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6-26T11:15:41.3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作者:何之山
[导读] 建筑设计需要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做好施工预案,并运用图纸以及文件表达出来。
贺州市八步区八步街道办事处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富含了无数智慧的结晶。新时期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艺术也被赋予了新的任务,既要保持建筑设计的基础功能,也要在此基础上追求生态环境与当地文化的地域性结合。本文将就就建筑设计出发,探讨与分析建筑与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广西建筑;生态环境;当地文化;融合发展
一、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设计需要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做好施工预案,并运用图纸以及文件表达出来。而环境艺术设计则要求设计者在艺术设计的视角,整合建筑学、设计美学、社会学、环境生态学以及文化的因素,在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美学设计。在史学性质、宗教因素以及环境行为、民族因素影响特殊的地区,其建筑设计更要优先考虑这些特色因素。本文将从广西地区的建筑设计出发,谈谈建筑与生态环境以及当地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二、建筑与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传统建筑是本地人文精神、地理环境影响下自然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产物,现代建筑应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当地文化,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一)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气候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广泛。世界各地的气候环境不尽相同,在房屋地址选择以及墙体厚度、建筑模式等方面都有独具特色的表现。比如在我国气温较高的地区,房屋墙壁相对较薄,目的是为了降低房间温度。因北回归线正好穿过广西中部,因此广西南部为热带气候区,而北部则是亚热带气候区,两种不同的气候环境特点,使得建筑设计可以呈现特色。以广西南部为例,气候炎热,多雨高温,建筑设计应以挡雨与遮阳为主,同时内遮阳与外遮阳双管齐下。内遮阳设计与安装中,应尽量选择浅色材料,因浅色反射热量较多而吸收较少,因此遮阳效果好。而外遮阳方面,在建设设计中,可以采用经过镀膜加工处理过的玻璃材料进行施工安装,以改变远红外线与可见光的数量与投射,达到这样目的。此外,外遮阳的造型艺术也是建筑本身的一个装饰物,可以结合建筑整体的造型与景观效果。以广西西北部的巴马地区为例,该地区地形复杂,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域,山区与丘陵遍布。其中,因其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季节交替明显,气温变化较大,且潮湿多雨,湿气较重,建筑设计中可以将房屋底层架空,用立柱将居住层抬高,离地而居。且屋顶建设以大为妙,加快室内空气流动。此外,山水环境是广西生态环境的特色,现代建筑应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充分利用好山水特色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借此,可以在广西山水丰富、适宜建筑的地区适当发展山水城市、山水建筑优势,将景观进入建筑,依山傍水,划分建筑层次,人工的建筑和自然的山水是对比互补、相辅相成。在此过程中,应减少与避免形式工程,如将房子做成山水状等偏重形式的建筑方式。自然生态环境胜过人造建筑,不能过多破坏自然生态,但可以使建筑尽可能融入自然,使建筑与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二)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建筑趋同,“千楼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全球化以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建筑设计创新力度较为薄弱,尤其是住宅建筑群趋同的现象越来越显著,地域文化特色严重缺失。而广西地区的地域文化是该地区建筑特色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如何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发挥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优势作用,需要建筑设计者们发挥重要作用。以广西民俗博物馆为例,这座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馆藏丰富,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丰富展示。广西民俗博物馆的外观主体大楼是铜鼓状的,而铜鼓是广西民族文物中一个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风俗的典型代表物品。整个博物馆以铜鼓造型为主,两边走廊也装饰以铜鼓鼓面,将广西壮族的铜鼓文化以建筑设计有效的结合到了一起。博物馆展厅内部则罗列少数民族银饰文物,织染绣品,汇集了广西工艺大师的精湛手工技艺,这是建筑与广西当地传统文化融合与发展的一个特色代表。建筑文化分区与民族、人口等人文地理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并不能呈现完全意义对应的关系。其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接以及边缘地带,建筑文化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众多壮族是广西最古老的原住民族,也是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俗文化丰富。现代建筑模式可以以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大兴发展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瑶族风情园等建筑样式,将广西传统文化纳入到建筑设计中,丰富现代建筑理念层次,创新建筑模式。
建筑环境是人类实践的基础,也是人与自然相连接的纽带。建筑设计创新需要综合该地区鲜明的建筑群体,以此为建筑设计灵感源泉。一个地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方方面面都会对建筑方式影响深远。广西地区的小家庭聚居模式极为普遍,秦汉以来,政治移民、军事移民以及经济移民不断,使得汉文化对广西地区影响巨大,除了汉族之外,瑶族、民族、苗族、彝族甚至回族等也在不同时期迁至广西地区。在此过程中,广西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打造现代建筑模式中,仍然可以保持广西的传统楼居特征,如干栏式、中原和院式建筑等。以广西省西北部的巴马地区为例,在这里,瑶族人民持续生活,并与壮族人民交流密切。在2008年的世界数据统计中,该地区的长寿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并在1991年被授予了“世界长寿之乡”的称号。这种长寿文化与巴马区域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活、建筑材料、地区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这一区域的建筑设计中,尤其是空间设计与建筑材料选择中,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产物,选用周围环境中的材料施工,使建筑特色显著。比如,就地取材,是与当地地域因素结合的有效途径。生土是巴马传统的一种建筑材料。这种建筑材料的优越性极强,可以适应平底与坡地等不同地形条件施工,也有冬暖夏凉的功效,且回收利用效率较高。结合现代建筑需求,可以在生土中添加混凝土、石灰等材料增强建筑强度,并发挥当地特色材料的美学价值。同时,建筑施工中,可以雇佣当地的工匠,参考他们对建筑设计的观念与建议,加快施工进度。
(三)建筑与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先进性
当前国内建筑业管理与生产模式中存在不少问题,经营方式较为粗放,建筑设计创新力度不够,为减少与避免此类现象,建筑建设规划必须具备前瞻性。一方面,在不脱离本地区实际情况下,在经济可行与人民需求下,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因素,发挥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