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村与区域发展

合集下载

农村与区域发展教材电子档,第一章 概念-区域与规划

农村与区域发展教材电子档,第一章 概念-区域与规划

第一章概念-区域与规划这一章主要介绍两个概念,即区域和规划。

这两个概念都比较复杂,除理论上的原因外,还因为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极其普遍地随意使用它们,这就形成了一些误解,以至会混同与其他概念,如规划与计划就容易交换使用。

由于这两个概念是农村区域规划中特别基本的概念,因此,本章着重于通过案例来加深对区域的理解。

学习目标:树立全面的区域意识,理解规划概念的丰富内涵,并能够识别区域特征,为使用区域分析方法打下基础。

要点: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明确区域概念内涵的复杂性,特别是对区域整体性特征的把握可为正确使用规划方法打下基础;明确规划思维的框架。

什么是区域意识区域并不是一个举在头上的概念,而是规划者放在心里并将其作为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框架基础。

区域的整体性特别突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怎么强调区域的整体性,人们关于区域的重要想法所体现的还是对于区域整体性的忽视,例如,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去照搬某些区域的发展经验,但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一、区域发展的不同表现区域是一个常识性的范式,它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人们能够用特别简单的方法定义它,但又觉得不全面,没有意义;如果包含它丰富的内容,人们就会感到很为难,因为无法把这些特征全部包含进去。

在简单理解的情况下,“区域”会被理解为“区”或者一个有界限的“地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区域概念”还有什么意义呢?尤其是在研究上,为什么要使用区域概念而不用那些更为日常的名词来代替呢?此外,区位与区域有什么区别呢?以上问题是我们在面对无论是城市或者农村规划时都要思考的,否则,区域方面的分析对于这些地区的管理和规划就不能做出贡献。

要树立区域分析的基本框架,显然这个抽象的问题必须从具体的案例入手才有利于深刻的理解。

案例1-1 广东的崛起广东有悠久的对外交往史,清朝中期(1757年)被作为“一口通商”政策的唯一口岸。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发展初期,广东的商品大部分是“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广东汽车、船舶、石化、IT、装备工业等重工业产品不断涌现,彻底改变了“广货”的组成格局。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

1.社区——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

2.农村社区——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3.简述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意义)。

农村社区的非农产业获得一定发展以后,就可能对当地农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其他剩余生产资料提供了更加充分利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当地社区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了当地社区及其成员的收入。

其次,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以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可以扩大人均生产规模,提高从事农业生产本身获得的收入。

再次,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加速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4.什么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状况有所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等等经济结构不断变动与优化的过程。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的含义较窄,通常指纯粹意义上的生产增长,而经济发展的涵义较宽,除了生产数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某些制度的变化,经济增长的结果不一定是经济发展,可能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

产出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经济系统结构的优化,才是经济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离开经济增长而谈发展。

但经济增长仅仅指量的变化,而经济发展则是指量与质的共变。

5.社会发展——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观点是:社会发展是旨在消除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负面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社会各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我国学者认为,社会发展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社会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与强化的过程。

6.简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区别与联系)。

第一讲农村区域与发展

第一讲农村区域与发展

区域发展规划概述一、相关概念区域: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区域在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学中的特定内涵①不是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②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飞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下限:县城或者比较大的乡镇)一般指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弗朗索瓦佩鲁,法国经济学家统计学上同一或均质的经济空间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空间势力场空间布德维尔①均值区域:某一区域其区内各变量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最大。

②极化区域:地理空间中地方花的异质、连续的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她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

综上区域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性质的地域单位。

2、区域发展规划的含义广义: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狭义:区内规划中国: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内涵①从对象和目的看:综合协调社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确定最适当的结构比例与发展速度,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进而获得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条件下的最佳成果。

使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开发利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最终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一(PRED)②从隶属关系上看:区域规划包括:区域开发规划:侧重于资源开发和新区开发区域建设规划:物质实体具体(选址)计划区域发展规划:区域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建设规划,还包括各种非物质实体的规划,是区域开发与建设规划的最终成果。

③从规划演变趋势上看:呈现出区域发展规划到区域建设规划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目前重点)再到区域社会发展规划(长期奋斗目标)的总体趋势。

二区域发展规划的性质和理念1、区域发展规划的性质高度综合性、很强区域性、突出战略性、相当政策性2、区域发展规划的理念整体协调发展理念、城乡一体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已勃然升起,在农村与区域发展中, 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一直是一个长期而不断困扰又需要及时解决的现实处境。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与区域发展论文范文一:试论农村区域发展管理人才培养探索论文关键词:专业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论文摘要: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开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两年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

文中介绍的做法有利于推动高校新专业的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

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

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

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

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

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

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

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

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改革创新,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推动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

区域协同发展是指各地区通过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模式。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和影响。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经济效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机遇。

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也可以带动农民就业,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崛起。

二、区域协同发展的社会效益区域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

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合作,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方式,提高整体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区域协同发展还可以促进人员流动和人才交流,增加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升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文化影响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也将对农村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推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区域协同发展还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

四、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和社会层面,还要关注生态建设。

通过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同时,区域协同发展也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和环境保护的方式,推动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实施需要政策的保障和引导。

农村发展与农村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

农村发展与农村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

农村发展与农村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区域发展则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发展与农村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在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村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农村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满足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区域发展的定义与内涵农村区域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农村区域发展不仅包括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农村社会事业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农村环境的保护等方面。

三、农村发展对农村区域发展的影响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村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农村区域发展的格局。

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具备更好的经营条件和基础设施,其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农村经济更加多元化。

这使得这些地区在农村区域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2. 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农村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例如交通、通讯和供水等。

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便利性和效益可以直接促进农村区域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生活品质。

3. 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区域发展的联系农村发展的进程中,人口流动不可避免。

农村人口流动会导致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影响其发展潜力和持续性。

因此,合理引导和管理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四、农村区域发展对农村发展的意义1. 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农村区域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推动农村地区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农村区域发展,不同地区的资源可以相互补充与协同,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益。

2. 提升农村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农村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以及生态的健康。

通过区域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能力,促进农村发展水平的提升。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农村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在于为农村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农村是我国广大农民劳动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制定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可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确保农村发展的长期稳定性。

战略规划还可以帮助农村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首先,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核心。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产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电力通信等建设,可以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战略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均衡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

在农村发展中,区域协调发展能够确保各地区的利益均衡,避免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

同时,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可以促进农村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分布均衡。

此外,区域协调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一、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在发展水平、经济收入、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首先,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与多元化,拥有更多的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而农村则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其次,城市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而农村地区则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

此外,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高,市场规模大,资源配置效率更高,农村地区则因为人口少、市场较小,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差距原因1.制度因素: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制度差异使得农民在城市享有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有所限制,使得农民无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资源分配不均:城市通常获得更多的政府资源和资金投入,这导致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资源和资金投入,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创新能力不足: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先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平台,城市经济因此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而农村地区则缺乏这方面的支持,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市场需求不匹配:城市对于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大,而农村地区的产品主要以农产品为主,市场需求较为有限,这也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5.教育资源不平衡: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这使得城市居民在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同时,也更有机会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收入。

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导致了农村人才储备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差距带来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仅是经济收入差距,还涉及到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

这种差距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增加了城市的承载压力,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和房屋供应紧张等问题。

其次,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人才断层和技术难题。

再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低下。

新农村发展的区域协调与农村一体化发展

新农村发展的区域协调与农村一体化发展

新农村发展的区域协调与农村一体化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农村发展的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要实现新农村的发展,区域协调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农村一体化发展也是关键所在。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农村现状与发展需求在中国,农村地区一直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以及经济水平的不同,农村发展的情况也存在着差异。

一些地方的农村经济基础较弱,农民收入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另一些地方则处于较为发达的经济区域,农村经济相对较好。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区域协调与农村一体化发展。

二、区域协调的意义区域协调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统筹。

通过进行区域协调,可以使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更加平衡,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只有实现区域协调,才能使得农村发展更具活力。

三、区域协调的途径实现区域协调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

首先,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

其次,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

同时,还需要注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农田水土资源,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农村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概念农村一体化发展是指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工业地区等之间相互融合与发展。

通过农村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人口流动和市场一体化。

五、农村一体化发展的亮点与困境农村一体化发展带来了许多亮点,例如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境,例如农民工返乡问题、资源利用不平衡等。

六、农村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农村一体化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

可以采取农村转移人口定居、产业转移等方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

七、区域协调与农村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区域协调与农村一体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实现区域协调,才能够推动农村一体化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农村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农业产能、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稳定。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通过分析和讨论,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异。

因此,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包括农村道路、电力、通信、供水等方面的改善,能够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

应该引导农民逐步走上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

此外,还要注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民的收入。

三、培育乡村产业乡村产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适应不同的产业布局。

当地政府应该通过提供土地、资金和人才支持,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应该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农业需求,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五、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应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是保障农民利益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增强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

农村区域发展

农村区域发展

农村区域发展一、背景农村区域发展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如何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农村经济发展1. 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地区一直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重要课题。

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农村金融支持金融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以建设农村信用社、推广金融科技等方式,为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三、农村教育发展1. 教育资源配置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2. 教育改革创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有着不同特点,需要进行创新改革。

可以发展农村特色教育、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四、农村医疗卫生发展1. 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是解决就医难问题的关键。

可以加大对农村卫生院建设支持、引进远程医疗技术等方式,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 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对于提升农村医疗水平至关重要。

可以制定政策支持农村医疗保障、推进农村医保改革等方式,实现医疗服务全覆盖。

五、结语农村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我们期待着农村地区在各方面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构建美好乡村贡献力量。

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的需求,需要加强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这包括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等。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农村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合理规划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在当前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和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还应注重农村土地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好农田和优质耕地,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这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支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相对滞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拓宽农村金融渠道,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将有助于解决农民的融资需求,促进农村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农村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一、转型升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过去几年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转型升级的趋势。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取代,更多的农产品开始向农村周边市场流通。

同时,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的环境和条件也越来越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村休闲产业。

这些都标志着农村经济正朝着服务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农村还应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的品牌化。

此外,农村还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推广农村电商等方式,推动传统农产品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收益。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产生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如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不稳定等。

因此,农村应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走上农业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培育壮大农村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然而,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交通、水电、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五、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则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努力。

(完整版)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版)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资料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考试复习指南1概述1. 1区域与社区1. 1. 1区域1.1.1.1区域的概念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地域”其实质是一致的。

只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

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某一区域某种资源的发现和生产,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某一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会改变了整个区域的城市格局和系统。

②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

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

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

1. 1. 2社区与农村社区1. 1.2. 1社区的概念人们对"社区"可能有各种不同理解,但对这一概念包含的基本内容看法比较一致。

第一,社区是社会和区域的共同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区域性质;第二,社区反映不同地区人口、群体、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社会基本要素的差异和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概念。

从这些比较共同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社区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任何一个社区都具有下列基本要素: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成员有基本相同的职业,比较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情、中国农村社区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社区结构、功能,其社会关系和(1)按距离中心城市周围的远近可划分为城郊社区和一般农区。

城郊社区又可分为近郊和远郊社区。

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

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层面,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向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农村发展经济,不仅仅依靠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还需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以及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如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电力供应等。

因此,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了重要的方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农产品品质和品牌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

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的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合理利用电商平台和新媒体,将农产品推向市场。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层面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经济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协作,以实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

而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 区域间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资源和经济优势,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例如,粮食主产区可以与农产品加工区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也逐渐向城市迁移。

此时,区域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产业的有序转移,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调配。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农村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和资源调配更加平衡。

政府可以通过落户政策和农民工就业安置等措施,促进农村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实现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区域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区域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 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速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正在加速建 设和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农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业资源环境的日益紧张,中国 农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路径
精准农业
发展精准农业,通过智能 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实 现农业生产要素的精准投 入和管理。
循环农业
构建循环农业体系,实现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 环。
农业多功能性
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 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 型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农业产业链整合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 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
农业社会化服务
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化、专业化、 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农业绿色发展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长江中下游水稻等。
特色农产品产区
依托独特的气候、土壤、品种等 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区,如 新疆棉花、云南普洱茶、甘肃马
铃薯等。
农业产业园区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农 业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和竞争力。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发 展潜力,制定差异化的农业区 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间协调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原版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原版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1.区域: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2.区域特征:区域的本质特性有二:整体性和结构性3.社区:它是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

任何一个社区都具有下列基本要素: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成员有基本相同的职业,比较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风俗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关系、认同意识和社会心理行为等等。

4.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5.社区功能:空间功能。

社区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没有这个空间,人们就无法生存、繁衍,更无法发展。

因此,空间功能是社区的最基本、最主要功能之一。

联接功能。

社区在为人们提供空间的基础上,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人、家庭、团体聚集在一起,提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提倡共同参加社区活动、相互援助,从而将居民密切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小社会。

社会化功能。

社区不仅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居民联接在一起,还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相互影响,逐步形成社区的风土人情、人生观和价值观。

控制功能。

社区通过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有效地维持社区的秩序,保护社区居民的安全。

传播功能。

社区因拥有密集的人口,从而成为文化源、知识源、技术源、信息源,为传播提供了条件。

各种信息在社区内外,以各种方式迅速传播、辐射,为人们及社区本身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援助功能。

社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及处于疾病或经济困难中的弱势群体,能提供帮助和支援。

6.农业分类:根据生产、研究和管理的不同需要,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

例如,根据劳动对象的生物学性质,农业可以划分为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两大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现状、城乡融合的意义、城乡融合的方式、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农村经济现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依赖传统农业,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不足。

此外,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农民负担重等问题。

二、城乡融合的意义城乡融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乡融合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同时,城乡融合可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此外,城乡融合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推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互利共赢。

三、城乡融合的方式城乡融合的方式多样,既要充分利用城市优势,也要发挥农村资源和特色产业的优势。

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特色小镇等,提升农村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发展。

例如,建设农产品贸易中心,加强农产品的市场推广。

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融合需要建立健全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村的技术水平。

五、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通过城乡融合,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六、加强政策支持为实现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

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区域差异

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区域差异

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区域差异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展开,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区域差异。

一、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逐渐走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结构也逐渐向收入较高、风险较低的特色农产品和休闲农业转型。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部分农村人口逐渐涌向城市就业,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正在从单一农业经济向多元化产业经济转型。

农村产业逐渐形成了农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多个板块,其中以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最快。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互联网+农业的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农业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农村电商、农村金融、农村物流等新型互联网农业模式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拓宽金融服务的渠道和方式。

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多金融服务的机会,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五、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的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

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优化农村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村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参与到城市经济中。

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互补性将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均收入也将进一步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复习一、名词解释1、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

2、现代农业: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3、可持续农业: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农作制度和技术,以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需要的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4、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5、农产品需求:经济学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ceteris paribus),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

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

在不同价格下,需求量会不同。

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

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需求曲线。

6、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并非真是一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

7、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流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农村内部和外部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根据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本身的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状况等特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可能是单一的。

8、粮食安全: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这个概念包括: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9、土地: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全部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10、粗放经营:泛指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产品粗制滥造,物质和劳动消耗高的生产经营方式。

原指农业生产中把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地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的农业经营方式。

11、集约经营: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

12、规模经营:根据耕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及政治历史条件的状况,确定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

13、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迁移、就业信息等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状况和水平的总和。

14、供给:把生活中必需的物资、财产、资料等给需要的人使用。

15、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16、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labor-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时,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效率的增加。

结果,由资本替代劳动,在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由于对每单位劳动来说,现在使用更多的资本,因而这种技术进步成为劳动节约型的,这样,达到原有的产量现在可试用较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但资本/劳动比率上升了。

17、中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neutral technical progress)时,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同比例增加。

因而发生中型技术进步后,资本/劳动的相对要素价格(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

也就是说,由于工资率/利率比率未变,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劳动替代资本(或相反)的情况,因而资本/劳动比率保持不变,所发生的只是生产原有的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

18、技术扩散: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得到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

19、黄羲宗定律: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却要等生产的产品卖了之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20、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

2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的能力。

2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23、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

24、合作经济:合作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劳动者自愿入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一种合作成员个人所有与合作成员共同所有相结合的经济形式。

25、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26、农业保护: 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

27、基尼系数: 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28、恩格尔定律: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

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29、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30、农业机械化: 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

31、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增值。

32、农业生产函数: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33、机会成本: 一种资源(如资金或劳力等)用于本项目而放弃用于其他机会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

34、“绿箱”政策:指那些对生产和贸易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的政策,以及不具有给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作用的补贴措施。

35、黄箱政策: 指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有直接扭曲作用的政策,在国际贸易中需要限制和逐步削减。

36、农村城市化:37、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38、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39、要素贡献: 根据企业价值构成要素来确定经营者的剩余价值分配系数。

40、公共物品: 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二、简答题1、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答:大规模机械生产,作物多用来出售2、农业经历了哪几个的发展阶段?答: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原始农业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工具出现以前的农业,经历了七八千年时间,总体上是自然状态下的农业。

传统农业是从铁器工具的使用到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经历了二千多年时间,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农业。

现代农业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

3、传统农业基本特征?答:⑴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⑵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⑶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

4、现代农业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机械体系的形成和广泛应用,石油、电力等商品性能源成为主要动力;具有完备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人造卫生以及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最新技术亦应用于农业;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一整套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良好的、高效能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逐步形成;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管理程度有很大提高小而全、大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所代替;农产品的生产、生产资料的供应与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现代管理科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大规模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5、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农业发展史上最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主要内容是: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现生产管理现代化,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6、农产品需求影响因素?答:影响某种商品需求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价格以外,还有下述一些主要因素:(一)消费者的收入。

(二)消费者的偏好。

(三)相关商品的价格。

(四)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商品的需求,如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年龄,政府的消费政策等。

7、影响供给的因素?答: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因此,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价格;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生产成本:要素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与互补品预期价格;政府的税收与补贴政策8、蛛网模型假定条件?答:(1)收敛型蛛网的条件: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或,供给曲线斜率>需求曲线斜率。

因为需求弹性大,表明价格变化相对较小,进而由价格引起的供给变化则更小,再进而由供给引起的价格变化则更更小……(2)发散型蛛网的条件: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或,供给曲线斜率<需求曲线斜率。

(3)稳定型蛛网的条件: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或,供给曲线斜率=需求曲线斜率。

9、蛛网模型有哪几种?答:三种类型: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稳定型蛛网10、土地的自然特点?答: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