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摘要】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拥有它自己的禁忌语。
这些禁忌语在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社会价值。
本文通过对宗教信仰禁忌、姓名称谓禁忌、话题禁忌,数字禁忌等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减少在中英语言交际过程引起的不悦或者反感,避免语用失误,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交际一、引言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
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
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
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
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西禁忌语差异开题报告
中西禁忌语差异开题报告中西禁忌语差异开题报告摘要:禁忌语是各个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禁忌语的差异,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原因,并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禁忌语的使用。
一、引言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被视为不得不避免的语言表达。
它们可能涉及到宗教、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禁忌,而其表达形式也因文化差异而异。
中西禁忌语的差异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
二、中西禁忌语的差异1. 宗教禁忌中西方文化中的宗教禁忌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由于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人们对于动物的崇拜和保护意识较强,因此与动物相关的禁忌较多。
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较大,对于神圣的事物的尊重和保护更为重视。
例如,中国人常常认为猫是不吉祥的动物,而在西方国家,猫被视为幸运的象征。
2. 社会礼仪禁忌中西方文化中的社会礼仪禁忌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尊敬长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在与长辈交流时,需要使用恰当的敬语和称谓。
而在西方,平等和个人独立的价值观念较为突出,因此在与他人交流时,较少使用过多的敬语和称谓。
3. 性别禁忌中西方文化中的性别禁忌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男女之间的亲密接触被视为不合适的行为,因此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的身体接触应该避免。
而在西方,男女之间的亲密接触被视为正常的社交行为,因此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的身体接触更为常见。
三、中西禁忌语背后的文化原因中西禁忌语的差异背后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观念。
在中国,尊重传统、保护动物和尊敬长辈是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因此与此相关的禁忌语较多。
而在西方,个人独立、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念较为突出,因此与此相关的禁忌语较少。
四、跨文化交流中的禁忌语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了解对方文化的禁忌和敏感话题是必要的。
其次,尊重对方文化,避免冒犯对方。
最后,通过适当的语言和行为来展示自己的友好和尊重。
五、结论中西禁忌语的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因其涉及到敏感话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有很多禁忌语,虽然许多禁忌语的主题都是相似的,但禁忌语的表达方式和含义的背景有很大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一下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禁忌语的主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性、死亡、疾病、种族和宗教等都是常见的禁忌话题。
不过在中国和西方社会中,对这些话题的看法和观念存在着一些不同。
在中国社会中,性肯定是一个禁忌话题,尤其是在家庭和家长的面前。
在公共场合发表有关性的言论,并不被视为一种合适的行为,这被视为一种不雅的行为。
与此相反,在西方社会中,虽然也会有一些人认为性是一种敏感的话题,但大多数人都保持开明的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自由选择的,并没有过多的限制。
与此同时,在西方社会,死亡、疾病这样的话题也不是完全能够开放的话题。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社会似乎更加接受这些话题。
在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安乐死和自杀等被认为是合理的选择,并且人们常常能够直接地谈论这些话题。
在中国,这样的行为被包装为禁忌话题,并且往往是被视为一种不道德、不合理的选择。
种族和宗教在中西方文化中也经常被视为禁忌话题。
在中国,具有政治色彩的话题通常被禁止提及,例如西藏和台湾问题。
由于政治原因,这些话题在中国通常被视为非法的行为。
与此相反,西方社会则更加接受对这些话题的讨论。
在西方社会中,种族和宗教问题可以被广泛地讨论,并且这种讨论形式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和合理的。
在总体上,中西方社会中的禁忌话题都涉及到人们对敏感和有关道德、文化、宗教和政治原因的问题的看法和观念。
虽然在某些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但两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禁忌话题和特殊的表达方式。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话题和表达方式是相互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因素。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作者:孙云桥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2期【摘要】禁忌语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
禁忌语的存在依附于文化,经历时代更迭发展不断变化。
中西方禁忌语的存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映了中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一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特定现象的禁忌与回避。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以增强对禁忌语文化的理解,促进禁忌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正确使用,减少沟通障碍。
【关键词】禁忌语异同点中西方对比1.引言禁忌语通常指由于某种忌讳、回避而导致人们在说话时不能够采用直白的方式说出意义和内容,通常是某些不愉快、不吉祥等其他联想意义的内容。
一般是说话者不能或不敢、不愿说出,一旦说出则会引起听话人的强烈不满或反感,因此成为禁忌语。
禁忌语本是迷信的说法。
受宗教和民族鬼神敬畏文化影响,古时人们认为若不慎说出会遭到鬼神的报应。
在文化传承中,禁忌语也在更新和发展,受到诸如民俗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禁忌语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宗教、风俗习惯上的显著特点。
经历历史文化交流、冲击、融合而得以流传下来,禁忌语的使用是人们现在仍然遵守的语言交流规则,也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化内涵,成为一种特色的语言遗产。
2.中西方禁忌语差异浅论中西方在禁忌语上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其中以差异最为明显。
禁忌语是文化现象,而所有文化现象必然要依托文化背景,即整个民族的文化背景。
探讨中西方禁忌语的各自内容、差异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禁忌语的使用。
2.1中西方禁忌语差异原因探讨禁忌语与文化紧密相关。
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禁忌语。
禁忌语和文化背景联系紧密,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这就导致了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产生环境不同,根源也不同。
其中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造成了最初的文化差异。
内陆格局、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黄河流域的中华农耕文明。
四面环水、海洋气候、岛屿林立孕育了小国寡民的两河流域的古希腊文明。
在农耕文明格局下,农业经验、农耕技巧需要祖祖辈辈的传承,在这样的生产状况下,逐渐形成对祖先的崇拜。
中西方禁忌语文化差异性
中西方禁忌语文化差异性摘要: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中西方在不同领域的禁忌语的表现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文化内涵,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减少失误、冲突以好的借鉴。
关键词:禁忌语;差异性;文化渊源一、引言禁忌(taboo)一词原意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或“要及其注意的”东西。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
语言根植于文化又反映着文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文化根源。
我们在探讨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的同时,也要探其差异之源。
不同的文化渊源使中西方禁忌形成了不同的领域和类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而西方文化的渊源则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圣经。
二、中西方禁忌语的文化差异性的具体体现(一)、宗教方面的禁忌语在西方国家,宗教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与宗教神灵相关的词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能随便提及的。
因此,上帝的说法有很多委婉的表示方法,比如用gosh来替代god的发音;用我们的父、创造万物的主来替代上帝的说法。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宗教信仰则呈现出多民族多文化的现象。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主要的教派,同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其独特的信仰文化,因此其禁忌语也各不相同。
比如,佛教中所提倡的是“不打妄语”,因此在谈话中不可过分狂妄、轻谈,不可说谎。
同时,中国人对于神灵有一种不可未知的尊崇,认为一旦说出来就会成真,因此,有一些非说不可的话语会用其它的用语来替代,例如,会用“寿材”来替代“棺材”。
(二)、人名方面的禁忌语在历史上,有关人名的禁忌语几乎存在于各个民族。
例如, 生活在北美的印第安人, 把自己的名字看作不仅是一种标记, 而且是自己的一部分,正如自己的眼睛和牙齿一样, 并且相信对自己名字的恶意对待就会像损害自己的肌体一样。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许多部落中都有这种信念。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中英禁忌语差异开题报告
中英禁忌语差异开题报告中英禁忌语差异开题报告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都存在着禁忌语。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被认为不适宜使用或会引起冲突、不悦或不尊重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将探讨中英禁忌语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文化原因。
一、禁忌语的定义和作用禁忌语是一种被禁止或不宜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禁忌语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尊重他人和保护文化价值观。
禁忌语可以分为宗教、政治、社会、性别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语的范围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1. 宗教禁忌:中英两种文化中的主要宗教有所不同,导致禁忌语的内容也有差异。
例如,在中国,使用上帝的名字进行诅咒是被视为不敬的行为,而在英语中,使用God作为强调词并不会被认为是禁忌。
2. 社会禁忌:中英文化中对于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的敏感程度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提及某人的年龄较大或地位较低可能被视为不尊重,而在英语中,这种提及可能被视为正常的描述。
3. 性别禁忌:中英两种文化对于性别禁忌的敏感程度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直接提及女性的年龄或体重可能被视为不礼貌,而在英语中,这种提及可能被视为正常的交流。
三、文化背后的原因中英禁忌语的差异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保护个人隐私是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一些与这些价值观相悖的言论被视为禁忌。
而在英语文化中,言论自由和个人表达的权利被重视,因此对于一些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禁忌的话题,英语文化中可能更加开放和接受。
四、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并尊重对方的禁忌语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中英禁忌语的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挑战:1. 学习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对禁忌语的敏感度和原因,从而避免冲突和误解。
2. 尊重对方的禁忌语:尽量避免使用对方文化中被视为禁忌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以免引起不悦或冲突。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常常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一些交际禁忌语,就是说交际双方都清楚地知道哪些话该说不该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语。
语言禁忌于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交际中的重要准则。
禁忌这一词,来源于18 世纪南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的Tongan(汤加语)中的Taboo 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意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而对应到汉语的意思就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在当地的风俗是严格禁忌人们接触或者谈论神圣的或是卑贱的东西。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早就有记载了,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由此可见,禁忌一词早就出现在汉代典籍中[1].所以其实中西方都非常重视禁忌语,只是在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一、禁忌语的特征禁忌语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也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的。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禁忌语的时代性。
禁忌语的第一个特征表现在它的时代性,因为禁忌语有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有些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的。
清朝时对诗句包含有清、明两字的都是禁忌,当年,明月清风是前人的口头禅,在清帝的耳朵里就是对清朝的讽刺,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在唐宋诗词中清明时节雨纷纷却被人们广泛传诵。
2. 禁忌语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的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文化特征就会导致各民族的禁忌语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会产生差异。
例如关于年龄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对年龄问题不愿意多谈,妇女们对自己的年龄更是讳莫如深,他们认为这是非常隐私的问题,而隐私是在他们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遇到英美国家的同事或者朋友,绝对不要问:How old are you?还有就是,他们甚至在面试的时候也不会特意提及年龄问题。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某些语言和文化中被认为不应该被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性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但在禁忌语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谈论性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禁忌语相对较少。
不过,在家庭教育方面,禁忌语仍然存在。
例如,孩子通常被告知不要使用粗俗的性词汇,并将性指向浪漫与爱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性问题则被视为一种不可谈论的话题,关于性的禁忌语非常丰富。
由于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神秘色彩,因此相关禁忌也较多。
一些常见的禁忌词汇包括“危言耸听”、“风凉话”、“不三不四”等等。
二、食品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食品禁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食品被视为禁忌食品。
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肉类在某些文化中是被视为禁忌的。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厨具和调味品也被认为是禁忌的,例如刀子、大蒜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食品相对较少。
但近些年来,一些新的禁忌话题涌现,例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动物权利和环保问题等,使得食品禁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宗教方面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宗教。
这些宗教有一些关于禁忌语的规定。
例如,在天主教传统中,上帝的名字不应该被随意使用或滥用。
另外,在基督教中,说谎、盗窃、杀戮等渎犯神的禁忌行为也被雕刻在了“十诫”中。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和道教是较为重要的宗教,这些宗教同样有大量的禁忌语。
例如,在佛教中,杀戮、妄语、淫欲等禁忌行为被视为违背佛教原则的有罪行为。
综上所述,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非单一的从语言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文化、宗教、食品和性等多个维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
中西方交流中的禁忌语之对比研究本文以中西方交际为视角,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研究分析。
首先对禁忌语的定义进行仔细考究,将针对禁忌语存在的几种重要领域加以详细分析和研究,总结禁忌语的应用功能,即人们在交流中要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以及怎样正确使用禁忌语。
最后指出禁忌语在中西方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科学地面对这一语言禁区。
标签:禁忌语;交流;差异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了解中西方语言禁忌文化的异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Taboo,原意为需要极端注意的事,同其对应的汉语即为“禁忌”。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也在发生变化,当前代表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忌讳或者禁止说的话语。
对于言语禁忌来说,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具有十分广泛的涉及范围,几乎无处不在。
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日常交流中要注重言语禁忌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禁忌语比较1.隐私禁忌根据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隐私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人们对隐私非常重视,除非本人愿意,否则,在交往时西方人不会涉及财产、身体状况、年龄以及信仰等话题,如果在交流中涉及以上隐私,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反感。
而在中国,很多隐私则成为平常交流时非常常见的一类话题,如家庭、子女以及年龄等,非常普遍。
2.种族歧视在美国英语中,种族歧视语非常敏感,尤其是在近年来黑人地位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以往对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语以及描述黑人的语言也变得更加敏感,如niggruh就是侮辱性非常强的禁忌语,而boy以及Negro则成为半禁忌语。
目前,人们在谈到黑人时往往会使用Colored people或者Blacks进行描述,在种族歧视方面也不仅仅只局限于黑人,如将犹太人称之为Kikes,将美籍华人称之为Chinks 等,目前都成为交流中的禁忌语。
而在中国,虽然不像美国一样出现种族歧视方面的问题,但也存在民族方面的问题。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这些禁忌语言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观念和认识。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起源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在起源上有所差异。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是建立在宗教、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基础之上。
西方的禁忌语言源于基督教传统,受到了宗教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西方禁忌语言中通常会避免提及宗教敏感话题,比如死亡、上帝等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与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有关。
中国人对于有关死亡的话题往往会避免直接表达,而使用委婉语言或者避免直接谈论。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禁忌话题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事,因此会避免直接谈论。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避免提及死亡、疾病、不幸等话题,以免触犯他人的悲痛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关于宗教、种族、性别等方面的禁忌话题,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人们会尽量避免触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比如使用比喻、谐音、暗示等方式。
中国人在谈论死亡时往往会用“老天有眼”、“天有不测风云”等话语来表达,而不直接使用“死亡”“去世”等词语。
在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家庭、道德、传统观念的禁忌话题,比如大事小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儿女须尽孝道等观念,人们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也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生与死、天与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上帝、不幸等话题往往会持避讳之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不祥之事,应该避免谈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则更加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因此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对禁忌语的态度存在着一些差异。
禁忌语是指一些与道德、宗教、文化传统等有关的敏感词汇或词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禁忌语的种类和使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
中西方在对待性方面的禁忌语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性话题相对开放,很多性器官的名称、性行为等词汇都可以被直接使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性的相关词汇有很强的禁忌感。
许多性别敏感的词汇在社交场合很少直接提及,而会通过变换词义或使用委婉语来代替。
西方人可能会直接使用“penis”或“vagina”等词汇,而中国人可能会使用“那个地方”、“阴茎”和“阴道”等委婉的词汇来替代。
中西方在对待宗教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对于宗教的讨论相对开放,许多宗教词汇可以直接提及。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宗教的讨论往往被视为敏感话题。
在社交场合,人们不太愿意直接讨论宗教信仰或过于具体的宗教仪式等内容,而会选择使用委婉的措辞或避免提及。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中西方在对待死亡方面的禁忌语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死亡的讨论和相关词汇相对开放。
人们可以直接使用“die”、“death”等词汇来表达死亡的概念。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忌讳。
人们在社交场合往往避免直接讨论死亡,而会使用委婉的措辞或比喻来避免直接碰触到这个话题。
这也是由于中国文化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程度的敬畏心态。
中西方在对待疾病方面的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疾病不被视为禁忌话题,人们可以公开讨论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可以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而在中国文化中,疾病通常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在社交场合不太会直接提及自己的疾病问题,也不太愿意使用直接的词汇来描述疾病。
中西方在对待禁忌语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而禁忌语的使用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禁忌观念,因而在语言表达中会有不同的敏感词和禁忌语。
本文将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以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交流和沟通。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和特点中西方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因为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因素,被视为不合适或有冒犯性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都具有以下特点:1.表达意思不当会引起冒犯或不适感。
2.禁忌语会随着时间、地域、文化差异而变化,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禁忌规则。
3.禁忌语与特定的语境和对象有关,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1.宗教和信仰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因而在表达上存在一些禁忌。
在西方社会中,对上帝或圣洁之物的亵渎是严格禁止的。
例如,在基督教社会中,不应该使用“Jesus Christ”等敬称做代名词或发誓。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禁忌“神”和“少林寺”等字眼,因为这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关。
2.种族和肤色西方社会非常注重种族平等和反歧视,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涉及到种族或肤色的话题时,需要格外慎重。
而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应以尊重为主,避免使用歧视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3.性别和性行为性别和性行为是另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对LGBT群体的歧视属于禁忌话题,不应以任何方式在公共场合中提起。
而在中国则有类似的禁忌,例如将女性形容为“娘们”或提起私人的性行为等话题。
4.死亡和疾病死亡和疾病也是普遍存在的禁忌话题。
在西方文化中,涉及到疾病和死亡时,应以关爱和同情为先,避免使用任何带有侮辱或贬低意味的语言。
而在中国社会中,则禁忌用直接的词语描述死亡或疾病,而是对生命和健康表示尊重和祝福。
5.政治和国际关系政治和国际关系是另类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在西方国家中,针对其他国家、领袖或政治体系的侮辱和攻击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而在中国,夸大政治成就或带有贬低国家形象的言论同样被视为禁忌话题。
三、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为了不冒犯他人或让他人产生不适,正确处理中西方禁忌语是非常重要的。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禁忌语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场合等情景下,被认为不得不侵犯的语言规范。
在不
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作为不同文化的代表,其禁忌语的特
点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类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定义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通常是一种文化习惯,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与宗教信仰有关。
在中文中,禁忌语常常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得撒谎、不得说脏话、不得诅咒等规定。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涉及到禁止提到神明、忌讳神圣物品等方面。
类型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禁止谈论病死人,忌讳祖先、吃禁忌食物等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主要包括禁止提到神明、禁止亵渎神圣物品等。
文化背景对比
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来源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在中文文化中,道德规范经常出现,
尤其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流行,道德约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中西方禁忌语不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我们应该在了解不同文化
的基础上,遵守当地的文化规范,尊重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握好它。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反映,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因此在表达中会有一些禁忌语涉及到的内容也会不同。
本文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一、言辞直率与严肃性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言辞直率程度和严肃性上。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禁忌语的使用相对来说会更加自由和宽松。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一些带有性暗示或粗俗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这在中国文化中是禁忌的。
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中的性观念和道德观念有所不同,西方社会更加开放和进步,对性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涉及到性话题的禁忌语也相对较少。
在严肃性方面,西方社会更加倾向于幽默和调侃,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也会采用一些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进行表达。
西方人在开会或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可能会用一些讽刺和讥讽的语言,来缓解紧张的氛围。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加注重尊重和庄重,对于一些严肃话题会采用更加谨慎和谦虚的方式进行表达,禁忌语的使用相对会较为严格。
二、尊重和礼貌的不同观念三、宗教信仰对禁忌语的影响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方禁忌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社会中,基督教是主要宗教之一,而基督教中强调的爱、宽容和谦逊等价值观念对西方人的行为方式有深远影响。
西方社会中对于一些与宗教相关的话题,如神灵、圣经等的讨论通常会更加谨慎和尊重。
与此相反,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宗教是佛教和道教,这两者对于禁忌语的定义并没有那么明确,因此在中西方禁忌语中对于宗教话题的限制也会有所不同。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言辞直率程度、严肃性、尊重和礼貌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念,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禁忌。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避免因为禁忌语的使用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由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所塑造的,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对某些话题的敏感度和对个人尊严、社会和谐的追求。
尽管中西方禁忌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分析。
中西方禁忌语在性话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性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通常被视为隐私的一部分。
中国人往往避免在公共场合或与陌生人之间谈论性话题,甚至连简单的性别暗示也会被视为不文雅。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在性话题上较为开放和宽容。
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可以在公共场合自由地谈论性相关的话题,甚至在电视、电影中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性暗示和描写。
在宗教与政治话题上,中西方禁忌语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尽管宗教信仰自由,但对于在公共场合谈论宗教话题存在一定限制。
在中国社会,以及许多东方社会中,政治话题也常常被视为敏感的禁忌,公众对于谈论政治会存在一定的担忧。
而在西方社会,宗教和政治话题相对较为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讨论和表达政治观点,这体现了西方社会对言论自由的重视和宪法保障。
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一些不同,涉及到禁忌语的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他人、维护面子和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文社交场合中,人们往往避免使用直接的批评或否定性的语言。
相对而言,西方社交中更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他人的评价。
这种直接和坦率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失礼和冒犯。
中西方禁忌语在对待敏感话题时也有不同的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的权威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年长者或上级交流时,中国人通常会使用更加委婉的措辞,避免直接质问或批评。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更强调平等和个人权利,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这也体现了中西方社会在价值观和权力结构方面的差异。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禁忌语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所导致的。
本文将从宗教、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
宗教是中西方禁忌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国家,由于宗教多元化的原因,宗教禁忌相对较少。
在某些特定场合,西方人会避免谈论和批评宗教议题,因为宗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私人的主题。
相比之下,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讲究尊老、尊师、尊长。
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尊敬和尊重长辈和权威人物有着严格的规范。
在家庭聚会时,不要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应使用长辈的称谓。
社会习俗也是中西方禁忌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尊重他人的选择。
西方社会对于性别、种族和宗教等敏感话题有着相对宽容的态度。
在某些话题上仍然存在禁忌,比如在公共场合谈论个人收入或财产,以及争论政治观点。
与此相反,中国社会注重团体利益和社会和谐。
谈论个人隐私问题和欺负弱者是中国社会中的禁忌。
在中国,称对方的名字也是有讲究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而是使用对方的职位或头衔。
在商务场合,人们会使用对方的姓加上职位来称呼对方。
行为规范也是中西方禁忌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西方社会,有些行为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甚至冒犯他人。
用手指指向他人、身体接触他人或大声喧哗。
这些行为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在中国社会中,一些西方社会认为正常的行为,比如握手、拥抱和亲吻等,在中国社会中可能被视为过于亲近和不适当的行为。
中西方禁忌语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所导致的。
通过了解并遵守不同文化的禁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他人,并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冒犯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
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 [话题]2009-08-25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四种禁忌分别是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忌讳。
一、数字在北美和欧洲,有相当一部分人每逢13号且当天又是星期五的时候,行为举止就会很奇怪。
他们在这一天从不乘飞机、办聚会、应聘、结婚、甚至是启动一个新项目,有的人甚至连班都不去上。
在美国,大概有8%的人对这个日子感到恐惧,这种现象被称作黑色星期五恐惧症。
现在国内有不少人经常戏言“黑色星期五”大概就来源于此吧。
比如在北京国贸附近的大型写字楼里,即没有4层也没有13层,4是咱们中国人的禁忌,而13是西方人的禁忌,所以很多涉外的场所都是没有13这个数字的。
再来说这个“黑色星期五”,它其实源于很多传统和文化,涉及到基督教神学。
想必有许多人都知道《最后的晚餐》这副著名的油画吧,油画的创造者达•芬奇也是几百年来屹立不倒。
在这副画中,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总共是13个人共进这最后的晚餐。
而耶稣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这里,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
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
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
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可见13这个数字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恐惧数字。
而星期五呢,基督徒们一直以来也都很忌讳星期五,因为耶稣就是在这一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
除此以外,有的神学者认为,亚当和夏娃是在星期五偷吃禁果的,而大洪水也是在星期五爆发的。
过去,很多基督徒都不会在周五启动新项目或开始旅行,生怕自己的努力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厄运。
而且在离复活节最近的那个星期五,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
如理发﹑给马钉马蹄铁,以及一切要钉钉子的木工活。
瞧瞧,这回领略“黑色星期五”在国外迷信的程度了吧。
二、颜色在颜色方面,西方许多国家都各有不同。
但是,他们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
此外,在法国,他们禁用黑桃,认为黑桃是死人的象征;在美国人看来,用红色代表愤怒最贴切不过了,而深色则表示很嫉妒,对于我们觉得那忧郁的蓝色,他们也意味忧虑,不过,在黄色我们大概想到的是秀色可餐的食物,而在他们看来象征的是一种怯懦、胆小,这确实有点意思。
这一点,英国人和美国人达成了共识,英国人也忌讳黄色。
如此想来,真是各国有各国的“特色”,在颜色方面,我们要学习的还不少哩。
三、花卉在紧张快节奏的今天,鲜花不仅美丽富有魅力,还能使人感受到蓬勃的生机和精神上的愉悦。
但是,越是看似平常普通的事情,在不同的国度生活就越容易忽略这些细节。
因为,在不同的国度里对某些花的含义在理解上有很大不同。
我们都知道百合花,它带着一些孤傲与高贵,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这样一种花,在英国这个有用鲜花送礼习惯的国家,被看作是厄运的预兆或死亡的象征,没想到吧。
除此之外还有禁忌呢,在英国送花忌送双数,因为双数的花会招来厄运。
也忌讳送白色的花,给医院的病人送花忌送白色或红白相间的花。
所以,去英国的同学切记不能这样搭配花来送人。
不同于英国,在法国人眼里,忌黄色花朵、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
而在国际场合上,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
四、动物在我国分别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在英国大象被分别视为蠢笨;在英国和法国孔雀被视为祸鸟、淫鸟甚至连孔雀开屏也被视为自我吹嘘;而仙鹤在法国被视为蠢汉的代称。
西方人尤其忌讳用黑猫,认为黑猫是不祥之物;澳大利亚还禁用兔,因为兔是当地一害。
最后提醒大家,中国龙的图案在西方并不是被传说中歪曲的邪恶的化身,西方人已经普遍接受了中国龙的形象,完全可以带一些绣有中国龙图案的中国特色工艺品出去送给你的西方同学、老师和朋友,他们会非常乐于接受的,但不要送太贵重的,尤其是英国人就不喜欢接受特别贵重的礼物。
西方语言交流中的谈话禁忌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被赋予了它本身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力量。
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于是产生了语言的禁忌。
一、价值观念中隐含的禁忌话题西方社会重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无个人主义思想表现的人总有某种疾病。
英语中还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可见,他们对个人(privacy)的重视程度。
隐私权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干涉他人的隐私。
因此,在与西方人的交流中,禁止打听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财产、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
1、年龄:特别是对女士或上年纪的人询问年龄,是非常不适合的,年龄在西方人眼里是绝对的个人隐私,应避免提及与此相关的问题。
如果见面问:“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了?)那么会被认为是失礼行为,应尽力避免。
2、收入:中国人之间互相问挣多少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可是西方人认为一个人的收入是个人私事,即使家庭成员之间,也可能互不知道月薪。
所以应避免问“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你每月挣多少钱?)这样唐突的问题。
3、价格:在西方人们可以谈论价格,但通常不直接问对方买东西花了多少钱,要问此类问题也得用间接的表达方式,不能直接问:“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dress?”(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应改成:“I really like it! Was it expensive?”(我好喜欢,它便宜吗?),这样合适些,这样的间接问法,使对方有选择的余地,她既可以告诉花了多少钱,也可以笼统得说:“Oh,it’s not cheap”(哦,不便宜呢。
)等等。
4、家庭:西方人家庭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谈论家庭时通常是这样问:“Is your family a large one?Are there many in your family?”这样提出的问题比较灵活,对方可以谈论其父母、兄弟姐妹;如果已婚者也可以谈论起配偶和孩子。
不能按中国人的方式问:“Are you married?”(结婚了吗?),“Is your husband(or wife) with you?How many children have you got?”尚未结婚或已离异者就会感到十分窘迫。
如果再接着问:“When are you planning to Start your family?”就更不合适了。
因为这有干涉他人私生活之嫌,需知英、美人有很严重的隐私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秘密的权利,而且英美人士还对个人私事非常敏感,因此与他们交往时,这种话题最好尽力回避。
二、社会习俗中的谈话禁忌1、称谓:由于东西方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人们对年龄的概念及表达这一概念的方式有差异。
在中国,“老”字常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老师”、“老板”、“老师傅” 等,甚至连外国人也被称为“老外”。
而在西方“老”字,带着哀朽残年的意思,人们都忌讳“老”字。
一次,一位五十出头的外籍老师向学生讲述她来校时的旅途见闻,并说她觉得有些疲劳,一学生很关心地说:“你今天应该好好休息,这样大的年纪不能再劳累了。
” 这位外籍老师听后很不高兴地说:叫“I don’t Worry about it.”(我认为自己没那么老,请不用担心。
)那位学生用中国方式对西方人表示关心,结果却伤了人家的自尊心。
2、疾病:大多数人避免谈论致命疾病,例如人们通常使用“terminal iliness”(终极疾病)来代替癌症一词,除委婉说法之外,人们也使用缩写词来避免直接谈论疾病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