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弊在赂.秦lu ò 思厥.先祖父ju é 抱薪.救火x īn B .暴.霜露b ào 如弃草芥.ji è 胜负之数.sh ù C .燕.赵之君y ān 洎.牧以谗诛j ì 倘.与秦相较t ǎn ɡ D .为.国者w èi 革灭殆.尽d ài 日削.月割xu 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洎牧以谗诛..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 .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B .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C .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D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胁迫,挟持11.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2.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B .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C .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D .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四、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回复 B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数:数落,列举 C .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 D .故受命而弗辞.辞:拒绝14.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A .①④⑤B .②④⑥C .②③⑤D .①④⑥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B .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C .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D .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1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历年高考名句默写1.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004北京卷2.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2006浙江卷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2007上海卷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 2008山东卷5.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2008上海卷6.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2011四川卷7.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2013年浙江卷8.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9.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2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对啊;解析:选C;爱:喜欢的人;解析:选D;②是说帮燕王击齐,⑤是说齐王失败,两句都不是给燕王写信的原因;解析:选C;“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错,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借此表明不会说赵伐燕;答案:1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参考译文: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向燕惠王献上自己的书信,信中道:“我不才,没有铭记先王的教诲,来顺从您左右人的意愿;又深恐回燕会获得杀身之罪,以至损害先王的明鉴和您的仁义名声,所以逃奔到赵国;如今您派使者数说我的过失,我怕您左右的人不能明察先王为什么要厚爱、任用我的缘由,同时也怕您不明白我为什么要事奉先王的用心,所以大胆写信回答您;我听说过,贤明圣哲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自赐给亲近的人,而只把它赐给功劳多的人;不拿官职赐给所爱的人,只把它给予足以胜任的人;所以,能够在考察后,认为对方确有才能,才授予官职,这样的君主,才是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的君主;考量对方的德行,认为可以结交然后才和他结交,这样的士,才算是能够树立名声的士;我就自己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行为措施,有高出当时一般君主的理想,所以我在持魏节出使燕国时,能被燕国察知、了解;先王对我过分抬举,把我从众宾客之中提拔起来,让我担任亚卿;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蓄积得很久很深的仇恨,我没有度量力量的轻微薄弱,想找齐国报仇;’我回答道:‘齐国有争夺霸业的经验和争战屡胜的优势,影响至今,不可轻视;同时,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而汇合天下诸侯各国来对付它,没有比直接联络赵国更好的了;会约楚、赵、宋三国戮力同心,四国一起攻打它,齐国一定会大败的;’先王以为这个意见对,就交给我符节,叫我往南出使到赵国;到完成使命回来报告后,便起兵同诸侯各国一起攻打齐国,取得大胜;而且轻装精锐的士卒,直捣齐国的国都;齐湣王逃遁到莒地,仅仅保全住自己的一条命;珠玉、财宝、兵车、铠甲以及珍贵的器物都收到燕国来了;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得上先王的了;先王以为志愿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所以割地而封赏我,使我能得到相当于小国诸侯一样的地位;我不才,自认为接受先王的指令教诲,可以侥幸而无罪过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辞让;我听说贤明圣哲的君王,建立起的功业不会废弃,所以把它记载于史书,有先见之明的人,成就了盛名而不会败坏,所以能被后世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平服具有万乘兵车的强国,得到齐国八百年累积的财富,到了去世之时,他的遗教没有衰歇,上述种种功勋,都可教育后世,作为后代的榜样;我又听说,善于创始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的不一定有好的结局;以往伍子胥的意见被阖闾采纳,所以阖闾能远征郢都;夫差却不是这样,相反他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革囊里,抛到江中;吴王夫差没有觉悟到子胥劝他灭越的意见具有先见之明,可以建立大的功业,所以把子胥的尸体抛到江中而不知道后悔;伍子胥呢,没有早早看到阖闾和夫差二王胸怀度量不同,所以被抛到江里还不知改变;免于杀身之祸,保全过去的功劳,以表明先王知人善用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遭受诋毁、侮辱性的诽谤,致使先王明鉴之名毁坏,这是我最为不安的;面临无法预料的重罪,又想侥幸助赵伐燕以自利,这种不义的事,我是决不敢做的;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我虽不才,却多次承受过君子们的教诲;恐怕您听信左右人的话,而不明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大胆写信答复您,希望您仔细想想吧”答案:1高校:高校招生应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不应只盯奥赛金牌;2家长: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全面发展或“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①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注]①馘(xù):脸。
材料二:或问致人之道,郁离子曰:“道致贤,食致民,渊致鱼,薮致兽,林致鸟,臭致蝇,利致贾。
故善致物者,各以其所好致之,则天下无不可致者矣。
是故不患其有所不至而患其有所不安能致而不能安不如不致之无伤也。
粤人有学致鬼者,三年得其术。
于是坛其室之北隅以集鬼,鬼至而多,无以食,则相帅以为妖,声闻于外。
一夕,其人死而爇其室,邻里莫不笑之。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致人之道》)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包括情景式默写题、单选题,共计100分)一、情景式默写(28个空,每空1分,合计28分)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辟论点。
2、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8、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选题(24个小题,每题3分,合计7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B.如弃草芥.(jiè) 暴.霜露 (bào) 弊在赂.秦(luò)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为.国者 (wèi)D.当.秦相较(tǎnɡ) 革灭殆.尽 (dài) 日削.月割(xuē)【答案】D【解析】A. 薪xīn;B.暴pù,赂lù;C.为wéi。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可专以罪秦也罪:归罪B.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C.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视:看待D.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逆:预料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其孰能讥之乎C.张喙而恐喝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焉独存,虽王可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六国各爱其人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苏辙《六国论》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附翻译)
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
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
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
山西:指崤山以西。
【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
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
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
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
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
;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暴露,冒着②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④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2、分析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今异义,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③可谓智力....孤危:古今异义,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后秦击赵者再..:古今异义,古:两次;今:又一次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今异义,古:不去;今:能力差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今异义,古:咽下咽喉;今:吞咽⑧其实....百倍:古今异义,古: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⑨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今异义,古:这样以后;今:连词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今异义,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⑪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使动用法,使……亏损⑫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⑬小.则获邑,:形作名,小的地盘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名作状,按道理⑮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⑰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⑱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作动,坚持到底⑲以事.秦之心:名作动,侍奉⑳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待㉑并力西向:名词作状语,向西㉒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3、一词多义:为: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作为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被④为国者:治理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②秦以攻战之外,:介词,用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是哪位作者的作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班固答案: B. 司马光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兴衰?- A. 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楚、燕、韩、赵、魏- C. 齐、楚、燕、韩、魏、齐- D. 秦、齐、燕、韩、赵、魏答案: B. 秦、楚、燕、韩、赵、魏3. 《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 A. 赂秦- B. 赂楚- C. 赂燕- D. 赂齐答案: A. 赂秦4.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六国灭亡的警示?- A. 孔子、孟子- B. 商鞅、吕不韦- C. 屈原、陈涉- D. 李斯、韩非答案: D. 李斯、韩非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诸侯的?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诸侯皆非庸才,然而他们却因赂秦而自毁前程。
3. 《六国论》中,作者对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赞扬?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李斯和韩非两位法家人物进行了赞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六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矛盾,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分散;二是外部因素,即赂秦。
赂秦使得六国实力大减,最终导致灭亡。
2. 请分析《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
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者认为他们皆非庸才,有才能和抱负;另一方面,作者批评他们因赂秦而自毁前程,缺乏远见和坚守原则的能力。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六国论》,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B.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C.①赂秦而力亏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弊在赂.(lù)秦小则获邑.(yì) 暴.(bào)霜露B.率.(lǜ)赂秦耶思厥.(jué)先祖父如弃草芥.(jiè)C.奉之弥.(mí)繁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胜负之数.(shǔ)D.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革灭殆.(dài)尽之际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一概,都②暴霜露,斩荆棘暴:暴露③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④始速祸焉速:迅速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⑥洎牧以谗诛洎:等到⑦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⑧或未易量易:轻易A.①⑤⑦⑧B.①②⑥⑧C.②③④⑦D.①②⑤⑥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举以予人④以有尺寸之地⑤苟以天下之大⑥洎牧以谗诛⑦以地事秦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②⑦⑧B.①⑤⑥C.②④⑦D.③④⑧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C.日.削月.割,以趋于王D.不能独完.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刺客不行....④至于颠覆⑤可谓智力..之势..孤危⑥有如此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⑦⑧C.①⑤④⑥⑧D.②③⑤⑥⑦6.下列句中有关“为”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六国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六国论》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苏洵C. 韩愈D. 欧阳修答案:B2.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是指以下哪些国家?A. 齐、楚、燕、韩、赵、魏B. 齐、楚、燕、韩、赵、秦C. 齐、楚、燕、韩、赵、宋D. 齐、楚、燕、韩、赵、鲁答案:A3.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A. 六国自己不团结B. 秦国过于强大C. 天灾人祸D. 六国君主昏庸答案:A4.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个国家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A. 赵国B. 韩国C. 魏国D. 齐国答案:D5.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是什么?A. 要重视农业发展B. 要重视军事建设C. 要团结一致D. 要重视外交策略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________。
答案:不团结2.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的策略。
答案:合纵连横3.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它________。
答案:利用了六国的矛盾4. 在《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________”的教训。
答案:唇亡齿寒5.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教训是________。
答案:要团结一致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答案: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们不团结,没有能够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侵略。
2.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策略来防止国家的灭亡?答案:作者提到了“合纵连横”的策略,即通过联合其他国家来抵抗秦国的侵略。
3. 《六国论》中,作者对秦国的统一六国有何评价?答案: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它利用了六国之间的矛盾和不团结,通过分化瓦解的方式逐一击破。
4. 从《六国论》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历史教训?答案:从《六国论》中,我们可以学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强敌时,内部的团结和外部的联合是防止国家灭亡的关键。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弊在赂.秦(luò)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百倍..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练习试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古文体常识回顾论: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既可以阐明事理,提出主张,也可以辨别是非,反驳谬误。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
如:诸葛亮《出师表》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如:韩愈《师说》疏:作为一种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如: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二、作者介绍苏洵(1009—1066),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政治家。
相传他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博通六经、百家之说,精于古文写作。
苏洵善作政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恣肆汪洋,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比较记忆: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作品集《东坡全集》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作品集《栾城集》三、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
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四、字词疏通理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句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和“”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逻辑严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句式翻译)。
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翻译)。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也。
”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翻译)。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尝五战于(句式),二败而三胜。
后击者再,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句式翻译),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翻译),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翻译)!夫六国与皆诸侯,其势弱于,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句式),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字音字形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弥.繁颠覆.谗.言百战不殆.一、通假字暴之欲无厌.当.与相较二、重点实词1.非兵.不利 2. 率.赂耶 3.思厥.先祖父4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理固宜然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9.暴之欲无厌.9.始速.祸焉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后击者再.四、古今异义1. 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思厥先祖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五、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2.义不赂3.则吾恐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牧连却之 6.日削月割六、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2. 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洎牧以谗诛4.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苟以天下之大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9.举以予人七、翻译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课后习题与答案
六国论课后习题与答案《六国论》课后习题与答案一、简答题1. 《六国论》是谁写的?答:《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刘向所写。
2.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六国论》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的兴衰成败和国家命运的因果关系。
3. 《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是哪六个国家?答:《六国论》中提到的六国分别是齐、楚、燕、赵、魏、韩。
4. 《六国论》中的“六国”是否代表了所有的战国国家?答:不是。
《六国论》中的“六国”只是代表了其中的一部分战国国家,而非所有。
5.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答:《六国论》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警示后人,揭示国家兴衰的原因,并提出治国之道。
二、论述题《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它不仅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的兴衰成败,更提出了治国之道。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六国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六国兴衰的原因。
作者通过对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和韩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各国成功或失败的因素。
例如,作者认为齐国之所以能够兴盛,是因为齐桓公善于用人,重视士人才能;而楚国之所以衰落,是因为楚庄王专注于享乐,忽视了国家的发展。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国家兴衰的分析是深入而有力的。
其次,《六国论》提出了治国之道。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兴盛,必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要善于用人,重用贤才;要注重军事,保卫国家安全;要重视道德,提倡廉洁奉公。
这些治国之道在当时的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六国论》还对国家命运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他指出,国家的兴盛与国君的品德、政策密切相关,也与国家的制度、军事、经济等方面有关。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作者总结出了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警示。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它不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深入研究,更是对国家兴衰和治国之道的探讨。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句式翻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翻译)。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23洎牧以谗诛(句式翻译),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翻译),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翻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4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句式),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字音字形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弥.繁颠覆.谗.言邯郸..百战不殆.一、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二、重点实词1.非兵.不利 2. 率.赂秦耶3.思厥.先祖父4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理固宜然...5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9.暴秦之欲无厌.9.始速.祸焉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后秦击赵者再.四、古今异义1. 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思厥先祖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五、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2.义不赂秦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李牧连却之 6.日削月割六、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6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洎牧以谗诛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苟以天下之大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秦9.举以予人七、翻译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B.兵连祸接,曾无虚岁曾经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消灭【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用兵之效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B.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C.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D.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智力孤危B.未必不复增一秦也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D.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小题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分)(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文言文苏洵苏辙《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本二:六国论(节选)苏辙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B.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C.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D.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练习题一、基础考查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B . C. 弊在赂秦(lu 0)思厥先祖父(ju 暴霜露(b do) 如弃草芥(ji e 燕赵之君(y rn)洎牧以谗诛(j 为国者(w e)革灭殆尽(d d) ( e 抱薪救火(X 胜负之数(sh u) 1)倘与秦相较(t 日削月割(xu e) () in)on C) D.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赂者以赂者丧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秦以攻取之外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 .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 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B .与战胜而得者, D .洎牧以谗诛)其实百倍同的一项是(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此言得之.。
) ,满足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9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文: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四、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题。
报燕王书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 以顺左右之心, 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 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 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 ________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 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 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 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 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 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 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1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胁迫, 11•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挟持A .B .C.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A . B .C. D.12•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
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 ,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正确的一项是()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回复 今王使使者数 之罪 数:数落,列举 不以官随其爱 爱:喜欢A.B.C.D.故受命而弗辞.辞:拒绝14. 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①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 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④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 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A .①④⑤ B.②④⑥ C .②③⑤D .①④⑥15.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 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 ,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 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 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
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 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 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 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1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2. 思厥先祖父, ________________ ,—3. 思厥先祖父, _________________ , _4.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5.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______6. ______________ 呜呼! _______ ,洵《六国论》)(2011四川卷)7. 有如此之势, ________________ , __ 8.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 9. 《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六国论》历年高考名句默写1.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004北京卷)____________ ,以有尺寸之地。
(2006浙江卷) ,以有尺寸之地。
(2007上海卷) O (2008山东卷)____ O (苏洵《六国论》)(2008上海卷)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以趋于亡。
(2013年浙江卷)_________________ O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答案(1)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2)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得对啊。
解析: 解析: 解析: 义之所不敢出也”答案:(1)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
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 的力量来对付它。
(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 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
参考译文: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向燕惠王献上自己的书信,信中道:“我不才,没有铭记先王的教诲,来顺从您左右人的意愿;又深恐回燕会获得杀身之罪,以至损害先王的明鉴和您 的仁义名声,所以逃奔到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