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禁忌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禁忌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禁忌产生的原因

2)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具体体现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1)学生有一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能用英文进行简单的交流

3、情感目标: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禁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禁忌语产生的原因

2、西方禁忌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难点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

四、教学内容:

步骤一、概述

禁忌语,英文单词为“taboo”,直译成汉语为“塔布”。Taboo所指的就是这种现象,意思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长期以来,英美人士一直以为,回避禁忌是他们社会文明的象征。其实,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在中国,“禁忌”一词的历史更为悠久。西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可见,“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

步骤二、禁忌语产生的原因

封建社会,宗法礼教森严,禁忌就像一个古老而无形的法律,严重束缚着人们的言行,人们必须严格遵守。例如皇帝的姓名是不能直呼的,就连普通人的名字、自然现象或物体名称中的某个字的音节与皇帝的相同或相近也必须避讳。例如为避讳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名字中的楚字,秦代文献改“楚”为“荆”,楚国亦称为荆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晚辈对长辈不仅惟命是从,而且对父、爷及所有长辈的名字也要避讳,这叫“避家讳”。

步骤三、禁忌语的范围

⑴姓名称谓的禁忌语

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上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 中国有重等级次序、尊上敬上、讲究礼貌的传统,这样的观念在姓名称谓上也有所反映。例如,对长辈的称呼是辈分称谓,如:“爷爷”“婶婶”;对上级的称呼在其姓后加职位或职称,如:“张经理”“王教授”;同事或朋友之间在相互称呼时在姓前加“小”或“老”,如:“老李”“小徐”。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其社会价值观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一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文化心理中,于是对于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即使是长幼辈与上下级之间也是直呼其名的。

⑵生老病死的禁忌语

在西方,人们很少谈年龄这一敏感的问题。在西方人看来,“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该退休了”,所以“old”也就成了他们忌用的词。如果用“old”一词来表示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就会感到不快,觉得尊严受到损害。也就是说,询问西方国家女士的年龄是相当不礼貌的事,像“How old are you?”之类的表达是不宜在正式交际中出现的。相反,在这一点上,英文与汉文化大相径庭。中华民族是一个敬老、爱老的民族,认为老年人有一生的宝贵经验可以传授给年轻人,长者是智慧的化身。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汉语中“老”除表示年龄大外还象征着智慧、权威、受人尊敬等。如果称一个人为“老先生”,那么这样的称谓就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此人年龄可称得上“老”;二是此人有文化、有涵养,表达了说话人对此人的尊敬。此外,汉语中还有些词带有“老”却不表示年龄大而表示尊敬的,最典型的就是“老师。

死是人类最忌讳的,因为“死”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人们在死亡面前感到有一种不可解释的超人(陈原, 1983: 344)力量。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对它怀有强烈的恐惧感,极不愿意提及与其有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论死亡,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字,尽量用其它词语来代替。西方人在交际时很少直截了当地说“He died”,取而代之的是“pass away”, “fall asleep ”,“become one with nature”,“go west”

“pass over to the great beyond ”等。这种情形在汉语中也有,中国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禁忌,为趋吉避凶,汉语涉及“死亡”的委婉语多达两百余种. 如封建皇帝的死叫“大行”“弃群臣”“驾崩”“千秋万岁后”等。

⑶有关数字的禁忌语

中国人很避讳“4”这个数字,因为它的读音与汉语中的“死”( die)字相同。所有的号码包括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等,只要带有“4”的就很少有人问津。“5”在月份中是个禁忌数字, 5月被认为是“恶月”, 5 月5 日更是“恶月恶日”, 尤其不吉利。“9”在年龄中是禁忌数字,古人有这样一种说法:“明九,暗九,非死即病。”所谓“明九”是指带9的数字,例如: 9、19、29等;“暗9”指的是9的倍数,如: 18、27、36等。相比之下,欧美人比较忌讳数字“13”,认为13 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在英国的戏院里,找不到13 排和

13 座;在美国,影剧院虽然有13 号座位,但价格即使减半,仍然无人光顾;在

巴黎,剧院为了避免说13,便在12 和14 之间开一条过道;在荷兰,为了避讳13,

就用12A 来代替13号房间或13 栋楼房。这些国家忌讳13 人外出旅游,更忌讳13 人共进晚餐。其原因就是与一个关于基督的传说有关。

⑷体貌方面的禁忌语

在描述或评价一个人的外貌长相时,带有贬义意味的词语在汉语和英语中都会被避免使用。汉语中,人们常用“长得不错”“心灵美”“看上去很舒服”等词来形容相貌一般的人。英语中,常以“plain”“ordinary”“homely”等词来替代,“ugly”等贬义词则很少用或者不用。在体型方面,人们常用“丰满”“丰腴”“富态”等来代指胖。英语中常用“plump ”、“chubby”来代替“fat”,用“slender”、“slim”来代替“skinny”。另外,“残废”在汉语里是一个很伤人心的词,直接用来描述一个人是很不礼貌的,因此,在表示肢体残缺方面,由于人们对残疾人的尊敬和同情,往往也回避“瘸子”“瞎子”“聋子”“智障”“cripp le”“gimp”、“the2mutilated”“lame”等词的直接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比较委婉的表达,如“腿脚不方便”“聋哑人”“弱势群体”“disabled”等。

⑸个人隐私与话题禁忌语

英美人士的“隐私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更是忌讳莫深(中国人基本不在乎) 。二是英美人尤其是女性,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所以Ms. 的用法颇受欢迎。三是英美人士最忌讳的是个人收入与开支。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同事互不打听别人的工薪,因为老板对每个人是分别对待的。四是英美人士不喜欢别人询问他们的宗教信仰。由于历史上各个宗教及内部派别是互不相容的,如今在英美两国,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互不干涉,因此互不打听别人的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一种行为规范。五是英美人士一般不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隐私权”这一概念。人们并不像西方人那样有诸多隐私上的忌讳。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都是人们正常交际中乐于彼此交换的信息。例如,和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打招呼时, 可问“你高寿?”“你贵根?”或“你多大年纪?”“你结婚了吗?“你有几个孩子”等。

⑹饮食禁忌语

饮食禁忌包括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例如,西方人用刀叉吃饭,东方人用筷子吃饭,即便是这样也各有禁忌:西方人进食忌刀叉出声,中国人忌用筷子敲打盘子或饭碗。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甚至包括动物的头脚和内脏。而英美国家的人们却忌吃肥肉、粘骨和鸡鸭类的皮(烤鸭、烧鸡的皮除外) ,他们忌食由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做成的食品,忌吃用某种特殊动物做成的肉类食品,如狗肉,蛇肉等。

步骤四、结语

东西方语言文化造成了英汉禁忌语的异同,多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把万能钥匙。要想真正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有识之士,就必须增长这方面的见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跨地域的沟通,直接融入两种语言氛围中,留学生或商务人员以及移民人士的有效传播会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阅读西方著作和欣赏英文原声电影是一个好方法,可以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西方文明,从而了解西方文化、历史、风俗习惯、语言运用技巧等,进而对禁忌语和委婉语有比较深入地理解,运用起来也会自如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