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教学文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二:

《珠海港九洲航道东移改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珠海港现有的九洲航道位置与规划中的大桥珠澳人工岛收费站水平距离只有1.6公里,导致港珠澳大桥在该路段纵坡长大,收费站位于长大纵坡底端,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为了改善本路段行车安全及澳门机场航空限高,港珠澳大桥跨越九洲航道的九洲航道桥中心位置应当作适当东移,九洲航道也做相应东移改线,东移距离为252.5m。改线后九洲航道起于九洲港区口门中点,经东移后的九洲航道桥通航孔中心点,并延伸至外海满足近期设计水深处。航道由一个直线段组成。航道有效宽度100m,底标高-4.5m m(当地理论最低潮面计,下同),边坡1:10,航槽总长9600m,其中口门至大桥通航孔中心点长约2112m,大桥通航孔以外长约7488m。

疏浚施工先安排1500m3耙吸式挖泥船开挖-3.5m~-4.5m航段,同时安排4m3抓斗船开挖口门及水深小于-3.5m的航段,-3.5m以下由1500m3耙吸式挖泥船浚挖至设计-4.5m标高。4m3抓斗船由外往里(口门方向)组织施工。

航道总用海面积98.3213公顷。

2、工程分析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有航道疏浚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施工船舶产生的生活污水、含油废水,施工船舶的生活垃圾。2艘1500m3耙吸式挖泥船产生悬浮泥沙源强为2×6.25kg/s,1艘抓斗船抓泥产生的悬浮泥沙源强为0.667kg/s。按3艘施工船舶估算,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000L/d,油污水产生量为3.46t/d,船舶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50kg。船舶油污水由陆域或水上接收设施统一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由污水储箱和垃圾桶统一收集处理。

营运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有进出航道的船舶产生的噪声、排放的燃油废气、机舱油污废水、生活污水及丢弃固体废物等,如不采取措施,将对局部海域的海洋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要求营运期进出航道的船舶采取和上述施工船舶相同的污染物处理措施,则对海洋环境影响不大。但营运期存在发生船舶溢油的风险。此外,航道建成后主要考虑维护性疏浚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由于航道回淤强度较小,因而维护性疏浚工程量也较小。如采取相同的施工方式,疏浚时悬沙产生源强同施工期。

此外,还存在整体疏浚工程对水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生态环境的非污染影响。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水质状况

2010年秋季调查结果表明,九洲航道两侧1.5km范围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现状一般,DO、COD、锌、镉、铅、铜、总铬和汞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PH、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超标。其中,无机氮和石油类超标较为严重,无机氮100%超标,石油类高、低潮超标率分别为30.8%和

69.2%。

2007年春季调查显示,无机氮超标率为100%,最大超标倍数为3.13;活性磷酸盐超标率为11.76%,最大超标倍数仅0.46。其余评价因子均满足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调查海区位于港口,附近主要功能区为港口航运区,来往停靠船只较多,有可能引起石油类超标,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严重超标可能主要由陆地及船上所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海所致。

(2)沉积物状况

2010年秋季调查沉积物中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总汞、铅和总铬含量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超标的项目为镉、锌和铜,其中镉和铜超标率各为100%,锌的超标率也达到了57.1%,但最大超标倍数仅为0.10。

2007年春季调查超标现象较严重,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汞、铬和油类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硫化物的超标率为10%;铜的超标率为100%;铅的超标率为30%;镉的超标率为50%;锌的超标率为90%;砷的超标率为100%。

(3)海洋生物状况

①2010年秋季海洋生物状况

海区叶绿素a含量处于一般水平,变化范围为1.36mg/m3~11.27mg/m3,平均值为3.68mg/m3,调查南部海域相对最高;初级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范围为58.50 mg·C/m2·d ~341.60mg·C/m2·d,平均值为186.46mg·C/m2·d。

浮游植物有6大门类20科65种,硅藻出现种类最多,达47种,占出现种类数的72.31%;最大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平均生物量为579.19×104cell/m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29,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9,两者均属中等水平,生态环境尚属较好,说明本海域受到人类活动一定程度的干扰。

浮游动物共有9大类群34种,桡足类种类最多;平均生物量为120.05g/m3,平均密度为187.57个/m3。第一优势种是中华异水蚤,第二优势种是小拟哲水蚤,第三优势种是刺尾纺锤水蚤。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6,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62。指示浮游动物生态环境中度污染,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环境总体较脆弱。该调查区浮游动物丰度较低。

底栖生物调查共出现6大门类40科61种,种类组成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河口群落区系特征,以甲壳类的种类居多;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属较高水平,平均生物量为134.67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41.74 Ind./m2。生物量的组成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在1.80~3.02之间,平均为2.40;均匀度指数分布范围在0.70~0.95之间,平均为0.83。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中等水平,说明本调查海域生态环境属一般,表明本海域受人类活动一定程度的干扰。

②2007年春季海洋生物状况

2007年3春季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区叶绿素a含量变幅在1.89 mg/m3~9.79 mg/m3之间,均值为5.05mg/m3;表层初级生产力范围为11 mgC/m2·d~439 mgC/m2·d,平均为170mgC/m2·d。

浮游植物出现4门27属55种,硅藻占总种数的78.2%;平均数量为2.91×106个/m3;丰度范围为0.28~0.48,平均为0.35±0.23,各站丰度处于较低水平且差异明显,海区出现的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