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概论——总结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海底扩张说 1960-1962美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 要点: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沿着海底洋脊上涌, 向两边溢流,推开原有海底物质,向两侧扩张,形成 新的海底。洋脊两侧地壳受挤压,不断向外运动,海 底处于扩张之中。海底扩张引起地壳的运动和变迁。 依据:洋底地层很年轻,没有早于中生代的沉积 物。地幔对流引起洋底地层不断更新。洋底两亿年更 新一次。 洋脊:海底山脉,地幔物质的溢流出口,全球性 洋脊 1956 年被发现。洋脊两侧存在对称的磁异常条 带。

恒星核心质量小于太阳1.44倍的恒星将会演化为 白矮星; 核心质量大于1.44倍太阳质量而小于3.2倍太阳质 量,整体为太阳8-15倍质量将演化为中子星; 核心超过3.2倍太阳质量,演化为黑洞。 25
白矮星
中子星
黑 洞
太阳的精细现象
太阳的精细现象主要指典型的太阳活动(太
阳活动指太阳大气中的一切活动),它们是:黑
科学体系的层次结构图 科学是系统化的自然知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 4 的知识体系。
3.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活动。
达尔文花5年时间(1831-1836)遍游四大洲三 大洋,收集大量事实材料进行分析,于1859年发表 《物种起源》。
1888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得出普遍的 规律或结论”。 科学是把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材料或感性认识进行 收集、整理、总结、归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上升到 理性认识的过程。
5
4.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态度和方法
自然科学根据其发展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古代自然科 学、近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朴素、萌芽状 态的自然科学称为古代自然科学。 近代自然科学则是指从16~19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 学,又称为近代实验自然科学。 19世纪末和20世纪是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时期。 16、17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包含着 对事物特定的看法、处理问题特定的方法、知识制造特定 的机制;它为人类规定了如何看待自然、研究自然、征服 和改造自然的方式。这个意识形态体系主要是在近代欧洲 成长起来的,常常称作近代科学。
1978年,贝尔实验室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首次测 量到3K宇宙背景辐射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1
恒星的演化
赫罗图 :把恒星表面温度 (光谱)作为横坐标,绝对 星等作为纵坐标,将所有的 恒星都绘制在这同一幅坐 标图上。 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及 由美国天文学家罗素独立 提出 恒星的光谱型 O B A F G K M,记住口诀"Oh be A Fine Girl/Guy. Kiss Me!” 《08:8-18》 揭示恒星演化的重要规律
现代电子云模型
●1932年,质子和中子的发现
二、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宇宙概观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星系 恒星 太阳和太阳系 地球
13


太 阳 系
银 河外 河 + 星系 系
星 系 团
地球的半径约为 6,300公里, 质量约为6×1024千克 太阳的半径约为700,000公里, 质量约为2×1030千克 太阳系半径约为 6×109公里, 质量约为2×1030千克 银河系半径约为 5×104光年, 质量约为1.4×1011M⊙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 质量约为1011M⊙ 星系团包含成百上千个星系, 质量约为1014M⊙
地球的内部圈层:圈层同心
非梨亦非球——“煮熟的鸡蛋”?
地壳
地幔 地核
蛋壳 蛋白
蛋黄
三、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理论和学说 1、大陆漂移说 1915 年 德 国 气 象 地 质 学 家 魏 格 纳 《 海 陆 的 起 源》。系统提出大陆漂移说。 要点:古生代地球一块大陆:联合大陆,周围 海洋。中生代以来,分裂,漂移,形成无数岛屿和 几块大陆。 依据:大西洋两岸陆地可拼合,欧非西海岸与 南北美东西海岸轮廓相似。大西洋两岸生物有亲缘 关系,两岸岩石类型、地层与褶皱构造相似。 缺陷:无直接证据能证明大陆曾发生断裂、漂 移。
爱德温·哈勃是继哥白 尼以后最伟大的天文学 家。 美国天文学家,是研究 现代宇宙理论最著名的 人物之一,是河外天文 学的奠基人。 他发现了银河系外星系 存在及宇宙不断膨胀, 是银河外天文学的奠基 人和提供宇宙膨胀实例 证据的第一人。
Edwin Hubble,1889-1953
18
哈勃望远镜
1990年4月25日,由美国航天飞机送上太空轨道 的 “哈勃”望远镜长13.3米,直径4.3米,重11.6吨, 造价近30亿美元。 它以2.8万公里的时速沿太空轨道运行,清晰度 是地面天文望远镜的10倍以上。 同时,由于没有大气湍流的干扰,它所获得的 图像和光谱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元 素 周 期 表
对原子结构及基本粒子的深入研究
受益于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使人 们打开了原子结构及基本粒子的神秘之门 X射线、元素的放射性、电子
●原子模型的演进
1897,汤姆逊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打 破原子不可再分,葡萄干面包模型。 1911,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确立原子核式 结构模型,证实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 1913,玻尔原子壳层模型
光年(ly):1光年=9.4605×1012公里
(94605亿公里) 。 质量单位:常用太阳质量为一个单位,用M⊙ 表示太阳的质量,M⊙= 2×1030千克。
14
八大行星
15
1917年,爱因斯坦在“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学 所作的考查”一文中通过求解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 程,引入了宇宙常数项,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 无界”的宇宙模型。 1922年苏联科学家弗里德曼重新求解了爱因斯坦 的引力方程,认为爱因斯坦引入的“宇宙常数项” 完全没有必要,并建立了“弗里德曼宇宙模型”, 认为宇宙的演化与宇宙物质的平均密度和临界密 度有关。
自然科学概论
1
第一节
科学与技术
一、科学是什么,怎样理解科学?
各种各样的定义:
1. 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演变为scientia,其本 意是学问、知识。
2.明治时期日本人福泽谕吉把Science翻译为“科学”,即分科
的学问。经康有为、严复引入中国。 3.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 活动事业。
16
哈勃发现星系红移
大概从1910年起,天文学家们在研究河外星系的光谱时,发现 有系统的红移现象。 红移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指物体的电磁辐射由于某种原因 波长增加的现象,在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光谱的谱线朝红端移 动了一段距离,即波长变长、频率降低。红移的现象目前多用 于天体的移动及规律的预测上 到1917年,事情变得很清楚,除了少数几个离地球近的星系, 所有其他星系都显示出红移现象。星系越远,红移越显著。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宣布星 系的退行速度与距离大致成线性关系V=H0D,H0称为哈勃常数, 现在确定其值为50公里/(秒· 百万秒差距)。 一个星系与地球的距离每增加一百万秒差距(一秒差距约为 3.26光年),其远离地球的速度每秒就增加50公里 17
19
三、大爆炸宇宙论的提出
1948年美籍苏联物理 学家伽莫夫提出“大爆 炸”宇宙学说。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 宙的电磁辐射。特征和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辐射相同。 频率属于微波范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产生于大爆炸后的 三十万年。大爆炸宇宙学说认为,发生大爆炸时,宇宙的 温度是极高的,之后慢慢降温,到现在(约150亿年后) 大约还残留着3K左右的热辐射 20
6
5.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事业。
科学活动的规模随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壮大。 20世纪40年代之前,科学基本处于“小科学”时期: 16世纪以伽利略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期; 17世纪牛顿的松散群众组织皇家学会时代; 18世纪到二战前的爱迪生“实验工厂”的集体研究时代。 20世纪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 科学活动突破了以往的一切组织形式,进入到国家建制时代
水圈: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包括液 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海洋水占总水量 96.5%,占地球表面积70.8% 。 生物圈:地球表层的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上限地表上7-8Km,下限大洋10Km 。生物的形式有:植物、动物、微生物。 2.内三圈: 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莫霍面 和古登堡面为其边界。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又称 为 岩 石 圈 , 由 坚 硬 岩 石 组 成 , 厚 度 达 70150Km 。
3、板块构造学说: 1968,法勒比雄,美摩根提出。 要点:地壳岩石圈下存在软流圈。岩石圈分为六大 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边移动边生长边位移。板块运 动的推动力是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是地幔对流的表现形 式。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是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火 山,地震,断裂,下沉,挤压、褶皱等经常发生。 板块运动的三种形式: 相对运动:挤压性状态,形成造山带或者海沟 背向运动:牵引性状态,裂谷 相互运动:剪切性状态,剪切性痕迹。
22
主序星:沿左上 方到右下方的对 角线主星序上的 恒星。它们亮度、 大小和温度间存 在稳定关系。化 学组成均匀和内 部氢核聚变。
白矮星:光度低,表面 温度高,是小而白热化 的天体。白矮星已耗尽 了核能,没有能量来源, 是靠冷却释放的能量而 发光。
体积大、温 度低、光度 大的一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星 叫巨星,氢 所剩不多外 层的热能使 它膨胀成为 巨大恒星, 它的外层成 为温度较低 的红色层, 称红巨星。 在巨星上方 是超巨星。
原子-分子论 1803年道尔顿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1811年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分 子是能独立存在的最小粒子。”
化学元素周期律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实现了原子论从思辩性的自然 哲学向科学的转化 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奠 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元素周期律。 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可以矫正以前测 得的原子量 ;使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如何理解?
7
第二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 物质的微观结构
近代物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1)科学原子论的发展 (2)现代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
近代物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元素概念与化学的确立
1661年玻意尔提出科学的元素概念
元素是某些不由人和其他物 质所构成的、原始的、简单 的物质,而且是化学方法不 能再分解的实物。
23
恒星的主要能源:是它们内部进行着的热核反应。 反应条件要求恒星内部有很高的温度 。 以质子-质子反应链(称为P-P链)为主 :
结果是4个氢核在温度约为700万度的条件下聚为 一个氦核,放出两个电子,两个中微子和三个光 子。 (06:26—29)
24
2.恒星的结局
恒星内部的热核反应的持续时间总是有限的,但 是恒星自身物质之间的巨大引力却永远存在,这就出 现了恒星结局的问题。 随着恒星内部热核反应的停止,尽管恒星外层部 分会出现膨胀、爆发等复杂的变动,核心部分却必定 在引力作有下发生急剧的收缩,即所谓引力坍缩。
2.119 1010 Km3
质量: 5.976 1027 g 平均密度: 5.52 g
cm3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以地心为共同圆心的圈层结构球体。分为外三圈 和内三圈。 1.外三圈: 地球外部至地表平均 800Km 以内的圈层。包括大 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地球外部气体所组成,地表至星际空间 的过渡圈层,延续800Km以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 高层大气(中间层、热层、逸散层)。 对流层:强烈大气对流(水平、垂直)、气候变 化、大气污染、温室效应、75%大气质量。 平流层:空气稀薄、水平对流。 中间层、热层:气体电离,呈等离子状态
子、光斑、米粒组织、耀斑、日珥、太阳风以及 太阳振荡等。
这些现象主要由太阳内部核反应能量通过
表面向外释放时引起的,是太阳物质大规模运动 的波动性体现。
26
一、地球概况 位置:日地距离( 1.496 108 km ,1个天文单位)适 宜的位置 形状:北极略突,南极略凹,赤道稍突出的橘状体 大 小 : 平 均 半 径 6371km , 赤 道 6378km , 极 地 6357km 体积:
2
1.科学反映了客观事实和规律。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正确反映事实和规律,即 为科学 牛顿——牛顿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
2.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它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 义 社会科学 辨证逻辑 思维科学 技术科学 自然辩证法 自然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