。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分析: 在事故发生26小时之内,官方更多相关事故信息 的公布一直处于空白区,而微博上发布的“神秘 手”图片引发了网上“掩埋活人”的谣言,这一 谣言瞬间引起了网友们乃至全国极大的反响,怀 疑声、质疑声、谴责声一浪高过一浪。而随后铁 道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又因时任铁道部发言人 王勇平的回答“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 信了”,再次丧失了平息谣言传播的机会。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分析: 其次,从事件的模糊性来讲,7月23日所发生的 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是完全真实的事实,不是人 为虚构的、编造出来的事情。但是事件发生之后, 铁道部没有及时对如何救援、采取何种措施以及 为什么采取这种措施等相关的信息进行公布,致 使事件的模糊性增强,公众猜测不断,于是微博 上的谣言开始出现并乘势肆虐。
奥尔波特模型的发展(二)
虽然克罗斯注意到了人对谣言传播的重要 影响,但也无形中为这一公式的成立增加 了难度:如何评价人的判断能力?依靠哪些 标准进行确定?众所周知,人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主体,影响人判断能力的因素 很多,比如人的认识水平、社会背景、社 会地位以及受他人影响的程度等,所以人 的判断能力的衡量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1、谣言的概念
1.1 从史学角度
德国学者诺伊鲍尔认为,谣言是历史发展的产
物。它绝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完全是邪恶的 化身,而是历史的一部分,并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施 加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谣言首先是人们所描述的那 种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习俗,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各
种现象。另外,谣言还是在某一群体中以听传或类
案例小结
1)决定谣言的事件的重要性(i)是无法减弱的, 因为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关乎人类的 生存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问题,所以重要性在事 件发生后是不会人为降低的,在一定时间里它几乎 是恒定的。
2)关于事件的模糊性(a)。事件发生后,由于人 们对事发原因及相关背景一时之间无法做出准确判 断,所以事件存在模糊性。从理论上讲,只有当人 们对事件进行调查并深入其本质获得真实信息时, 事件的模糊性才能降低。简单来讲,就是要依靠信 息的不断注入来降低模糊性。
案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011年3月的“谣盐”恐慌就是一起典型的由于 信息不对称加快谣言传播的案例。 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泄漏” 恐慌在全国蔓延,绍兴、宁波、福州等江浙沿海 城市开始出现抢盐风潮。出现抢盐潮的原因有二: 一是传言吃碘盐可防辐射,二是谣传核泄漏污染 了海盐。 其实,食盐里碘的含量是很低的,市民就算吃很 多盐,也起不到多大的防辐射作用。而且日本核 电站泄露的放射性物质极少,再加上稀释作用, 对中国沿海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1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是一对相对概念,传统谣
言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以口耳相传为其基本 路径,在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熟人社会中进行传播。 有一定的滞后性。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1 传统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关系
网络谣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网络
传播,从一个ID用户向另一个或者多个ID用户传递, 它摆脱了熟人社会的范围,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跨时 空地自由传播。它几乎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在一 定时间发生的谣言,全世界都会很快知晓。所以网
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描述,并带有诽谤的意见指 向,因此谣言不是中性的传闻,而是攻击性的负向 舆论。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改变了整个社 会的运行方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出现了新的形式。 原来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上的谣言,其传播形式也 随之多变。与之前的网络谣言相比,微博谣言成为 时代的“新宠”。总之,搭乘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 便携式终端的不断更新的快车,谣言与人类进行着 “赛跑”。
第三单元
新媒体管理
第十一章 网络谣言及其管理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对人、对事、 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 谣言的功能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伤害个人,伤害 群体,伤害社会,伤害国家;谣言可以破坏人们 之间的团结,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造成内耗。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传播变得速度更快、 作用力更强。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经过:当地时间2011年7月23日晚上8时30 分05秒,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由 后方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 同向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 人受伤。事故发生后,搜救行动是否过早结束、 恢复通车是否过急、坠地的后车车头被迅速掩埋、 政府控制媒体和司法系统以及越早签订赔偿协议 得到越多赔偿等问题使中国铁道部遭到了中国社 会各界的质疑。
2、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根据“7.23”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在事件重要性无法改变和事件模糊性难以确定的 条件下,信息的不对称性(ia)是消解谣言的关键 因素。因微博所出现的谣言仍归属于网络谣言,据 此,我们建立了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性为主要因素的 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如何理解该模型?
第二节 新媒体条件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
奥尔波特模型
网络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
1、奥尔波特模型
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谣言的产 生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言有某种 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被某种模糊性掩盖 起来。
——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
奥尔波特模型(一)
络谣言又呈现出传播的及时性特征。
2、谣言传播形式流变
2.2 微博谣言与网络谣言的异同
微博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属性。微
博是Web2.0的产物,Web2.0时代秉持“去中心化” 的理念,强调用户建设、用户参与和用户主导,它 从Web1.0时代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创造互联网 信息的模式。它的标志性应用是博客、维基和论坛。
案例:“7.23”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
事件分析: 首先,从事件的重要性来讲,尽管我国高铁事业 对经济建设、未来国家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 义,但当高铁出现重大事故时,这种对高铁安全 性的质疑以及对车上人员性命安危的担忧自然得 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因为它不仅仅关乎 着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安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关 乎着一个国家对全体公民生命的尊重和保障。
3、网络谣言消解之策
3.1 政府机构应增强公信力,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 奠定消解谣言的基础 实事求是地公开信息,不只是要求政府机构简 单地发布某地发生了某重大事情,而是需要披露更 多触及事情真相的信息,即不单单告知公众结果, 而且还应该告知公众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