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诸多文化影响,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制约下的社会不良文化、纷繁复杂的大众文化、光怪陆离的青年流行文化以及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等都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极大挑战。

面对挑战,我们更新观念,积极引导,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挑战;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的整体概念,它包括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和常识的主观认知,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以及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理念的影响等内容。

应该说,当前我国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如大学生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和常识匮乏,传统意识和观念淡薄等。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程度上的形式化、弱化和虚化,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扭曲,出现知行脱节、践行传统美德的能力差等现象,甚至引发犯罪。

目前社会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在一些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形式化和弱化的倾向。

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着虚化的状况。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协调机制。

《华夏时报》曾经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大学生占60%,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大学生占45%;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大学生有20%,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占30%,而认为学习英语是绝对有用的大学生有97%。

在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调查中,7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诸如中秋、端午等节日重要,但是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同等重要[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时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等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反而被认为已经过时,背离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出现。

有人形象地说,今天大学生的生活是“吃的是薯片、用的是芯片、看的是大片、穿的是名牌”,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
1.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挤兑”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

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乘机进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汹涌的外来文化面前,一些大学生由于防范意识差,对西方
外来文化产生认同和好感,逐渐引发无政府主义行为和对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虚无主义心理,崇洋媚外就是一些大学生的典型心理写照。

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严重冲击着我国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服饰、习俗正在被“挤兑”。

由于大学生理性批判和鉴别能力的缺乏,导致西方文化负面影响远远超过积极影响。

如在西方国家利用商品消费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移植进行文化渗透面前,很多大学生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感冒”,而对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好莱坞大片却青睐有加。

2.社会不良文化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熏染”当前我国社会风气总体良好。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多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不良社会文化,如违反社会规范、美化暴力、凶杀、情杀、复仇、色情、赌博等文化现象。

这些社会不良文化严重毒害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对于他们尚未定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一些大学生逐渐迷失方向,一味贪图个人利益和个人享乐,重现实重实惠,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重享受重索取,缺乏奉献精神和利他精神,重个人轻集体,重权利轻义务,重物质轻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被视为过时,露富藏贫、摆阔气、讲排场、浮华不实蔚然成风;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等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优秀品德在逐渐淡化。

大学生如果长期受到这种社会不良文化的刺激和感染,不仅会淡化传统文化教育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还会使他们已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兴趣与需要结构发生变异,使价值取向出现错位。

因此,在社会不良文化的大肆侵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熏染”,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3.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稀释”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2]。

大众文化特有的商品属性,使得日常性的消费文化日益凸显和张扬,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群体消费主义的恶性蔓延。

大众文化还借助现代传媒平台,在社会上刮起一股网络文化和手机文化风,且愈演愈烈,助长了社会黄、赌、毒现象的蔓延。

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特征,导致文化的同一化,以一种强烈的同质化力量单面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审美观也发生偏移和扭曲。

政协委员魏明伦一针见血地指出:“ 年轻人的欣赏观正在由‘审美’变为‘逐臭’,由‘蝴蝶化’变为‘苍蝇化’,对于高雅、优美、正义的东西排斥抗拒,对于恶俗的、浮躁浮浅的东西趋之若鹜[3]。

” 总之,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使大学生人文精神、价值终极追求弱化,价值观世俗化,集体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权威意识淡化,它是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被大大稀释和淡化。

4.青年流行文化的盛行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冷落”青年流行文化是指青年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得到同龄群体认同的行为规范,包括生活形态、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等。

我国学者陆玉林提出,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年流行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寻
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4]。

当前的青年流行文化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流行新品、流行产业和流行话语。

流行新品如手机短信文化、Flash闪客文化和以QQ为主的网络聊天文化;流行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文化产业,如日韩剧、卡通片、《大话西游》等无厘头电影等;流行话语如目前流行的“恶搞’、“宅男宅女”等。

青年流行文化光怪陆离,方兴未艾,青年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沉醉其中,忘乎所以,如曾经喧闹一时的大学生对“超女”的追捧。

与青年流行文化的高涨热情相比,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相当一些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常识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冷漠。

一热一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滞后”当前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文化适应了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特点,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网络文化的盛行,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文化环境,提供了优越的平台和渠道,但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如网恋、色情等文化垃圾。

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发生嬗变。

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会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

在网络游戏面前,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的出现,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效果显得“滞后”,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开始质疑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认为那些老古董的东西已经腐朽、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不如丢了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