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整理精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语文学习
1115 0553
::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试把全文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并用自己的话阐述这16个字,越简要越好。
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对生活的虚拟。
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这就是说,戏剧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表现手法则是艺术虚拟。
我们可以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如下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另一位中国戏剧家,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则认为,做到虚实结合是“甚难”的:“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事实上,李渔的意见倒是把虚与实的关系说得有点玄乎了。
我以为,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既能目睹,又能耳闻。
它在传统戏曲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
演员的表演处处注意到虚拟,唱、做、念、打,既从生活出发,又不是生活的照搬。
描写战争,探子第一次来报,敌军离城尚有100里,第二次来报,只有20里了,前后不过相隔几分钟;在紧要关头,追兵在即,夫妻却要抒情话别,缠绵悱恻地唱上一二十分钟。
在《夫妻观灯》里,舞台上一盏花灯也没有出现,只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演唱,把眼前遇见的一盏盏花灯在人物心中引起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花灯,置身于热闹拥挤的元宵街头。
这里,演员对街头闹市的花灯景色,采取了虚写,而对观灯的感受、感情的交流,则采取了实写。
虚实结合,启发了观众的想象,舞台上的“意境”就传给了台下的观众。
《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虽然没有布景,却借助于演员的歌唱、舞蹈、对话、眼神,移步换形,边唱边舞,把梁山伯送别祝英台一路上的复杂心情、各种景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十八相送的地点环境是虚写,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则是实写,尽管两人走来走去是在舞台上,但观众觉得梁山伯对
祝英台的长途送别是真实可信的。
这是由于做到了“虚由实生,实仗虚行”的缘故。
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布景很少,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
有的老艺人说:“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
”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可以象征各种虚拟的物件。
有时是金殿、衙门,有时是山坡,有时又是城楼、院墙、床铺。
在京剧《阳平山》里,曹操站在山上观看曹将和黄忠、赵云在山下恶战,这座山就是用桌子来表现的。
表现城门,用布画一个大致像城门的软景片子。
《秋江》里的艄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使观众觉得满台是一江秋水。
如果把一条船扛到台上,那么,艄翁与陈妙常载歌载舞的“妙境”就将完全被破坏,“无可绘”的“神境”同样见不到了。
但是,对于戏曲时空处理的虚拟性,不应强调得过于绝对。
“出之贵实”这一面,还是不容忽视。
即使道具,也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元帅升帐,有“三军司命”的大帐;县官升堂,有“明镜高悬”的堂匾;《空城计》有布城,以示城墙城门的存在;《武松打店》有“十字坡”的幌子,以意味客店的存在。
《秋江》老艄翁划船,船是虚的,桨是实的;《拾玉镯》中针线、小鸡是虚的,玉镯却是实的;《走单骑》中关羽一刀杀八个是虚的,《武松打店》中武松手里那柄银光闪闪的匕首却是实的。
有些道具,则是半虚半实、半真半假的。
例如杯、笔、灯,都是在和整个舞台艺术风格统一的原则下不可缺少的道具。
但是喝酒时,杯子里并没有酒。
由此可见,片面强调剧情环境完全带在演员的身上,那也会使戏曲的虚拟失去了生活的基础。
著名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说得好:“实而不虚,必浊;虚而不实,必浮。
”缺乏生活基础的虚拟,必然会“浮”起来,虚拟变成虚假。
虚拟不是目的,虚从实来,虚拟是为了更好地写实。
戏曲运用虚拟手法,是有条件的。
何者该虚,何者当实,主要取决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
在这一出戏里可以虚多实少,在另一出戏里却不妨实多虚少,大可不必强求一律。
戏曲舞台强调虚拟手法是对的,但也不必一概拒绝布景道具。
《思凡》可以一点布景也没有;川剧《评雪辨踪》,一把椅子可以表示窑门,吕蒙正把身子一弯,朝里一钻,就算进了窑门;但越剧《红楼梦》里布景堂皇,华丽精致,同样大受欢迎。
观众看后,觉得整出戏的风格依旧是写意的。
河北梆子剧院在新编神话剧《钟馗》中,把写意与写实结合起来运用。
天幕上的幻灯投影,虚中有实,实里透虚,同演员的表演互相映衬,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戏曲的虚拟的美学特征,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表演的自然主义弊病。
戏剧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
因为舞台上的生活,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
高尔基说过:“自然主义只是机械地指出──记录──事实;自然主义是照相师的手艺,而照相师只能──比方说──拍摄一副苦笑的脸,可是为了表现一副讥笑的或愉快的笑脸,他就必须照了又照。
所以在这些照片中多少是
‘真实’的,然而这种‘真实’只能在人的痛苦、愤怒或愉快的一刹那才有。
但是,照相师和自然主义者对于描写人的错综复杂的真实是无能为力的〔自然主义只是……无能为力的〕见高尔基《致沃·格罗斯曼的信》。
”而戏曲的虚拟对于表现错综复杂的真实却是大有可为的。
一曲《牡丹亭》,忽生忽死,忽梦忽醒,奇
趣迭出,惊心动魄;《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天仙配》中的织女,用碎细的台步,飘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摆动,给人以一种凌空蹈虚、冉冉而去的感觉;《苏三起解》唱了几十分钟的戏,走了四百里路;丑行和净行的脸谱远远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实面貌……虚拟的特征渗透到了戏曲的唱、做、念、打中间,具有无限的魅力,这当然是为自然主义的再现所无法比拟的。
戏曲的虚拟也有它的局限性。
它不能对其所需反映的一切生活都具有充分的表现力,特别是演现代戏,虚与实的矛盾更突出了。
身穿羽绒服的青年在舞台上,自然不能用传统戏的开门动作;但是,倘若舞台上的走路与生活中的走路一模一样,那又失去了戏曲的韵味;生硬地把迪斯科、电子音乐插入戏曲,那自然不需费大的力气,但也不见得贴切有味。
时代在前进,戏曲要革新,观众的“虚实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如何根据“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原则,在戏曲舞台上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程式,就有待于广大戏曲工的努力了。
选自《戏剧美》(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