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解剖及综合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灶:疑核、副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 症状:同侧咽喉及软腭麻痹 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下运动神经 元麻痹 同侧舌肌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延髓损害:
6 Tapia氏综合征
病灶:疑核和舌下神经核 症状:同侧咽喉及软腭麻痹 同侧舌肌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延髓损害:
7 Avellis综合征(延髓后部综合征)
描述: 1891年由德国喉科医师Avellis首先报道, 但后来证实其病侧为颈静脉孔综合征, 目前仍沿用此病名 病灶:疑核和脊髓丘脑束 症状: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和喉麻痹,病灶 侧肢体分离性感觉障碍; 病因:血管病、肿瘤和延髓空洞症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3)一般内脏运动核 4对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4)一般内脏感觉核
1对
接受脏器、心血管的 感觉纤维。 孤束核下半部 (5)特殊内脏感觉核 接受味觉纤维
孤束核头端
(6)一般躯体感觉核 1对 接受头面部的皮 肤及口鼻腔粘膜 的感觉纤维
中脑损害
(6)动眼神经及锥体束综合征
病灶:双侧大脑脚底及动眼神经 症状:双侧动眼神经麻痹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
桥脑损害
1 皮质脑干束及内侧纵束综合征
病灶:皮质脑干束及内侧纵束 症状:a 下型核间性眼肌麻痹 b 对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运动神 经元性麻痹
桥脑损害
2 Foville综合征(脑桥内侧部综合征) 道
二、白质纤维束
长上行纤维束
长下行纤维束
1、长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脊小脑前、后束
内侧纵束
1)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
1)内侧丘系
1)内侧丘系
1)内侧丘系
1)内侧丘系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描述:1858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Foville报 病灶:锥体束及内侧纵束 症状:a 核间性眼肌麻痹下型 b 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 c 对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运动 神经元性麻痹 病因:血管病和肿瘤
桥脑损害:
3 内侧丘系、锥体束和内侧纵束综合征
病灶:内侧丘系、锥体束和内侧纵束 症状:a 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 b 其他同Foville综合征
5 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外侧部综合征)
描述: 1855年由法国医师Millard 报道, 其后Gubler又有相继报道 病灶:外展神经、面神经及其核和锥体束 症状:a 病灶侧外展麻痹 b 病灶侧周围性面瘫 c 对侧肢体偏瘫 病因: 血管病、肿瘤和炎性脱髓鞘
桥脑损害:
6 锥体束、内侧丘系、绳状体和内侧纵束综合征 病灶:锥体束、内侧丘系、绳状体和内侧 纵束 症状:a 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 b 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 c 同侧共济失调 d 核间性眼肌麻痹下型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 移向背侧。
(2)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 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 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 (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来以此命名。临床表现为双眼垂直运动障碍
(向上和向下),伴有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
失、双眼调节反射消失;病因为四叠体肿瘤或 生殖细胞肿瘤。
中脑损害:
(2)Claude综合征(红核-动眼综合
征):为中脑被盖部红核和动眼神经受 损,1912年由法国精神病医师Claude最 先报道。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肢体共济失调;病因为血管病或肿
17-19
2、非脑神经核
1)延髓 (1)薄束核 楔束核(内侧丘系)
(2)下橄榄核:参与小脑对运动控制 橄榄小脑束→小脑下脚入小脑 (3)楔束副核 楔小脑束→小脑下脚入小脑
2)脑桥
(1)上橄榄核 加入外侧丘系 参与声音定位
(2)脑桥核 脑桥小脑纤维→小脑中脚入小脑 大脑皮质与小脑皮质纤维联系的 中继站
桥脑损害:
4 Raymond-Cestan综合征(桥脑被盖部综合征) 描述: 1903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Raymond 报道 病灶:结合臂、内侧丘系和内侧纵束 症状:a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b 对侧肢体本体感觉障碍 c 核间性眼肌麻痹下型 d 可有同侧面神经麻痹 病因:肿瘤或血管病
桥脑损害:
延髓损害:
3 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及半深感觉丧失
病灶:内侧丘系、锥体和舌下神经 症状: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同侧舌肌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延髓损害:
4 Schmidt综合征
病灶:疑核和副核 症状:同侧咽喉及软腭麻痹 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下运动神 经元麻痹
延髓损害:
5 Jackson综合征
一、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
尾状核头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1. 脑干腹侧面 视交叉 (1)延髓 视束 延髓脑桥沟 大脑脚 锥体 脚间窝 锥体交叉 脑桥 橄榄 面神经 (2)脑桥 脑桥基底部 小脑中脚 基底沟 锥体 小脑中脚(桥臂) 舌下神经 延髓脑桥沟 橄榄 脑桥小脑三角 锥体交叉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后穿质
瘤。
中脑损害:
(3)Benedict综合征(动眼麻痹-不自主运 动综合征):为中脑被盖部腹侧动眼神经、
黑质受损,1874年由奥地利医师Benedict报
道。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 肢体舞蹈、手足徐动或震颤;病因为血管 病或肿瘤。
中脑损害:
(4)Weber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
溶 解症、出血、肿瘤和炎性脱髓鞘。
延髓损害:
1 交叉性麻痹综合征
病灶:锥体交叉 症状:交叉性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同侧上肢,对侧下肢
延髓损害:
2 Dejerine综合征(延髓前部综合征)
描述: 1914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 Dejerine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病灶: 锥体和舌下神经 症状: 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同侧舌肌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病因: 脊髓前动脉闭塞
征):为中脑大脑脚底受损,1856年由英 国医生Weber首先报道。临床表现为同侧 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 偏瘫;病因为肿瘤、血管病和动脉瘤。
中脑损害
(5)中脑被盖中央综合征 病灶:中央灰质 症状:双侧动眼神经麻痹 a 眼外肌麻痹(除外展和上斜), 故双眼外斜视 b 双上眼睑下垂 c 双眼调节反射消失 d 双眼对光反射消失
三叉神经中脑核: 咀嚼肌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颜面痛温觉
(7)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
前庭神经核(上核、内、 外侧核、下核) 蜗神经核 蜗神经背侧核 蜗神经腹侧核(前核、 后核)
根据其性质和功能,在脑干内按照以下规律纵行排列成6个功 能柱: 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中,运动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内侧, 感觉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外侧; 由中线向两侧依次为一般躯体运动核柱、一般内脏运动核 柱、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柱和特殊躯体感觉核柱。 特殊内脏运动核柱和一般躯体感觉核柱则位于室底灰质 (或中央灰质)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
2、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1)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 2)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 3)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 4)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
中脑损害:
(1)Parinaud综合征(垂直性注视麻痹综合 征):为中脑顶盖部受损,1864年开始报道,
1883年由法国眼科医师Parinaud进行分类,后
1. 脑干的灰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中继核 网状核
(1)脑神经核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
(1)一般躯体运动核 4对
支配骨骼肌 (舌肌,眼外肌)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2)特殊内脏运动核 4对
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咀嚼肌、 表情肌、 软腭、咽肌、喉肌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3)三叉丘系 →丘脑腹后内侧核
3)三叉丘系
3)三叉丘系
4)外侧丘系
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背核和蜗腹侧 核的听觉纤维,在上橄榄核外侧转向上形 成外侧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
4)外侧丘系
4)外侧丘系
4)外侧丘系
2. 脑干背面
尾状核
内囊
(1)延髓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外侧膝状体 小脑下脚 内侧膝状体 (绳状体) 滑车神经
背侧丘脑 松果体 上丘 下丘 小脑上脚
(2)脑桥 正中沟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前庭区 小脑中脚 面神经丘 小脑下脚 (3)中脑 舌下神经三角 髓纹 上丘 迷走神经三角 下丘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四叠体 上丘臂 下丘臂 (4)菱形窝 正中沟、界沟、髓纹、内侧隆起、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分隔索、最后区、 前庭区、听结节 、蓝斑、闩
3.第四脑室
透明隔 胼胝体干 室间孔 胼胝体膝 穹隆 松果体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中脑水管
近似四棱锥形 底为菱形窝 尖向后上朝向小脑蚓
顶盖 上髓帆
上髓帆 下髓帆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胼胝体嘴 前连合 垂体 室管膜 大脑脚 第四脑室脉络丛 视交叉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3个孔: 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菱形窝下角的上方; 成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 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延髓损害:
8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外侧部综合征) 描述: 1895年由德国医师Wallenberg报道 病灶:三叉神经脊束及其核、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 束、前庭神经核、疑核和交感神经下行纤维 症状:a 病灶侧面部痛温觉障碍 b 病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c 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d 眩晕、呕吐和眼球震颤, e 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 f 病灶侧Horner综合征 病因: 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斜方体 上橄榄核和蜗腹侧核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 被盖腹侧部横行,在中线上交叉构成斜方体,部 分斜方体纤维转折向上加入外侧丘系。
5)脊髓小脑前、后束 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 →入小脑 脊髓小脑前束 →上行经小脑上脚 →入小脑
6)内侧纵束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纤维 沿中线上、下行。 上行纤维 → 眼外肌运动核 下行纤维 → 颈髓节段 → 中间带和前角内侧部
2、长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2)顶盖脊髓束
3)红核脊髓束
4)前庭脊髓束
3、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央区纤维 纵横交错,内有大量的 神经元胞体。共同组成 脑干网状结构。 1、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1)向小脑投射的核团 2)中缝核团 3)内侧(中央)核群 “反应区” 4)外侧核群 “感受区”
脑桥损害:
7 Locked-in综合征(闭锁综合征)
描述: 1875年Dorolles报道第1例,于1966年由Plum和
Posner首先使用该病名
病灶:脑桥腹侧的皮质脊髓和皮质脑干束 症状:意识清楚,双侧眼球水平活动受限,双侧面瘫,双侧
软腭,咽喉及舌的运动受限,不能转头和耸肩,四肢迟缓性
瘫,双侧病理反射阳性 病因:基底动脉闭塞所致双侧脑桥腹侧梗死;脑桥中央髓鞘
(3)外侧丘系核
外侧丘系
3)中脑
(1)下丘 (2)上丘 接受外侧丘系终止,听觉反射中枢 视觉反射中枢,顶盖脊髓束发自上丘
(3)顶盖前区 位于中脑和间脑交接处,后联合与上丘之间
(4)红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 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 发出到脊髓纤维 — 红核脊髓束 发出到下橄榄核纤维 (5)黑质 产生多巴胺 → 新纹状体 (6)腹侧被盖区 脚间窝深面含多巴胺神经元参与随意运 动调节
脑干腹侧面共有9对脑神经相连:
① 动眼神经(Ⅲ)连于中脑,由脚间窝出脑;
② 有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Ⅴ)连于脑桥基底部
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 依次有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 (Ⅷ)相连; ③ 有4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 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和副神经(Ⅺ);舌下神 经(Ⅻ)在延髓锥体和橄榄之间离开延髓。
延髓损害:
6 Tapia氏综合征
病灶:疑核和舌下神经核 症状:同侧咽喉及软腭麻痹 同侧舌肌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延髓损害:
7 Avellis综合征(延髓后部综合征)
描述: 1891年由德国喉科医师Avellis首先报道, 但后来证实其病侧为颈静脉孔综合征, 目前仍沿用此病名 病灶:疑核和脊髓丘脑束 症状: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和喉麻痹,病灶 侧肢体分离性感觉障碍; 病因:血管病、肿瘤和延髓空洞症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
(3)一般内脏运动核 4对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4)一般内脏感觉核
1对
接受脏器、心血管的 感觉纤维。 孤束核下半部 (5)特殊内脏感觉核 接受味觉纤维
孤束核头端
(6)一般躯体感觉核 1对 接受头面部的皮 肤及口鼻腔粘膜 的感觉纤维
中脑损害
(6)动眼神经及锥体束综合征
病灶:双侧大脑脚底及动眼神经 症状:双侧动眼神经麻痹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
桥脑损害
1 皮质脑干束及内侧纵束综合征
病灶:皮质脑干束及内侧纵束 症状:a 下型核间性眼肌麻痹 b 对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运动神 经元性麻痹
桥脑损害
2 Foville综合征(脑桥内侧部综合征) 道
二、白质纤维束
长上行纤维束
长下行纤维束
1、长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脊小脑前、后束
内侧纵束
1)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
1)内侧丘系
1)内侧丘系
1)内侧丘系
1)内侧丘系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描述:1858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Foville报 病灶:锥体束及内侧纵束 症状:a 核间性眼肌麻痹下型 b 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 c 对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运动 神经元性麻痹 病因:血管病和肿瘤
桥脑损害:
3 内侧丘系、锥体束和内侧纵束综合征
病灶:内侧丘系、锥体束和内侧纵束 症状:a 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 b 其他同Foville综合征
5 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外侧部综合征)
描述: 1855年由法国医师Millard 报道, 其后Gubler又有相继报道 病灶:外展神经、面神经及其核和锥体束 症状:a 病灶侧外展麻痹 b 病灶侧周围性面瘫 c 对侧肢体偏瘫 病因: 血管病、肿瘤和炎性脱髓鞘
桥脑损害:
6 锥体束、内侧丘系、绳状体和内侧纵束综合征 病灶:锥体束、内侧丘系、绳状体和内侧 纵束 症状:a 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麻痹 b 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 c 同侧共济失调 d 核间性眼肌麻痹下型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 移向背侧。
(2)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 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 (4)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急剧扩大, 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 (网状核),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
来以此命名。临床表现为双眼垂直运动障碍
(向上和向下),伴有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
失、双眼调节反射消失;病因为四叠体肿瘤或 生殖细胞肿瘤。
中脑损害:
(2)Claude综合征(红核-动眼综合
征):为中脑被盖部红核和动眼神经受 损,1912年由法国精神病医师Claude最 先报道。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肢体共济失调;病因为血管病或肿
17-19
2、非脑神经核
1)延髓 (1)薄束核 楔束核(内侧丘系)
(2)下橄榄核:参与小脑对运动控制 橄榄小脑束→小脑下脚入小脑 (3)楔束副核 楔小脑束→小脑下脚入小脑
2)脑桥
(1)上橄榄核 加入外侧丘系 参与声音定位
(2)脑桥核 脑桥小脑纤维→小脑中脚入小脑 大脑皮质与小脑皮质纤维联系的 中继站
桥脑损害:
4 Raymond-Cestan综合征(桥脑被盖部综合征) 描述: 1903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Raymond 报道 病灶:结合臂、内侧丘系和内侧纵束 症状:a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b 对侧肢体本体感觉障碍 c 核间性眼肌麻痹下型 d 可有同侧面神经麻痹 病因:肿瘤或血管病
桥脑损害:
延髓损害:
3 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及半深感觉丧失
病灶:内侧丘系、锥体和舌下神经 症状:对侧肢体深感觉障碍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同侧舌肌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延髓损害:
4 Schmidt综合征
病灶:疑核和副核 症状:同侧咽喉及软腭麻痹 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下运动神 经元麻痹
延髓损害:
5 Jackson综合征
一、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
尾状核头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1. 脑干腹侧面 视交叉 (1)延髓 视束 延髓脑桥沟 大脑脚 锥体 脚间窝 锥体交叉 脑桥 橄榄 面神经 (2)脑桥 脑桥基底部 小脑中脚 基底沟 锥体 小脑中脚(桥臂) 舌下神经 延髓脑桥沟 橄榄 脑桥小脑三角 锥体交叉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后穿质
瘤。
中脑损害:
(3)Benedict综合征(动眼麻痹-不自主运 动综合征):为中脑被盖部腹侧动眼神经、
黑质受损,1874年由奥地利医师Benedict报
道。临床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 肢体舞蹈、手足徐动或震颤;病因为血管 病或肿瘤。
中脑损害:
(4)Weber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
溶 解症、出血、肿瘤和炎性脱髓鞘。
延髓损害:
1 交叉性麻痹综合征
病灶:锥体交叉 症状:交叉性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同侧上肢,对侧下肢
延髓损害:
2 Dejerine综合征(延髓前部综合征)
描述: 1914年由法国神经病学家 Dejerine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病灶: 锥体和舌下神经 症状: 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同侧舌肌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病因: 脊髓前动脉闭塞
征):为中脑大脑脚底受损,1856年由英 国医生Weber首先报道。临床表现为同侧 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 偏瘫;病因为肿瘤、血管病和动脉瘤。
中脑损害
(5)中脑被盖中央综合征 病灶:中央灰质 症状:双侧动眼神经麻痹 a 眼外肌麻痹(除外展和上斜), 故双眼外斜视 b 双上眼睑下垂 c 双眼调节反射消失 d 双眼对光反射消失
三叉神经中脑核: 咀嚼肌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颜面痛温觉
(7)特殊躯体感觉核
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
前庭神经核(上核、内、 外侧核、下核) 蜗神经核 蜗神经背侧核 蜗神经腹侧核(前核、 后核)
根据其性质和功能,在脑干内按照以下规律纵行排列成6个功 能柱: 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中,运动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内侧, 感觉性神经核柱位于界沟外侧; 由中线向两侧依次为一般躯体运动核柱、一般内脏运动核 柱、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柱和特殊躯体感觉核柱。 特殊内脏运动核柱和一般躯体感觉核柱则位于室底灰质 (或中央灰质)的腹外侧,网状结构内。
2、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1)与大脑的联系及上行激动系统 2)与脊髓的联系及调节躯体运动 3)脑干内部的联系及调节内脏活动 4)参与睡眠发生,抑制痛觉传递
中脑损害:
(1)Parinaud综合征(垂直性注视麻痹综合 征):为中脑顶盖部受损,1864年开始报道,
1883年由法国眼科医师Parinaud进行分类,后
1. 脑干的灰质 脑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中继核 网状核
(1)脑神经核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躯体感觉纤维
(1)一般躯体运动核 4对
支配骨骼肌 (舌肌,眼外肌)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2)特殊内脏运动核 4对
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咀嚼肌、 表情肌、 软腭、咽肌、喉肌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
3)三叉丘系 →丘脑腹后内侧核
3)三叉丘系
3)三叉丘系
4)外侧丘系
起于双侧上橄榄核及对侧蜗背核和蜗腹侧 核的听觉纤维,在上橄榄核外侧转向上形 成外侧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
4)外侧丘系
4)外侧丘系
4)外侧丘系
2. 脑干背面
尾状核
内囊
(1)延髓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外侧膝状体 小脑下脚 内侧膝状体 (绳状体) 滑车神经
背侧丘脑 松果体 上丘 下丘 小脑上脚
(2)脑桥 正中沟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前庭区 小脑中脚 面神经丘 小脑下脚 (3)中脑 舌下神经三角 髓纹 上丘 迷走神经三角 下丘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四叠体 上丘臂 下丘臂 (4)菱形窝 正中沟、界沟、髓纹、内侧隆起、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分隔索、最后区、 前庭区、听结节 、蓝斑、闩
3.第四脑室
透明隔 胼胝体干 室间孔 胼胝体膝 穹隆 松果体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中脑水管
近似四棱锥形 底为菱形窝 尖向后上朝向小脑蚓
顶盖 上髓帆
上髓帆 下髓帆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胼胝体嘴 前连合 垂体 室管膜 大脑脚 第四脑室脉络丛 视交叉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3个孔: 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菱形窝下角的上方; 成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 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延髓损害:
8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外侧部综合征) 描述: 1895年由德国医师Wallenberg报道 病灶:三叉神经脊束及其核、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 束、前庭神经核、疑核和交感神经下行纤维 症状:a 病灶侧面部痛温觉障碍 b 病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c 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d 眩晕、呕吐和眼球震颤, e 同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 f 病灶侧Horner综合征 病因: 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斜方体 上橄榄核和蜗腹侧核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 被盖腹侧部横行,在中线上交叉构成斜方体,部 分斜方体纤维转折向上加入外侧丘系。
5)脊髓小脑前、后束 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 →入小脑 脊髓小脑前束 →上行经小脑上脚 →入小脑
6)内侧纵束
由前庭神经核发出纤维 沿中线上、下行。 上行纤维 → 眼外肌运动核 下行纤维 → 颈髓节段 → 中间带和前角内侧部
2、长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红核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1)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2)顶盖脊髓束
3)红核脊髓束
4)前庭脊髓束
3、脑干网状结构 在脑干中央区纤维 纵横交错,内有大量的 神经元胞体。共同组成 脑干网状结构。 1、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 1)向小脑投射的核团 2)中缝核团 3)内侧(中央)核群 “反应区” 4)外侧核群 “感受区”
脑桥损害:
7 Locked-in综合征(闭锁综合征)
描述: 1875年Dorolles报道第1例,于1966年由Plum和
Posner首先使用该病名
病灶:脑桥腹侧的皮质脊髓和皮质脑干束 症状:意识清楚,双侧眼球水平活动受限,双侧面瘫,双侧
软腭,咽喉及舌的运动受限,不能转头和耸肩,四肢迟缓性
瘫,双侧病理反射阳性 病因:基底动脉闭塞所致双侧脑桥腹侧梗死;脑桥中央髓鞘
(3)外侧丘系核
外侧丘系
3)中脑
(1)下丘 (2)上丘 接受外侧丘系终止,听觉反射中枢 视觉反射中枢,顶盖脊髓束发自上丘
(3)顶盖前区 位于中脑和间脑交接处,后联合与上丘之间
(4)红核
接受小脑齿状核的投射 接受大脑皮质的投射 发出到脊髓纤维 — 红核脊髓束 发出到下橄榄核纤维 (5)黑质 产生多巴胺 → 新纹状体 (6)腹侧被盖区 脚间窝深面含多巴胺神经元参与随意运 动调节
脑干腹侧面共有9对脑神经相连:
① 动眼神经(Ⅲ)连于中脑,由脚间窝出脑;
② 有4对脑神经连于脑桥:三叉神经(Ⅴ)连于脑桥基底部
和小脑中脚的交界处;在延髓脑桥沟内,由内侧向外侧 依次有展神经(Ⅵ)、面神经(Ⅶ)和前庭蜗神经 (Ⅷ)相连; ③ 有4对脑神经连于延髓:在橄榄背外侧自上而下依次为舌 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和副神经(Ⅺ);舌下神 经(Ⅻ)在延髓锥体和橄榄之间离开延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