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世纪美术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中世纪美术
教学目标:学习认识中世纪美术教特征、精神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图片和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间:2学时
步骤1
复习旧课内容,导入新课学习(5分钟)
步骤2;新课讲授(分钟)
第三章中世纪美
本章教学要点
1、中世纪美术的艺术特征、精神内涵。

2、拜占庭美术特征、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概述(10分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

史称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的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

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的艺术丰富多彩,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

同时,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

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之后,在向西欧扩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中世纪基督教美术可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西方基督教美术、拜占庭美术、蛮族艺术、罗马式美术、哥特式美术。

第一节、早期西方基督教美术(5分钟)
早期基督教美术(公元2世纪——5世纪)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宣布其为新国教。

基督教作为下层人民的信仰和意识,未结束古罗马千年帝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后又成为统治工具控制人们的思想。

基督教合法后,开始有正式的基督教堂。

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

基督教在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题材绘画,这种形式为以后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样式定了基调。

第二节、拜占庭美术(公元5—15世纪)(20分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直延到15世纪,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虽崇拜基督教,但却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文化,并且吸收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在这建筑艺术出表现得特别明显。

拜占庭的基督文化是政教合一的产物,为宗教和王权服务,不仅代表世俗权利,也象征神的意志。

1.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
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的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

穹顶结构被加以变化,形成由大小不同的穹顶连续构成开阔高大的内部空间的特殊样式。

中后期,四边侧翼相等的希腊十字式平面取代了圆形、多边形形式,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顶被沿用下来,成为控制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圣·索菲亚大教堂
是圣智慧的意思,教堂在构思和技术上受罗马万神庙的影响很大,主要部分是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东西两头连接着两个半圆穹顶每个半圆左右两端又接上更小的半圆穹,南北两边则是圆拱形墙体,下面由两层列柱和厚实的墙体支撑,列柱后面又圣·索菲亚大教堂有侧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大宽阔、气势磅礴而又节奏分明的内部空间
内部空间:
首先,它的平面结构、窗间壁柱外的飞梁仍能使我们想起巴西利卡式的特征。

其次,圆顶是在4个拱门之上,上面整个圆顶的重量都经过4个拱柱传达到4个角的方块柱上,而拱门下的墙并没有负担重量的功能。

从这两点上说,拜占庭的圣索菲亚教堂混合了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的结构,是一个气魄雄伟的混合建筑。

15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后,把该教堂改成清真寺。

2 镶嵌画
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最具有拜占庭特色的绘画这种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

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的艺术中,在罗马帝国时期得到普及,而拜占庭艺术家将其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拜占庭镶嵌画以玻璃为主要材料,这是因为它能反射出强烈的光彩,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

这时期最著名的镶嵌画在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

拜占庭镶嵌画以玻璃为主要材料,这是因为它能反射出强烈的光彩,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效果。

这时期最著名的镶嵌画在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

代表作品:《荣耀基督》,《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皇后提奥多拉和女宫》。

把皇帝与皇后当作耶稣与圣母,同时查士丁尼两旁的12个随员象征耶稣的12个门徒。

这种人与神的混淆也正是政教合一体制所需要的。

拜占庭的细密画十分的发达,它作为手抄本的插图绘于羊皮纸上,有的还有泥金文字,内容多为圣经故事或基督教诗篇。

《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
人物都被不成比例地拉长了,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

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仿佛人们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

他们穿着华丽的服装,珠光宝气,织锦彩缎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所有的人物既没有动作,也
没有变化,时间与空间也由此被升华为一种永恒的存在。

人物与地面的垂直悬浮关系,仿佛宣称着这凝结在金色闪光中的一切是一个折射的天堂而不是人间的景象。

第三节、罗马式美术(公元10—12世纪) (20分钟)
(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清除异端的名义发动的所谓"正义"战争。

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

但实际上东征不仅仅限于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国等。


11~12世纪西欧艺术风格。

11世纪时,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稳固,修道院制度也更加完备。

随着1096年的十字军东征及大规模的传道活动,在欧洲掀起了宗教的热潮。

统治者都为各自的城市兴建宏伟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马式。

而此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等,也都成为与建筑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

美术史上遂将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统称为罗马式。

其成熟于11世纪中叶,盛行于12世纪末,但有些国家则延续到13世纪以后。

罗马式建筑从古代罗马巴西利卡演变而来。

并开始使用石头屋顶和圆拱,创造出用复杂的骨架体系建筑拱顶的办法。

在教堂的平面设计上,由巴西利卡式变化为十字架形,又在圣坛后面加建一些小屋称为圣器屋。

这种罗马式十字形成为罗马式的主要代表形式。

罗马式教堂特别加厚外墙,窗户开得很小,且距地面较高。

教堂纵横两厅交叉处的上方,往往配有碉堡式的塔楼。

整个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的形象显示了当时封建宗教的权威。

典型代表:法国的圣塞南教堂、德国的沃尔姆斯教堂、英国的杜汉姆教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等
《比萨教堂建筑群》12世纪意大利
由主教堂、钟塔和洗礼堂三个建筑构成,《比萨教堂建筑群》12世纪意大利,原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靡而建造的.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

位于意大利比萨。

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

主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

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钟塔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1178年),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洗礼堂在不远处,呈圆形。

三座建筑物的不同形态形成了建筑群整体构图上的明快且错落有致,空券廊的装饰使用又保证了整体风格上的统一和谐;加之色彩的轻快明亮,整体效果给人以明朗亲切的感觉。

罗马式教堂大量地使用雕刻装饰,特别是开始使用浮雕和圆雕。

其题材也更加广泛,如常常出现民间寓言和具有讽刺性的题材等,且多采用寓意、象征、夸张、变形等非写实性手法。

法国奥顿大教堂山墙上的浮雕装饰《最后的审判》,以基督巨大的身体和带棱角的轮廓控制着整个构图。

其左边是善者进入天堂,右边是天平衡量灵魂,下面一层是复活的人群。

由于人物被夸张变形,表现为比例拉长、头部细小,面部表情十分恐怖,这种形象性的感染胜过文字的表达力量,也是中世纪艺术特有的造型方式。

工艺品方面的代表作品是法国装饰教堂的挂毯《哈斯廷之战·诺曼入侵者渡过海峡》,运用细密画手法,以彩色绒线绣成,画中将故事性的叙述与装饰趣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此外,小型手工艺品也异常丰富多彩,如法国的卢浮宫花瓶,德国科隆的圣龛,尼德兰的青铜圣水盒等,都反映出罗马式时期工艺美术的突出成就。

第四节、哥特式美术(30分钟)
(公元12—15世纪)
概述
哥特式美术(Gothic Art)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

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

1、大教堂建筑在哥特式美术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特征:哥特式大教堂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飞扶壁、尖拱结构和新装饰体系的广泛应用为特征。

以轻盈灵巧、高耸挺拔的造型,与厚重敦实的罗马式教堂,形成鲜明的对比。

建筑各部分的造型都表现出一种垂直上升的运动感,仿佛要摆脱地心引力,飞向天国。

采用巨大的花格窗和彩色玻璃镶嵌画,代替了墙壁,使整个建筑几乎成为一个透明体。

这样,当阳光透过深暗的彩色玻璃窗投入教堂时,置身于教堂内部的人会获得一种崇高而神奇的审美感受
法国巴黎圣母院
它的兴建与11世纪初期以来城市的再次繁荣大有关联。

它不仅作为当时巴黎最重要的
宗教活动中心。

而且也以建筑艺术上的高超水平而饮誉欧洲。

这座教堂建于1163年,充分显示出圣德尼教堂的直接影响。

在平面的布局中它强调的是长度轴心,中堂的若干布局虽然保留了罗马式教堂的特点,但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有形体瘦长的造型等等都创造了一种显著的哥特风格。

教堂内部的所有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的直线,这样室内空间也相应地具有了哥特风格所有的"向上高升"的感觉,这与罗马式强调巨大的支撑力是大不相同的。

内部分为3层:下层以柱廊和尖拱构成,中层是带侧廊的隔层,上面为明亮的玻璃窗。

三层之间以细长的石柱相连,最后集于肋穹中心,各层皆以尖拱相互呼应、统一。

这种和谐而极具逻辑性的建筑语言,是基于经院哲学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巴黎圣母院的西面工程也别具一格,各个部分在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上极为成功,以中间圆形为玫瑰窗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地分布着门洞、窗户和末完成的塔楼(塔楼应该是尖顶的)达到了整体上的完美均衡。

这一面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把所有细节都互相配合成为一个平衡、协调的整体,苏热当时所竭力强调的结构上的协调、数学的比例与韵律,在这里得到了比圣德尼教堂更完美的体现。

《米兰大教堂》
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任何人都会对它过目不忘;那些尖拱、壁柱、花窗棂,那些浓密的直刺青天的塔林,像灵魂一样迫不及待地渴望着超越与救赎。

教堂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顶部有135个尖塔,且在每个尖塔上有神的雕像,金色的圣母玛利亚雕像伫立在阳光中的塔顶,无比的光辉夺目。

米兰大教堂它那紧密排列的小尖塔充分表达了典型的哥特式精神。

雕刻
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与罗马式雕刻对建筑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从而较自由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

尤其是开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不仅对宗教传统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赋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

最能反映哥特式艺术雕刻成就的是法国的夏特尔教堂。

教堂上大量的装饰性雕像也是哥特雕塑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教堂门侧的立柱上,雕刻有许多直立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表现圣经中的先知和圣徒,有的是表现皇帝和皇后,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

这些大门侧柱上的石雕,虽然有着中世纪典型的被拉长的身材和呆滞的目光,但也表现出了人物的个性,动作也有所变化。

其中以教堂南墙的《四圣徒像》最为出色。

《四圣徒像》这是圣经中四个不同时代的圣徒形象,都以圆雕的形式出现,神态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准确,他们服装的质感也被雕刻家们细腻地表现出来,有很强的质感。

所有这些雕像都有着安静、平和的神态,体现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强的宗教感染力。

绘画
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

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

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

其作法是用铁条把窗子分成方棂,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然后镶进彩色玻璃。

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

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

5.彩色玻璃画
夏尔特大教堂的玻璃装饰是哥特式的典型代表,彩色玻璃使教堂建筑和谐、神秘的效果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加强。

彩色玻璃窗以圣经故事为主的彩绘玻璃窗,阳光穿透彩窗,神秘缤纷的彩光使教堂显得更加温馨壮丽和充满神性。

哥特式时期的工艺美术以法国为最突出。

如教堂内的圣体盒、圣物盒和枝形灯架,以及家具安乐椅、洗脸台等,其装饰都表现出对哥特式建筑或建筑装饰纹样的极大兴趣。

此外,巴黎的镶嵌的珠宝、涂彩的骨雕,以及绘制的壁毯等也都享有盛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