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重要性,懂得创新的意义,同时也能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乐于创新。
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计划,强调教学结合,辅教结合,结合教学实例,引导学生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推知一般规律,学会创新。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创新教学,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并把创新作推进教学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前,首先应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保证我们在准确理解与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相应做好对高职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工作。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涉及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吸收知识能力、信息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们在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时应注意对组
成创新能力的各种相关能力的全面培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起来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一个新字,没有新意,也就无所谓创新。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与用学过的知识去自主的解决没有学过的知识。
这就是在数学教育中的创新。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
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
许多高职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
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
虽然有些高职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
现在高职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
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高职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故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相反,如不进行创新教育,高职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老师就应该先对自己的创新意识有所培养。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上,大胆改革,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
绪冲动。
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
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
在这个过程中,担负高职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先在观察中提出质疑。
如几何图形中,从一般的三角行过渡到等边三角形。
然学生自己观察,质疑是否符合一般规律,又会不会有新的特性出现呢?再这样一步一步的去发觉,从而达到自主学习,发现探索问题的目的。
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可能有创造。
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
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五、重点培养想象力和创新兴趣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
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通过类比、归纳,在各个知识点交叉的空白区,去寻找新的知识点,以便于新知识点的发觉。
但是要合理引导,发现的知识点不能超纲,要及时告诉学生,用我们现在的知识解决不了。
以免学生再深入研究的时候遇到挫折,有挫折感。
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所去研究的东西感到有兴趣,才能激发他的欲望,让学生有激情去创新。
所以有一个合理的,让学生有兴趣的课题是十分重要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事物等有机的联系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有时候老师也能适度的给学生一点
骄傲感。
培养起了兴趣,让学生用摸石头过河的方式走下去,最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
对解题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很多年前,都说学生苦,学数学的学生更苦。
每天除了做题还是做题。
题海战术下取得高分。
其实这样不好,一味的做题,有的时候并不能提高,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对学习的激情。
为什么不只是针对思维出题而不是针对知识点出题更不只针对题型出题呢?
六、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数学教师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其实数学考察的不只是一个知识点,一个解题方法,而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学生有了好的思维过程,是我们最需要得到的。
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是培养好的思维过程的一个好方法。
题目不要求多,而要求新。
不要求难,而要求思维程度高。
要求举一反三。
这样,能彻底打开学生的思路。
同时,让学生有成就感,也提高了对学习的情趣。
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学生的思路去考虑。
跟他的思路走。
如果思路是新的好的,要及时的肯定、赞许。
如果不对,要及时的去发现问题,及时的对其进行修正和指导。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所谓直觉思维能力,是指不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而根据已有的知识迅速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初步推测的一种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的特点是浓缩性与高度跳跃性,受学生所喜爱,它极易创造一种“冒险心理”和“满足感”,因而有利
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教师在讲解习题和例题时,可选择一些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题目,先让学生凭直觉猜测结论,然后依据逻辑思维给予证明。
经过一次次的对比,总结,使学生的猜测一次比一次准确,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合理想象。
找出不同于惯常的思路,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活动。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熟悉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理、定理、法则、公式,让学生清楚它们各自的适用性。
在具体题目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
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