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第一课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

第一课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我是地理老师某某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的内容。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粤教版八年级

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一课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本课时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围绕气候特征这一主线展开的。要了解气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本课时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正确认识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及划分依据;通过阅读我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通过阅读我国降水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以及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和气候特征的技能,并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2、我国冬夏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差异。

教学难点是: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2、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划分依据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材料,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图析文,发现问题,自我感悟,建构新知。

2.合作学习:利用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互补,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

3.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思,乐于探究,在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后提炼观点。

根据以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家住天津的小明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旅游,烦恼该如何选择衣物”这一事件,引入“各地气候存在差异”,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此设计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接下来的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1、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要求学生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气候类型,并说一说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想一想对本地的气候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什么。(提示学生可以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然后师生归纳总结: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

2、多媒体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以及由南到北温度带的名称,并找出陆丰所处的温度带。(教师补充高原气候区由于海拔高,气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然后结合活动题,让学生说出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及其分布,并分析陆丰的干湿情况。最后思考:不同温度带和干湿状况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能更好地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

3、多媒体展示出一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分析、探讨以下问题:

①.找出一月份0℃等温线所在位置,指导学生动手在书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因为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②.一月份,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度?他们的之间相差多少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逐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并且知道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诸岛)。

然后,在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读图分析,认识到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并且知道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

4、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思考:(1)哪些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

(2)哪些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3)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所在的位置。

(4)我国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

师生得出结论,我国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5、全课小结。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设计了几道题,是对本节所学知识运用的检测和延伸,既和生活实际联系,又不拘泥和教材的一点小知识。比如: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主要是因为(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纬度位置的影响)等。

以下是我的教学体会。

本节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在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中,采用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有关气候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造成的不同影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也存在教学模式不够创新,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的问题,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