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文献中的传抄古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9

1925年,王国维先生在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讲演中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今之殷虚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此四者之一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近百年来,我国的考古事业有空前的发展,地下文物不断出新,上述格局已有一定变化。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战国、秦汉竹简帛书的大量出土,已经使得我们对先秦秦汉历史的认识大大改观。特别是上博简的《周易》、清华战国简的《尚书》、郭店楚简的《老子》、马王堆帛书《周易》《老子》、北大汉简的《老子》《苍颉篇》等古书的出土,其价值不在孔壁、汲冢之下。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对我国上古史、思想史、古文字等学科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因为这些简牍帛书的出土,我们可

以看到战国时人亲笔书写的文字,距离上一次战国竹简的发现(即晋代发现汲冢古书),其间相隔一千多年。王国维通过对比各种出土文字资料,发现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和秦国文字有很大不同,他认为战国时秦国用籀文而六国用古文(参《观堂集林》卷七),这里的“古文”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文言文,而是指《说文解字》、三体石经以及宋人所编《汗简》《古文四声韵》之中所保存的六国文字。

秦始皇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东方六国的文字大多废弃不用。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隶书、楷书多从秦系文字演变而来,但六国文字并未就此消亡殆尽。西汉时,刘向《战国策书录》就指出,他所见到的多种《战国策》写本之间文字差异较大,“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现在看来,这反映的正是六国文字与秦文字之间的差异。东汉末年,这些宫廷藏书多数毁

石刻文献中的传抄古文

撰文/冯先思

石刻文献中的传抄古文考古与文物

于战乱。曹魏时将当时还幸存的《尚书》《春秋左传》镌刻于石碑,树立在首都洛阳太学门前,供天下读书人阅览(参《洛阳伽蓝记》)。这些石碑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世称“三体石经”。其中的古文,就是后世传抄古文最重要的源头。

但是这些古文书写的经书,并未因为镂于金石而传之久远。晋代永嘉之乱,洛阳遭受战争破坏,这些石碑也遭到损坏。北魏时期,其中一部分碑石竟然被当地官员拿去建造佛塔,剩下的也埋没在草莽之间。后魏末年,迁都邺城,石经也随之迁徙,经过一座桥时,不巧遇到河岸崩塌,石碑大部分沉没河中。北周时,这些石经迁回洛阳。隋代末年,又迁往长安(参《资治通鉴》《隋书·经籍志》)。不久隋代灭亡,战乱之中,这些石经也无人过问,后来竟拿来营造宫殿,用作柱础,实在令人叹惋。直到唐代贞观年间,魏徵才收拾残石,置于秘书监内,已经十不存一(参《隋书·经籍志》)。唐亡之后,石经遂不知所终。到了晚清光绪年间,洛阳曾出土石经残石,才算是重见天日。民国初年,距上次出土地不远的地方,又发现三体石经。其中一块正好可以和上次发现的缀合,实在难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西安也两次发现石经残石。晚清民国出土的这些三体石

经拓本,大多收入孙海波所编《魏三字石经集录》(参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

《隋书·经籍志》记载梁代有三体石经《尚书》十三卷、《春秋》十二卷。梁代藏书传到唐代,损失很多,唐人所见三体石经仅有梁代的一半。王国维认为梁、唐两代所传三体石经当为拓本。不过这些拓本并未秘藏宫廷之中而不为世所知,因为其中有古文、小篆等书体,古雅可爱,正是研习古文、小篆书法的绝佳范本,所以宫廷书手多所传习。《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可见秘府所藏拓本中的古文字体,已经逐渐走出宫廷,流行于世。秘府这些拓本后来也渐次散佚,流传到五代时期仅仅剩下带有“开元”小印的《春秋》经拓本十三纸,亦已弥足珍贵;宋人所见,已仅是摹本。现存唐代石刻有些就用古文书写。最出名的莫若《碧落碑》,此碑的拓本,近年故宫已影印出版。此外,还有瞿令问书《窊尊铭》《阳华岩铭》。其中《阳华岩铭》用三种书体书写,书写格式正是模仿三体石经。

北宋初年,郭忠恕以擅长书写“古文”而闻名,现在还能看到他用古文书写的石碑《三字阴符经》,此碑各字

100文史知识 2015.5

101

三体以品字式排列,上面是篆书、下面两个小字分别是“古文”和隶书。他一生致力于搜集“古文”,当时已经不可能见到石经原石,就是拓片也仅仅见到摹本,所以只能取材于古代典籍、石刻所记载的古文,按照《说文》部首顺序,编为一书,定名《汗简》。后来夏竦又增补一些内容,按韵重编,定名《古文四声韵》。宋代以来,这种传抄古文的汇编本,一直续有增订,比如宋《集古文韵》、元《集篆古文韵海》《增广钟鼎篆韵》、明《六书通》、清《增订六书通》等书皆是。

潘祖荫给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作序时说:“古籀废绝二千年,至于今日,孰从而极其变哉。《说文》所载重文,后人或有增加,真伪参半。郭忠恕《汗简》所辑,皆汉唐六朝文字,点画不真,诠释不当。夏竦《四声韵》相为表里,其谬则同。所谓商周遗迹无有也。”可见清代学者认为《汗简》一书所收录的字形,不少与《说文》不合,亦与当时所见出土的金文有一定差异,所以难免起后人之疑。但自战国文字研究发达以来,特别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量战国竹简出土,其中有些字形就见于《汗简》等书。比如郭店楚简《六德》中昆弟之“昆”写作

”,这种写法即与《汗简》昆字古文

”相同;郭店楚简《老子》中

有一个“拔”字写作

“”,作两手拔

木之形,这与《古文四声韵》所引《古老子》拔字

”恰好一致。诸如此

类,还有很多。足见宋人所集古文绝非向壁虚造,当是渊源有自。而且这些古文材料都有释文,无疑是解读战国竹书文字的重要参考。

安徽大学徐在国教授汇编敦煌隶古定《尚书》残卷、《说文》《玉篇》、佛经音义、《龙龛手镜》中所录古文材料,并予以疏释,写成《隶定古文字疏证》。后又将《汗简》《古文四声韵》以及一些出土资料中的“古文”材料,汇为一编,编成《传抄古

文字编》,颇便查找“古文”写法。此书所收石刻资料有孙海波《魏三字石经集录》、日藏三体石经、《碧落碑》、瞿令问书《阳华岩铭》、郭忠恕《三体阴符经》、宋古文砖、宋中山刘

府君墓志盖、宋魏闲墓志盖、金虞寅墓志盖。《传抄古文字编》所录唐五代石刻有两种,宋代有五种。

石刻材料中,还有唐人瞿令问所书《窊尊铭》碑,此石在湖南。嘉庆年间为雷所击,有一定程度损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二十七册收录此石拓片,然已漫漶不清。陆征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十收有此石摹本,甚为清晰。另有大唐开元十三年(725)王庆墓碣(参《山西碑

石刻文献中的传抄古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