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民生的14个指标含义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家民生的 14个经济指标含义详解
即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
通常对 GDP 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在经济学中,常用 GDP 和GNI(国民总收入, gross nationa 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
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 GDP 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 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2、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与 CPI 不
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
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物价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
生产者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的物价状况;因而这项指数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等(美国约采用 3000 种东西)三个生产阶段的物价资讯。
(过去衡量大宗物
资批发价格状况的称为批发物价指数或趸售物价指数 W hole sale Price Index,WPI)它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消费者的立场衡量财货及劳务的价格)之先声。
将食物及能源去除后的,称为“核心 PPI”(Core PPI)指
数,以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这是由于食物及能源价格一向受到季节及供需的影响,波动剧烈。
理论上来说,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物价波动将反映至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因此观察 PPI 的变动情形将有助于预测未来物价的变化状况,因此这项指标受到市场重视。
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已经稳定在了上升之后的水平上,而生产价格指数(PPI)增速高于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的局面并没有导致利润收缩。
如果我们以净利润总额对销售额的比率来表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那么可以看到,2003 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开始上升。
而近年来虽然原材料成本大增,但利润率仍处于周期高位。
从经验性研究来看,企业利润率和 PPI-CPI 增速差额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与许多人认为的情况恰恰相反,而且下游产业同样存在这种正相关关系。
如果说企业利润率和 PPI- CPI 增速差额之间确实存在着经验性因果关系,那么从数据来看,事实是 PPI 增速的加快往往意味着利润增速的上升。
调查 8 大类商品:① 燃料、动力类;② 黑色金属类;③ 有色金属材料类;④ 化工原料类;⑤ 木材及纸浆类;⑥ 建材类:钢材、木材、水泥;⑦ 农副产品类;⑧ 纺织原料类。
3、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
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例如,在过去
12 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 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 12 个月前平均上升 2.3%。
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
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 100 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
一般说来当 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 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CPI 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CPI 稳定、就业充分及 GDP 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 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 CPI的变化来调整”。
近几年来欧美国家 GDP 增长一直在 2%左右波动,CPI 也同样在 0%~3%的范围内变化,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首先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近两年来 GDP 增长都在 9%以上,CPI 却没有多少波动,表面看来这可以说得上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自如,市场行为反映十分理性”。
二是一年之内 CPI
大起大落,前后相差几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除非经济生活中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如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CPI 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所以 2004年中国的CPI大幅波动有些异常。
三是随着 CPI 大
幅波动,国内经济一时间通货膨胀率过高,民众储蓄负利率严重,一时间居民储蓄又告别负收益,通货紧缩阴影重现。
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令人担忧,因此,如何理解 CPI 指数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4、CLI
生活费用指数( Cost of Living Index,CLI) ,生活费用指数是指在不同时点,消费者为达到某一效用(或者福利、生活标准) 水平所需要的最小支出之比,有时也称为不变效用指数(constan t utility index)、不变满意度指数 (constant satisfaction i ndex)、福利指数(welfare index)等。
生活费用指数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之上的指数理论。
生活费用指数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在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消费者会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达到消费行为的最优化。
5、Happiness Index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
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
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
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如深圳社科院在做“和谐深圳”社会调查考评时,分三类指标测量居民的
幸福感。
“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 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20多年来,在人均 GDP 仅为700 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
“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A 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
B 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
C 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
如果说 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
百姓幸福指数与 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
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所以近年来,人们也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
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
数”。
6、基尼系数
或译坚尼系数,是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 之
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 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 0~1 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
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 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 B。
并以 A 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如果A 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 为零则系数为 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 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 表示比较平均;
0.3-0.4 表示相对合理;
0.4-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5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
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通常把 0.4 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一般发达国家
的基尼指数在 0.24 到 0.36 之间,美国偏高,为 0.4。
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接近 0.5。
此外洛伦茨曲线讲的是市场总发货值的百分比与市场中由小到大厂商的累积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 基尼系数也越小。
7、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 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
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 30% 为最富裕。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
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
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的倾向。
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在社会保障中,恩格尔系数还被用来确定一个地区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额度,用家庭食品消费的绝对支出/恩格尔系数得出所需消费支出,可得出最低生活保障金额。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消费品和社会服务的数量与基期相比相应减少,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
因此,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必须要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在目前国家统计部门所编制的各种价格指数当中,最能反映物价对人民生活影响程度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在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都是扣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具体的扣除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 /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支出-记账补贴-个人所得税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费收入)即用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生活费收入)除以家庭人口。
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
9、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
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农民人均纯收入
是指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中的"农民人均所得"。
其计算公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村经济总收入-总费用-国家税金-上交有关部门的利润-企业各项基金-村提留-乡统筹)÷汇总人口。
上述计算公式中的农村经济总收入,指农民从当年各项生产经营项目中取得的生产经营收入及利息、租金等非生产性收入、但不包括那些不能用来分配,属于借贷性质或暂收性质的收入,如贷款收入、预购定金、国家投资、亲友赠送等。
从经营层次来看,包括乡办企业收入,村组集体统一经营收
入,联户企业收入和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等四个层次的收入;从经营行业来看,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及其他各业的收入。
人均纯收入是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的法定统计指标,必须按照
《统计法》的规定,如实填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
故意提高人均纯收入数字的作法是虚报行为,是违法的,必须依法对有关领导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当然,在统计中,由于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和采用调查方法不同,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应由上级统计部门按规定给予纠正。
补充: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住户方案中的解释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家庭常住人口
11、职工平均工资
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
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职工平均工资=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工资总额是指这些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此外,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这与打到工资卡里的工资有一定的区别。
12、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失业率 =失业人数/(在业人数+失业人数)
在美国,失业率每月第一个周五公布,在台湾,则于每月23 日由行政院主计处公布。
失业数据的月份变动可适当反应经济发展。
大多数资料都经过季节性调整。
失业率被视为落后指标。
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
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
如何解读该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
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
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失业率英语为:u nemployment rate。
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是资本市
场的重要指标,属滞后指标范畴。
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可导致政府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将形成通货膨胀,使央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
在美国劳工部于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公布,市场上投资者对其非常关注。
另外,失业率数字的反面是就业数字 (The Employment Dat
a),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非农业就业数据。
非农业就业数字为失业数字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位变化情形,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
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
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理论上对汇率应当有利;反之则相反。
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1周期性失业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总需求,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周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2自然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成为自然失业率
3隐蔽性失业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
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
失业可分为:
1.摩擦性失业 (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
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Structual unemployment):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 (Seasonal unemployment):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4.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而失业者。
5.周期性失业 (Cyclical unemployment):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6.非自愿性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如果工资品(wag e-goods)的价格相对货币稍有上升,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劳动总供给量和在此工资水平下的劳动总需求量都将大于现有就业量,那么劳动者就处于非自愿性失业状态。
自然失业率(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
就业下的失业率。
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就长期而言,景气循环带来的失业情形常会消弭无踪,社会上只留下自然失业现象,"自然" 的定义并不明确,
没有人能明确的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以台湾地区而言,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介于 1.5%~2.5%之间。
13、物价指数
亦称商品价格指数是反映各个时期商品价格水准变动情况的指数。
物价指数是一个与某一特定日期一定组合的商品或劳务有关的价格计量。
当该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发生了变化,其价格指数也随之变化。
编制物价指数的目的,是为国家分析物价变动对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制定有关物价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物价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也为企业作出相应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典型的物
价指数有两种:
1、物价总指数
2、特定物价指数
物价总指数用来说明全部商品价格的变动,特定物价指数用来说明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
在统计分析中,物价指数通常指物价总指数。
物价指数计算的基本方法,是以计算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乘以计算期各种商品的销售量,再除以基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乘以基期各种商品的销售量。
计算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与计算期各种商品的销售量的乘积,减去基期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基期各种商品销售量的乘积,表示消费者在计算期购买商品时,由于物价变动而节省或多付的金额。
在实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