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引领,建设创新型城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创新引领,建设创新型城区
作者:陈枫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2年第16期
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厦门市湖里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肩负着传承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湖里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淀和为建设创新型城区打下的良好基础,并针对其当前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提出了要从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产业发展、创新发展空间、创新两岸合作等七个方面,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

关键词:创新型城区湖里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坚持以创新引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厦门市湖里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肩负着传承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使命;湖里区也是厦门市的重要中心城区,在实施创新引领、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方面,必须发挥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

1、建设创新型城区,湖里区已经具备了深厚积淀
1.1 经济积淀
近年来,湖里区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机遇,发挥港口区位优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3.4亿元,增长18.4%;工业总产值1390亿元,增长24.6%;财政总收入75.3亿元,增长35.3%;人均可支配收入3.17万元。

湖里区两度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区称号,2008年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区,2011年获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25位。

1.2 产业积淀
湖里区以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着力引进和培育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和层次得到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由1:70:29优化至0:52:48。

工业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依托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湖里高新技术园等载体,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一批龙头企业引领,促进航空工业、视听通讯、电力电气、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临港物流、商贸、旅游、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产业集聚与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一片(五缘湾片区)、两带(临港物流带、钟宅-五通滨海旅游带)、三圈(凤湖、江头、寨上三大商贸圈)、四市场(建材、汽车、果蔬、机械产品四大专业市场)”的大市场、大商贸、大物流的发展格局。

1.3 体制积淀
湖里区牢记特区发祥地使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

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
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

推进投融资体制和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指挥部+街道+公司”和谐征收工作模式。

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探索社区管理服务新路子,推动社区建设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积极拓展对台交流合作,启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建成台湾水果批发市场、海峡西岸电子生产资料市场等,共同举办两岸福德文化节,实现两岸空中直航常态化,湖里区成为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平台。

加大开放力度,近五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396个,合同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引进内资410亿元。

2、建设创新型城区,必须抓住重点、整体推进
建设创建型城区,要进一步确立“创新湖里、创意湖里、和谐湖里、开放湖里”的目标定位,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社会管理、两岸合作等重点创新领域,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支撑,加快构筑创新型城区的整体框架,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区综合竞争力。

2.1 创新发展理念
要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努力破除阻碍自主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创新发展理念。

要从全国发展战略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国家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明确目标,找准定位,加快建设区域性商务营运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高新技术产研中心。

要突出产业导向,调优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加快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城区。

要坚持民生优先,重视做好民生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电子政务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深化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

2.2 创新产业发展
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一要发展高端制造业。

要紧紧依托戴尔、宸鸿、联想等一批龙头企业,突出发展计算机、平板显示、飞机维
修、电力电气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强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力争形成若干产值超百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鼓励、支持企业向研发、物流、市场营销等增值环节延伸,将生产环节外包,实现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二要做大现代物流业。

要充分发挥制造业
集中、交通便捷和空间资源优势,促进航空物流、快递物流、消费品物流以及代理、理货、报关、保税仓储等配套物流配套行业发展。

三要壮大商务营运业。

以商务区和商务楼宇等为载体,大力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与营销咨询服务和广告服务,完善商务服务功能,引进国内外知名商务企业,促进商务服务企业集聚,建设海西区商务服务中心。

四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以旧厂房改造和乌石埔油画村为依托,以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文化艺术品等三大领域的发展
为重点,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服务平台建设,扶持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构建海西创业产业发展基地,逐步把湖里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展销中
心。

五要创新金融服务业。

加快建设两岸金融中心,完善配套政策,着力发展证券服务、资本运营、融资租赁、投资担保等金融业态,推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建设海峡西岸特色金融服务基地。

六要发展信息服务业。

根据国际国内软件产业发展趋势和厦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移动设备、光电、汽车电子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港口物流等厦门优势行业应用软件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系统集成。

把握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重点,重点发展软件、动漫创意、工业设计、人力资源、呼叫中心等服务外包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
外包市场主体。

2.3 创新两岸合作
拓展对台交流。

发挥优势,用好政策,在拓展两岸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努力构建台资企业重要聚集地、台湾农副产品登陆集散地、两岸旅游双向对接地。

大力引进台湾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扶持做大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海峡电子生产资料
市场,积极推动闽南古镇、海峡西岸旅游集散中心、台湾农产品中转中心等涉台项目建设。


真做好台商台胞服务工作,拓宽对台教育、文化、社会工作等领域交流和人员往来,办好福德文化节,打造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纽带。

加快建设两岸金融中心。

发挥与台湾独特的区位和人文优势,在两岸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讯、金融监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试点,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在试点区域内推动两岸金融产业的创新,努力打造海峡西岸最具规模的金融产业集中区、两岸金融
合作的试验区,从而真正推动两岸产业对接。

2.4 创新发展空间
实施城市更新,推动老工业区改造模式创新。

重新调整市政规划布局,根据产业导向、建筑物现状等全面梳理、安排更新改造计划,制定综合整治类、功能变更类、拆除重建类相关的政
策办法。

鼓励老工业区内的传统工业外迁,立足新兴市场需求和区位优势领域,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互联网服务等新兴产业业态,积极推动商业、娱乐、酒店、住宅等刚性消费类产业,加强金融创投、商务服务、城市配送、专业市场、会议会展等高端服务业配套和中小型企业总部经济的发展。

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中村改造机制创新。

制订旧村改造行动计划,分期分批实施城中村改造,集约利用城市空间。

探索项目开发与土地房屋征收捆绑的开发模式,由政府主导并给与支持性土地、税收政策,开发商与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协商酝酿拆迁分配方案,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拆迁,开发商推动项目建设运营,在平等互利的协议框架下实现三方合作共赢。

2.5 创新社会管理
更加注重民生建设。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努力建设创业型城区、充分就业城区。

关爱外来建设者,加强劳动执法,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提升他们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努力建成“全民社保城区”。

建设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进一步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全区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特色社区、活力社区、品牌社区,推动社区建设持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认真做好学校新、扩建工作,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提升高中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名校的引进与合作,努力培育一批特色校、品牌校,创建全省“教育强区”。

启用区公共卫生综合大楼,新建五缘医院等优质医疗机构,落实社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两个中心的合并工作,提高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人口和计生工作综合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和档案管理等工作。

重视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让他们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全面建设平安城区。

严格落实维稳责任,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区警务、人防技防等基础建设,深化“城中村”等重点区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以及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生产安全、校园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监管,重视防灾减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社会危机管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2.6 创新政府服务
创新社会服务。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扩大网上审批范围。

加强企业服务,着力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努力在市场准入、融资担保、技术创新等各方面实施突破,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快发展,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加大公共财政向民生领域倾斜的力度。

更加重视外来人员的管理服务,努力使改革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城区群众。

创新科技服务。

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把科技行政管理的重心由直接管理项目和资金转到规划引导、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来,转到提供优良的创新服务环境上来。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

创新人才服务。

强化人才引进,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集聚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服务理念,努力集聚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团队。

促进人才培养,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人才派遣与国际合作,实施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内部岗位技能培训和人力资源进修培训,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加快户籍管理改革,落实人才在子女入学、创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提高人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丁国炎主编.厦门经济特区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赵全超,汪波,王举颖.基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型城市政府治理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李宝梁,城市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刍议[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张治河,丁华,孙丽杰,周国华.创新型城市与产业创新系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