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
一、原文、注解及译文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解
1、本文为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的第八篇。
北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契丹订澶渊之盟后,每年给予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又派使者至宋,向宋朝索取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之地,迫于压力,宋朝答应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给予契丹。
庆历三年(1043),西夏元昊上书请和,宋朝答应每年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对北宋屈辱苟安的政策十分不满,于嘉祐元年(1056)写下此文。
本文以古讽今,告诫统治者如果象六国那样贪图苟安,必然会象六国那样最终走向覆亡。
全文紧抓“弊在赂秦”这一中心,条理清晰,说理透辟,,纵横恣肆,很好地体现苏洵史论文宏大博辩的创作特色。
2、赂秦:贿赂秦国。
3、互丧:相继灭亡。
4、独完:独自保全。
5、厥:其,指六国之国君。
先祖父:这里指六国的开国之君。
6、“古人云”五句:《史记•魏世家》载苏代谓魏安釐王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7、迁灭:灭亡。
古时一个国家破灭后,其传国重器都会被迁走,故称为“迁灭”。
8、与蠃:帮助秦国。
与:帮助。
嬴:这里指秦国,因秦王姓嬴,故以“嬴”指代秦国。
9、“至丹”二句:秦始皇二十年(前227),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始皇,未能成功,反而激起秦始皇的大怒,发兵伐燕,次年攻下燕都。
燕王喜逃往辽东,杀太子丹以平息秦愤,公元前222年,燕为秦所灭。
事见《史记•燕世家》及《史记•刺客列传》。
10、李牧:赵国名将,封武安君。
11、“洎牧”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
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
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
12、邯郸为郡:邯郸变成秦国一个郡。
邯郸: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当时是赵国国都。
13、三国:指楚。
韩。
魏三个与秦接壤的国家。
14、并力西向:(六国)齐心协力向西(抗击秦国)。
15、]劫:胁迫。
16、天下之大:这里暗指北宋朝的疆域辽阔。
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通“曝”)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其实:古,那实际情况,如“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
今,实际上。
(2)祖父:古,祖辈父辈,如“思厥先祖父”。
今,父亲的父亲。
(3)智力:古,智谋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
今,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故事:古,前例,旧事,如“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5)颠覆:古,灭亡,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今,翻倒、推翻。
3.重点虚词
(1)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因、由于,介词)
洎牧以谗诛(因为,连词)
秦以攻取之外(用……的方法,介词)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把、拿,介词
以地事秦(用,介词)
苟以天下之大(凭,介词)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致,表目的连词)
(2)而:
赂秦而力亏(就,承接连词)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不译,用于状语和谓语中心词之间,修饰连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不译,并列连词)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却,转折连词)
(3)于:
赵尝五战于秦(跟、与,表动作发出对象的介词)
齐人勿附于秦(不译,表动作发出对象的介词)
其势弱于秦(比,表比较的介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复音虚词:至于,此处意为“以至于”
4.一词多义
(1)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灭亡)
薪不尽,火不灭(熄灭)
(2)或: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有时)
(3)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找到)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捕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看到)
(4)势:
其势弱于秦(势力)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
(5)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
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战争)
(6)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亲附)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同、跟,表比较的对象,介词)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和、同,并列连词)
⑺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丢失、丧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
⑻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才,副词)
5.词类活用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礼遇)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并力西向(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李牧连却之(却:动词使动,使……退却)
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用如动词,完整地存在、保全)6.特殊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状语后置句)
三、阅读《六国论》,完成1-5题。
共22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速.祸焉速:快速地
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供奉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劫:劫持
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及,等到。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秦国之.所大欲斯用兵之.效也
C.而犹有可以
..一战
..不赂而胜之之势忠之属也,可以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战败而.亡
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乃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
卒章显志,发人深思。
C.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
D.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指责六国诸侯,而是提醒当今的统治者,面对强敌,不能以赂求安,必须进行坚决斗争。
5、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5分)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
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3分)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分)
四、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24分)
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弊在赂秦。
,破灭之道也
⑵不赂者以赂者丧,,
⑶秦以攻取之外,,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⑷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⑸子孙视之不甚惜,,
⑹然则,,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⑻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⑼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⑽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并力西向,则吾恐
⑾,,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⑿,,是又在六国下矣。
附:答案
三、
1、D
2、B
3、C(使动用法)
4、B
5、
(1)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
①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四、(略)
五、写作借鉴
(一)、论据材料与相关角度的积累
1、材料:韩、魏、楚、齐四国采取了以土地贿赂秦国或亲附秦国的政策,结果招致秦国无
休止的索取,直到被消灭。
角度: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
2、材料:燕、赵因韩、魏、楚、齐四国贿赂何亲附秦国的做法受牵连,处于孤立无援的境
地,最后被消灭。
角度:①团结才有力量②事物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唇亡齿寒)
3、材料:韩、魏、楚三国为求得一夕安寝,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最后国土丧失干净。
角度:积极进取勇于抗争的意义
4、材料:《六国论》提出“立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作者采用借古讽
今的做法,使《六国论》成为千古雄文。
角度:巧妙的方法是成功的诀窍
5、材料:苏洵27岁开始发奋读书,历十年艰辛,最终成名。
角度:奋斗的人生才靓丽
(二)、章法结构的借鉴
1、论史讽今的手法
前四个段落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主旨。
最后一个段落警告当政者,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对高考作文的启示:高考作文当然不提倡什么“警告当政者”的写作意图,但现实现象有不少值得批评、批判的地方,借议论史实、典故来讽喻当今不良社会风气、扭曲的价值观,是可以用于考场作文的。
2、主体论述部分的章法
前三段为论史的主体,章法简明严密,思路清晰,值得效仿。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论史的中心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并将它分解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二段和第三段承接上述两个分论点,分别展开论述。
用正反对比例证和引证法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再用例证、正反对比和假设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样,首段开宗明义,简明扼要,辐射以下两个段落,形成清晰紧凑的论证思路。
对高考作文的启示:高考作文尤其欢迎这种纲举目张、思路清晰的章法。
既是思维清晰深刻的体现,又是语言干净畅达的保证。
对于高考论述类的作文而言,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以下三篇2009高考优秀作文片断就能看出这种章法结构的好处:
北京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纪伯伦说,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
的确,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哪怕现在眼前一片黑暗,哪怕前路暗淡迷茫,自信,这一双隐形的翅膀都会带着我们飞向梦想中的远方。
自信是成功者迈出的第一步。
从前有一个潦倒的青年,他四处求职却屡屡碰壁。
最后他只好到一个朋友的朋友那里寻求帮助。
那个人问青年,你会打字吗?青年低下头。
你有什么特长吗?青年羞赧地摇了摇头。
最后那人让青年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青年匆忙地写下自己的地址,转身正要离开却被一把拽住了。
那人笑着说,年轻人,你有个优点,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吗。
青年一愣,字写得漂亮也是优点?希望的火光在年轻人的眼中闪动,那双隐形的翅膀正在慢慢张开。
坚信自己必将有所作为,青年开始努力工作,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他就是大仲马。
如果不是自信,文艺界将会失去一位伟大的作家,失去一个敏感而真实的灵魂。
正是凭借着自信这双隐形的翅膀,大仲马攀上了艺术的巅峰,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自信是使平凡蜕变成伟大的金钥匙。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至今保持着一天卖出6辆汽车的惊人纪录。
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他仰起充满自信笑容的脸,因为我相信,我是最棒的!正是因为吉拉德心中自信的火把一直熊熊燃烧,于是他大把地向世人抛出名片,推销自己,倾听他人,馈赠微笑,最终自信这双隐形的翅膀承载着他的梦想,伴他飞向了成功的金字塔顶。
…………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跳出这道框
社会历史的长河几经翻涌,浩浩汤汤,先人们披金沥沙,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生活经验,这便是“常识”。
常识时时给我们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有时,我们也常要跳出常识这道框,推陈以出新。
翻开历史这本纸页已经泛黄的厚重白皮书,易见不少勇士“一跳”的身影。
中世纪的欧洲,信教的人们尊崇“地心说”,谓之常识,可哥白尼跳出这道框,提出了“日心说”,为日后牛顿“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提供了基石;地球是互不相联的大陆组成了,这是十五世纪人们的看法,谓之常识,可哥伦布、麦哲伦等探索世界的先行者毅然出航,跳出这道框,不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更开辟了新的历史通道;“上帝造人说”谓之常识,达尔文背负着嘲笑和教会的威胁一跳,《进化论》使人类追根溯源。
李四光一跳,跳出了“中国无石油”的常识之框,大庆油田巍然耸立;袁隆平一跳,跳出了水稻产量难以提升的常识之框,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正是这不间断的一次次跳跃,世界一次次翻页,历史一次次被欣喜地改写。
而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日,创新精神的大力提倡,也使突破常识的束缚有了现实意义。
文化传播需要跳出常规之框,另辟蹊径。
《百家讲坛》节目火了易中天的大众读《三国》,
于丹的凡人品读《庄子》,学者跳出了文化多由纸质载体传播的常识之框,于火热的大众传媒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姑且不论其利多弊多,它确实使普罗大众受益匪浅,学者名利双收。
企业生产需要跳出常识之框,“汉芯1号”的研制成功,海尔公司高节能电器的成功开发不仅使企业自身获利,打破了“科技是外国的高”的国人常识思维,也充分表现了跳出常规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当代要求。
…………
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踮起脚尖
踮起脚尖,向窗外洞察绿意,遥看生活的希望;踮起脚尖,叩响门铃,探索生活的成功;踮起脚尖,让我们看得更远,走的更好……
踮起脚尖,向窗外洞察绿意,遥看生活的希望。
昆德拉说:生活是颗长满可能的树。
我们要为目己树立心中的希望,让目己踮起依伏在心灵窗口的脚尖,探察属于自己的无花果一颗。
我们是自己生活的缔造者。
当我们疲倦时,不妨将自己的心灵存在自然中,窃测一切的希望与灵动。
窗外就是绿色一片,它能给人希望,动力。
踮起脚尖时,我们可以告知远方的希望,我正向你走来,我会同你招手。
用这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就会上(让)倦意的生命充满绿意,使人生充满希望。
到那时,我们就可同明月相依,伴流水而舞,和鸟雀共歌,品花花草草的纵放成长,使生命的可能成为现实。
踮起脚尖,叩响门铃,探索生活的成功之门。
歌德曾这样哲学般地描述人生:我们的生命就如同将一块大石头推向山坡,努力而不停息,而它快要到山顶时,它又滚下,我又不得不重新开始。
的确,人生成功的探索就这样永无止境,而那一个个重新开始就如同踮起脚尖。
一次次努力地重新叩响成功的大门。
人生的美丽不是华丽的再现,而是努力的拼搏。
只有当踮起脚尖,走进叩响的成功大门时才会回味往日无尽的辛酸苦楚。
我们不应该让人生堕落,那样只会浪费人生的烛辉,枉来人世。
只有努力,我们才会成功。
成功并不会因而你矮小而拒绝你,不要忘记踞起脚尖,我们同样可以叩的那般响亮。
踮起脚尖,让我们目光放的更远,将人生的道路走的更完美。
我们只需铭记生命的旅途是驶同未来的车,而非倒退的残轮。
马克思说过,只有目光远大的勇者才能平安渡过生命的河道。
我们是青年一代,我们就是朝阳的化身。
又怎么会不具远大的目光。
我们可以在迷糊中踮起脚尖,探察未来的指向标,窥测心中的理想,重新树立起坚定的信念。
我们要铭记,再高贵的花也有凋零的一天,再卑微的花乜有开放的一天。
踮起脚尖,遥看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