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胆汤

温胆汤方出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竹茹、甘草、枳实、半夏组成。《三因方》已经对《集验方》的温胆汤做了一些化裁,如上所述增加了茯苓、大枣两味药。《医方集解》谓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方中半、橘、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每用于临床的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即虚烦不眠,或呕吐、或呃逆痰多、脘闷、眩晕、或癫痫神呆、或惊悸不宁等诸症。又治温热暑湿邪留三焦。明代和清代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心虚神怯加人参,烦热者加黄连,痰滞者加胆星等。加黄连者名为黄连温胆汤,加柴胡、黄芩者又名柴芩温胆汤,《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

关于方名的含义,历来有温胆和清胆之分。如《外台秘要》云,此方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而陈修园则持异议云:“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寒凉之也”。(《时方歌括》)

有学者总结温胆汤在清代以前多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自叶天士后,始广泛用治时邪。叶氏云:“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如温胆汤之走泄。”其“走泄”可为温胆汤之魂,“走”者辛宣流动,舒展气机也,如方中的半夏、陈皮;“泄”乃两义,既“降泄热邪”、“渗泄湿邪”,前者如竹茹、枳实之寒,后者如茯苓之淡。盖三焦乃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为元气之别使,身中气机上下出入之道路,且少阳相火又流行三焦,故三焦受邪,多有气滞、水停、热郁之病机,是故叶氏用走泄之品以分消其上下之势也。

曾经对温胆汤有误解,临证曾数次应用而乏效,以致于欲弃之,而见许多医家对其情有独钟,如蒲老喜用十味温胆汤,他如黄连温胆、柴芩温胆、蒿芩清胆之流常有验案报道,近来再审方义,遇一中年男患,经理工厂,杂务烦劳,以致难以入眠,体丰之人,舌体胖大,苔白腻微黄,思及温胆汤方歌“虚烦不眠症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合乎方义,乃疏柴芩温胆,一周后复诊,诉每日可安睡7小时许,药简不烦,效用卓著,良方也。再遇一中年女患,眠差口苦,咳嗽白痰,舌苔黄厚而腻,予柴芩温胆合三物黄芩汤7剂而症退舌苔退半,看来此前对于该方方证认识浅薄,如方药对证,可疗效卓然,诚当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