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大学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西大学简介

鸡西大学是1984年8月17日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 由鸡西市政府主办,业务管理隶属于黑龙江省教育厅,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面向国内外就业。在学校的发展历程中,鸡西地区的教育资源逐步整合,1988年5月,鸡西市经委职工大学、鸡西广播电视大学并入鸡西大学。1999年9月,建校于1950年的鸡西市师范学校实体性并入鸡西大学, 2003年7月购入黑龙江科技学院鸡西校区。

学校是黑龙江省首家全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推广50强学校、全国教育支援西部地区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花园式学校、省级“三育人”先进集体,是全国办学特色突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全省同类院校办学条件最好、教育教学资源最充裕、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

学校坐落于烟波浩渺、气势磅礴的北国绿宝石——兴凯湖畔,建有东西两个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3

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743余万元,图书馆藏书105万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0000余人。设有安全与环境工程系、东方语言系、经济系、电气与信息工程系、理工系、体育系、文法系、西方语言系、师范学院、继续教育部10个院系部和10个研究所,附设星洲外国语学院。设有采矿工程、机电一体化、经贸俄语、国际贸易等62个专业,其中有1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和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覆盖财经、文化教育、制造、电子信息等15大类。

学校秉承“修德修能,成人成事”的校训,突出“合格+特长”的育人特色,致力于培养“素质全、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的特色人才,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大力吸引优质生源,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专业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近年来,学校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自己的“毕业生就业全国信息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八年超过90%。学校连续多年当选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就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2008年当选全国高职就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2009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高校普通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拥有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科技馆和多个标准体育场;教学设备先进,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语音室等,形成了先进完善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拥有力学、化学、采矿、室内设计等校

内实验实训教学基地63个,有1个煤化工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3个省级研究中心,建有218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011名(专任教师560名),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7名,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博士11名,硕士190名,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3名,省级名师4名,省级教学新秀2名,省级教学团队3个,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聘请40多名校外知名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有11名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院士、教授为学校客座教授,多名英语、日语、俄语、韩语外教常年在校工作。学校现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双师”为特色、学术造诣较深的师资队伍。

鸡西大学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大学的办学要求,坚持“三结合、三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市级资金资助项目5项。获国家级成果奖1项,省级成果奖182 项,市级成果奖187项,主编、参编教材211部,公开发表论文1778篇。在石墨成型技术、矿山安全技术、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鸡西大学已经成为鸡西地区的科技中心。现有省级学术期刊《鸡西大学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鸡西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十分活跃。先后与俄罗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教育行政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较早实现了与国外多所高校互派留学生和教师,开展联合办学。学校面向社会、面向海内外,构建了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格局,服务地方取得重大进展,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