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解剖及脑干综合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脑顶盖综合征 又称 Parinaud 综合征导水管综
合征 。 临床常见,由于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上丘, 引起两眼不能向上方注视 , 而两眼处于向下方 注视位。因为眼球垂直运动的皮质下中枢位 于上丘。
两眼不能协同向上仰视或伴随 两眼会聚麻痹。中脑上丘受累。
上丘间接地与动眼核簇发生功能联系,对各种影响眼 球运动的冲动起整合作用。上视麻痹,而向下注视麻 痹罕见,可能由于下视运动中枢位置较上视运动中枢 低之故。 若肿瘤进一步长大,压迫中脑被盖,则可出现动眼神经 核性瘫痪,伴有瞳孔光反射消失,以及滑车神经瘫痪。 当导水管受压时,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侧脑室和 三脑室高压性脑积水,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等颅 内高压症状。 若下丘损害可引起听力丧失。 小脑和小脑上脚(结合臂)受累会产生共济失调,走 路不稳、指鼻试验不准等。
中脑被盖病变红核综合症(Benedikt Syndrome)
位于中脑被盖部,可累及动眼神经根、内侧丘系、脊髓 丘脑束、三叉丘系、红核及小脑上脚的纤维。
(1)同侧动眼神经瘫痪伴瞳孔散大; (2)对侧触觉、震动觉、位置觉及辨别觉减退 (3)对侧运动过度、强直
病因多为基底动脉脚间支或大脑后动脉阻塞,也可为肿 瘤和外伤。 临床较少见。
表现:①上睑下垂(上睑提肌麻痹);②眼球处于 外下斜位(展神经支配的外直肌和滑车神经支配 的上斜肌未受损,两者的合力所致);③眼球向上、 向下、向内运动均受限(分别由上直肌、下直肌、 内直肌麻痹所致);④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或 消失(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的副交感性缩瞳纤维受 损所致)。 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病变在锥体交叉之上)。
5、呼吸节律改变
周期性呼吸——间脑 中枢性过度换气——中脑上端 长吸气——桥脑上端 共济失调性呼吸——延髓上端
6、特殊综合征
中脑大脑脚底综合征又称Weber综合征。
病变部位在一侧大脑脚底部,损害紧挨脚底内 侧的同侧动眼神经根纤维和在脚底通过的锥体束。 由于损害部位在延髓锥体交叉之上 , 故引起病变 侧动眼神经根损伤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脑干受损的三大症状:
颅神经(Ⅲ~Ⅻ)症状;
长束(锥体束及感觉系)症状;
小脑(脊髓小脑束及绳状体)症 状。
特征性症状: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 神经损害,对侧瘫痪或感觉障碍。
1、颅神经的基本功能 2、传导功能(感觉、运动) 3、固有的重要功能 意识-觉醒的维持 反射功能(肌张力、平衡、咳嗽、眼球 运动、光反射等) 基本的生命中枢
病因常常是炎性病灶、肿瘤(胶质结节,胶质瘤)、多 发性硬化的斑块。脑血管病引起者较少
脑桥内侧部综合征medial pontine syndrome又称Foville综合征。 病变位于脑桥一侧近中线处(Millard-Gubler综 合病变的内侧) , 损害病侧的外展神经核及其根纤 维、内侧纵束和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以及腹侧 的锥体束。 对侧偏瘫。锥体束受累。 同侧眼外直肌麻痹。展神经脑内根丝受累。 两眼向病灶侧的水平联合运动麻痹,表现为病灶 侧眼球不能外展,同时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内侧 纵束受累。 Foville综合征的病因以脑血管病最多见,因为基底动 脉容易发生粥样硬化 , 而且旁正中动脉侧支循环又 较少,所以容易发生缺血性损害(脑梗死)。此外, 也可由肿瘤和炎症引起。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脑内根丝受累。 对侧偏瘫。锥体束受累。
Weber综合征常见于: 1.中脑血管病变,即大脑后动脉的脚间支(后中央动 脉)或脉络丛后动脉的阻塞。其次见于局部肿瘤和 炎症。 2.此外,一侧大脑半球肿瘤或大量出血(血肿)时, 由于严重的脑水肿可引起小脑幕裂孔疝,多为病灶 侧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受压,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和对侧偏瘫;少数情况下出现病灶对侧动眼神经麻 痹和同侧偏瘫,可能是脑水肿向对侧和下方压迫,使 中脑大脑脚移向对侧小脑幕缘之故。 3.另一种常见的原因是颅底动脉瘤,因为动眼神经在 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过,并与后交通动 脉平行前行,所以在这三组动脉上的动脉瘤常可引 起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动脉瘤也常因压迫大脑脚 而引起对侧偏瘫,导致Weber综合征。
临床上常见到这两个综合征同时出现,有时很难截然 分开。如果病变范围再扩大些,可累及同侧的三叉神 经根纤维或三叉神经脊髓束,而引起同侧面部感觉障 碍。 脑桥是脑干出血的好发部位。原发性脑桥出血起病突 然,常迅速死亡。若在发病后立即检查常会发现单侧 脑桥病变的体征,如病灶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周围性 瘫痪和对侧偏瘫,由于外展神经核或根纤维和PPRF受 损常有两眼凝视病灶对侧(即向病灶侧注视麻痹)。 但由于出血很快波及对侧,出现双侧外展神经和面神 经瘫痪和四肢瘫,并由于损伤ARAS而出现昏迷。还可 由于损害通过脑桥的交感神经纤维而出现双侧瞳孔针 尖样缩小。脑桥出血常阻断丘脑下部对体温的正常调 节而使体温严重上升,呈持续高热状态,又称中枢性高 热。出血还可向上、下方发展引起中脑和延髓受损, 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受累则危及生命。但一侧脑桥出血 也可局限于一侧,病情不太危重,头MR可确诊。自从 MR应用临床以来,发现后者情况并不少见。
供应半球后2/5 丘脑、脑干、小脑
底 面 : 椎 基 底 动 脉 供 应 脑 干 及 小 脑 大 脑 半 球 后 2 5
/
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rallar artery )是椎动脉颅内段的最大分支。其发 出点比脊髓前动脉发出点低。其主干向小 脑后下方走行 , 但行程弯曲。首先是绕过橄 榄体下端向后 , 在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根 丝背侧上行 , 至脑桥下缘再沿小脑下脚转向 下;弯曲的意义在于:当小脑扁桃体疝时,该 动脉可向下移位至枕骨大孔水平以下;颅 后窝占位病变时 , 这些弯曲会有所改变或移 位。
迷路动脉 是一支又细又长的动脉,它可以从基底 动脉下段发出,但多数是从小脑下前动脉发出,与面 神经、前庭蜗神经伴行,进入内耳道、居面神经和 前庭蜗神经之间,分为蜗支和前庭支分布于内耳。 由于这支动脉细又长,从功能上象是终动脉,加上半 规管的感觉又特别敏锐,所以只要通过此管的血压 和血流稍有减少,就可产生平衡障碍,引起眩晕、恶 心、呕吐。因此,迷路动脉的这些症状常是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或栓塞的早期信号,临床上是很常见 的。 若供应耳蜗的血流阻断可引起突发耳聋。
(如分离性动眼
神经病损)、特殊综合征 (Charcot综合征、核间性眼肌麻痹) 等。 3、确定病变的范围。
1、颅神经损害。 2、传导束损害:
感觉、运动、平衡障碍
3、意识-觉醒障碍 4、植物神经损害
高热、针尖样瞳孔、无汗
当前脑功能受到广泛性抑制时,呼吸可产生消长式变化,其间伴有 短暂的呼吸暂停,称为潮式呼吸(A); 中脑损伤可引起呼吸增强从而导致过度通气(B); 脑桥头端部位的损害可导致一种独特的呼吸方式称为长吸呼吸(C) 脑桥下端和延髓上端损害时,呼吸的节律性消失,出现共济失调性呼 吸(D),这种呼吸方式常常是呼吸停止的先兆(E)。
1、确定脑干水平的损害
颅神经+脑干功能障碍 后组颅神经——延髓 中组颅神经——桥延或脑桥 3、4对颅神经——中脑 脑干内病变时,脑干受损的症状出现早而明显。 支持脑干内病损的证据包括出现脑干固有功能的损害(如意识改
2、脑干内外病变的区别
变、特殊反射功能的改变)、核性颅神经损害
3.网状结构
动眼神经核示意图
18对脑神经核 投影图
中 躯体 特殊 线 运动 内脏 运动
中 脑 脑 桥
一般 内脏 运动
界 特殊 一般 沟 内感
一般 躯体 感觉
特殊 躯体 感觉
中继核
延 髓
脊 髓
脑干的动脉供应
椎A
脊髓前A 脊髓后A 小脑后下A 皮层支 椎-基底A (后循环) 大脑后A 深穿支 脉络膜后A 基底A 小脑前下A 小脑上A 内听A 脑桥支
半球支和蚓支 扁桃体上段(头攀) 髓前段 髓后段
扁桃体支 椎动脉 脑膜后动脉
外侧髓段(尾攀)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 ①Ⅸ、Ⅹ受损(疑核):同侧球麻痹,咽反 射消失; ②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丘脑束:同侧面部、 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 ③前庭核受损:眩晕、呕吐、眼球震颤; ④绳状体受损:同侧小脑症状; ⑤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累:Horner征。
脑桥外侧部综合征lateral pontine syndrome又称Millard-Gubler综 合征。 病变位于一侧脑桥下部平面的腹外侧 , 累及面神经 核 、展神经核、锥体束受损
对侧偏瘫。锥体束受累。 同侧眼外直肌麻痹。展神经脑内根丝或展神经 核受累。 或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脑内根丝受 累。如果仅有周围面瘫则为面神经核受累。
小脑下后动脉的主要分支:延髓支为一组 小血管,约5~8支,主要供应延髓背外侧区 (橄榄后区),包括脊髓丘脑束、红核脊髓 束、网状脊髓外侧束、三叉神经脊束及其 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孤束核、前庭 外侧核,以及网状结构。小脑支供应小脑半 球下面等。临床上,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 很常见,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这是因为 小脑支和脉络丛支与附近血管有丰富吻合, 所以影响较小;但延髓支是机能性终动脉, 故影响较大。
A:弥漫的代谢性脑病患者可对疼痛刺激产生反应,如按压眶上 嵴时,患者会试图推开检查者施压的手。单侧大脑半球损伤时, 这种运动反射往往不对称,对侧的手臂可以没有反应,小腿可以 向外旋转,以及出现巴宾斯基反射; B:上位中脑损伤可导致去皮层体态: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脚 趾向下伸展;C:低位中脑或上位脑桥损伤导致去大脑体态,上 肢和下肢都伸展,腕部屈曲。
大脑后动脉
为基底动脉的终未支。发出后在动 眼神经和小脑上动脉的上方绕大脑脚向后行,进入海 马沟,再横过海马回后端入距状沟。在整个行程中大 脑后动脉与小脑幕裂孔关系密切,它先行于小脑幕裂 孔的内侧,不久即跨至幕上,并在颞叶底面直行。在脑 底面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平行由内走向外,中间 夹有动眼神经根纤维。由于大脑后动脉由内走向外, 动眼神经根纤维在动脉后方由后上走向前下,相互间 走行呈垂直交叉,因此当颅内压增高时,颞叶海马回钩 由幕上移至幕下,造成小脑幕裂孔疝时,大脑后动脉可 向下移位,压迫牵拉其后下方的动眼神经,引起动眼神 经麻痹(因为缩瞳孔纤维在动眼神经的上方周边部, 所以首先受压,表现瞳孔散大)。
脑桥动脉 是许多小支,全起自基底动脉。
分三组: (1)旁正中动脉 起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核、皮质脑 桥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以及内侧丘系的腹侧部。 (2)短环旋动脉 自基底动脉两侧发出,绕行脑桥腹面, 从脑桥腹外侧穿入脑桥底,分布于脑桥底外侧的楔形区, 此区是旁正中动脉长环旋动脉供应区之间的地带。包 括皮质脊髓束和内侧丘系各一部分纤维、脑桥核和脑 桥小脑纤维、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根及其核的一部分。 (3)长环旋动脉 从基底动脉两侧发出后,绕至脑桥背 面穿入脑实质。 长环旋动脉的供应区包括:V至Ⅷ对脑神经核、内侧丘 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小脑上脚和脑桥网状 结构。 通常所指的脑桥出血,多为旁正中动脉破裂所致。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 及脑干综合征
功能 反射 传导
脑干内部结构
1.灰质 2.白质
和
18对脑神经核 7种成分 6条机能拄 6(+5)对 中继核 +上下丘
锥体束(兼述皮质脊髓前、侧束、Bnarne前外侧束) 四大丘系
内侧丘系(兼述薄、楔束) 脊髓丘系(兼述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兼述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源自文库
若病变在左侧,则出现左侧动眼神经损伤表 现,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 痹,瞳孔散大。损伤了左侧内侧丘系、脊髓 丘脑束和三叉丘系,则出现右侧面部和躯体 深、浅感觉感觉障碍。累及红核及小脑上脚 纤维(小脑上脚纤维全部交叉到对侧),则产生 右侧上下肢的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动作 不准确、不协调;还可出现动作过度(震颤、 舞蹈、手足徐动)。黑质受损时多巴胺能神 经元受累,导致躯体运动的稳定性失控,也可 出现不自主运动。
代谢性脑病、药物过量摄入或间脑弥散性受压抑导致 昏迷时,瞳孔与正常相比稍微缩小,但对光反应灵敏; 顶盖前区的损害阻断视觉刺激导致的瞳孔收缩,从而 导致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动眼神经的损伤经常是一侧的,常因为同侧大脑半球 的水肿导致钩回(颞叶内侧角)通过小脑幕的开口突 出而压迫动眼神经,导致单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 失,这种现象往往是脑干受到来自上部压迫的征兆; 中脑大脑脚盖的损伤导致瞳孔对光反应完全失去,瞳 孔固定在中等大小,但如果给予痛刺激,瞳孔可在交 感神经的作用下扩大(脊髓睫状体反应); 脑桥的损伤常破坏下行的下丘脑扩瞳孔通路,而使瞳 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轻微的对 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