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1.1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一第1课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基础巩固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答案 C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 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答案 B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答案 C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

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答案 D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高中历史 4:1.1 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4:1.1 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4:1.1 百家争鸣练习人民版必修3一、选择题1.“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答案】B【点拨】材料强调了通过“明礼仪,起法正,重刑法”,才能达到天下皆治而善。

2.“玉”具有温润、坚硬的特点,我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孔子提倡君子佩玉,主要是因为A.玉石的特点与我国古代的道德规范相吻合B.玉非常贵重,是财富的标志C.玉石具有祛除疾病的功用D.玉饰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答案】A【点拨】玉温润、坚硬的特点,与孔子所主张的仁等相近,所以为孔子所喜爱。

3.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此中“智慧”是指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答案】B【点拨】当今世界存在矛盾和冲突,而孔子的“仁”和“德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4.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D.阴阳家最受欢迎【答案】C【点拨】在这样动乱的时代,需要法家的思想来统一。

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答案】A【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其含义是说,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B项错误。

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

孙武与《孙子兵法》
其最高境界为:“不 战而屈人之兵” 日本人将《孙子兵 法· 三十六计》列为 商界领袖必读之书。
美国人称《孙子兵 法· 三十六计》是历 史上最杰出的智慧 《孙子兵法》成为美 国军校学员必修课
孙膑,齐国人,战国时期兵 家代表,受 《孙子兵法》影响,吸收法家 和其他各家思想。 其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 法》,强调要懂得 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 利于自己的形式, 重视人的作用。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 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 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 深情爱戴。
思想观:“仁”和“礼”的学说
“仁”的主要意思是 什么?下面让我们从 《论语》中去找答案 吧!
材料一:
樊迟问仁。
《论语十则》
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廉政、廉洁、自律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儒家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法家韩非子,法治)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
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书五经
•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 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书》《 礼》《易》《春秋》。 •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 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 《中庸》传为子思作,子思名孔伋,孔 子嫡孙。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知识点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守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株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待 民,皆守株之类也。” 兔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 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同步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同步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同步试题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2.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歆,勿施于人”③“兼相爱,交相利”④人贵贱有“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3.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道,乙—儒,丙—墨,丁—法B.甲—儒,乙—墨,丙—法,丁—道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4.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赤壁赋》中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一观点与下列思想家对应一致的是( )A.老子B.荀子C.陆九渊D.朱熹6.《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2)

关键词二:以礼制欲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 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 制礼义以分之。” 关键词三: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制天命而用之”
早期儒家期望君王修仁德,重礼仪, 百姓安分守己,上下有序,退返前 朝君民共乐之世。
道家: 以弱胜强等
——易中天
法家: 依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墨家: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严于 律己等
现学现用 古为今用
某班级中同学违纪的现象十分严重,迟到, 上课讲话,学习风气不好。请同学们运用 诸子百家的智慧想一想:怎样治理同学的 违纪现象和建立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关键词二:仁政爱民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 十子之服孔子也。”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 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 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 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关键词三:民贵君轻
3、荀子:战国、赵人 关键词一: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 者伪也。”
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俯”(一串腊肉)作为学费,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来。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士”。 材料四: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 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争霸 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养士之 风蔚然兴起,最典型的就是战国后期的“四公子”, 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 国的春申君,他们“养士”多达几千人。士的理念是: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专题一之一百家争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专题一之一百家争鸣

1.终孔子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

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2.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

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D.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入探讨3.“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犹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以德B.刑、德并用C.小国寡民D.无为而治4.《论语·学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体现的孔子主张有()①天人感应②德治③以礼治国④以法治国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关于中国古代不同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孔子B.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C.理学集大成者是陆九渊D.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6.“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赞同此话的有可能是()①商鞅②韩非子③李斯④庄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8.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 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 重义轻利B. 民贵君轻C. 天人感应D. 正心诚意4.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5. 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6.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A. 进步史观B. 天命史观C. 循环史观D. 英雄史观7.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C. 以民为本D. 道法自然8.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0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B.“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C.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D.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答案】C2.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

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A项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排除;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D项排除。

3.儒学的核心体现是“仁”和“礼”。

历史上,儒学常常被视为“周孔之道”,后者的实质内容即“仁”和“礼”;“周”即周公,其文化层面的历史活动主要与制礼作乐相涉;“孔”则是孔子,其思想与“仁”的观念无法分离。

这表明“周孔之道”A.是历史传统文化与春秋现实相结合的产物B.开创者强调用礼维护周朝秩序C.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D.就是对周公思想的完全的继承【答案】A4.《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选择题《尚书.五子之歌》中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以下与此观点一致的有:①古之为政者,爱民为大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王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强④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后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意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宁,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①“爱民为大”②“民为贵”③“王者以百姓为天”④“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都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因此都符合题意。

选择题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 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 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C. 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D. 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孟子“仁政”思想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仁政”思想主张统治阶级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这是巩固对人民统治的手段,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是各国的变法改革和诸侯争霸战争,不是孟子“仁政”思想,故A 项错误;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小农经济,也不是孟子“仁政”思想,故B 项错误;孟子“仁政”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是维护劳动人民利益,故C项错误。

故选D。

选择题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答案】D【解析】材料“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来自于老子《道德经》,反映了道家不为天下先,遵循自然,清静无为,谦虚谨慎,以慈悲怀天下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属于道家经典,不是反映儒家仁爱思想,故A错误;尚贤节用属于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儒家孔子主张维护礼乐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高中历史 1.1 百家争鸣课堂练习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1.1 百家争鸣课堂练习 人民版必修3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了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

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 ) A.“制天命而用之” B.以德治民C.施行“仁政” D.“以法为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A项是荀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的主张;C项是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扬;D项是韩非的主张。

答案:C2.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嬴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解析:“言仁义……”是儒家学说的内容,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左,所以答案为C项。

答案:C3.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解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答案:B4.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A.仁者爱人B.人之性恶C.人性本善D.以人为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人之性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答案:B5.“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时各家的主要主张,意在考查学生对各家学说的区别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先弄清楚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

这反映出作者主张诸侯之间要相爱,不要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要相爱,不要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要相爱,不要相互残害。

这是墨家的“兼爱”的思想。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2.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 )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C.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6.《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7.《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1百家争鸣(共4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1百家争鸣(共45张PPT)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2009 3
zxb
1
百家争鸣概念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 在这个充满着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们推销自己 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 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 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请思考:什么是“礼”?
8
“礼”,维护等级制度的统治秩序。
什么是“礼”?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 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 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5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给朋友后远 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 “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 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 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13
三孔:孔庙

2022年高中历史 5:1.1 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必修3

2022年高中历史 5:1.1 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必修3

1·1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ia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答案】A【点拨】注意时间是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以法为教、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晚期,是为了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崇高法治,没有了理性的思维,排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排除C,崇儒尚佛、兼收并蓄是唐朝时期的思想特点,发生在公元7—公元10世纪,排除D。

2.《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 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A【点拨】礼乐制度上的规格是依据等级制度确定的。

孔子的“礼”属于政治思想,侧重于社会秩序的构建。

从材料来看,是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极端不满。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答案】B【点拨】孟子提出的观点是民贵君轻,社稷次之,A是墨子,C是孔子,D是韩非子。

4.《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答案】C【点拨】从“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1.1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1.1百家争鸣(练习)

1·1 百花怒放(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对于“百花怒放”的阐述,正确的选项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派别②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基础③他们相互对峙攻击,没有交融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看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能力。

“百花怒放”中的“百家” 是泛指,其实不是指一百家,因此①错误。

诸子百家之间既相互诘难、批判,又相互汲取、交融,因此③错误。

答案: C2.春秋战国至秦汉期间,各样思想派别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绘为:“拥有无穷怜悯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顾问公司”。

请按次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派别()A.儒、道、法B.儒、法、道C.法、儒、道D.道、法、儒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各派基本看法的理解。

“有无穷怜悯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与儒家“仁”的思想相符合,儒家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主张;“归服自然的隐士”切合道家思想的要求,安静无为,满足寡欲,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提出“法治”,主张君主专制,是“专制君主的顾问”。

答案: A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首创人,是有名世界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质上是指 ()A.教育的内涵要丰富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的对象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益、时机。

答案: B4.下边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应了战国期间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分析:此题要修业生能依照漫画资料再现史实剖析判断问题。

图一表现了“威武能不屈”出自孟子的言论,属于儒家;图二表现了“安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

答案: B5.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有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

人民版高二必修三历史:1.1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高二必修三历史:1.1百家争鸣练习

人民版高二必修三历史: 1.1 百家争鸣一、单选题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 “恒产论” “轻徭薄赋” ,国家的“节用利民” 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 论,法家的“以政裕民” 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2. 《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

这反映出,《韩非子》( )A. 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 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 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3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4.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 ,韩非子主张“孔窍虚” ,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 ,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 “反身而诚” 。

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 .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 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 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5•《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这表明荀子( )6.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 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 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 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 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7•“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由狱:断案),以长我王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单选题1.现代学者对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不同主张,胡适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早于孔子;钱穆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晚于孔子。

下列关于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A. 此问题只能通过发掘老子的墓葬才能解决B. 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胡适的观点正确C. 研究《老子》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推测时代D. 应该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

”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3.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A. 君主开明B. 政治统一C. 思想繁荣D. 社会转型4.《孟子》载:“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该主张()A.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B. 反映出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增强C. 成为战国时期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D. 是重农抑商政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5.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6.今天我党大力提倡“以德治国”,孔子在总结治国的历史经验时也曾说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这番话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A.必须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以德治国的高度14.《明史》记载:“帝(明太祖)尝览《孟子》,……谓:‘非臣子所宜言。

’议罢其配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3.《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4.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
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5.孔子曰:“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

据此,三者都主张( )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6.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其核心思想是()
A.以德服人
B.“仁”
C.克己复礼
D.仁政
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8.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商”的传统,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晋商经营理念先进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D.科举制度业已衰落
9.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春秋时期部分思想家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这一思潮()
A.主要来自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
B.和智者学派主张存在相似之处
C.体现了对社会安定发展的渴望
D.遭到了法家学派和历代统治者的批评
10.“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杜甫的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尧舜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春秋战国时期与杜甫这一向往相近的思想学派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1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非攻”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兼爱”思想
1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3.小成语大文化。

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1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15.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
C.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到来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16.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7.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
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走向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各种学派的诘难
18.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1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分封制解体,周王室日益衰微。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A.浑水摸鱼 B.反客为主 C.笑里藏刀 D.反戈一击
20.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B.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

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

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编号联系在一起的。

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材料二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是议会生君主。

“学校”的权力范围有限,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

英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

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

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義的“学校”思想》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以社会改革目标为指向,以不同的地城文化为背最,以各自生活阅历和教育实践为基础提出教育思想。

他们相互竟长争雄,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又反过来锻练了诸子百家,发展和完善了各家的思想。

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教育家群体,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贡献具有开天辟地的原创性。

——摘编自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

(3)解读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
1.B
2.A
3.B
4.A
5.A
6.B
7.B
8.A
9.C10.D11.D12.D13.D14.D15.C16.D17.C18.D19.D20.B
21.(1)统治者无力顾及教育(或教育下移);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宗法分封制度破坏,争霸战频繁。

(2)议会高于君主,而中国“学校”则从属于君主;议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反映民意,“学校”群体成分单一,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议会以法律制度保障运行,“学校“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3) 评分要求:所列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观点:教育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针对动荡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创办私学,培养一大批人才,推动百家争鸣的出现,进而推动社会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