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锦迁临证妙用温胆汤

合集下载

温胆汤的临证运用

温胆汤的临证运用

效, 现 将典 型病 例报 道 如 _ F 。
l 梅 核 气( 西 医称慢 性 咽炎 )
炎, 痰 蒙清 窍 , 敞用 温胆 汤加 减 。陈皮 I 5 g 、 半夏 1 5 g 、 枳实 l 0 g、 南 星 1 0 g 、 菖蒲 1 5 g 、 重川 茯 苓 3 0 g , 健 脾 化湿 除痰 ; 葛根 3 0 g 、 丹参3 0 g , 引经 按; 眩晕 西 医称 为梅 氏埃 综 合症 。 眩晕分 风 、 火、 虚、 痰4 型, 而
内蒙古 中医药
温 胆 汤 的 临 证 运 用
于 晓翠
( 赤 峰 市喀 喇 沁旗 q - 蒙 医院 赤峰 市
关键词: 温胆 汤 : 梅核气; 头痛; 眩晕 ; 胃痛
0 2 4 4 ( ) ( ) )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7 ) 0 5 0 0 4 6 — 0 1
它是从《 备 急千 金 方》 温 胆 汤衍 化 而来 , 较 之 多茯 苓 大枣 而减少 生姜 片”, 未 曾 系 统治 疗 。 半月 前 情 激 出 现头 晕 耳 呜 , 视物旋转, 继之, 恶 之 成 。方 名温 胆 者 , 罗东 逸谓 ( 和即 温也 , 温 之者 , 实 凉之 也 。 ) 适 用 于 心 呕 吐苦水 , 胸 闷烦 热 出虚汗 , 输液 3 天, 药 物不 详 , 病得 缓 解 , 但 1 周
胡1 5 g 、茯 苓 1 5 g 、 麦冬 1 0 g 、 元参 1 0 g 、 甘草 1 0 g , 5 剂水煎 服 。药后 痛 头晕 及属 肝郁 痰阻 者均 可使 用本 方 , 效果甚 佳 。 病缓, 守方 服 药 l 周, 临 床 症状 消 失 , 嘱养 阴清 肺丸 、 麦 味 地 黄丸 日两 4 胃痛 ( 胃炎 胃溃疡 )

温胆汤的考证、方义与临床应用

温胆汤的考证、方义与临床应用

温胆汤的考证、方义与临床应用作者:于永利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3期【摘要】温胆汤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张方剂,通过多年对其考证、方义与临床应用,浅析如下:【关键词】温胆汤考证医案一、(考证)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胆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迨后,《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世医得效方》卷九,《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化裁而成,功效各异“温胆汤”。

宋·陈无择《三因方》的“虚烦证”门,收录此方,以致后来有人误认为温胆汤出于《三因方》,在《千金要方》流传一般版本方中无茯苓这位药,而在其它版本里载有茯苓。

与《三因方》记载相同,由此可见,方中有定悸安神茯苓与原方本义相同。

二、(方义)温胆汤追溯其源,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化裁而成。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

故具有清热除烦、化痰止呕之功。

按说在温胆汤中无舒胆之药,而命名“温胆”,义难理解。

那么何为“温”字,《尔雅》释训:“温,温和也”,《疏》:“宽缓和柔也”,由此可见“温”是“温和”之意,不能与“热”而论,且从温胆汤诸药性来看,也皆为温和之物。

再者,古人认为心悸、心慌以及虚烦不得眠为症,与胆火浮越有关,“胆气怯者,心神必虚,心者虽为君主之官,而实听命于胆”,然,心和胆之间经别络属,亦相互影响。

温胆汤中竹茹能清相火,温和胆气,所以,温胆汤之意,显而易见。

三、(临床应用)胆为清静之府,喜宁清恶烦扰;喜柔和恶抑郁。

由于久病之后气机失调往往有痰饮郁积未能尽消,或胸膈间余热未清,郁而化热,煎精生痰而诸证蜂起,胆以温为候虚则寒,寒则不眠。

惊悸亦由胆虚虚火上溢故口苦呕吐多属于半表半里少阳之邪,胆虚气郁致脾生痰饮,故而烦呕。

温胆汤证治医案

温胆汤证治医案

温胆汤证治医案温胆汤治口臭:口臭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患有龋齿、牙龈炎、牙周炎、口腔黏膜炎等口腔疾病。

二是患有反流性食管炎、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吃口香糖对口臭病人而言,只能起一个暂时掩盖病情的作用,不仅对治病毫无益处,反而会因其中的糖分等物质的刺激加重口腔和胃黏膜损害,使原来的疾病变得更为严重。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结合中医理论分析认为,口臭多伴有牙龈肿痛、烧心、反酸、嗳气、大便干燥、舌质红、脉濡数或弦滑。

病位在脾、胃、肝、胆。

病性属本虚标实、以实为急。

病机为湿热痰火蕴结中焦。

治宜清热化痰、健脾除湿。

方用温胆汤加减。

药用陈皮9克,茯苓15克,竹茹、炒枳壳、法半夏、白蔻仁、菖蒲、郁金各10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大枣5枚。

每日1剂,先用生水浸泡2个小时,然后以大火烧开,再用小火煮20分钟,连煎煮2次,分2~3次温服,以10天为一个疗程。

实践证明,本法对口臭的治疗每能获验,如遇口臭病人可以一试。

温胆汤治梅核气1985年3月初,刘姓女,43岁,因咽不不适,求诊于家父。

自诉一年多来,咽部不适,如球状物梗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心胸满闷,心情急躁易怒。

若遇心情不畅,或感冒之后,症状加重。

观其舌红苔黄腻,家父诊后云:咽喉乃人之要道,呼吸、纳食必经之路,岂容阻塞不通。

此多因肝郁日久,气滞不畅,然久之则水液失谢失常,痰湿郁结,加之郁火,相互搏击,气机交阻,故中医称之为痰核,也称梅核气。

立方以温胆汤加减:竹茹6克,枳壳9克,瓜蒌10克,陈皮6克,半夏6克,云苓10克,黄芩10克,浙贝母9克,桔梗5克,枇杷叶6克,香附6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药后症状减缓,胸宽气畅。

前方加白芥子6克,川朴9克,前后服药13剂,症状缓解,病渐向愈。

父云:梅核气称气痰,多由七情郁结,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化痰而成。

痰凝气滞上逆咽喉而发病。

治疗当重气、火、痰三者,治以温胆汤有良效。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讲稿温胆汤的妙用崔叶敏2015.02.05温胆汤始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宜服温胆汤方。

”原方仅治胆寒的“虚烦不得眠”,为安神方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过嗜肥甘厚腻,社会的竞争激烈,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空气、食物等等污染,造成现代人症候谱发生了改变,临床疾病以痰邪做崇多见,患者体型肥胖,脂质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肿瘤患者发病率明显提高,诸多种种疾病,都有痰邪身影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治疗疾病的切入点的转换。

传统的温胆汤组成为竹茹、云苓、陈皮、枳实、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

半夏虽可除痰化湿,但沈老认为其燥性不利于痰浊化热;生姜可祛痰,但辛温同样不利于痰浊化热;炙甘草甘味、大枣滋腻,也不利于祛痰浊,枳实虽可理气行滞,但容易破气。

据此,沈老改良了温胆汤,我们称之为沈氏温胆汤。

运用沈氏温胆汤治疗治痰浊化热证、痰邪做崇的疾病取得明显效果。

温胆汤主要用于实证。

使用温胆汤掌握6个主症:头重、胸满、口粘、纳呆、苔腻或黄腻、脉滑。

其中尤以苔腻为主,苔腻可一锤定音。

我临床只要看到患者苔腻或苔黄腻,尤其苔黄腻,就会选用温胆汤,不论何种疾病。

主要有6味药组成,竹茹10g、云苓10g、陈皮10g、枳壳10g、石菖蒲10g、郁金10g。

竹茹为主药,清热化痰,云苓、陈皮健脾祛痰,截断生痰之源,为辅药;枳壳理气行滞祛痰作为使药;痰浊容易引起窍闭,故而配石菖蒲透窍豁痰,郁金畅行气血,利于痰浊排除。

祛痰序贯四步:第一步:三竹轮换:竹茹10g、天竺黄10g、竹沥水20-40ml。

第二步:佐以化湿:用茵陈(后下)10-15g、泽泻10g、金钱草15-30g。

第三步,佐以散结,用海藻10g、昆布10g、浙贝粉5g。

第四步:佐以软坚,用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海蛤壳15-20g。

妙用温胆汤,解决脱发、眩晕、耳聋问题

妙用温胆汤,解决脱发、眩晕、耳聋问题

妙用温胆汤,解决脱发、眩晕、耳聋问题温胆汤是治痰的方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里引用,治疗“大病之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而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的这个温胆汤方子出于宋代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一书,并且此方煎煮时要加入姜五片,枣一枚。

这个方子的功效是理气化痰,对于胆胃不和、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温胆汤能治疗很多奇病怪病,这是为什么?因为怪病多生于痰。

痰是水谷所化,就是人体的津液凝聚形成的。

痰随处流散,阻塞经络,不好查找病因,因此说怪病多生于痰。

朱丹溪云痰病有十:痰有风痰、湿痰、热痰、寒痰、郁痰、气痰、食痰、酒痰、惊痰、虚痰,其源不一。

对于痰病的治疗是比较麻烦的,因为痰是标,是一个症状,不是本。

王节斋云∶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痰在胸膈者吐之,痰在肠胃者下之。

此为实人立法也。

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

由此可见,治痰当治本,要想消除痰就必须消除生痰之源,也就是根本的致病原因。

那温胆汤为什么能够祛痰呢?秘诀就在药物的配伍上。

温胆汤里有化痰的二陈汤,半夏的作用是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能够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能够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陈皮健脾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达到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

温胆汤为什么能治眩晕呢?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

”李用粹又说:“眩为肝风。

”眩晕、头重、肢体麻木、多寐、胸闷吐涎、舌苔薄黄腻、脉弦滑,为风痰内蕴之证。

所以当从风、痰来论治,投以温胆汤化其痰热,加全蝎、菊花平肝息风而止眩,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息风的功效。

痰热内蕴可以导致脱发年轻患者出现脱发,头部渗油,多为湿热夹风邪伤血所致。

诱发原因为过食辛辣,或情志抑郁,化火耗伤阴血,血热生风,风热上窜巅顶,气血失和,发失所养,所以出现头部脱发,以两侧头部及前额部明显,头发日见稀少,头部渗油脂,食纳较差,舌红苔黄腻,脉滑。

古方|温胆汤: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

古方|温胆汤: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

古方|温胆汤: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温胆汤【古方出处】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使用历史】约850年。

【主要成分】半夏、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

【典型征象】失眠,怕黑,不敢独处。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

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

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过一个例子:“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

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

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

”就是说一个少女总是觉得害怕而不能入睡,后来医家汪石山诊断她是胆出了问题,于是开了温胆汤的方子,治愈了少女的失眠。

不断发展变化的温胆汤关于温胆汤的配药,有一首方歌可以帮助记忆: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汤在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灵活运用的实践以后,从最初的临证祛痰之剂,逐渐发展为可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良药。

温胆汤的方中由多味药配伍,共同起到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的效果。

纵观整个药方,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并行,其目的就在于清化痰湿,调理气机,安和胆胃。

温胆汤算是一味基础药方,可以在其基础上加味治疗更多的病症,常见的有黄连温胆汤和柴芩温胆汤。

温胆汤临床妙用

温胆汤临床妙用

温胆汤临床妙用
程喜助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4(035)001
【摘要】温胆汤出自唐朝孙思邈《千金方》,临床应用广泛,是治疗心气不足、
胆虚不宁的良方。

笔者从事中临缶床工作三十余年,以温胆汤加减治疗肝厥、不寐、宿食获效显著。

兹介绍病例3则如下:
【总页数】1页(P48-48)
【作者】程喜助
【作者单位】江西省都昌县中医院,都昌,332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刘学勤教授妙用温胆汤治疗疑难杂症经验撷萃 [J], 刘晓彦;刘静生
2.王晖妙用黄连温胆汤之经验举隅 [J], 应爱飞;王晖
3.妙用温胆汤 [J], 郑杨;孙树良
4.栗锦迁教授临床经验撷拾——临证妙用温胆汤 [J], 苏明
5.符为民妙用黄连温胆汤治疗脑病举隅 [J], 陈青霞;王永生;陈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胆汤临证三则

温胆汤临证三则

温胆汤临证三则温胆汤出自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

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

原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

或短气惊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宁”。

其组方严密,用药精当,疗效卓著,深得经方之真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徐灵胎曾赞其为“气郁涎饮、惊悸怔忡之专方”。

笔者多次用本方辩治于临床,屡获显效,现述于下:病例1:患者周某某,女,76岁,曾患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

于2010年5月来我处就诊,一周前患者起床时,突感头晕,并伴有恶心呕吐,遂在市某医院诊断为:双侧椎动脉斑块形成、脑供血不足。

静脉点滴(药物不详)一周乏效。

刻诊:头晕、恶心、呕吐、口苦、心悸,舌质红苔中厚稍黄,脉弦滑数。

辩证为痰热内扰,上蒙清窍,胆郁不达,逆犯于胃。

予温胆汤化裁:竹茹15g、枳实10g、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甘草6g、生姜10g、白术12g、泽泻30g,患者服药约1小时许,自觉头痛,30分钟后痛止,遂感头晕明显减轻,不再恶心,试着坐起亦无不适。

前后共服药六剂而愈。

按:本患者有多种基础疾病,但施治之时不为其所囿,抓主症,明辩证,时方经方合用,在原方基础上重用泽泻以泄上浊之邪,故有桴鼓之效。

《尚书.商书.说命上》曰:“药弗暝眩,厥疾弗瘳”。

有时用药后病人反觉不适,出现头眩、疼痛、腹泻等症,也许是药中病所,正气奋力抗邪的一种良性反应。

病例2:患者何某某、女、44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

一年来因家庭琐事纠结,致心绪不畅,情志抑郁,不愿与他人交流。

近来诸症加重,自我封闭,烦躁易怒,长吁短叹,心悸不宁。

诊其舌红苔白厚腻,脉虚滑,辩为胆郁痰扰之证。

遂疏温胆汤加味:竹茹10g枳实10g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2g甘草6g苍术12g香附12g川芎10g栀子10g神曲10g豆豉10g二剂后,患者自觉心胸顿开,豁然开朗,诸症若失。

温胆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

温胆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

温胆汤加减临床应用体会摘要:温胆汤方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衍化而来。

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湿内扰之证。

笔者在临证时采用该方治疗失眠、眩晕等病,疗效良佳,总结经验如下。

关键词:温胆汤加减失眠眩晕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组成,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眩晕心悸,呕吐,嘈杂,甚则癫痫等症。

温胆汤的方证辨识是临证应用的关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惊悸证治》中载温胆汤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见异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因此伴随情志异常、呕恶口苦、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滑是应用此方的重要指征,应用时须根据兼夹病机,随症化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获良效。

现报道如下:1.头痛患者,女,68岁,证见头痛而重、呃逆,口干纳呆,胁肋胀痛,胸闷,舌尖红,苔白腻,脉弦数。

辨证为痰热内扰、脾失健运,处方:半夏20g,竹茹30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10g,枳实15g,白术20g,川芎15g,石菖蒲20g,菊花20g,胆南星15g,蔓荆子15g,10剂水煎服。

药尽剂而效显。

按:痰浊上蒙清窍,经络阻塞,清阳之气不得舒展,故头痛而重,痰阻胸膈,脾之气机不利,胃失和降,则胸泛呃逆、纳呆、胸闷。

苔白腻,舌尖红,脉弦数。

故以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以川芎、蔓荆子、菊花头痛要药,散风清热、通络止痛。

2.失眠患者,女,60岁余,以失眠、眩晕、恶心、心悸易惊为主诉。

查:其梦以噩梦为主,眩晕而呕,口苦心烦,舌苔厚腻,胁肋胀痛,肩胛处刺痛而似负重物。

脉细数而滑。

因其以噩梦居多,且左右肋胀痛,背沉,为胆气虚也;况呃逆、眩晕、五心烦热为其脾胃不和、痰热扰心之证。

故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味。

温胆汤的妙用(沈绍功)

温胆汤的妙用(沈绍功)

温胆汤的妙用(沈绍功)温胆汤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温胆汤,始载于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篇中:“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为安神方剂。

后世增入茯苓并扩大其主治范围,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景岳全书》均主治“气郁生涎”,开始转成治痰之方。

至清《成方便读》主治“胆虚痰扰”,正式成为治疗痰浊的主方。

经陈无择化裁,将《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原方,减少生姜用量,增入茯苓一味,后人又加入大枣,组成现今治痰浊的“温胆汤”。

其中温药三味(半夏、陈皮、生姜),凉药一味(竹茹),平药三味(茯苓、甘草、大枣),总以辛温组方。

寒热并用,辛苦兼施,酸甘相配。

辛温而不热,清热而不寒,祛痰而不燥,健脾而不腻。

全方性平气和,由原方的温复胆气扩大为温顺胆气,和胃祛痰,清净胆腑。

由原方主治虚烦不得眠扩大为治痰浊证的主方,解除木郁土壅,痰浊内生之证。

温胆汤为历代医家常用,主要的化裁方有四首:宋《济生方》加胆星、菖蒲、党参,名“涤痰汤”,增强益气祛痰、化浊开窍之力,善治痰迷心窍证;明《证治准绳》加枣仁、熟地、人参、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增大补气养血宁神之力,善治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痰浊内生证;清《六因条辩》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加大清热之力,专治痰热内扰证;清《通俗伤寒论》加青蒿、黄芩、碧玉散,名“蒿芩清胆汤”,增加清胆利湿、和胃降逆之力,专治湿温、呕逆证。

注:【碧玉散:滑石30克,甘草10克,青黛5克(冲服)。

此方见于刘河间《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主治暑湿内蕴,小便不利,用六一散通膀胱之腑,泄热祛湿。

加青黛,泻肝火。

于暑热天,热毒上攻,目赤肿痛,小便黄赤,投用此方,导热下行。

对暑热夹湿,身热心烦,口渴尿少,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及小儿夏季热,方简而立效。

】温胆汤,“苔腻”一锤定音“温胆汤”治痰浊化热证常能获效。

要掌握六个主证:苔腻、脉滑、头重、胸满、口粘、纳呆。

中医治病,分外感病和内伤病,内伤病里面分虚证和实证,实证里面主要是痰和瘀,尤其要重视痰,切勿疏忽。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不传之秘!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不传之秘!

中医⼗⼤名⽅:温胆汤不传之秘!中医⼗⼤名⽅:温胆汤不传之秘!2017-04-17⼼爱如初转⾃雪狼爱国医⼩编导读⼤唐药王在《⼤医精诚》中对医⽣提出了明确要求:“胆欲⼤⽽⼼欲⼩,智欲圆⽽⾏欲⽅。

”作为⼀个真正的医者,不仅要医术⾼超,还要剑胆琴⼼。

纵览古今名⽅,就有⼀个与胆相关的⽅剂,且名列中医⼗⼤名⽅,它就是温胆汤。

别看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只有6味,却在很多疑难杂症⽅⾯⼤有作⽤,今且听万⽂蓉教授剖析本⽅之妙!温胆汤⽅出⾃《备急千⾦要⽅》,由半夏、枳实、陈⽪、⽵茹、⽢草、⽣姜六味药组成,主治“⼤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

罗谦甫⽈:“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德,少阳温和之⽓也,若病后,或久病⽽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不谧也,痰⽓上逆者,⽊家夹热⽽上升也,⽅以⼆陈治⼀切痰饮,加⽵茹以清热,加⽣姜以⽌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胆⾃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怯⽽温之,不但⽅中⽆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中医有“怪病多痰”之说,痰饮既是病理产物,⼜是致病因素,尤其是导致疑难杂症的原因。

临证注重从痰论治,善⽤温胆汤异病同治内科疑难杂症,疗效颇佳。

现就温胆汤验案举例如下,以供借鉴。

【验案1】⼝腔溃疡关某,男,23岁,学⽣,2009年11⽉8⽇初诊。

⼝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余,平素喜⾷肥⽢厚腻之品。

刻下症:下唇及⾆上3个溃疡,伴咽痛,⼝⼲思饮,纳可寐安,⼩便⾊黄,⼤便正常,脉细滑。

西医诊断:⼝腔溃疡。

中医诊断:⼝疮,证属痰热内蕴,湿浊困脾。

治法:清热化痰,健脾利湿。

处⽅:温胆汤化裁。

药⽤: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0g,青⽪10g,陈⽪10g,枳实10g,⽵茹10g,炙⽢草6g,⽊蝴蝶8g,⽜蒡⼦15g。

温胆汤——精选推荐

温胆汤——精选推荐

温胆汤古医学研习会第4期作者/宁艳哲;编辑/⾼佳华导读:温胆汤药味少,靶向准,是治疗胆胃不降、痰饮内阻的专⽅,⽽且在临床应⽤中,温胆汤的加减变化⾮常灵活⽽多样。

这是⼀⾸值得每位中医⼈认真研究与灵活掌握的⽅剂。

1.温胆汤的演变史温胆汤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的《集验⽅》,原⽅由⽣姜、半夏、橘⽪、⽵茹、枳实、炙⽢草六味药组成,⽢草性平,⽵茹性微寒,其余四味药皆为温性。

温胆汤的命名正是在南北朝时代“脏热腑寒”的辨证理论下形成的。

在《千⾦》、《外台》并云:“⼤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也,宜服温胆汤。

”⾄宋陈⾔《三因极⼀病证⽅论》将该⽅加以化裁,加⼊茯苓、⼤枣,仍叫做温胆汤,主治“虚烦证”和“惊悸证”。

明清两代医家⼜通过对原⽅的化裁,演变出不少加减⽅。

如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加柴胡、黄芩名柴芩温胆汤,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去⽵茹加枣仁、五味⼦、远志、熟地黄、⼈参名为⼗味温胆汤。

2.温胆汤的组成及⽅义组成:⽣姜12克(切⽚)、⽣半夏6克(捣碎)、陈⽪9 克、⽵茹6 克、枳壳6 克、炙⽢草3克。

⽅义:针对胆胃不和、痰饮内扰的病机,治宜理⽓化痰、温胆和胃。

⽅中以⽣姜、半夏为主药,降逆和胃、燥湿化痰。

辅以微寒的⽵茹即佐制半夏之温燥之性⼜辅助半夏化痰、⽌呕除烦;枳实⾏⽓消痰,使痰随⽓下。

佐以陈⽪理⽓燥湿。

使以⽢草调和诸药。

综合全⽅,共奏理⽓化痰、温胆和胃之效。

3.温胆汤的应⽤指征其适应症具备两组症状:⼀、惊悸、健忘、头晕、头痛等精神神经性症状;⼆、消化系统的症状,如⾷欲差、恶⼼、腹胀满、⼤便不调等。

脉弦或弦滑、⾆苔多薄腻。

具备其⼀即可。

4.温胆汤在临床中的化裁刘渡⾈原⽅重⽤半夏⾄18-20g,加桃仁、红花,治疗癫痫。

王洪图教授加柴胡、黄芩,将陈⽪改为青陈⽪,去⼤枣、⽣姜,在此基础上加龙⾻治多梦纷纭的失眠;加郁⾦治疗抑郁症;加乌梅、夏枯草治疗胆囊息⾁;加杏仁、薏苡仁治疗⼼悸;去柴胡加青蒿、⼥贞⼦、旱莲草治疗妇⼥更年期综合征。

栗锦迁主任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3则

栗锦迁主任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3则

栗锦迁主任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3则
李树茂;何璇;裘东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15(32)1
【摘要】栗锦迁教授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或取其法而不用其方,治疗证属胆郁痰热、胆胃不和,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疾患;使用中强调其"清胆"作用,治疗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清热除烦。

医案一中眩晕属痰热郁阻证,医案二失眠属痰热扰神证,医案三心悸属痰热互结证,治以清热化痰、清热涤痰。

栗主任强调黄连温胆汤的运用,要领会痰热、脾胃、情志几个关键点,如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调、腹胀满等脾胃系症状,以及心烦、胆怯、头晕、失眠、头痛等情志方面的表现。

本方结合不同的加减可以治疗心悸、脏躁、眩晕、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总页数】3页(P7-9)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验案;栗锦迁
【作者】李树茂;何璇;裘东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朱建贵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举隅 [J], 耿洪娇
2.秦琬玲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举隅 [J], 方凌子;秦琬玲
3.金殿春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口苦验案1例 [J], 时乐;张芸
4.刘莉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三则 [J], 于国强;范越;隋艳波;崔健昆;宣威
5.尤可教授运用黄连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胸痹验案1则 [J], 王钰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熊继柏:妙用温胆汤,解决脱发、眩晕、耳聋多种问题

国医大师熊继柏:妙用温胆汤,解决脱发、眩晕、耳聋多种问题

国医大师熊继柏:妙用温胆汤,解决脱发、眩晕、耳聋多种问题小编导读温胆汤是临床中的常用方剂,是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经典方。

虽然它作用的重点在胃和胆,但是临床上将它化裁活用,可以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消化、五官等多个系统的疾病。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见识下国医大师熊继柏如何妙用温胆汤解决脱发、眩晕、耳鸣耳聋等不同问题。

眩晕案李某,男,26岁,湘潭市工人。

门诊病例。

初诊(2004-11-12):诉眩晕,头闷头重半年许。

先在某脑科医院住院治疗,效不显,现仍需服镇静药以维持。

诊见头目眩晕,头重如蒙,伴四肢麻木,耳鸣如蝉,两侧头痛,少食多寐,胸闷泛恶,喜吐涎,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辨证:风痰眩晕。

治法:化痰息风。

主方:加味温胆汤。

石菖蒲30g,炙远志10g,郁金15g,野天麻30g,僵蚕15g,全蝎6g,陈皮10g,法半夏15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6g,川芎15g,菊花10g。

15剂,水煎服。

二诊(2005-01-05):眩晕已减,多寐、胸闷、喜吐涎诸症多有改善,但见两侧头痛,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原方既效,略作调整,续进10剂。

野天麻30g,钩藤20g,川芎15g,白芷15g,黄芩6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8g,僵蚕15g。

10剂,水煎服。

后因患瘰疬,复来就诊,诉其头晕头蒙已痊愈,至今尚未复发。

【按】朱丹溪云:“无痰不作眩。

”李用粹又谓:“眩为肝风。

”本案患者眩晕,头重如蒙,并见肢麻,多寐,胸闷吐涎,查其舌苔薄黄腻,脉弦滑,知为风痰内蕴之证。

故当从风、从痰论治,投以温胆汤化其痰热,复加石菖蒲、炙远志、郁金以增化痰醒脑之功,并加野天麻、僵蚕、全蝎、菊花平肝息风而止眩,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息风之效。

脱发案周某,男,22岁,长沙市人。

门诊病例。

初诊(2006-12-01):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头部脱发,以两侧头部及前额部明显,头发日见稀少,诉头部渗油脂,伴有严重失眠,食纳较差,舌红,苔黄腻,脉滑。

栗锦迁教授临床经验撷拾——临证妙用温胆汤

栗锦迁教授临床经验撷拾——临证妙用温胆汤

栗锦迁教授临床经验撷拾——临证妙用温胆汤
苏明
【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8()4
【摘要】栗锦迁教授(1941-),1962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现任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兼任天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

2003年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达40余年,长于以益气温阳、健脾化痰、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法治疗内科心系疾病及相关疑难病症。

对舌诊、脉诊的运用颇有见解,在临床工作中,对大黄、附子的量效关系深有研究,精于辨证论治。

【总页数】3页(P229-231)
【关键词】栗锦迁;化痰法;温胆汤
【作者】苏明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栗锦迁教授以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经验 [J], 曹云;栗锦迁
2.栗锦迁教授辨治胸痹心痛临证撷萃 [J], 陈玲;李树茂;陈付艳;何璇
3.栗锦迁教授临床经验撷拾——临证妙用苓桂术甘汤 [J], 高颖
4.栗锦迁教授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 [J], 曹云;栗锦迁
5.栗锦迁主任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3则 [J], 李树茂;何璇;裘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胆汤治验4则

温胆汤治验4则

温胆汤治验4则
刘雪强;宿录贞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7(29)2
【摘要】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

该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用至4两,治疗“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方名仍称温胆,而其功用则实为清胆。

本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温胆汤是临床常用且具有较好疗效的方剂,可用以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疾病,其中包括很多疑难之疾,临床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现举验案4则如下。

【总页数】2页(P137-138)
【作者】刘雪强;宿录贞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中医科,山东,威海,264400;山东省高密市
人民医院理疗科,山东,高密,26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温胆汤治验4则
2.黄连温胆汤临证治验4则
3.温胆汤临症治验
4.温胆汤方加减治验四则
5.陆生勤效方治验——木金温胆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胆汤加减

温胆汤加减

温胆汤加减温胆汤的临床运用作者/刘渡舟《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主要用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原方由竹茹、枳实、半夏、生姜、陈皮、甘草六味药组成。

从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

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

《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

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

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

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

一、病因病机主治痰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痰、气、火三者交郁,就形成了“温胆汤”证。

温胆汤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涉及多种病证,但根据临床所见,其主要脉证是:头目眩晕或疼痛,失眠,心烦,恶心,呕吐,胸胁胀满或疼痛,胆怯易惊。

舌质红绛,舌体胖大,苔黄白而腻,脉弦滑或数。

此外,痰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各种兼挟证比较多见,或挟湿热;或挟食滞;或挟阳亢;或挟风阳入络等证。

二、临床运用特点凡用温胆汤,一定要掌握其加减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临床上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病证而取效的关键。

1、柴芩温胆汤:治疗少阳气郁化火,经气不利比较严重,如胸胁苦满或疼痛,口苦,目赤,偏头疼痛或气窜作痛等,加柴胡、黄芩,布达少阳气郁,发越少阳而能利少阳枢机。

若胁下痞硬,加生牡蛎、川楝;胸胁疼痛引背者,则加片姜黄、南红花。

2、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扰心而热势较重,以心烦不安或失眠为主。

火热重者再加黄芩,清泄胆腑火热之邪。

3、归芍温胆汤:治疗少阳痰热而兼阴血亏虚。

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

气郁化火,最易耗损肝血,血虚不荣则见头皮或肢体麻木,肢体拘急痉挛或肢颤,或周身窜痛,舌质红绛少苔或有裂纹,加当归、白芍滋养肝血;若头晕或头痛以月经期间为甚,上方再加白薇、党参;头胀痛者加夏枯草,巅顶头痛加川芎、白蒺藜,后脑痛加桂枝;阴虚严重而舌质光绛者,可加生地、乌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诊:服药后,诸证均较前好转,晃动感明显减轻,诉寐差,仍有头晕、口粘口苦、偶有心悸,宜宗前法,效不更方,酌加枣仁30g以安神,助患者改善睡眠。服14剂。
二诊:患者已无头晕及晃动感,乏力、心悸、口粘明显好转,口不苦,寐可,仍有餐后腹胀,舌红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嘱其继服原方1周以巩固疗效。
20g,厚朴20g,木香15g,佩兰10g,白蔻15g,干姜10g,甘草10g。7剂,水煎服,1剂/日。
二诊:服药后胃脘疼痛缓解,嗳气、恶心减轻,仍口苦口粘、纳呆,时有返酸,酌加吴萸3g、炒麦芽15g,继服7剂。
二诊:服药后返酸得减,纳食渐佳,大便较前通畅,近3日已无胃痛。效不更方,继服7剂。
二诊:3月28日,服药后,失眠,入睡困难好转。仍有腹部胀闷,劳累后腰酸。上方去郁金,加砂仁15g、巴戟天15g。继服7剂。
二诊:4月4日,已无失眠症状,寐佳,腹胀、腰酸减轻,大便间或成形,纳可,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嘱其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巩固疗效。
按:不寐是以失眠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其与心、肝、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可因心脾两虚、血虚肝旺、心虚胆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等所致。栗师认为本案患者为青年学子,刚刚工作,自觉压力大,且平素饮食生活不规律,致肝木侮土,肝气郁滞,脾胃损伤。气机升降失和则见食后腹胀,脾之运化失司,水液敷布转输不归正化,则生痰浊而见口干、不欲饮、大便钻滞不爽,痰气相互搏结,郁久化热,则见口苦,痰火内盛,扰乱心神,则失眠、入睡困难,痰热郁阻,血液运行不畅则见舌上瘀斑,舌红边有齿痕、有瘀斑,苔黄腻,脉滑细数为脾虚痰热内扰兼有瘀血之象。《血证论·卧寐》云“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卧者,温胆汤加枣仁治之”。栗师效其意,以温胆汤加减施治。方中酌加党参、白术配伍茯苓取四君子汤之意,以健运脾土,使水液输布从其正化而消痰浊之源。菖蒲配郁金疏肝解郁化痰,破其气郁痰结,使气机得畅,远志、枣仁安神,佐黄连以清中焦之热。本案辨证抓住肝郁脾虚之本、痰热互结之实,以黄连温胆汤合四君子汤、菖蒲郁金汤,全方疏肝健脾、清化痰热辅以安神则不寐可愈。
按: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包括西医之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其多由郁怒伤肝,肝气犯胃,饮食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损伤脾胃,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二者常相互交织为患。肝与胆为甲乙木,互为表里,肝失疏泄,则其携胆气横逆犯胃乘脾,致脾脏亏虚,胃失和降。此患者为耄耋之人,五脏俱虚,稍有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则易生病变,且呈虚实夹杂之势。栗师以温胆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温胆汤清化痰浊,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除痞止呕,使胃痛得减,佐厚朴、木香加大理气之力,佩兰、白蔻芳香醒脾,全方理气、健脾、化痰,辛开苦降,利胆和胃。
按: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目眩既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既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眩晕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其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包括耳性眩晕如美尼尔病、迷路炎,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对此证先贤多有阐释。李东垣《兰室秘藏·头痛》“眼黑头眩,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即是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主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并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丹溪心法·头眩》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临证指南医案·眩晕》认为眩晕乃“肝胆之风阳上冒”。“火盛者先……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消痰如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
不足,痰饮内停有关。
此案患者时值壮年,但忘我工作,以致心血暗耗,脾失健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乏力、头汗出;心之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则心悸、多梦、动则悸甚;脾虚运化失司则午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水液运化不归正化则生痰浊;气虚则血瘀,痰疲互结,郁久化热则恶心、口苦口粘,舌红中间
有裂纹,有瘀斑,苔黄腻,脉细无力,为心脾两虚,痰瘀互结之象。方药以黄连温胆汤合合当归补血汤加减。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当归补血汤补益气血。二诊时加白术、枣仁,伍党参、茯苓、黄芪、甘草等以寓归脾汤之意。葛根升提清阳之气,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使升降有序。佐三七以活血祛瘀。诸药合用,使心血得补,脾气得健,痰热得化,瘀血得祛。
现病史:患者大学毕业不久,自觉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近2月出现失眠,多方求治不效,遂来求诊。证见:失眠,入睡困难,口干口苦,不欲饮,心烦,大便钻滞不爽,食后腹胀,舌红边有齿痕、瘀斑,苔黄腻,脉滑细数。
辨其证属肝郁脾虚,痰郁化热。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化痰。方药如下:半夏15g 茯苓25g 橘红25g 枳壳10g 黄连10g,石菖蒲15g 郁金15g 远志15g 白术15g 党参15g 赤芍20g 炒枣仁20g。7剂,水煎服。
此案栗师认为其平素劳倦无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乏力、困倦;气血亏虚,心脉失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寐差;脾虚生痰,痰浊阻滞,清阳不升则头晕;蒙蔽清窍则自觉站立不稳,有晃动感;脾之运化失职则午后腹胀,口粘,大便不成形,痰浊之邪日久化热则见口苦;舌红有齿痕苔黄腻脉细滑。为脾虚痰浊化热之象。治以益气健脾,清化痰热。以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当归补血汤加减治之。黄连温胆汤健脾化痰清热,半夏白术天麻汤疗痰阻脑窍之眩晕;当归补血汤补益气血,二方合用,标本兼治。方中半夏、菖蒲、橘红化痰;白术、获等茯苓健脾;天麻祛风;葛根升提阳气,使脑窍得清阳之气供养;川芎活血且引药上行;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枳壳理气;黄芪、当归补益气血;泽泻伍白术,寓《金匮要略》泽泻汤,以解患者“冒眩”之苦;诸药和合,共奏益气健脾,清热化痰之功,故效如桴鼓。
栗师临证善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诸多病症。强调凡“气郁生痰”者即可用之,尤其对表现出精神症状或神经功能紊乱的病症多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其辨证要点为口干或口粘苔腻,脉滑。现代研究亦证实,胆囊收缩素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食欲、精神状态、记忆、睡眠等方而起着重要作用。栗师常以温胆汤为主,同时针对患者所表现出的不同病症进行不同配伍,临证时常与当归补血汤、生脉散、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汤、香砂六君子汤、酸枣仁汤等合用治疗因“气郁生痰”所致的诸多病患,随证加减,灵活机括,多收奇效。
二诊:胸闷、憋气、胆怯、多梦诸证已愈,偶有晚间心慌,前方加生龙牡各30g,嘱其继服7剂以固疗效。
按:心悸包括惊悸与怔忡,是指病人自感心中急剧跳动,心慌不安,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齐的一种证候,前者常因情绪激动、惊恐、劳累而诱
发,时作时辍,不发作时一如常人。怔忡则终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稍劳尤甚,病情较重。心主神志,为精神意识活动之中枢。故《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胆性刚直,有决断之功,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虚胆怯,均可出现心悸神摇,惊悸不已,渐次加剧。《济生方》指出:“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血证论·怔忡》:“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证治汇补·怔忡》:“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可见其病机与心虚胆怯,心血亏虚,心气
证属气虚、痰瘀化热。治以益气活血,清热化痰。方药如下:半夏15g,橘红25g,茯苓30g,枳壳10g,黄连10g,生黄芪50g,当归10g,党参20g,葛根25g,桔梗15g,甘草10g,三七粉3g。7剂,水煎服,1剂/日。
二诊:9月23日,服药后诸证渐减。仍诉胸闷、多梦、午后肮腹胀闷不舒。故前方加白术15g、枣仁25g。
〔胃脘痛案〕
唐某某,女,82岁,2004年12月31日初诊。
主诉:胃肮胀闷不舒4d。
现病史:近4天胃脘胀闷不舒,疼痛,嗳气后则舒,恶心,口苦口臭,纳呆,大便干,寐可,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栗师指其证为胆胃失和,痰热内阻。治以利胆和胃,清热化痰。方药如下:半夏15g,橘红25g,茯苓25g,枳壳15g,白术15g,黄连 15g,菖蒲
查:血压130/85 mmHg,心率76次/min,律齐;心电图小:大致正常心电图。
证属脾气亏虚,痰热扰心,蒙蔽清窍。治以益气健脾、清化痰热。方药如下:半夏20g 橘红25g 茯苓25g 枳壳10g 黄连10g 石菖蒲20g 葛根25g 泽泻30g 川芎15g 白术15g 天麻15g 生黄芪50g 当归10g。7剂,水煎服,1剂/日。
〔心悸案〕
曲某某,男性,51岁,2003年9月16日初诊。
主诉:心悸,憋气间断发作2个月,加重2周。
现病史:近两月因工作繁忙,不能保证体息,时有心悸、憋气发作,每次发作持续1-2h。查心电图小:大致正常。2周来自觉症状加重,遂来就诊。证见:心悸、憋气、活动后心悸加重,乏力、但头汗出,易惊,多梦,时有耳鸣,恶心、口苦,大便不成形,舌红中间有裂纹,有瘀斑,苔黄腻,脉细滑无力。
栗锦迁教授临床经验撷拾临证妙用温胆汤
苏明
栗师临证注重脾胃后天之本,善用化痰法治疗多种疾病。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结构趋向高脂高热、运动减少、久坐少动,以及工作、社会压力增加等因素,使人们在体质上逐渐弱化,形体趋于肥胖,即所谓“尊荣人”,易于化生痰浊。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过于安逸、情志不畅等易损伤脾胃,脾伤则水液运化、输布失司,而致变生痰浊为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痰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概念,认为其即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其可停聚于脏腑、经络或四处游窜而为病,引起多种病症,固有“怪病多痰”之说。温胆汤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指出其病因为“胆寒故也”。宋·陈无择《二因方》中温胆汤在《千金要方》原方上加茯苓、大枣,生姜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气郁生涎,变生诸证”,即可用温胆汤治疗。并随病情变化或偏寒或偏热而加减用药。偏热者加黄连名为“黄连温胆汤”,见于《六因条辨》。
〔眩晕案〕
沈某某,男性,39岁,2004年9月4日初诊。
主诉:眩晕半年,加重2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