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15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之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偏重需求管理。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需求管理并不能解决长期中的经济增长问题。然而一个事实却是,我国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下,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在我国偏重需求的管理模式下,供给方面却没有出现制约经济增长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及模式
1.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明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概括来说,就是我国作为后期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存在不平衡结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引进式”技术进步的方式,并基于特有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强制力实现对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领域的选择,从而实现经济长期中高速但不平衡的增长。(1)“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
“引进式”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种利用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级差或代差,通过模仿和引进的手段实现技术进步的机制。“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实现主要包括购买专利、购进设备、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等直接参与高技术产品的生产等方式。这些方式都要以长期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资本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引进式”技术进步避免了技术原发过程中可能的失败风险和路径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在经济起步阶段快速实现技术升级。
(2)国家强力控制
“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的实现,是以国家强控制力为保障的。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中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的区别。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体制特征决定了政府能够通过国家强控制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在有限的资源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最优配置、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政府运用国家强控制力对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资源进行了调控、组织和分配,通过对投资方向引导和生产要素分配控制,税收政策和金融倾斜等,实现了对重点行业和部门的支持,保障了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在总量上的持续快速增长。
(3)生产力不平衡结构
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的冲击,促使其部分产业和地区优先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从而导致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生产力水平存在极差和代差的基本经济状态。生产力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被强化。
在生产力平衡结构条件下,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及生产力平衡结构演变所依赖的技术进步方式是原发或自主创新的机制,可称之为“原发式技术进步机制”,这与发达国家在长期经济增长历史中其科技水平始终处于领跑地位的事实是相吻合的。从理论上讲,西方经济学更多的在生产力平衡的前提假设下关注经济的总量问题,而生产力不平衡的存在使我国经济问题有了更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因而在分析我国现实情况时,西方经济学中一系列基本假设条件不能完全成立,也就使一些经典理论很难直接用于结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形式特点和实质特征
1.宏观经济管理的形式特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逐渐转向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采取国家短中长指导下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方式进行。形式上,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需求管理在对象和方式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概括来说就是从需求端入手,刺激投资高速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财政政策是我国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收入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方面,与西方国家多将稳定币值视作最终目标不同,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多层次和多重化的特点,虽然法律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对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利率的调整,达到支持基础建设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稳定币值在事实上退居次位。2.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质特征
(1)通过需求侧管理,实现了供给侧管理的重要作用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围绕着需求方进行,从形式上将是一种典型的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实现了供给侧管理的效果。
在我国“引进模仿”的经济增长方式,投资对经济具有双重效应,即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其中供给效应是投资促进增长的主要方式。在国内更多的表示在对技术引进,进而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上讲,投资实现为固定资产之后,就能够投入再生产,为生产提供劳动资料,并与流动资金相结合,通过生产劳动在生产出产品供给社会,产生与之相关联的引致其他产品生产的作用,产生投资的供给效应。
“引进模仿”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处于世界产业链较底端,在国家强控制力的保障下,投资多集中在技术成熟、市场广阔且能够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和资源禀赋的行业,这些行业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这一层面上看,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对投资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事实上是对供给方面最为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的推动。尤其是在国家强控制力的作用下,宏观调控能够实现对投资方向的控制,这也就在实质上起到了对技术进步进而在供给方面进行宏观管理的作用。
(2)需求管理模式持续周期长,成为了相对长期的经济管理手段
根据西方经济学,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一个突出差别在于时效。需求管理关注眼前问题,短期内更为有效,供给管理更多是长期性调控,政策持续性长,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三、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中的问题
1.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凸显,对有效需求拉动不足
尽管一直使用需求管理的手段,但我国仍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日渐恶化的趋势。
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失衡。收入分配失衡首先表现在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的失衡。我国的劳动报酬比明显低于世界同期的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