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语言禁忌语

合集下载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中西文化语言禁忌

中西文化语言禁忌

中西方文化中使用语言的禁忌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

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

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

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

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

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

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

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

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

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

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应当指出,人们对诅咒、骂人的话反应并不始终如一。

有些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刺耳。

现在人们常听到年轻人用骂人活。

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祖活为妙。

现在谈一下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的不同处,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

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

一进门。

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

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

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

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

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尬尴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

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大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因其涉及到敏感话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有很多禁忌语,虽然许多禁忌语的主题都是相似的,但禁忌语的表达方式和含义的背景有很大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一下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禁忌语的主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性、死亡、疾病、种族和宗教等都是常见的禁忌话题。

不过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对这些话题的看法和观念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中国社会中,性肯定是一个禁忌话题,尤其是在家庭和家长的面前。

在公共场合发表有关性的言论,并不被视为一种合适的行为,这被视为一种不雅的行为。

与此相反,在西方社会中,虽然也会有一些人认为性是一种敏感的话题,但大多数人都保持开明的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自由选择的,并没有过多的限制。

与此同时,在西方社会,死亡、疾病这样的话题也不是完全能够开放的话题。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社会似乎更加接受这些话题。

在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安乐死和自杀等被认为是合理的选择,并且人们常常能够直接地谈论这些话题。

在中国,这样的行为被包装为禁忌话题,并且往往是被视为一种不道德、不合理的选择。

种族和宗教在中西方文化中也经常被视为禁忌话题。

在中国,具有政治色彩的话题通常被禁止提及,例如西藏和台湾问题。

由于政治原因,这些话题在中国通常被视为非法的行为。

与此相反,西方社会则更加接受对这些话题的讨论。

在西方社会中,种族和宗教问题可以被广泛地讨论,并且这种讨论形式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和合理的。

在总体上,中西方社会中的禁忌话题都涉及到人们对敏感和有关道德、文化、宗教和政治原因的问题的看法和观念。

虽然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但两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禁忌话题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话题和表达方式是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因素。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论中西方语言禁忌语

论中西方语言禁忌语

论中西方语言间的禁忌语摘要语言禁忌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普遍可见,它不仅表明了什么样的词语在交际活动中应避免提及,同时也表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禁忌语言的不同,本文试图从汉英禁忌语的类别来加以审视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语言禁忌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西方国家中,宗教,犯罪,性方面的禁忌语居多,而中国在姓名称谓等方面不同于西方国家那样,下面就从词语禁忌姓名称谓禁忌宗教信仰禁忌话题禁忌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词语禁忌西方国家关于“性”都比较开放,而对于受佛教禁欲思想的影响,加上儒学对男女道德的强调“认为万恶淫为首”在中国男男女女都很避讳说性方面的知识。

“死亡”这个词西方国家在谈及时,虽不完全避讳,但西方的国家人们都使用比较委婉的说法如 pass away , fall asleep ,pass out , 而中国人对于“死”的禁忌要比西方更忌讳,人们喜欢谈生,回避死亡,生病和死亡成为中国人最忌讳最不愿说出口的词语,打比方有时说“他今天不舒服,不能来。

”这当中的不舒服其实是指生病了,还有“挂彩了”“光荣了”中国有很多的避讳的说法,如古代皇上的“死”称为“驾崩、山崩陵”等。

现代汉语中一般人死了,称为“停止呼吸”、“断气了”、“离开人世”、“去见马克思”、“安息”“病故”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人不愿道出受伤和死亡,这些不吉利的字眼。

另外中国人也很避讳说一些谐音的词语例如“伞”“钟”四”因为他们觉得“伞”和“散”钟和“终”谐音都是不好的寓意,音分别近似于英语的fuck和prick。

在英语国家学英语的泰国学生为避免在以母语的人面前说fag(鞘) 和prig(辣椒)这两个泰语单词,因为其发音分别近似于英语的fuck和prick。

许多语言都忌讳使用诅咒、骂人的话。

英汉语也不例外。

一些骂人的话过于粗俗因而受到社会严格限制。

这类词语常常用动物的名称来表示如pig、swine、cow”等;中文中的“他妈的”、“该死的”也是要禁用的。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常常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一些交际禁忌语,就是说交际双方都清楚地知道哪些话该说不该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语。

语言禁忌于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交际中的重要准则。

禁忌这一词,来源于18 世纪南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的Tongan(汤加语)中的Taboo 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意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而对应到汉语的意思就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在当地的风俗是严格禁忌人们接触或者谈论神圣的或是卑贱的东西。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早就有记载了,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由此可见,禁忌一词早就出现在汉代典籍中[1].所以其实中西方都非常重视禁忌语,只是在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一、禁忌语的特征禁忌语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也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的。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禁忌语的时代性。

禁忌语的第一个特征表现在它的时代性,因为禁忌语有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有些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的。

清朝时对诗句包含有清、明两字的都是禁忌,当年,明月清风是前人的口头禅,在清帝的耳朵里就是对清朝的讽刺,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在唐宋诗词中清明时节雨纷纷却被人们广泛传诵。

2. 禁忌语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的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文化特征就会导致各民族的禁忌语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会产生差异。

例如关于年龄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对年龄问题不愿意多谈,妇女们对自己的年龄更是讳莫如深,他们认为这是非常隐私的问题,而隐私是在他们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遇到英美国家的同事或者朋友,绝对不要问:How old are you?还有就是,他们甚至在面试的时候也不会特意提及年龄问题。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某些语言和文化中被认为不应该被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性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但在禁忌语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谈论性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禁忌语相对较少。

不过,在家庭教育方面,禁忌语仍然存在。

例如,孩子通常被告知不要使用粗俗的性词汇,并将性指向浪漫与爱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性问题则被视为一种不可谈论的话题,关于性的禁忌语非常丰富。

由于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神秘色彩,因此相关禁忌也较多。

一些常见的禁忌词汇包括“危言耸听”、“风凉话”、“不三不四”等等。

二、食品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食品禁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食品被视为禁忌食品。

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肉类在某些文化中是被视为禁忌的。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厨具和调味品也被认为是禁忌的,例如刀子、大蒜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食品相对较少。

但近些年来,一些新的禁忌话题涌现,例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动物权利和环保问题等,使得食品禁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宗教方面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宗教。

这些宗教有一些关于禁忌语的规定。

例如,在天主教传统中,上帝的名字不应该被随意使用或滥用。

另外,在基督教中,说谎、盗窃、杀戮等渎犯神的禁忌行为也被雕刻在了“十诫”中。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和道教是较为重要的宗教,这些宗教同样有大量的禁忌语。

例如,在佛教中,杀戮、妄语、淫欲等禁忌行为被视为违背佛教原则的有罪行为。

综上所述,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非单一的从语言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文化、宗教、食品和性等多个维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本文以中西方交际为视角,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首先对禁忌语的定义进行仔细考究,将针对禁忌语存在的几种重要领域加以详细分析和研究,总结禁忌语的应用功能,即人们在交流中要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以及怎样正确使用禁忌语。

最后指出禁忌语在中西方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科学地面对这一语言禁区。

标签:禁忌语;交流;差异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文化的异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Taboo,原意为需要极端注意的事,同其对应的汉语即为“禁忌”。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在发生变化,当前代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忌讳或者禁止说的话语。

对于言语禁忌来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具有十分广泛的涉及范围,几乎无处不在。

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日常交流中要注重言语禁忌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禁忌语比较1.隐私禁忌根据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隐私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人们对隐私非常重视,除非本人愿意,否则,在交往时西方人不会涉及财产、身体状况、年龄以及信仰等话题,如果在交流中涉及以上隐私,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反感。

而在中国,很多隐私则成为平常交流时非常常见的一类话题,如家庭、子女以及年龄等,非常普遍。

2.种族歧视在美国英语中,种族歧视语非常敏感,尤其是在近年来黑人地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以往对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语以及描述黑人的语言也变得更加敏感,如niggruh就是侮辱性非常强的禁忌语,而boy以及Negro则成为半禁忌语。

目前,人们在谈到黑人时往往会使用Colored people或者Blacks进行描述,在种族歧视方面也不仅仅只局限于黑人,如将犹太人称之为Kikes,将美籍华人称之为Chinks 等,目前都成为交流中的禁忌语。

而在中国,虽然不像美国一样出现种族歧视方面的问题,但也存在民族方面的问题。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这些禁忌语言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观念和认识。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起源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在起源上有所差异。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是建立在宗教、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基础之上。

西方的禁忌语言源于基督教传统,受到了宗教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西方禁忌语言中通常会避免提及宗教敏感话题,比如死亡、上帝等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与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有关。

中国人对于有关死亡的话题往往会避免直接表达,而使用委婉语言或者避免直接谈论。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禁忌话题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事,因此会避免直接谈论。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避免提及死亡、疾病、不幸等话题,以免触犯他人的悲痛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关于宗教、种族、性别等方面的禁忌话题,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人们会尽量避免触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比如使用比喻、谐音、暗示等方式。

中国人在谈论死亡时往往会用“老天有眼”、“天有不测风云”等话语来表达,而不直接使用“死亡”“去世”等词语。

在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家庭、道德、传统观念的禁忌话题,比如大事小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儿女须尽孝道等观念,人们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也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生与死、天与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上帝、不幸等话题往往会持避讳之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不祥之事,应该避免谈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则更加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因此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对禁忌语的态度存在着一些差异。

禁忌语是指一些与道德、宗教、文化传统等有关的敏感词汇或词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

中西方在对待性方面的禁忌语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性话题相对开放,很多性器官的名称、性行为等词汇都可以被直接使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性的相关词汇有很强的禁忌感。

许多性别敏感的词汇在社交场合很少直接提及,而会通过变换词义或使用委婉语来代替。

西方人可能会直接使用“penis”或“vagina”等词汇,而中国人可能会使用“那个地方”、“阴茎”和“阴道”等委婉的词汇来替代。

中西方在对待宗教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对于宗教的讨论相对开放,许多宗教词汇可以直接提及。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宗教的讨论往往被视为敏感话题。

在社交场合,人们不太愿意直接讨论宗教信仰或过于具体的宗教仪式等内容,而会选择使用委婉的措辞或避免提及。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中西方在对待死亡方面的禁忌语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的讨论和相关词汇相对开放。

人们可以直接使用“die”、“death”等词汇来表达死亡的概念。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忌讳。

人们在社交场合往往避免直接讨论死亡,而会使用委婉的措辞或比喻来避免直接碰触到这个话题。

这也是由于中国文化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程度的敬畏心态。

中西方在对待疾病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疾病不被视为禁忌话题,人们可以公开讨论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可以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而在中国文化中,疾病通常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在社交场合不太会直接提及自己的疾病问题,也不太愿意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中西方在对待禁忌语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而禁忌语的使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特征。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被认为不适宜或不礼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而委婉语则是为了避免直接表达而采用的含蓄、婉转或间接的表达方式。

以下将探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特征。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具体内容和敏感程度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通常与宗教、性别、种族、身体状况、残疾等相关。

使用种族或宗教相关的词语可能被视为种族主义或宗教歧视。

而在中国文化中,禁忌通常与家庭、婚姻、生育、病痛、死亡等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提到死亡或者对长辈表达不敬可能被视为不吉利或不孝。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敏感度也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辱骂和粗言秽语被普遍视为不礼貌和低俗,会导致沟通的失败。

而在中国文化中,口头禁忌通常与讲究面子和礼貌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拒绝或批评他人可能被视为失礼或无礼。

与禁忌语相对应的是委婉语。

在西方文化中,为了避免直接冒犯对方,人们常常使用委婉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当面临拒绝他人请求时,西方人常常使用语气委婉的表达方式,并解释原因。

而在中国文化中,委婉语常常与直接表达相对立。

在中国文化中,善于使用“拐弯抹角”的委婉方式是被认为有修养的表现。

中西方文化中的委婉语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比喻、暗示或其他含蓄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而在中国文化中,使用反问、比较或双重否定的方式来表达委婉。

在中国文化中,为了表示谦虚,人们可能会使用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比喻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特征。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禁忌和委婉方式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非常重要。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禁忌观念,因而在语言表达中会有不同的敏感词和禁忌语。

本文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沟通。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和特点中西方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因为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因素,被视为不合适或有冒犯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都具有以下特点:1.表达意思不当会引起冒犯或不适感。

2.禁忌语会随着时间、地域、文化差异而变化,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禁忌规则。

3.禁忌语与特定的语境和对象有关,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1.宗教和信仰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因而在表达上存在一些禁忌。

在西方社会中,对上帝或圣洁之物的亵渎是严格禁止的。

例如,在基督教社会中,不应该使用“Jesus Christ”等敬称做代名词或发誓。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禁忌“神”和“少林寺”等字眼,因为这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关。

2.种族和肤色西方社会非常注重种族平等和反歧视,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涉及到种族或肤色的话题时,需要格外慎重。

而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应以尊重为主,避免使用歧视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3.性别和性行为性别和性行为是另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对LGBT群体的歧视属于禁忌话题,不应以任何方式在公共场合中提起。

而在中国则有类似的禁忌,例如将女性形容为“娘们”或提起私人的性行为等话题。

4.死亡和疾病死亡和疾病也是普遍存在的禁忌话题。

在西方文化中,涉及到疾病和死亡时,应以关爱和同情为先,避免使用任何带有侮辱或贬低意味的语言。

而在中国社会中,则禁忌用直接的词语描述死亡或疾病,而是对生命和健康表示尊重和祝福。

5.政治和国际关系政治和国际关系是另类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国家中,针对其他国家、领袖或政治体系的侮辱和攻击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而在中国,夸大政治成就或带有贬低国家形象的言论同样被视为禁忌话题。

三、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为了不冒犯他人或让他人产生不适,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是非常重要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禁忌语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场合等情景下,被认为不得不侵犯的语言规范。

在不
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作为不同文化的代表,其禁忌语的特
点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类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定义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通常是一种文化习惯,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与宗教信仰有关。

在中文中,禁忌语常常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得撒谎、不得说脏话、不得诅咒等规定。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涉及到禁止提到神明、忌讳神圣物品等方面。

类型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禁止谈论病死人,忌讳祖先、吃禁忌食物等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主要包括禁止提到神明、禁止亵渎神圣物品等。

文化背景对比
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来源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在中文文化中,道德规范经常出现,
尤其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流行,道德约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中西方禁忌语不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我们应该在了解不同文化
的基础上,遵守当地的文化规范,尊重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握好它。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反映,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因此在表达中会有一些禁忌语涉及到的内容也会不同。

本文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一、言辞直率与严肃性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言辞直率程度和严肃性上。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禁忌语的使用相对来说会更加自由和宽松。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性暗示或粗俗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这在中国文化中是禁忌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中的性观念和道德观念有所不同,西方社会更加开放和进步,对性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涉及到性话题的禁忌语也相对较少。

在严肃性方面,西方社会更加倾向于幽默和调侃,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也会采用一些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进行表达。

西方人在开会或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可能会用一些讽刺和讥讽的语言,来缓解紧张的氛围。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加注重尊重和庄重,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会采用更加谨慎和谦虚的方式进行表达,禁忌语的使用相对会较为严格。

二、尊重和礼貌的不同观念三、宗教信仰对禁忌语的影响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方禁忌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是主要宗教之一,而基督教中强调的爱、宽容和谦逊等价值观念对西方人的行为方式有深远影响。

西方社会中对于一些与宗教相关的话题,如神灵、圣经等的讨论通常会更加谨慎和尊重。

与此相反,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宗教是佛教和道教,这两者对于禁忌语的定义并没有那么明确,因此在中西方禁忌语中对于宗教话题的限制也会有所不同。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言辞直率程度、严肃性、尊重和礼貌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念,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禁忌。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避免因为禁忌语的使用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由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所塑造的,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对某些话题的敏感度和对个人尊严、社会和谐的追求。

尽管中西方禁忌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

中西方禁忌语在性话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性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通常被视为隐私的一部分。

中国人往往避免在公共场合或与陌生人之间谈论性话题,甚至连简单的性别暗示也会被视为不文雅。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性话题上较为开放和宽容。

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可以在公共场合自由地谈论性相关的话题,甚至在电视、电影中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性暗示和描写。

在宗教与政治话题上,中西方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尽管宗教信仰自由,但对于在公共场合谈论宗教话题存在一定限制。

在中国社会,以及许多东方社会中,政治话题也常常被视为敏感的禁忌,公众对于谈论政治会存在一定的担忧。

而在西方社会,宗教和政治话题相对较为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讨论和表达政治观点,这体现了西方社会对言论自由的重视和宪法保障。

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一些不同,涉及到禁忌语的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他人、维护面子和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文社交场合中,人们往往避免使用直接的批评或否定性的语言。

相对而言,西方社交中更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他人的评价。

这种直接和坦率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失礼和冒犯。

中西方禁忌语在对待敏感话题时也有不同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的权威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年长者或上级交流时,中国人通常会使用更加委婉的措辞,避免直接质问或批评。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更强调平等和个人权利,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这也体现了中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和权力结构方面的差异。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社交和交际的规范和方式。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分析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社交场合中,因为触犯了某种文化规范、宗教信仰或伦理道德等,被禁止或不宜使用的语言表达。

禁忌语反映了某些敏感话题或被视为不文明、不雅的内容。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不同:1. 社会角色和地位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社会角色和地位决定了禁忌用语的范围和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尊长和上级的称呼是关乎面子和尊重的,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之举。

而在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体的个人权利和平等是重要的价值观,直呼其名被视为友好和真诚的表达。

2. 宗教信仰和敏感话题宗教信仰在禁忌语的产生和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尊重宗教信仰和神灵被视为一种传统礼仪,对于这些话题的提及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信仰相对较少,对于宗教话题的讨论和表达更加放松。

3. 社会敏感问题不同社会中存在一些敏感问题,禁忌用语往往与这些问题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一些政治、历史和社会问题被视为敏感,相关的话题和用语需要谨慎使用。

而在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种族、性别和政治正确等问题有明确的规范和讨论方式,使用相关用语的边界也更加明确。

委婉语是为了在交际中表达提醒、劝告、拒绝等信息而使用的较为含蓄、不直接的表达方式。

在中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区别:1. 礼貌和尊重中西方文化都重视礼貌和尊重,委婉语是一种尊重他人感受和保护他人面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和面子在社交交往中非常重要,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减少冲突和摩擦。

而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隐私和自由选择的方式。

2. 直接与间接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表达方式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冲突,因此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方式表达信息,以保护对方面子。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中西方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特征之一。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场合或特定文化背景下,被认为不文明或不得体的言辞,使用时容易引起不适或冲突。

委婉语则是指使用含蓄或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直接冒犯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点与表现方式。

1. 中西方禁忌语的典型表现中西方禁忌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它们都通常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宗教、种族、性别、疾病、死亡等。

禁忌语往往会触及到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违背了社会公共秩序和道德约束。

禁忌语在某些情境下可能触发情绪上的冲突,引起争议或争端。

2. 中西方禁忌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中西方文化对性话题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性话题往往是禁忌的,但在西方社会中,对性话题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人们更容易直接谈论这类话题。

而在中文社会中,谈论性话题往往需要更为委婉和间接的方式。

中西方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死亡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可以直接谈论和面对。

而在中文社会中,谈论死亡的话题通常需要更为谨慎和敏感。

1. 中西方委婉语的表现方式中西方委婉语通过使用柔软的措辞,避免直接暴露和伤害别人的感情。

委婉语常常使用暗示、含蓄或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在拒绝他人的请求时,中西方文化中的委婉语往往会使用一些措辞,比如“抱歉,我恐怕没办法帮忙”、“很抱歉,这个时候我可能有点忙”等。

2. 中西方委婉语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表现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文社会中,委婉语的使用普遍被看作一种表现社交礼仪的行为,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使用则更多地与社会礼仪和传统相关,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中西方文化对于直接性和表达方式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社会中,过于直接和坦率的表达方式往往被视为不得体和冒犯,人们更喜欢使用委婉的语言来传递信息。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所导致的。

本文将从宗教、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

宗教是中西方禁忌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国家,由于宗教多元化的原因,宗教禁忌相对较少。

在某些特定场合,西方人会避免谈论和批评宗教议题,因为宗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私人的主题。

相比之下,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讲究尊老、尊师、尊长。

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尊敬和尊重长辈和权威人物有着严格的规范。

在家庭聚会时,不要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应使用长辈的称谓。

社会习俗也是中西方禁忌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尊重他人的选择。

西方社会对于性别、种族和宗教等敏感话题有着相对宽容的态度。

在某些话题上仍然存在禁忌,比如在公共场合谈论个人收入或财产,以及争论政治观点。

与此相反,中国社会注重团体利益和社会和谐。

谈论个人隐私问题和欺负弱者是中国社会中的禁忌。

在中国,称对方的名字也是有讲究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而是使用对方的职位或头衔。

在商务场合,人们会使用对方的姓加上职位来称呼对方。

行为规范也是中西方禁忌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有些行为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甚至冒犯他人。

用手指指向他人、身体接触他人或大声喧哗。

这些行为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在中国社会中,一些西方社会认为正常的行为,比如握手、拥抱和亲吻等,在中国社会中可能被视为过于亲近和不适当的行为。

中西方禁忌语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所导致的。

通过了解并遵守不同文化的禁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他人,并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冒犯他人。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语是一种被广泛遵守的规则或准则,用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禁忌语通常是因为文化、宗教、社会价值观等原因而产生的,对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可以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们在交流中的差异。

中西方的禁忌语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一些对粗俗、下流和不雅的话题或用语往往被视为禁忌。

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认可的,被视为不礼貌和猥亵的。

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对于谈论性行为和生殖器官等话题,虽然不被视为禁忌,但是在正式场合和与陌生人的交流中,也会被视为不适当和不礼貌的。

对于一些敏感而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中西方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政治、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往往被视为禁忌,并被认为是不得讨论的。

这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于这些话题有着特殊的敏感性。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容易对政治、宗教和敏感的历史事件等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言辞激烈和争议性的讨论是西方文化中思想自由和民主的一部分。

中西方禁忌语在礼貌和尊重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长辈、上级和学者被视为有权威的人,人们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要尊重和遵守。

在与这些人交流时,人们通常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态度,并避免使用冒犯或不尊重的语言。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在交流中,个体的言辞和态度更受到保护,人们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西方禁忌语往往更注重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

中西方禁忌语在内容、表达方式,敏感话题和礼貌尊重上存在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应该注意并遵守相应的禁忌语,以避免冒犯和误解。

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以促进和谐的跨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方语言间的禁忌语
摘要
语言禁忌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普遍可见,它不仅表明了什么样的词语在交际活动中应避免提及,同时也表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禁忌语言的不同,本文试图从汉英禁忌语的类别来加以审视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语言禁忌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西方国家中,宗教,犯罪,性方面的禁忌语居多,而中国在姓名称谓等方面不同于西方国家那样,下面就从词语禁忌姓名称谓禁忌宗教信仰禁忌话题禁忌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词语禁忌
西方国家关于“性”都比较开放,而对于受佛教禁欲思想的影响,加上儒学对男女道德的强调“认为万恶淫为首”在中国男男女女都很避讳说性方面的知识。

“死亡”这个词西方国家在谈及时,虽不完全避讳,但西方的国家人们都使用比较委婉的说法如 pass away , fall asleep ,pass out , 而中国人对于“死”的禁忌要比西方更忌讳,人们喜欢谈生,回避死亡,生病和死亡成为中国人最忌讳最不愿说出口的词语,打比方有时说“他今天不舒服,不能来。

”这当中的不舒服其实是指生病了,还有“挂彩了”“光荣了”中国有很多的避讳的说法,如古代皇上的“死”称为“驾崩、山崩陵”等。

现代汉语中一般人死了,称为“停止呼吸”、“断气了”、“离开人世”、“去见马克思”、“安息”“病故”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人不愿道出受伤和死亡,这些不吉利的字眼。

另外中国人也很避讳说一些谐音的词语例如“伞”“钟”四”因为他们觉得“伞”和“散”钟和“终”谐音
都是不好的寓意,音分别近似于英语的fuck和prick。

在英语国家学英语的泰国学生为避免在以母语的人面前说fag(鞘) 和prig(辣椒)这两个泰语单词,因为其发音分别近似于英语的fuck和prick。

许多语言都忌讳使用诅咒、骂人的话。

英汉语也不例外。

一些骂人的话过于粗俗因而受到社会严格限制。

这类词语常常用动物的名称来表示如pig、swine、cow”等;中文中的“他妈的”、“该死的”也是要禁用的。

在现代社会,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人们都不会说带辱骂的词语大家都很自觉,人们都在提倡文明面礼貌的交流方式。

同时,这也符合我们构造和谐社会的理念。

二.姓名称谓禁忌
英美国家无论是同级之间或上下级之间以及长幼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在西方一些国家中“All men created equal”的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文化心目中,美国不论地位尊卑,辈分的高低。

而汉文化中,在封建社会,对帝王,圣人,师长,官吏绝对不能称其名,必须加以敬称,否则便会视为唐突,无理,缺乏教养,大逆不道。

另外汉民族历来有尊老爱幼的良风,在中国“爷爷”“奶奶”是一种敬称,无论是跟自己有没有血缘关系,只要比自己年长,都要对其加以尊称。

但如果你在国外称女士为old lady,那就会令这位女士不快,她会觉得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显得太老。

西方国家的人不喜欢把人叫老了,一般都不能在称呼前加old 或者直接叫名字,没有什么辈分的差别。

三.话题禁忌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的隐私,尤其是收入,婚姻,体重和年龄等信息,这些都是要回避的,而在中国大家都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注重隐私,在有些方面中西方在话题上禁忌都有相似之处。

例如,对于年龄和体重方面,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女生都不愿告诉他人,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人的隐私,因此在文化交际中,对于涉及隐私权的问题不能无所顾忌地问及,否则就会看成冒昧和无理。

在对待“隐私”方面的话题,中国人不避讳彼此交换关于个人情况的信息,比如“你几岁了?”“有没有结婚?”等,这些话语都是人们之间常问的话题。

这一现象究其根源和儒家教化密切相关。

“以和为贵”是中国人一直以来所推崇的,大家都是一个大家庭,互帮互助,和平相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体观念很强,所
以有什么就说,不存在什么隐私,也不会避讳,相反西方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多移民组成的,来自世界的各个地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生活上的习惯,各不相同,也就有很多的禁忌话题。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语言禁忌语。

四.宗教信仰禁忌
大多数西方国家都信奉基督教等宗教,对于他们来说上帝的名称是大忌,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论及语言禁忌时说“在英语里,宗教上的好多词语,像God devil heaven hell 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里才是合适的,而对恶魔则避之。

不信鬼神或上帝的人也不愿用不敬的语言触犯上帝与魔鬼撒旦,于是就用golly gosh来代替god,用god of this world ,goodman来代替the devil,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皇族名称的避讳禁忌,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相似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过一个叫法。

例如秦代为回避秦始皇的名子“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或把“正月”的“正”改读平声,而且的中国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敬仰大帝大圣观音等,在一些民族地区,有的人崇拜老虎,因而凡是遇到“虎”字就改为猫等。

从以上可见中西方语言禁忌都有相似的趋势,既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文化共性的一面,也体现了相异文化具有相互影响。

渗透的一面。

结束语
从以上看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个国家民族之间都存在语言间的禁忌语,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语言禁忌就规约着其言语行为,中西方的历史沿革,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习俗等不同,所以中西方语言禁忌语也就不同,了解语言间的禁忌的不同,对于学习各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
郑春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赵蓉晖《社会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玮薇《英,汉禁忌语的对比研究与文化涵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