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妙用黄连温胆汤之经验举隅(一)
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
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属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为内科常见病,在中医“心悸”、“虚劳”、“昏厥”等病中可见类似的描述三年来,笔者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宁室性早搏58例,疗效稳,不易复发,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8例中,男37例,如1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5岁:病程短于1年者26例,1-5年者20例列,5年以上者12例:属功能性室性早搏21例,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早搏37例。
2治疗方法黄连温胆汤方药组成:半夏、获苓各15g,胆南星6g,枳实12g,陈皮15g,黄连12g, 甘草6g。
失眠多梦者加炒酸枣仁20g: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l5g:瘀血者加丹参15g,赤芍I2g:气滞者加柴胡12g,佛手15g;下肢浮肿加泽泻l5g,冬瓜皮20g。
3疗效标准与结果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
好转:症状大多消失,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性早搏。
无效:症状与心电图均无改变。
结果: 58例患者中,治愈47例,占81%,好转6例,占10%,无效5例,占8%,总效率91%。
4病案举例李X,女,37岁,1998年元月2日初诊。
主诉心慌闷气,头晕3年,加重10天。
患者3年前因患感冒后感到心慌、胸闷,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
经治疗后好转,长期服用心得安,乙胺碘夫酮等药。
10天前因劳累后引起早搏频繁,伴胸闷,气短,时有心前区疼痛,失眠多梦,纳差。
心率70次/分,心律不规整,可闻及早搏,每分钟15次,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偶呈二联律)。
中医诊为心悸:治宜清热化痰,降火,养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味,党参I5g,半夏12g,陈皮15g,茯苓I5g, 胆南星6g,枳实12g,黄连10g,炒枣仁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服6剂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早搏碱少,仅在夜间偶发,心电图提示,偶发室性早搏: 继服10剂后早搏完全消失,心电图.正常,心率76次/分,心律规整。
一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室性早搏发作时,多伴有心悸,胸闷烦燥,无力,头晕,似与中医之痰火扰心相类似,痰火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乃是气滞、痰凝、火炽,“气有余便是火”,“火有余便是痰”,“痰随火升,火引痰行,上干心神,变生诸症”。
黄连温胆汤治疗小儿霰粒肿临证体悟
黄连温胆汤治疗小儿霰粒肿临证体悟小儿霰粒肿是常见的小儿皮肤病,特点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小丘疹或丘疹脓疱,临床上可见于面部、四肢等部位。
而黄连温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由黄连、黄芩、黄柏、黄柏、黄酒等药物组成。
据中医理论认为,小儿霰粒肿是由于湿热毒邪侵犯所致,而黄连温胆汤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利湿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小儿霰粒肿。
临床实践中,我曾用黄连温胆汤治疗过多例小儿霰粒肿患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结合临证体悟,介绍一些治疗小儿霰粒肿的经验。
黄连温胆汤的处方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剂。
小儿霰粒肿病因复杂,虽然都属于湿热毒邪所致,但具体的体质特点和病程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辅助药物来增强疗效。
虚胖型的患儿可以加入黄芪、白术来补气健脾,湿热重型的患儿可以加入茵陈、玄参来清热利湿。
黄连温胆汤的服用方法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药材煎煮后去渣留汤给患儿喝,每日2剂,温热服用。
但对于年龄较小或不能口服的患儿,可以将药材煎煮后搅拌成糊状,用勺子或针管喂食。
治疗小儿霰粒肿时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小儿霰粒肿属于湿热毒邪所致的疾病,饮食方面应忌辛辣、油腻、甜食等食物。
建议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促进排便通畅,帮助湿热毒邪的排出。
需要注意患儿的日常护理。
小儿霰粒肿病程长,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患处受到摩擦,以防细菌感染。
要保持患儿的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黄连温胆汤是治疗小儿霰粒肿的常用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利湿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个体化调剂、合理的服用方法、饮食调理和日常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注意,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副作用应及时就医。
黄连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一则火热扰心/竹茹温胆汤曾治一老人,年六十余,患虚烦不得眠,大便坚如弹丸,数日一解,腹内一道热气自脐下冲上,随即昏乱欲绝,医两月不愈。
一医用花粉、知母、芩、连、大黄,连进二帖,几危殆。
余诊得六脉弦劲,与竹茹温胆汤按: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自午服一瓯,热气至心下而止,晡时又服一瓯,其热气至脐下而不至脐,戌初又进一盏,热气不复上升矣,随以滋阴润下药一大剂,大便遂通,安神熟睡,调理旬余而愈。
二则宛太封翁,督理抚建厘务寿人司马之尊人也。
岁同治乙丑年夏间,.患不寐错杂之症,凡数易医,病全不效,延至七月中旬,自觉丹田一道热气上冲,至两乳下及膺胸之间,汗淫淫出,良久渐息,然只背心及肩臂,脉门至鱼际心脉用内科•不寐1521而止,淫透复衣,他处及十指、掌心、并身半以下皆无汗,且温和,自鱼际至两手肩髃皆冰冷,七十天通宵无寐,形瘦神瘁,沉困已剧。
所喜胃纳尚佳,寿翁至孝性成,忧心弥切,时虞风烛,备以后事,铎数承宠召,皆以他往相左。
迫至八月初九日,始应召就诊,因询其病始末,思之已得大概,且诊得左关脉弦而劲,右关和缓,两寸和滑有神。
两尺濡弱,知肾中真阴已损,肝阳偏亢,阴阳有不和协之机,显然可征矣。
夫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阳者,水火之征兆也。
人身一小天地,天地温和,风涛自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今阴阳相逆,乃失其常,故诸病生焉。
且熟气上逆,内风时起,必挟风痰阻住阴阳升降之道路,故有一撅汗出。
若气虚汗出,其汗通身皆有,此定评也。
考先哲论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但宜辨别内因外邪而施治也。
按本症本属内因,爰议镇肝潜阳一法,宗仲景二加龙牡汤,加石斛、丹皮以进二剂,小效;次日重用生龙齿八钱,加龟板五钱,仿欲求阳和,须介属之咸,一服汗减,神静而得寐。
又次日再投一剂,寐虽不如于昨,而腹内之热气上冲大减,左乳下气动亦差除,奈封翁精明,疑药太过阴柔,不敢多服,遂停药,间或自用参、归、龟胶、枣仁、茯神、麦冬、甘草、燕窝平补养心之类,卒不能疗。
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温胆汤加减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
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
《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
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
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能条达。
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
欲复其性,必先去其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命名。
(2)病因病机温胆汤证的发病原因及机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情志因素:凡七情所伤,如恼怒,抑郁,思虑不决等,都能影响肝胆而使气机不利,不能顺其生长发陈之性,于是木气郁而土气不达,土气不达则易生痰湿;气郁日久则化热,痰与热因气郁而交阻,则内扰肝胆为患。
2)饮食内伤:如嗜食肥甘,过于饮酒喝茶,以致素体痰湿壅盛,日久蕴而化热,内犯肝胆而成疾。
3)外邪所伤:如外受湿热,或被暑湿所伤,或大病后痰饮未消,余热未尽,痰热扰于肝胆而为病。
总之,痰壅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痰、气、火三者交郁,就形成了“温胆汤”证。
(3)主治病证温胆汤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涉及多种病证,但根据临床所见,其主要脉证是:头目眩晕或疼痛,失眠,心烦,恶心,呕吐,心悸,胸胁胀满或疼痛,胆怯易惊。
舌质红绛,舌体胖大,苔黄白而腻,脉弦滑或数。
其主证分析如下:肝胆风火相煽,挟痰热上扰,壅闭清阳之位,故头目眩晕或疼痛;肝胆气郁而失于决断,神魂无主,所以心悸而善惊;痰热内扰心神则烦躁不宁,失眠而多梦不安;木郁土壅,脾胃升降失常,往往出现泛恶欲吐,纳呆;肝胆气郁,使其经脉不利,则胸胁胀满或疼痛。
此外,痰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各种兼挟证比较多见,或挟湿热;或挟食滞;或挟阳亢,或挟风阳入络等证。
秦琬玲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举隅
秦琬玲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举隅方凌子;秦琬玲【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19-20)【关键词】黄连温胆汤;临床经验;案例【作者】方凌子;秦琬玲【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2秦琬玲教授从医30余年,治学严谨,经验颇丰。
善于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辨治胸痹、眩晕、中风等病,现将秦教授化裁运用黄连温胆汤之部分临证验案整理如下。
目前就温胆汤的方源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该方首载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门》,此为较传统的看法;其二,认为该方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理由是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病后不得眠方二首》有云:“《集验方》‘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出第五卷。
”而《外台秘要》与《备急千金要方》两书所载之温胆汤组方相同、主治相似,故认为温胆汤应出自《集验方》[1],而黄连温胆汤则出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里的黄连温胆汤主要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化痰、除烦定惊、和胃止呕之功效,黄连增加了其清心泻火之功效,主要用于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郁而化热,痰热内扰之证。
秦教授认为,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且多食肥甘厚味,疏于健身,易致脾失健运,湿浊阻滞,郁久化生痰热。
患者多形体胖,舌苔黄腻,脉弦滑。
秦教授在辨证过程中时时抓住痰热内蕴这一核心病机,运用黄连温胆汤化裁辨治胸痹、眩晕、中风等病,成效显著。
同时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枳壳较枳实性缓,更适宜病在心胸之证,且所接触患者病多属本虚标实,故而用枳壳替代枳实。
1 胸痹患者雷某,女,66岁,因“反复胸闷气逼伴头晕10年,加重1周”于2013年10月入院。
老中医王幸福:黄连温胆汤治疗彻夜不眠
杨某某,男,61岁。
2018年8月1日初诊。
患者自诉晚上感觉身上烧的厉害,入睡困难,彻夜不眠。
服前医之方,时效时不效,而效果亦不甚明显,且停药后病情反复,遂慕名前来就诊。
刻诊:患者中等身材,偏壮实,失眠一月余,烦躁,内热,眼睛发红,饮食、二便正常,脉象弦滑,舌淡苔白。
辨证:肝郁化火,炼液为痰,上扰心神。
治法:理气化痰、清肝明目、镇静安神。
处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6g 龙胆草3g 竹茹30g 枳实20g 陈皮15g 清半夏15g 生甘草10g 茯神30g胆南星15g 代赭石2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30g 白蒺藜30g 合欢皮15g 夏枯草15g夜交藤30g 炒酸枣仁15g 生姜6片 大枣3枚7付,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2018年8月8日二诊。
患者反馈服药后失眠有所好转,晚上已能入睡2~3小时,余无其他不适。
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加丹皮10克、栀子15克、珍珠母50克,嘱患者继服7付。
2018年8月15日三诊。
患者反馈失眠明显好转,唯觉有些胃胀。
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厚朴15克,陈皮加至30克理气和胃。
继服10付巩固。
王朝按:失眠归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
不寐在治疗中有虚有实,虚者多则于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实者可见痰热、实火扰动心神,致心神不安,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景岳全书》: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所伤,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
”《黄帝内经》中指出“肝开窍于目”,肝火循经上炎则眼睛红肿,痛痒难忍。
本案患者脉象弦滑,眼睛发红,自觉晚上身体烧得厉害,为一派实证之象,是肝火内郁、炼津成痰、扰乱心神之证。
所以在治疗上用黄连温胆汤,本方载于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中,是由《三因极—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加黄连演变而来。
方中黄连清热化痰、清胆和胃、养心安神、半夏降逆和胃、除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 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
陈皮理气燥湿,茯神健脾渗湿、安神,姜、枣、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
温胆汤临床运用经验
温胆汤临床运用经验临床中我们会发现,温胆汤怎么能治头晕,也能治心悸;能治自汗,也能治短气;能治呕吐,也能治抽搐;能治心烦,能治口苦。
温胆汤,方书中多说治痰剂,却能让纳差的人开胃,失眠的人入眠,耳鸣的人不鸣,眩晕的人不晕。
能用于中风不遂,能用于恶性肿瘤,甚至能让怀不上孩子的女子怀孕……总之好像各种各样的病都能治。
温胆汤的病机是——胆郁痰扰。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温胆汤多半是根据宋代陈言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九、卷十所记载的温胆汤。
那么卷十记载了温胆汤主治什么样的病呢?心胆虚怯,在我们使用温胆汤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
当然心胆虚怯的原因很多,不尽是温胆汤所能主治,温胆汤所治的心胆虚怯无非是湿热或痰热扰乱心神,扰乱胆腑或者胆经而导致的心神不宁,如果离开了湿热、痰热这个前提,用温胆汤去治疗所有的心胆虚怯,那就不对了。
“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这里要特别提示竹茹的作用。
《名医别录》载其可治呕逆,吐血,崩中。
清代张隐庵注释:“此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也。
人身脉络不和,则吐逆为热矣。
脉络不和,则或寒或热矣。
充肤热肉澹渗皮毛之血,不循行于脉络,则上吐血而下崩中矣,竹茹通脉络,皆治之。
”由此可知,竹茹是一味清热通络药,清热可以保护络脉,而通络有利于清热。
通胆胃之络,可以治呕逆;通肺经之络,可以止吐血;通肝经之络,可以治崩中。
总之,凡络脉不通夹有热象者,竹茹皆可治之。
温胆汤由二陈汤加味而来,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谈到二陈汤时,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助于后学者对温胆汤运用的理解。
他说:“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
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
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
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
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
学人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王晖妙用黄连温胆汤之经验举隅
【摘要】王晖遵古而不泥古,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临证活用黄连温胆汤,往往在方中加用陈胆星加强清火化痰之功,强调证见舌红、苔黄腻或白腻、口苦、脉滑数,属痰热内扰者,均可辨证用之,集中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脓耳;鼻渊;梅核气;王晖1 脓耳患者,男,53岁,2008年6月11日初诊,因沐浴水入耳中致左耳流脓15天,伴耳部胀闷,头部昏重,于当地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给以抽液及抗生素抗炎杀菌治疗,效果欠佳,遂慕名求诊于王老。
自诉左耳听力减退,恶心口苦,纳差,夜寐欠安,二便尚调。
面色萎黄,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
辨证:胆胃失和、湿热痰阻、上扰清窍。
治法:泄胆清胃、升清降浊、通利清窍。
处方:黄连7g,姜半夏15g,竹茹18g,茯苓25g,陈皮10g,枳壳15g,陈胆星10g,生甘草5g,白术15g,苍术30g,荷叶15g,生牡蛎60g(先煎),车前子30g(包煎),每日1剂,服7剂。
2008年6月18日复诊,诉左耳流脓似有减少,左耳听力减退依然,余症显减。
舌脉如前。
予以上方加桂枝6g,猪苓30g,泽泻12g,再进14剂。
2008年7月3日复诊,诉前日在当地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行左耳抽夜一次,量明显减少,听力有所恢复,余症不明显。
效不更方,予续服14剂。
2008年9月10日复诊,患者诉流脓已止,听力基本恢复,纳开寐安,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拟滋肾养窍,处方:知母10g,黄柏12g,生地黄30g,萸肉10g,淮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10g,石菖蒲10g,远志6g,灵磁石30g(先煎),五味子6g,10剂。
按: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胆附于肝,互为表里。
肝胆主升发,喜条达。
本例患者因沐浴不慎,令水湿之邪内侵,蕴结于耳,致少阳胆气不舒,郁久化热,湿热郁蒸耳窍,生化脓汁形成脓耳。
肝胆气郁不舒,横逆犯脾胃,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致湿聚成痰,循胆经上扰耳窍,加重脓耳发展,并伴随耳胀闷,头昏重,口苦纳差等一系列胆胃失和,痰热上扰之症。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便秘验案举隅
便 秘一 病 临 床 症 状 复 杂 ,证 型 也 不 单 一 。过 饱 过饥 易伤 脾 胃 , “ 脾 为 生痰 之 源 ” ,脾 胃伤 ,脾 之 运 化 失 调 ,聚 湿 生 痰 。再 者 嗜 食 肥 甘 厚 腻 、 嗜 酒 成癖 ,久 易 聚湿生 痰化 热 ,“ 百 病 皆 由痰 作 祟 ” , 痰 热 蕴 阻 ,阻滞 三 焦 ,三 焦 气 机 不 利 ,三 焦 不 利
中国民族 民问医药
2 0 1 7年 3月第 2 6卷第 5 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 2 0 1 6 , V o 1 . 2 6 , N o . 5
便 秘是 临 床 常 见 病 证 ,表 现 为 排 便 困难 ,粪 便 干结 ,数 天甚 至 1个周 才排 便 1次 ,排便 时可 有 左 腹痉 挛 性 痛 与 下 坠 感 。可 分 为 器 质 性 便 秘 和 功 能 性便 秘 ,器 质 性 便 秘 主要 由肠 道 梗 阻 、肛 门 及 直肠附近病变导致 ,功能性便秘 只有便秘 的症状 , 但 肠镜 检 查 并 未 发 现 肠 道 有 结 构 异 常 ,主要 由 胃 肠 道动 力 功 能 降低 及 直 肠 肛 管 不 协 调 所 致 … 。便 秘 病程 长且 痛 苦 ,对 便 秘 滥 用 泻 药 ,失 治 或 误 治 均会导致一系列其他 肠道疾病 的发生 ,如结 肠黑 变 病 、泄 泻 、痔 疮 等 。 因 此 及 时治 疗 便 秘 显 得 尤 为 重要 ,而 中医 治 疗 便 秘 优 势 比较 明 显 ,副 作 用 小 ,且 标本 兼 治 。现 将 黄 连 温 胆 汤 加 减 治 疗 便 秘 的临证 经验 介绍 如下 。
温胆汤内科急症应用举隅
温胆汤内科急症应用举隅
李维华;傅以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6(015)010
【摘要】温胆汤原载于《千金方》,由半夏、橘皮、枳实、茯苓、竹茹、甘草等组成,具有除湿化痰、清胆和胃、降逆止吐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惊悸不宁,虚烦不眠,眩晕呕吐,呃逆癫痫等症。
笔者根据其所主病机,用于治疗中风、胸痹、喘证、眩晕等内科急症,每获效验。
现举例案于下。
【总页数】2页(P1163-1164)
【作者】李维华;傅以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茌平县中医医院,茌平,252100;山东省茌平县中医医院,茌平,25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8
【相关文献】
1.温胆汤加味治疗内科急症举隅 [J], 林伟华
2.温胆汤的临床应用举隅 [J], 雷波
3.李鲜教授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举隅 [J], 石腾腾;毛帼粟;李鲜
4.冯崇廉教授应用温胆汤验案举隅 [J], 聂钊源;冯崇廉;刘佳;李凌云;罗美婷;潘伟钰
5.丹参温胆汤治疗内科急症举隅 [J], 罗勤;贺承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邓中甲教授临床运用温胆汤经验举隅
邓中甲教授临床运用温胆汤经验举隅罗菁;贾波【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6)006【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温胆汤;邓中甲;失眠;瘰疬【作者】罗菁;贾波【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R249邓中甲教授,是我校方剂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对临床灵活运用温胆汤治疗诸多疑难症有独到见解,应用范围广,效果显著。
有幸侍诊师侧,深感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加减运用温胆汤的经验浅述如下。
1 对温胆汤的认识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灸),甘草一两(灸),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3首同名温胆汤中有两方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验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1]。
原书卷九记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右剉为散。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
食前服。
”[2]在本书卷十记载:“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或四肤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卷十温胆汤组成与煎服法同卷九[3]。
现临床上最常用之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邓老认为整方从构成来讲,微微偏凉,但可通过剂量的灵活运用和配伍减少增加清热之力,以治疗痰热引起的各种疾病。
2 病例举隅2.1 失眠李某,男,53岁,失眠三年余,入睡困难,梦多易醒,头晕,右耳耳鸣半年左右,精神较差,其余可,舌微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中医书友会第99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小编前两天刚喝了黄连温胆汤,故而对此方特别感兴趣。
亲身感受,此方对于痰热蕴结证真好使!本文作者列举了四案,分别为胃痞案、恶心案、不寐案、失眠案,也是例证。
(编辑/张亚娟)黄连温胆汤妙用多作者/蒋健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
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由于黄连温胆汤是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而成,故首先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痰湿(热)中阻证。
胃痞案藩女,47岁,2006年4月25日就诊。
中脘痞闷伴恶心,食后尤甚,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细。
证属湿热内阻;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克,姜竹茹6克,姜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青皮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莪术12克,佛手10克,木蝴蝶5克,苏梗12克,全瓜蒌15克,14剂。
5月12日二诊:药后诸症均除。
恶心案蒋女,74岁,2006年5月23日就诊。
恶心,反酸,胸骨后痞胀难受不适,胃脘上胸骨下处按则嗳气且有声,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两下肢麻木30余年,左下肢肌肉萎缩,右上肢疼痛,其近肩处麻木,口腔右颊内溃疡疼痛,纳呆,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患有抑郁症,浅表性胃炎伴重度糜烂,腰突症。
症状虽多,总以痰热内扰为主线;治以清热化痰为主;黄连温胆汤合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
组方:姜半夏15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川连3克,厚朴12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石菖蒲12克,煅瓦楞子15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7剂。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中医书友会第99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小编前两天刚喝了黄连温胆汤,故而对此方特别感兴趣。
亲身感受,此方对于痰热蕴结证真好使!本文作者列举了四案,分别为胃痞案、恶心案、不寐案、失眠案,也是例证。
(编辑/张亚娟)黄连温胆汤妙用多作者/蒋健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
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由于黄连温胆汤是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而成,故首先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痰湿(热)中阻证。
胃痞案藩女,47岁,2006年4月25日就诊。
中脘痞闷伴恶心,食后尤甚,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细。
证属湿热内阻;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克,姜竹茹6克,姜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青皮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莪术12克,佛手10克,木蝴蝶5克,苏梗12克,全瓜蒌15克,14剂。
5月12日二诊:药后诸症均除。
恶心案蒋女,74岁,2006年5月23日就诊。
恶心,反酸,胸骨后痞胀难受不适,胃脘上胸骨下处按则嗳气且有声,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两下肢麻木30余年,左下肢肌肉萎缩,右上肢疼痛,其近肩处麻木,口腔右颊内溃疡疼痛,纳呆,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患有抑郁症,浅表性胃炎伴重度糜烂,腰突症。
症状虽多,总以痰热内扰为主线;治以清热化痰为主;黄连温胆汤合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
组方:姜半夏15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川连3克,厚朴12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石菖蒲12克,煅瓦楞子15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7剂。
“黄连温胆汤”治“痰热失眠”验案一则
“黄连温胆汤”治“痰热失眠”验案⼀则患者:郭某,⼥,63岁。
2010年1⽉12⽇初诊。
主诉:晚上不能⼊睡已1周,完全要靠地西泮(安定)才能⼊睡。
不想长期服西药,要求中医治疗。
刻诊:此⼈⾆红苔⽩腻,脉弦滑。
有⾼⾎压、冠⼼病。
现突出症状是失眠,⼼烦不安。
饮⾷、⼆便均正常。
中医辨证:痰⽕郁积,化⽕扰神。
处⽅: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10g ⽵茹15g 枳实15g 陈⽪15g 清半夏、法半夏各60g 茯神30g ⽣⽢草10g ⽣薏苡仁45g ⽞参15g ⾸乌藤50g ⽣龙⾻、⽣牡蛎各30g3剂。
⽔煎服,每⽇2次。
服法:晚饭前服1/3量,睡前1h服2/3量,睡前⽤热⽔洗脚,不得喝咖啡、饮茶及看情节曲折激烈之电视节⽬。
对要求再三以叮咛。
此点很重要,切莫轻视。
——古道瘦马医案⼆诊1⽉15⽇,⼆诊:遵嘱服药后,当晚即不需服⽤地西泮⽽⼊睡6h。
患者甚喜,说睡醒精神很好,不像服地西泮⼊睡后醒来时头晕脑涨。
要求继续服药。
此⼈⾆尖红,苔⽩腻,脉浮滑,有点胸闷、⼼悸、咽⼲。
效不更⽅,继续清热化痰、安神、去⼼⽕,兼护阴。
处⽅如下:陈⽪15g 清半夏、法半夏各60g 茯神30g ⽣⽢草10g ⽵茹15g 枳实15g ⽞参15g 黄连10g ⽣薏苡仁45g ⽯斛30g ⾸乌藤50g 合欢⽪30g 连翘15g 黄精30g ⼭楂15g 五味⼦15g3剂。
⽔煎服,每⽇2次,要求同前。
三诊1⽉18⽇,三诊:服上药睡眠已安稳,仍胸闷、⼼悸,⾆红,苔已不厚腻,脉弦滑,但搏指已不甚有⼒,饮⾷、⼆便正常。
处⽅:上⽅加⽠蒌45g,薤⽩20g。
3剂,⽔煎服。
服完药后,失眠、胸闷、⼼悸消失,痊愈。
古道瘦马按:此⽅为治失眠⼀验⽅,但⼜有伤阴之情出现,此案主要是治失眠。
我临床上治失眠,均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剂量的半夏取效。
从案中处⽅就可以看出,⽽且屡⽤屡效,⼤多数都能当晚⼊睡。
⽤半夏治失眠并⾮是我的⾸创,但超量使⽤是我的体会。
因为半夏毕竟属于⾟温燥热之品,易伤阴,在⽤的过程中如出现伤阴的情况;可以不必减量易药,加⼊具有滋阴安神的药,如百合、黄精、五味⼦之类即可。
黄连温胆汤加减痰火不寐
黄连温胆汤加减痰火不寐1心脾郁火,灼津生痰,痰热扰心袁某,女,36岁。
1986年10月15日诊。
忧思过度,夜难成眠,恙延数年,屡服西药舒乐安定、非那更等药无效。
近来心烦不寐与日俱增,甚则彻夜难眠。
胸中痞满,微咳多痰,口咽干苦,便坚溲赤,舌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属心脾郁火,阴液内耗,灼津生痰,痰热上扰,导致不寐。
治宜化痰清火,镇心安神。
方用黄连温胆汤化裁:川黄连4g,黑山栀10g,陈胆星10g,炒枳实10g,茯苓神各10g,陈皮6g,远志10g,郁金10g,石菖蒲10g,大生地15g,丹皮10g,淡竹茹10g。
服上方6剂后,诸恙大减,夜寐已安,胸闷亦舒,惟口仍干苦,舌赤,苔转薄净,脉弦滑。
前方加天花粉再服12剂,夜寐已酣,诸症皆轻。
因舌仍偏赤,大便仍干,嘱服牛黄消炎丸清心解毒,通利腑气。
10天后停药。
追访数年,不寐未发。
按:本例属忧思过度,心脾火旺,灼津生痰,痰热内扰心神,兼碍气机而致。
观其脉症,病位在心、脾、胸、膈,属实证。
故用黄连为君,清泄心火;以胆星、枳实、郁金、菖蒲、陈皮为臣,化痰除痞,开通气机;佐黑山栀、丹皮除胸中烦热,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生地滋阴凉血,竹茹开郁清膈,为使药。
在清心安神之同时,着重调畅气机,消痰除痞。
火敛则神安,气畅则无以化火,无火则神无所扰,神安乃寐。
故服药后奏效甚佳。
2烦劳过度,内生痰火,上扰心神周某,男,32岁。
1987年5月22日诊。
经常长途驾驶车辆,劳累紧张过度,渐至夜难入寐,延5个月不愈。
曾用西药镇静安眠无效,颇以为苦。
刻下胸间懊侬,难以名状,心烦口苦,大便秘结,舌赤、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烦劳过度,内生痰热,心神受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g,陈胆星10g,炒枳实12g,黑山栀10g,丹皮10g,枣仁15g,麦冬10g,远志10g,生地30g,大黄10g,夜交藤30g。
服用上方6剂,睡眠已安,精神大振,口苦减轻,大便转畅。
前方获效,续服6剂,以资巩固。
按:本例为烦劳过度、内生痰火之实证。
黄连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1顽固性失眠患者,女,50岁,2011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失眠病史2年余,既往患高血压5年,目前服施慧达降压,血压较平稳。
现主证:心烦不眠,时有心悸,急躁易怒,入寐困难,易早醒,胸闷脘痞,泛恶嗳气,纳差,口苦咽干,大便干,2日1行,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
查血压:110/70mmHg;心率:75次/min;心肺未见异常;心电图示正常。
西医诊断:顽固性失眠。
中医诊断:不寐,证属痰热内扰、虚烦不宁,治以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方予黄连温胆汤加减。
处方:黄连6g、制半夏9g、陈皮15g、茯苓15g、枳实15g、竹茹15g、厚朴15g、远志10g、茯神10g、石决明30g(先煎)、炒决明子15g、杏仁9g、白豆蔻6g(后下)、生薏苡仁30g、琥珀粉3g(冲服)、炙甘草10g、莲子心9g。
7剂,日1剂,水煎服。
2011年11月13日二诊:服药后每晚可安眠6~8小时,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心烦、急躁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但仍有胸闷脘痞,上方减石决明和莲子心,加丹皮9g、栀子12g,木香10g。
继服7剂后,患者症状基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寐的证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
甚者彻夜不能眠。
不寐有虚实之分,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实证多因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而急躁易怒,彻夜不眠;或因饮食不节,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胃气不和,以致不寐,胸闷泛恶。
虚证不寐临床多见,因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而致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或因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心肝火旺,虚热扰神,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或因心胆气虚,心神失养,则不寐多梦,遏事善惊。
或由于饮食多肥腻,长期嗜食肥甘厚味,活动量减少,致体内积湿生痰,痰浊困脾,积痰生热,痰热上扰心神,则见心烦不寐,急躁易怒。
痰热困阻脾土故胸闷脘痞,泛恶嗳气,纳差,口苦咽干,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热之象。
王晖妙用黄连温胆汤之经验举隅
王晖妙用黄连温胆汤之经验举隅
应爱飞;王晖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33)002
【摘要】王晖遵古而不泥古,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证活用黄连温胆汤,往往在方中加用陈胆星加强清火化痰之功,强调证见舌红、苔黄腻或白腻、口苦、脉滑数,属痰热内扰者,均可辨证用之,集中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总页数】2页(P225-226)
【作者】应爱飞;王晖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卫生院,鄞州,315174;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王灿晖应用三甲散治疗杂病临床举隅 [J], 赖明生;刘涛;翟玉祥
2.王灿晖治疗肺癌经验举隅 [J], 庞薇
3.王振涛教授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内科杂病举隅 [J], 张帆
4.王晖运用滋阴养火法验案举隅 [J], 周月月;陈霞波
5.符为民妙用黄连温胆汤治疗脑病举隅 [J], 陈青霞;王永生;陈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胆汤治验4则
温胆汤治验4则
林汉芳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温胆汤出自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实、竹茹组成,主治痰热内扰、心胆虚怯诸症。
临床上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肝胆疏泄条达失职,脾胃运化升降失司,导致湿聚生痰,痰阻气郁;或痰阻经络,经脉不畅;或痰浊蒙窍,清阳不升;或痰湿壅遏于肺等均可加减运用。
笔者临床中以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病症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请同道指正。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林汉芳
【作者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1
【相关文献】
1.黄连温胆汤临证治验4则
2.温胆汤临症治验
3.温胆汤方加减治验四则
4.张运克
教授应用柴芩温胆汤治验5.陆生勤效方治验——木金温胆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晖妙用黄连温胆汤之经验举隅(一)
【摘要】王晖遵古而不泥古,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临证活用黄连温胆汤,往往在方中加用陈胆星加强清火化痰之功,强调证见舌红、苔黄腻或白腻、口苦、脉滑数,属痰热内扰者,均可辨证用之,集中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脓耳;鼻渊;梅核气;王晖
Abstract:Mr.WangHuirespectsbutisnotstubborntoancient,payingattentiontocombinationofdifferen
nxingtoreinforceremovingheatandsputum,emphasizingthatsignsofredtongue,yellowandgreasyor whitemoss,bittermouth,slipperyandquickpulseshowsputumheatbotheringinternal,canapplythefor mula,whichembodyingthetreatmentprincipleof“treatdifferentdiseaseswithsamemethod”.
gHui
王晖为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有幸师从王老,深知其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学术造诣精湛。
笔者侍诊,受益良多,现择例以飨同道。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设。
如单加黄连即为黄连温胆汤,黄连清火健胃,有加强温胆汤清胆和胃之功。
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方面不断拓宽此方的适应范围,凡由“痰涎”、“气郁”所变生的诸症都可应用,并可随具体病情加减变化。
临床上王老除用以治疗癫痫、惊厥、眩晕、不寐、郁证、泛酸、痞满等各种病症得心应手外,还善于运用经络学说——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循行特点,结合脏腑学说,来阐述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病理关系,选用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治疗脓耳、鼻渊、梅核气等耳鼻喉科疾病,有独到见解,并取得较好疗效。
1脓耳
患者,男,53岁,2008年6月11日初诊,因沐浴水入耳中致左耳流脓15天,伴耳部胀闷,头部昏重,于当地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给以抽液及抗生素抗炎杀菌治疗,效果欠佳,遂慕名求诊于王老。
自诉左耳听力减退,恶心口苦,纳差,夜寐欠安,二便尚调。
面色萎黄,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
辨证:胆胃失和、湿热痰阻、上扰清窍。
治法:泄胆清胃、升清降浊、通利清窍。
处方:黄连7g,姜半夏15g,竹茹18g,茯苓25g,陈皮10g,枳壳15g,陈胆星10g,生甘草5g,白术15g,苍术30g,荷叶15g,生牡蛎60g(先煎),车前子30g(包煎),每日1剂,服7剂。
2008年6月18日复诊,诉左耳流脓似有减少,左耳听力减退依然,余症显减。
舌脉如前。
予以上方加桂枝6g,猪苓30g,泽泻12g,再进14剂。
2008年7月3日复诊,诉前日在当地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行左耳抽夜一次,量明显减少,听力有所恢复,余症不明显。
效不更方,予续服14剂。
2008年9月10日复诊,患者诉流脓已止,听力基本恢复,纳开寐安,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拟滋肾养窍,处方:知母10g,黄柏12g,生地黄30g,萸肉10g,淮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10g,石菖蒲10g,远志6g,灵磁石30g(先煎),五味子6g,10剂。
按: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胆附于肝,互为表里。
肝胆主升发,喜条达。
本例患者因沐浴不慎,令水湿之邪内侵,蕴结于耳,致少阳胆气不舒,郁久化热,湿热郁蒸耳窍,生化脓汁形成脓耳。
肝胆气郁不舒,横逆犯脾胃,脾失升清,胃失和降,致湿聚成痰,循胆经上扰耳窍,加重脓耳发展,并伴随耳胀闷,头昏重,口苦纳差等一系列胆胃失和,痰热上扰之症。
王老巧妙运用黄连温胆汤为主方使胆腑自清,脾升胃降,湿热痰浊等邪有出路,则脓耳自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耳…在耳为窍。
”《济生方·耳门》说:“肾气不平,则耳为受病也。
”故王老总在此类疾病的恢复期,采用滋肾养窍法以固本。
2鼻渊
患者,女,35岁,2008年4月23日初诊,鼻流黄臭浊涕,伴鼻塞,前额胀痛,头重如裹,咯吐黄痰,口苦,二便调,舌苔薄黄微腻,舌质红,脉弦细滑。
鼻窦拍片示:额窦炎。
辨证:胆胃郁热,热痰浊气阻滞鼻窍。
治法:清热化痰、升清降浊、通利鼻窍。
处方:黄连6g,姜半夏10g,陈皮10g,竹茹15g,炒枳壳12g,茯苓12g,生甘草5g,陈胆星10g,白芷10g,薄荷5g(后下),苍耳子10g,望春花12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
每日1剂。
服7剂,症状显减,只有少量脓涕、黄痰及少许前额胀痛,续服14剂,症罢。
按:胆为中清之腑,其清气上通于脑。
胆之经脉,曲折于脑后。
脑下通于頞,頞之下为鼻。
胆之经气平和,则脑、頞、鼻俱得健康。
反之,如《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颏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今胆腑有热,失其常则木郁不达,横逆犯及脾胃,胃气因之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循经上熏,阻滞清窍,则见上述之症。
王老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降浊,配合苍耳子散宣肺通窍而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