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来水公司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自来水集团〔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市政府所属的国有独资特大型企业。
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8月26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北京自来水集团主营业务是负责北京中心城区(市区),以及门头沟、延庆、密云、怀柔、房山、大兴、通州等郊区新城的供水业务,兼营再生水、部分郊区污水处理、供水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管网抢修、管件器材、水表制造、供水材料贸易等业务。
在供水能力、自来水水质、资产规模、技术装备、企业管理和经济技术指标等方面,均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供水企业之一。
北京自来水集团现有二级子、分公司38家,职工8000多人,总资产近140亿元,净资产64亿元。
集团目前拥有市区水厂11座、郊区新城水厂11座,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343万立方米,其中市区300万立方米;全市供水管线总长度10000余公里,其中市区8300公里;供水服务面积900多平方公里,供水服务人口1100多万人, 市区自来水普及率100%。
目前市区供水范围已发展到东至通州卫星城西部,南至大兴区西红门、旧宫和丰台东高地,西至石景山区鲁谷,北至天通苑。
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城区供水为主,涵盖延庆、怀柔、密云、房山、大兴、门头沟、通州等郊区新城地区的城乡供水经营一体化构架。
北京自来水集团形成了水质监测中心、水厂化验室、水厂运转班组三级检测制度,建立由实验室、移动监测和在线监测三部分组成的立体化监测构架。
积极采用臭氧接触、活性炭吸附、微砂沉淀、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等水处理技术,使出厂水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是国家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北京监测站,是经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的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的检测单位,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达到新国标规定的106项检测能力认可,目前可检测的指标达205项,检测手段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甲121 号邮政编码:100031 办公时间:9 :00-18 :00 (工作日)
大事记
1908年
4月28日清慈禧太后下旨批准大臣溥延、熙彦、杨士琦在京师兴办自来水业的奏折。
定名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10年
2月20日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售水。
日供水能力为15000立方米,水压0.05兆帕。
1923年
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13年
2月12日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孙河水厂改用电力送水,停用蒸汽机。
同年更名为“北平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37年
9月22日改名为“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38年
3月4日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改由伪市公署经营,正式成立“北京特别市公用管理总局自来水管理局”。
1943年
1月1日北京特别市公署训令公用管理总局与自来水管理局合并改组,改组后改称为自来水局。
1945年
10月16日日降后,国民党政府派员接管了伪北京特别市自来水局,改名为“北平市政府公用局自来水管理处”。
1948年
3月31日经北平市政府上报,内政部核复,将原北平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发还民营,除敌伪逆股外,其他股权一律发还,正式恢复北平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49年
3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发布命令,代管北平市自来水公司。
5月1日第二水厂正式投产供水,供水能力3万立方米/日。
10月4日启用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名称及印鉴。
1950年
1月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建立管网中心压力标准,中心压力站设在前门西顺城街,合格压力标准范围为0.15--0.18兆帕
1954年
1月北京市自来水公司进一步提高了中心测压站合格压力标准,由0.13--0.21兆帕,改为0.14--0.23兆帕。
1957年
5月1日第四水厂正式投产供水,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
1958年
6月第三水厂正式投产供水,供水能力8.3万立方米/日。
1959年
12月9日第六水厂建成,引南湖渠水为水源专供东南郊化工区工业用水,供水量3.85万立方米/日,能力为12.5万立方米/日。
1960年
6月第五水厂投产供水,供水能力2万立方米/日。
1964年
3月第七水厂正式投产供水,供水能力5.3万立方米/日。
1979年
4月第八水厂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供水能力13万立方米/日。
1984年
11月应日本神奈川县企业厅邀请,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一行四人组成访日考察团赴日考察,期间与日方签定了自来水技术交流协议和培训第一批研修生协议。
为以后开展双方定期交流活动打下基础。
1985年
4月19日中国城镇供水协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协会秘书处设在公司内。
6月28日田村山净水厂正式通水,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日。
1986年
5月设计日供水100万立方米的新建第九水厂工程举行奠基典礼。
1987年
1月1日《北京供水报》试刊,10月1日正式创刊。
10月国家颁布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北京市自来水公司水质科修改水质化验周期,并增加新的标准规定的水中银的检测,至此,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已能对国家标准35项检测项目,全部做检测。
10月7日北京市自来水公司水表厂出产的大口径冷水表荣获市优产品奖。
1988年
7月1日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第九水厂一期竣工,试通水,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日。
8月23日经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批准,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为国家二级企业,并颁发了国家二级企业证书。
1990年
9月5日全国爱委会城市卫生检查团到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第九水厂检查北京市水源卫生保护,给予1.7分的满分。
为北京市接受检查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1年
2月26日国家档案局颁发证书,正式批准我公司为国家一级档案管理企业。
3月2日市经委检查组对我公司设备管理进行市优复查,检查结果我公司获全市最高分,再次获得市优称号。
3月23日公司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90度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1992年
7月30日全国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审批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为大型一类企业。
1993年
5月28日公司水质检测工作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检测网北京检测站正式建立。
1995年
7月28日第九水厂二期工程的通水,使市区供水能力增加50万达到230万立方米。
1997年
12月公司自西四迁入长椿街金水大厦办公。
1998年
6月25日在北京市总工会召开的职工体育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我公司接受了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奖牌。
6月15日分钟寺水厂建成实现调蓄能力10万立方米/日。
1999年
1月27日北京市政府批准市自来水公司改制为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月27日在庆祝5.1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公司总工程师韩庆祥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
5月1日市自来水集团开发的自来水报修服务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式开通运行。
该系统为自来水管网发生漏水、爆管或工程漏等故障后的报修提供了最快捷的途径。
8月26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9月15日第九水厂三期工程胜利通水投产。
市委书记贾庆林、市长刘淇等领导同志出席通水典礼。
第九水厂三期工程作为向建国50 周年大庆献礼项目,于1997年12月开工。
经建设者22个月的艰苦奋战,现已形成日供水25万立方米的能力。
9月29日集团公司水质检测中心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现场认可评审。
11月4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率领的全国人大视察团到第九水厂进行视察,副市长刘敬民陪同视察。
12月14日集团公司召开中层管理人员任职大会,集团公司机构设置方案正式实施。
2000年
4月25日集团公司召开劳动模范、模范集体表彰大会。
调度中心获“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师静玲、史通都、蒋观琪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7月1日设备器材厂党委书记、厂长王军荣获“北京市优秀思想工作者”称号。
8月28日至8月29日集团公司召开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和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
252名代表出席大会。
张士军当选为集团公司工会主席、闫浩当选为副主席。
张士军同志当选为职工董事。
10月24日座落在东直门外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正式剪彩开馆。
博物馆占地600多平方米。
展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实物、场景、图片等介绍自来水的发展历史。
第二、第三部分介绍自来水从建国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0月24日集团公司在海军司令部礼堂隆重召开庆祝北京城市供水90周年大会。
10月集团公司通过北京市规范化服务达标验收。
11月22日首都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规范化服务达标考评委员会召开第四届总评会。
自来水集团
公司以20票满票通过了规范化服务达标考评,这标志着集团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又迈出了一大步。
12月26日集团公司收购延庆县夏都水业有限责任公司。
12月31日集团公司2000年完成供水量73654.3万立方米,售水量完成65119万立方米,全年实现利润546万元。
供水简史
探寻京城自来水百年供水发展历程
北京历史上在没有建成城市自来水设施之前,主要通过打井用浅层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据记载,东周时期就有大量瓦井,多分布在城西南广安外至和平门一带;至汉、唐、辽、金又建有砖井,与瓦井交错;元大都时期,十万户居民、军队、宫廷用水主要靠井水;清代北京各街巷水井普及,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京内外城有土井1245眼,但水质多数咸苦且不符合卫生标准。
进入二十世纪,我国一些受维新思想和洋务运动影响的人士,以及部分商人多次向清政府农工商部建议,在京师兴建自来水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由于当时火灾迭起,无水扑救,清农工商部大臣溥頲、熙彦、杨士琦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建议兴建自来水设施,并迅即获得批准,同时任命周学熙为总理组织筹建。
同年4月,经“招商集股”、委托德商天津瑞记洋行承包工程设计施工,历时22个月,全部工程完工,于1910年3月20日正式向北京城区供水。
自此,北京自来水近百年的供水历程撩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举步维艰四十载(1908年-1949年)
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筹建京城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1910年1月水厂工程全部完工,同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日供水能力1.87万立方米,供水管线147公里,供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
在此后的四十年里,虽然经历了晚清、北洋、日伪统治、国民政府等时期,但北京的供水事业却一直发展缓慢,至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京供水设施仅东直门1座水厂、29口补压井、364公里供水管线,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供水范围仅市区繁华地区,用水人口60余万,城区供水普及率29.5%,大都居民则是通过自挖土井或用压水机取用浅层地下水,少部分赤贫之家则是取用住地附近池塘、河流等地表水。
一、首座水厂施工颇费周折创办自来水行业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当时清政府愚昧落后,一切均需依赖进口,负责器材供应的瑞记洋行除不按时供货外,还常常以次充好,提供大量德国制造的不合格器材。
1909年11月3日,东直门水厂试车送水上水塔时,刚一开车,水塔旁边的铸铁水管突然爆裂一尺有余,原来这根水管是早有裂纹的残品。
像水龙头的橡皮垫用纸垫代替、提供生锈的自来水管等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可当时中国无力生产,供货方又无理抵赖,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购买德国制造的供水器材设备,这不仅给施工带来困难,而且也给日后运营带来许多麻烦。
供水管道铺设也屡有意外发生。
安装自来水管道肯定要刨沟,由于当时风气不开化,封建迷信思想盛行,有不少人认为刨沟会破坏当地主人家的风水,给他们带来不祥的灾难,因此就横加阻拦,特别是一些有权势的人家表现尤为突出。
如当初供水管道安装到清摄政王府(今宋庆龄故居)北后墙时,王府的家人出来制止刨沟,这家在当时是炙手可热的豪门,工人们只好停工,并向上级报告。
不一会儿,负责的司事人员便驾着马车,手捧圣旨,一路紧行来到工地,并高呼圣旨到,只见阻挡施工的家人们一下跪倒在地,此时司事人员手捧圣旨念了一遍,大致意思是此工程系奉圣旨施工,有利民生,途经之地所有官员不得阻拦等。
此后王府家人对刨沟不再阻拦,工程得以继续干下去。
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
二、初期卖水
困难重重在自来水公司正式营业时,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甚至造谣中伤,说自来水是“洋胰子水”,不能使用,造成了初期自来水销售十分困难。
为了消除许多人顾虑,京师自来水公司颇费苦心的在《白话报》上,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别刊登广告,详细声明,请报社指导舆论,开导社会,使人人皆知自来水的好处,同时,还以科学说理的方式启蒙市民并驳斥那些谣言,广告中说到“……但有一宗须向大家声明的,就是这龙头乍放出的水,带一点白色儿,这个白色,并不算什么毛病,拿着显微镜细细的瞧,全是极小的白水泡儿……不过一分钟的时候,那水泡就化得干干净净,这个水就全变清了。
有不知道的,以为是管子洗不净,又说跟洋胰子水一样,殊不知这个道理,一说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致误会啦。
” 为了广招顾客,自来水公司刊登广告时说到“……往后拿一个铜子儿,就可买两张票,拿一张票就可取一挑水,实在很便宜了。
二月初十至五月初十,三个月呢,本公司更是价格优待,把水价减去一半。
列位拿着一个铜子儿,更可以买四张票,取四挑水了……”虽经大力宣传,但营业状况仍然不佳,靠着四百二十个街市龙头卖水和极少量的专管用户用水,1910年平均每天的供水量仅1613立方米。
三、过去喝自来水是富人们的专利在20世纪初期,除皇宫内苑用水,御茶房专设水车从玉泉山取用泉水外,一般居民主要依靠简陋浅井取水供生活使用。
至今,市区之内尚有不少街巷以井的所有者、以井的水质好坏、以井的所在地点或以井的数量命名。
如王府井、姚家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七井胡同等等。
据1945年的记载,北京尚存浅井4500眼。
东直门水厂的建成,当时主要考虑的是皇宫大内和市区内的豪门巨贾、达官显贵。
可当初宫内并不喝自来水,他们喝的是玉泉山的水,至于自来水管安入皇宫主要是为了消防,不过当时只从东华门引入一段DN200mm的管道,安装到文昌阁就止住了,全长不过300米,在上面安装了几个消火栓,但纯属象征性的。
不光皇宫,初期许多达官显宦也不喝自来水,原因是他们害怕水中被洋鬼子下毒。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满清政府被推翻,民国成立,一些达官显宦由于风气的逐渐开化,才敢饮用自来水。
而普通百姓由于生活贫困,根本就喝不起自来水,虽然水厂近在咫尺,却只能“望梅止渴”。
当时有一位老者感慨地说:这个水楼子(水塔),我看了40多年了,直到今天(解放后)才吃上它装的水。
四、兴建新水厂困难重重1942年,原日伪北京特别市公用管理总局自来水管理局为了扩充水源,增加供水能力,减少东直门水厂的负荷,准备在安定门外黄寺兵营南部建设安定门水厂。
水厂建设因经济困窘,工程进展缓慢,至1947年底只完成水源井9口,配水机房1座,变电室1座,配水管道1条,吸扬井1座,容积1000立方米。
由于工程质量低劣,在1948年底试运转中存在许多问题,不具备供水条件,尚需修建,修建费用需当时金圆券1000亿元。
由于国民党政府已危在旦夕,最终修建化为泡影。
北平和平解放后,自来水公司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恢复修建第二水厂(安定门水厂),为京城200万人解决用水问题。
当时自来水公司任命陶倬、徐慨民、胡熙峰为指挥,组成了30余人的修建队,对初建的所有供水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修复了被炮击的9口水源井动力线路,对送、配水机泵进行了大修,并冲洗了输配水管道等,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修建工程。
1949年5月1日正式投产供水,向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奉献了一份大礼。
五、首座水塔立“战功”京城首座自来水水塔是东直门水厂水塔,它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建成于1910年,塔高54米,容积750立方米。
该水塔属钢结构水塔,塔身下面有一个非常坚固,内嵌三合土,外包粉红色花岗石,边缘处磨成圆形线脚的高台;塔身分为六层,每层均为六角形,六面共镶有装饰龙12条(每面2条,意为二龙戏珠);每层外廊平台上备有可折叠座椅,登塔至此可籍以小憩,不但可以乘凉,还可以观赏风景;水塔每层装饰了12个铜铃,每个塔角挂有2个,一层至五层为小铃铛,六层为大铃铛,每值微风吹来,悬铃叮当做响,不但十分动听,还可惊动雀鸟,使其不敢在此做巢,免除鸟粪污染塔身之弊,用意非常周到;储水部分直径约14米,高约5米,下面由8根支柱承托,塔身自重加上水重超过千吨以上,但支座处只有64条Φ1.5″的螺栓,就
把整个塔身固定在埋在地下的钢板上,屹立50余年岿然不动,其设计和施工技术令人叹服!该水塔在1942年已停止使用,但在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军北平航空司令部在此驻扎了半年,利用水塔的高度观测计算国民党航空投弹数量,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3年,一位曾在北平航空司令部战斗过的老同志专程来到水塔旧址,想重忆当年战斗时的情景,只可惜这座水塔早在1957年就被拆除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2003年9月,该水塔设计图纸由德国大使馆赠给自来水集团,总算是弥补了水塔被拆除的缺憾。
关于水塔的拆留,解放后有关部门曾组织过多次讨论,主要意见有三种:其一是如果作为文物保留,因其钢铁结构建筑要进行维修养护,每隔5-8年就要维修一次,光油漆粉刷当时就需3万元,对一座已经停用的水塔,仅供人观看或引人怀古幽思之凭吊是否值得;其二是水塔本身能否够上文物档次;其三是水塔应该作为文物保留。
最后因考虑维修费用过高,国家钢材供应紧张,该塔还是被拆除了,拆下229吨钢材,作为钢材指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迅猛发展五十年(1949年-1999年)
北京自来水事业徘徊了四十年也等待了四十年,带着战争的创伤,北京自来水事业迎来了新中国的发展曙光。
在1949年“五一”节,叶剑英市长还亲自参加了华北电力、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庆祝“五一”节大会。
从新中国建立以后的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北京供水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供水能力五十年增长了六十倍。
先后新建了第三、四、五、六、七、八水厂、长辛店水厂、城子水厂、南口水厂、田村山净水厂、丰台水厂,特别是第九水厂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首都的供水事业在工艺、技术、管理、水质检测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现代化水平。
截止到1999年8月,北京已有水厂14座,市区日供水能力30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达7亿多立方米,供水管线总长度达6042公里,供水服务面积54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800多万,市区用水市普及率达100%。
一、公用水站进院老北京可能还记得,在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里不时能看到吱扭作响的独轮水车。
推车人肩挎绳绊,两个水槽分搭在车轮的左右,上面架着两个木水筲。
这就是“水车子”送水的情景。
水车子里的水是从“井窝子”里打上来的,那是一种简陋的用压水机取水的浅土井。
1949年,北京南城龙须沟地区作为第一批实验地区安装了公用水站,拉开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
到1967年,北京城区就安装了大大小小的水站2677处,城区用水普及率达到99.96%。
水站建成了,百姓吃水还是用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站去接水,冬季取水更为困难。
1973年,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自来水公司陆续将公用水站分期分批改装接入到各户院内。
到了1984年,三环路以内的公用水站全部进入院内,京城百姓从此不出院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来水。
现如今,自来水管道已经接入千家万户,居民足不出户,拧开龙头就能流出自来水,年轻人肯定很难想象当初使用自来水时的艰难情景了。
二、七、八十年代闹“水荒”在七、八十年代,北京的水资源面临了极为尴尬的局面,市民用水出现危机。
由于超量开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浅井干涸、深井出水量减少,加之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排放,使得永定河冲积扇上的井不少都因受到污染而报废。
70年代,市区内已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到1981年夏季,市区降压供水面积高达212平方公里,占市区供水面积的55.5%。
尽管市里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的第八水厂和日供水能力为17万立方米田村山净水厂,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以至70年代未、80年代初市区内出现了较为严重“水荒”。
当时,市区内一半以上的地区降压供水或限时限量供水,竣工的楼房30%因没水而无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龙爪树等地的居民都半夜起来接水。
用水危机一直持续到1990年第九水厂一期工程通水后,自来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缓解,安全稳定的供水才有了保证。
三、亚洲最大的地表水厂第九水厂为解决北京用水难的问题,198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日供水能力百万立方米的第九水厂。
1986年5月工程正式动工,总投资约60亿元,工程分三期建设,每期设计日供水
能力均为50万立方米,到1999年6月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达150万立方米,占北京市区供水能力的“半壁江山”。
它的建成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北京缺水的紧张状况,目前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水质最优良的现代化大型饮用水水厂之一,在首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九水厂以密云水库为水源,分别在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建取水厂。
通过一条DN2600mm×33Km的球墨铸铁管和三条DN2200mm×42Km的钢管相连接,将原水送至第九水厂净配水厂。
在自来水的处理工艺上,第九水厂除采用了加药-混凝—澄清—过滤常规水处理工艺处理,还采用了活性炭吸附,再经氯化消毒的深度净化工艺,进一步将水中的涩、嗅、味以及各种有机质去除掉,最后将生产出来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清水送入城市配水管网。
四、树状管网变环状自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公司在增加市区供水能力的同时,还加大城市供水管线的铺设力度,不断地增大供水管网密度。
从解放前夕364公里,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6042公里,平均每年增长110多公里,相当于新中国建立前40年每年平均铺设的12倍;供水范围从新中国建立前仅限于城区的中心地带,发展到城近郊区50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
解放前,北京自来水管网呈树枝状布局,自来水管网东密西疏、水压东高西低、流向由东向南和向西单向供水、服务压力极不均衡。
随着第三、第四水厂的兴建和主要供水干管的铺设,1958年,市区三环路以内的环状供水管网已大体形成;到1989年,直径1米以上的环状管网已经基本完善;到现在,四环路供水管线已全线贯通,市区内所有供水管网都已连成蜘蛛状的环状管网。
环环相通的供水管网,不仅均衡了地区服务压力,而且使市区的所有水厂缩小了供水半径,可以有效的实施对置互补供水,提高了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五、水表生产国产化初时水表以管理和维修为主。
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从1910年开始供水,但售水无表计量,采取向用户预售水票,日后凭票售水的办法。
此后取消水票改为用户包月计算水费,每月每户1.2银圆。
1940年,北平特别市自来水管理局开始实行租水表售水计量,故1942年成立了水表课,负责水表的试验和管理工作,当时使用的水表为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八个国家的30余种水表。
1949年成立水表股开始修理水表,当时只有21名职工,修表设备简陋,仅有机床、落表机、验表机各一台。
1953年成立用户课水表工段,月修水表数量达到700块。
直到1958年,随着修表工艺改为流水作业,修表数量大大提高。
1958年,水表工段派李文成等有关人员赴上海、广州自来水公司参观学习制造水表技术。
同年5月,自来水公司党委书记高深作关于总路线大跃进的动员报告后,全段职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苦干巧干,终于在1958年6月11日生产出第一块国产口径为15毫米东风牌水表,该水表为湿式表,最高累计计量为1000立方米,最低刻度为1公升,水表质量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水平。
水表研制成功后,就小批量生产了10块,作为向1958年7月1日党的生日献礼,并且当年就完成了1000块水表的生产。
从70年代京水牌水表研制并注册成功以来,京城国产水表得以迅猛发展,已研制开发了15~200mm全系列冷、热民用及工业用水表、自动记录压力表、IC卡水表、远传水表等20多个品种、上百种规格的京水牌水表,年产量60多万块,在北京水表市场占有70%左右的份额,并远销全国28个省市及出口南美国家及地区。
科技引领谋腾飞(1999年――至今)
1999年8月26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组建挂牌,开始了机制和体制的彻底变革,由过去计划经济靠政府补贴向市场经济自负盈亏转变。
改革给首都供水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市自来水集团提出了“确保首都供水,争创服务一流”的口号,一方面加快供水基础设施的建设。
五年多来,共完成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投资近50亿元,新增供水管线1000余公里;另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提高对外服务水平,在让市民喝上放心水的同时,享受到更高标准的服务。
截止到2004年,市自来水集团拥有水厂18座,日供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