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房地产价格的空间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0) (b d ) k b k ( ) 2 q q q q b nq 1 / 2q b / 2q q v r (0) kb 0 2 q 2q
即户均占地面积g与地租r呈反向变化。住宅密度较 高的城市,其市中心位置地租上升,而房租相对较低。 注意,以上结论是比较静态的分析结果。在比较静态分 析中,忽略城市的预期增长,也没有描述城市在短期内 是如何增长、变化与调整,只是说明最终达到什么样平 衡状态。
R ( d ) y kd x
0
(3-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上述理想化城市中,住在市中心的居民不需要交通费 用.所以,其住房租金R(d)应该等于y-x0。当向远离市中心的方 向移动时,租金将随着交通费用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城市边 缘,距离市中心b处租金降到最低。 那么,城市边缘的租金由什么决定的呢?答案是新住房的建 设成本。详见下文分析。 (2)城市住房的李嘉图租金 设理想化城市的城区以外,绝大多数土地用于农业。设农 用地的租金水平为广。如前假设,在李嘉图租金模型中,地主 寻求最高租金收入。因此,如果土地用于城市住宅的租金,高 于农用带来的租金,地主就愿意将农地改为城市住宅用地。
vb
2
nq nq v
(3—5)
所以 b
在其他变量不变情况下,城市人口增加(n增大)、 住宅密度降低(q增大)以及扇形圆周角减小(础减小), 都会使该城市边缘距城市中心的空间半径增大。基于 前面四个比较静态结论的结论(1),这时城市将有较高 的房租和地租。 于是得出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的另一个静态结论: 当城市人口较多、住房密度较低、因地形地貌条件的 约束导致城市形态圆形越不完整时,城市的边缘离市 中心越远。
图3—3 住房的租金构成
图3—3直观地表示了在均衡状态下理想化城市中住房租 金随着距离的变化情况。住房租金由以下三项构成:①将农 用地转为城市用地最低租金raq;②地块上建筑物的租金。; ③源自交通费节约区位租金k(b-d)。应当注意在本模型中, 城区不同位置上,前两项农用租金和建筑物租金是相同的。 图4-3中住房租金关于距离的梯度是-k,由区位租金引致。 随着住房远离市中心,交通成本增加,租金下降,租金降幅 等于交通成本涨幅。 下面讨论城市土地的租金,用r(d)来表示。城市土地租金 由住房租金中的区位租金和农用地租金两项合并而成。土地 租金可以看成是住房租金扣减建筑物租金后的剩余额。由上 面式(3-3),得到城市土地租金的计算式(3-4)。
3.3.3城市竞租与居住空间分化 3.3.3.1两类家庭的竞租 如前所述,城市住宅市场的第一个重要规律是位置较好的 住宅、土地价格昂贵,反之价格低廉。第二个重要规律是市场 可以将不同家庭、不同土地用途在空间上进行分化。以下对这 一分化规律进行分析。 为说明这一规律,对前述的理想化城市条件稍做放宽,假 设城市里有两类不同家庭,这两类家庭的惟一差别是上下班通 勤费不同,原因可能是他们对时间价值观不同。第一类家庭, 有n1个,非常在乎通勤时间的长短;第二类家庭,有n2个,对 通勤时间不是很在乎。结果第一类家庭的通勤成本高于第二类 家庭,即k1>k2。
注意,住房租金按每个单元或每套来计算,而土 地租金按面积计算。将住房租金转化为土地租金,须 先从中减去建筑物租金,再除以每套住宅占地面积q, 也就是乘以住宅密度(1/q):
k ( b d ) r ( d )r q
a
(3—4)
式(3-4)表明,城市土地租金由两部分构成,一 是单位面积替代用途的租金,即农用地租金,二是区 位变化带来的单位面积交通费用节省额。
设在城市边缘b处,城市土地使用者租用的土地, 其每亩土地的农用租金或机会成本为ra。占地为q亩房 地产,其租金为土地租金raq和建筑物租金c之和,c是 每一单元(套)建造成本的年金。两项之和就是在城市 边缘建造新住宅的成本,结合公式(3-1),就可以解出
x y kb ( rq c ) (3—2)
设用变量v来描述城市的形态,v的变化范围是0~ 1,v=1,城市是一个完整的圆形;v=0.1时,城市是一 个360圆心角的半岛;v=0.5时,城市位于直线水岸的 边上。对于一个圆形城市,如果城区内有湖泊、山脉 影响土地供给,也用v<1来描述。又设城市内总家庭数 目(代表城市规模)为n,每户住宅的占地面积为q。城 区总面积应该等于所有家庭住宅的占地面积总和,即
(3)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的结论 不同城市之间或同一城市内不同位置的房租或地租的变 化由式(3-3),式(3-4)可以得出以下四个静态结论: ①城市越大,即城市边缘b离市中心距离越远,在市内居 住可节约较多的通勤费,所以城市内部的房租或地租愈高; ②城市单位距离的通勤费k越高,城区内与城市边缘的房 (地)租差异越大,理由是城区内节省了较多的通勤费; ③城市土地的机会成本较高也即农业用地租金 ra 较高时, 房租中的地租就越高,结果是城区的房租或地租也越高; ④城市住房密度越大,土地租金的梯度线(斜率-k/q, 密度越大,q越小)就越陡,城市中心的租金相对于城市边缘 就愈高。
R ( d ) y k d x 1 1
0 1
(3—6)
R ( d ) y k d x 2 2
0 2
如果x01=x02,那么,在任何一个位置,由于k1>k2。,第二类 家庭愿意支付的租金会高于第一类家庭,结果是没有业主愿意将 自己的住房租给第一类家庭。这种情况是不均衡的,均衡状态是 每类家庭都有住房。 因此,每一类家庭都找到合适住房的条件是x01≠x02;或者 在x01=x02的情况下,必须有收入y1>y2。但后者并不是达到平衡状 态的必要条件。达到平衡的必要条件是市场对每一类家庭内所有 家庭同等对待,同时,两类家庭中的每一个家庭都有住房居住。 每一个家庭都找到合适住房时的租金称为平衡租金,两类家庭的 平衡租金分别为R1(d)和R2(d)。
3.3.1城市住房的李嘉图租金原理 城市住房市场的重要规律之一是:位置越优越的住房和土 地,价格越昂贵;反之则价格越低廉。这一规律具有普遍性。 位置优势包括靠近自然景观,如河流、湖泊;或靠近人工设施, 如就业中心或文化中心。为说明租金和位置优势的相互关系, 本节的讨论从一个理想化城市开始。 设在该理想化城市内,只有一种位置优势---上下班通勤的 方便程度。据此假设城市是单中心的,即该城市只有一个就业 中心。从居住地通勤到市中心就引出了李嘉图租金的概念。根 据李嘉图的定义,租金就是承租者愿意为租用住房而支付的费 用,或是业主愿意为占有和使用住房支付的年金。在这里,还 假设城市的开发密度保持均匀不变,也即建筑资本不能代替土 地资本。
3
地租地价、区位理论与 房地产价格的空间分布
3.3房地产价格的空间分布
在1817年,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论租金”一 章中指出了地租存在和增长的原因:“使用土地支付地租,只是因为土地 的数量并非无限,质量也不是相同,并且因为在人口的增长过程中,质量 和位置较差的土地也投入耕种了”。“一个地区的人口每发展一步,这个 地区就不得不使用质量较差的土地以增加食物的供给,这时一切较肥沃的 土地的地租就会增长。”李嘉图的这一思想和理论同样适用于研究城市土 地和住房的租金问题。 根据李嘉图这一思路,可以找到一种确定城市房地产价格的方法。该 方法的思路是,向房地产使用者索取的租金或价格,应该刚好能“补偿” 该房地产区位优势所对应的价值。因此,分析研究区位优势、了解消费者 对这些区位优势价值的评价,是研究土地或住房空间分化的关键。 这一“补偿理论”有一个假设条件:不同位置上房地产的相对价格由 需求决定。应该理解,房地产供给对价格的确定也同时起作用,但往往是 影响市场的整体价格水平。 下面介绍根据上述补偿原理来确定城市内住房和土地租金。
第(5)个假设条件很重要。这个条件意味着在上述理想化城 市中,当住房市场达到均衡时,承租者搬离市中心省下的租金 刚好补偿增加的交通费用。 由于在不同位置的住房密度和住房品质是相同的,对所有 家庭或消费者来说,惟一不同的福利是收人中可以用于其他商 品的消费额x。如果租金的节省额不能刚好补偿增加的交通费, 则离市中心近的居者就会有较多的收入用于其他商品的消费。 结果是,离市中心远的居住者会设法寻求离市中心近的住所, 并且愿意支付比原居住者更高的租金。根据第(5)个条件,住房 被支付最高租金的家庭租用,竞租的结果造成离市中心较近的 住房租金上升,而离市中心较远的住房租金下跌。当交通的节 省额刚好等于租金的增加额时,所有的家庭不再有迁移动力, 市场达到平衡。因此,住房租金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0 a
式(3-2)中x0就是住在城市边缘处b的家庭,当交 通费为kb、住房租金为 rbq+c时,其他商品的消费额。 式(3-2)表明,随着居住地向市中心的迁移,交通费下 降,此时要使家庭维持式(3-2)的福利水平x0,租金必 须上升。联立(3-1),(3-2)两式,得到
R ( d ) ( r c ) k ( b d )
3.3.2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与租金 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距离是决定城市租金的重要因素。 假设住宅密度均匀不变,分析城市人口规模、住宅密度和城 市形态对土地供给的影响。 在理想化城市中,曾假设交通路线呈放射状,交通费用 线性变化。如果城市位于没有任何地形起伏、地貌变化的平 原上,那么这个城市形态应该是圆形的,且在所有距离市中 心为d的同心圆上,土地具有相同的租金。事实上,历史上许 多城市由于对河运的依赖,作为港口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如 城市中心位于海岸或河岸。这样城市形态会是一个半圆形, 在相同的半径处,通勤费和租金应该是相同的。也有的城市 可能是扇形,圆周角可能是2700,或是300。现实中,城市往 往受山脉、湖泊或人工建筑物的影响,给定半径处的土地供 应受到限制。
现在考虑如下两个问题:第一,两类家庭的区位选择会相 同还是不同,各自作怎样的区位选择?第二,在这样一个有两 类家庭的城市中,住宅租金是怎样的?以下分析仍假设这(n1+n2) 个家庭住房建筑物相同,占地面积也相同均为口;交通仍然沿 半径方向,城市边缘处新建住房的租金仍由建筑物租金和农地 租金构成。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假设——理性的住宅所有者把 住房租给出价最高者:
a (3—3)
即城市内任何位置的住房租金,是城市边缘房地 产的重置成本和由该位置到城市边缘的交通费之和。 只有租金与距离之间保持公式(3—3)的关系,各 类家庭才愿意在城市的不同位置居住,也即城市的每 一个位置由家庭居住而不出现空缺现象。这样,城市 的不同地方分别有对通勤偏好不同(即支付通勤费用意 愿不同)的家庭居住,达到均衡。
3.3.1.1理想化城市 假设的理想化城市,满足以下条件: (1)就业中心是惟一的,居民从居住地到达就业中心的交通 路线为直线。年度交通费用为k元/km,同时,家庭位置用居住 地和就业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d来表示。 (2)家庭结构同一,每个家庭的就业人数固定,即上班人数 固定。家庭收入y用于交通、其他商品和住房消费。其他商品的 消费额,用x0表示。 (3)住房的品质在不同地段上相同,而且固定不变。住房年 租金为R(d),随位置而变化,即随交通距离d变化。 (4)住房包含土地和建筑两部分,每套住房的占地面积为q, 建筑物的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为c。住房密度即为1/q。 (5)住房被支付最高租金的家庭租用,土地也用于支付最高 租金的用途。
然而,李嘉图模型的结论在有些情况下似乎模棱 两可。比如,考虑这样两个城市,具有相同人口规模 和地形条件,而居住密度不同,房租和地租的情况如 何?由式(3—3),密度大的城市,其城市边缘到中心的 距离比较小;此时,据式(3-3),相应的房租比较低。 然而,对于土地,密度增大,地租的梯度线越陡。 上述两个因素哪个占主导呢?随着密度的增长,市中心 的地租是上升还是下跌? 由公式(3—4),对于市中心的土地租金r(0),这 里可以用场地面积的直接变化与边缘的间接变化对其 求偏微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