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最新文章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一周人民论坛文章(2015.9.21-9.25)

耳顺、眼顺与心顺

李济沧

一位退了休的领导干部闲聊,他颇有感触地说,现在60多岁退下来了,不在位了,才真正理解了孔子所说的“六十耳顺”。不但做到了“六十耳顺”,实际上还做到了“六十眼顺”。

比如,退休了,才真正做到了好话坏话都能听得进去。当年在位时,一听到反对意见心里就不痛快,就想这人为什么总跟自己对着干。退休了,才真正看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当年一些天天围着自己转的,甜言蜜语的,可能就是些心术不正的人。

这位老同志的感受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对在位的领导干部有许多启发。

所谓“耳顺”,就是每每听到一些逆耳之言,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虚心接纳其合理成分;每每听到一些阿谀奉承之词,都能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思想上的警惕。所谓“眼顺”,就是看到一些不合自己心意的人和事,能够进行客观分析、正确对待;尤其是能够识人辨人,有洞察事物本质的判断力,不会轻易受别人的左右。

但是,对不少在位的领导干部来说,能做到“耳顺”“眼顺”并不易。比如,有一些领导干部身边总聚着一些群众和正直干部看不惯的人,总有一个让群众和正直干部侧目的小圈子。那些群众和正直干部看不惯的人,领导却宠爱有加。结果这些人一个一个都出了问题,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也大打折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如果总喜欢“一言堂”,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久而久之,身边就没有多少说真话、办真事的正人君子,围着转的多是见风使舵、两面三刀的势利小人。

人生在于修炼。《薛刚反唐》中薛刚生性好惹事,打死太子、惊崩圣驾,不断闯下大祸。后来当了元帅,竟也能够平心静气,冷静处理各种事务。这也是自我不断修炼的结果。今天的领导干部,尤其需要不断经受党性修养、宗旨观念的锤炼。凡事出于党性、出于公心、出于事业、出于大局,再加上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历,就能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就能善于独立思考,不会轻易受别人左右,就能在个人名利和得失上形成一套朴素理性的处理方式。最终,方能做到既“耳顺”,又“眼顺”,甚至“心顺”:通过主观世界的自我调节,始终以平和从容的心态客观公正地对待世间人和事,并能从心态上化逆为顺,化被动为主动。

有人阐释孔子那段著名的话说,“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我们不一定要等到七十岁,才能达到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领导干部担负的责任重大,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听得进逆耳之言,远离心术不正的小人,始终做到忠诚、善良、公道、阳光。如果真像孔子所说的“六十耳顺”,等到退休了才广听善纳、辨清良莠,那我们的事业难免会被影响和耽误。

《人民日报》( 2015年09月25日)

站到巨人中间”之后

赵畅

曾读到这样一句话:“即便是个子矮,也要站到巨人中间。”这话有味道。的确,选择和谁在一起很重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才不会卑俗。“站到巨人中间”,绝非附庸风雅的攀附,而是真诚选择向“巨人”致敬和学习。“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跳大神”,此之谓也。

然而,倘若与“巨人”站到一起,就以为自己也算成功了,这无疑是自欺欺人。有一种观念叫“稻草定律”,即路边的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是一根稻草。若卖白菜的拿去捆白菜,这根稻草就是白菜价;如果卖螃蟹的拿去绑螃蟹,这根稻草就有了螃蟹的身价。于是就认为,一个人的价值高低、成功与否就像这根稻草,关键看与谁捆绑在一起,结交了什么档次的朋友,具备了什么样的背景。这种谬误的推演,绝非人生借鉴的宝典。

当然,“站到巨人中间”,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知道“巨人”成长,也经历由“矮”变“高”、由“弱”变“强”的历程。牛顿讲“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固然是牛顿的谦逊之辞,但他能够发现“万有引力”,实现科学的“惊人一跃”,不也是受“巨人”潜移默化的启发和自己刻苦钻研的顿悟吗?事实证明,汲取他人的智慧和长处,即便现在是矮子,将来也有长高的一天。

郑板桥练书法,即使对前人书体临摹到乱真的程度,个人风格也不突出。而他取各家之长,创出自己的“六分半书”后,才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有人说得好:“如果羡慕成功者的富贵,请别一味模仿他们富贵后的事。要模仿,就模仿他们富贵前的事:他们那鹰般的探索、蛇般的专注、蚁般的辛劳、蛹般的耐心,风吹日晒、灰头土脸时的坚持。”可见,要真学习,就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去追求外在的皮毛,而是吸纳思维方法、理念品质、精神意志等精髓。

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梁思成一直教导身边人“学什么都要眼高手高”。当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那里聚集了世界上的拔尖人才,对钱学森来说,便是“站到了巨人中间”。但进入这所大学,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巨人”。于是,他暗暗对自己说:“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面。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所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正是“眼高手高”,令钱学森走在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

站到“巨人”中间,关键看心站到了哪里。若是为了去镶金边,金边包裹下的还是一个矮子;若是为了汲取营养,智慧浇灌下的“巨人”可期。

《人民日报》( 2015年09月23日)

多一些直来直去

刘良军

一位村民到医院就诊,自述症状是睡觉打呼噜。年轻医生告知他是得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村民以为重病在身,表情立刻凝重。医生遂告知,“其实就是鼾症”。村民不禁埋怨,“庄稼人不懂医学知识,‘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不就得了,我还以为染上不治之症了呢!”

有话直说,可以有效降低沟通成本,拐弯抹角绕来绕去,自话自说不考虑听者感受,只会耽误时间,徒让人厌烦。百姓说话办事讲究实在,不喜欢绕弯子。耿直、直率、直白,一个“直”字构成了百姓性格的朴素底色。正因为“直”,老百姓大都不喜欢与不直爽、不正直的人打交道,也不愿听虚话、套话、怪话、话中话。

群众要求如斯,党员干部说话办事就应如此。但现实却常常是另一番景象。比如,群众来办事,不是痛快淋漓地答应马上办,而是慢慢吞吞、不温不火地说,正在想办法,看能不能尽快办。至于到底办不办,是否尽快办,“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明明可以一次性交代清楚的事情,却故意搞“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让群众跑上三五次;明明是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责,偏偏要“捉迷藏”“踢皮球”,让群众“众里寻他千百度”,依然“云深不知处”。

“直”代表着一个人的性格,也往往映照出待人接物的品德和作风。党员干部内心深处对群众有没有感情、用没用真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不能正直做人、耿直做事、清直做官。扔掉繁文缛节麻利办事,基层肯定高看一眼;不拿官腔官调以心交心,群众自然厚爱一层。群众怎么看待干部,决定因素并不在于群众,而在于干部如何对待群众。捧着一颗真心深入群众、融入基层,去掉官僚气、沐浴乡土气,就能发现,与群众心相连、情相通、话相投其实一点都不难,群众也会给出高分评价。

“直”也内含着大道至简的权力观念。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当干部就是当人民的勤务员,不要弯弯绕绕、藏头露尾,也无需尔虞我诈、阴谋算计。“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为民办事就应当任劳任怨、直率简洁,痛痛快快而不是拖泥带水,清清爽爽而不是云山雾罩。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把民生实事做到百姓的心坎上,正是为官用权的基本要求。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干部不敢直抒胸臆,其实是不敢直面问题、直触矛盾。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去摧毁。靠嘴皮子说不走改革发展中的困难梗阻,掩耳盗铃也无法纾解基层治理中的层层矛盾。惟有讲实话重实行,才能在工作中化被动为主动,也惟有实干实行,才能建立干群互信、增进社会共识。直言不讳地谈问题,开门见山地办实事,才是对百姓直率的最好回应,理应成为同群众打交道的基本要求。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正直诚信的品格和务实做事的风格,是达成良政善治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让直的品德、实的风格生长起来,让百姓感受到干部话直白、人实诚、事实在,一定可以画出与时代辉映的干群同心圆。

《人民日报》( 2015年09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