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随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成都迎来了2010年的第一场雪,虽然不大,但对于成都这个一向暖冬的地方来说已经是弥足珍贵了。我本是湖北一个小乡村长大的孩子,冬天下雪见了多了,并不奇怪。这次刚好是在成绵乐客运专线施工工地的活动板房里,亲眼见证了2010年的第一场雪,感触还是蛮多的,于是打开电脑决定写写。

掐指一算,自11号上午来到工地,到今天已经是6天了。期间一直想把在这里的所闻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但呆在宿舍里,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脑屏幕上了,也就一直拖着拖着。

14号这天,我们基本上一天到晚都躲在被窝里面电视剧10集连播,也就是两顿饭爬起来过。晚上大略8点,若望给我一条短信,告知成都下雪了。带着略微的惊讶,打开房门,果然天空稀稀疏疏的飘零着片片雪花,门前花坛的小灌木已经换了一身银妆。长卫听闻后,急忙卷着被窝出来看雪,突然间我俩似乎回到了童年,居然忍不住欢呼起来。的确很奇怪,不论大人小孩,似乎都对下雪很痴迷,常常是怀着期待、兴奋的心情在等待,等待雪花公主挥洒的花瓣降落人间。也许是一年中,下雪的时间毕竟太少。小孩子嘛,下雪了,就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玩耍的不亦乐乎;大人嘛,想着“瑞雪造丰年”,正好有难得的时间,陪家人围着火炕聊聊天;或者是夫妻俩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雪地里欢呼,想象自己小时候的样子,然后相视一笑,应该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吧。

我们在工地主要负责几座桥梁的施工安全监测,也就是在施工期间密切监测桥梁各部件的位移、沉降、裂缝等工程指标,为制定合理

的施工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成绵乐客运专线CMLZQ-4标段,采用明挖隧道方案。机场路隧道起止里程为DK165+420~DK170+920,全长5390m。隧道位于成都市区。隧道从成都南站出站后在

DK165+530开始下穿,紧沿机场高速公路左侧行进,沿线下穿西环联络线铁路桥、三环路蓝天立交桥、三环路蓝天立交匝道桥、成雅高速公路立交桥,下穿时部分桩基及基础侵入机场路隧道的主体,对于侵入主体的桩基及基础分别采用了桩基托换通过立交的技术方案,既有桥梁桩基托换是本工程的一个技术重点和难点。

来了工地几天,也干了不少事情,不过比较杂乱,基本上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其实,工地大略也是如此,本来就很多琐碎的事情。正是这些零乱的、看似琐碎的事情,经过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就形成了现代化的施工程序。而能否灵活高效的组织好,把各个部分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序,其中倒是包含了不少的学问。这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扎实的知识基础,还得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施工企业已经明显的体现出了机械化施工的特点。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知识、信息、信息的集约化程度仍然亟待提高,施工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还任重而道远。

刚来的那天晚上,就遇到了一件麻烦的事情——下笼子。其实,就是灌注桩的钢筋笼的吊装安放就位。但就是这道工序,居然从第一天的下午5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4点才完成,耗时11个小时,远远超出了预计时间。正是这件事情,让我感受到,施工企业提高管理组织水平的必要性。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而企业为了盈利,必须保持较高的效率,否则就容易被淘汰。

其实,吊装钢筋笼并安放就位,整个过程并不复杂。那天下午5点,我正骑着自行车往项目部赶去吃饭,途中接到返回的电话,于是又空着肚子返回。现场,钢筋笼已经拉了过来,一辆吊车已经准备就绪。由于钢筋笼非常长,分成两段,一段17m,另一段13m。如果一辆吊车从一端直接起吊的话,吊起本来没有问题,但问题是另外一端在地上,会承受巨大的力,这将导致钢筋笼发生严重的变形甚至会散开,而这将导致严重的工期迟滞,甚至发生施工事故,后果不堪设想。现场吗,貌似有个技术员,年龄看起来和我们差不多,估计也是大学毕业不久,刚刚参加工作。

附近的钢筋厂停着一辆吊车,技术员去联系后,答复是要先吃饭,吃饭完马上过来。因为是“马上”,我们一班人,包括另外一辆吊车的3个师傅,就在这里等着这辆吊车。这一等就是半个小时,去问问,饭倒是吃饭了,说是路上一辆挖土机给把路挡住了。我终于忍不住,骑自行车过去瞅瞅,路上果然停着一辆挖土机,只是司机不知踪影。

后来这辆吊车终于慢吞吞的开过来,但是又被前面的这辆挡住了,无法到达起吊位置。事实上,是他自己把吊车路线开错了,明明应该从刚刚挖土机占着的那个道开过来,他却走外边的另外一条汽车辅道。结果,在桥下,也就是要进行吊装的地方,根本就不能绕过来。这个吊车的小伙下来,要求前面的那辆准备好的吊车让道给他过来。这边当然不干,于是双方各执一词,牛哄哄的,开始僵持,互不相让。那技术员一会在这边劝劝,一会在那边劝劝,结果被两边骂的狗血喷头。这技术员小伙也被骂的够郁闷,一时间也想不出啥高招,于是索性不管。时间一分一秒,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事情没有任何进展。两

辆吊车在这里僵持着,导致了一大群人跟着受罪,譬如焊工、监理、技术员当然还有我们都没有吃饭,在这里看着两个阵营对峙,却无可奈何。

到了晚上10点多钟,技术负责人杜工终于来了,看上去也还像个学生,不过可能是在工地干的久了,见多识广。一过来就杀气腾腾的,满脸怒气,气势汹汹的质问技术员为何钢筋笼还没有吊放。技术员指了指两个吊车的,只见这哥们大吼一声:“把他给我叫来,像他妈的什么话,搞了这么久,这么个简单的事情还么有搞定!”

这招果然凑效,刚刚那几个牛哄哄的吊车司机这会儿服服帖帖,对杜工恭恭敬敬。杜工大声质问那个后边来的那个吊车司机,搞清楚原因后命令那位司机立马掉头走原来的路过来。

15分钟后,吊车终于就位,两辆吊车一边一头,将钢筋笼倾斜着吊起,但保证低的那端离地。最后吊着钢筋笼顶端的那辆越吊越高,另外一段呢则配合向下放,直到最后钢筋笼被竖直吊起,这边吊着钢筋笼底端的吊车则胜利完成配合工作。整个过程持续不过20来分钟,但就是这20分钟,竟然耗费了大概7个小时,竟然要技术负责人来才能解决问题,竟然就让我们这一大帮人在这里陪着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这天晚上,我算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施工工地,人员繁杂,文化水平、个人素质都参差不齐,要把这样一群人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有序高效的施工,的确值得研究。这就要求现场的负责人要有足够的魄力和领导水平,能够镇得住这些人。真正操作机器干活的工人,他们只是在自己的领域是专家,这点无可厚非。而完成某项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程序?到底谁先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