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的功能性解剖

合集下载

脑干解剖及脑干综合征

脑干解剖及脑干综合征

03
脑干损伤原因与机制
外伤性脑干损伤
01
02
03
交通事故
高速撞击或摔落可能导致 脑干受到严重冲击。
暴力打击
如拳击、钝器打击等直接 作用于头部,造成脑干损 伤。
爆炸伤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 可能对脑干造成伤害。
缺血缺氧性脑干损伤
脑血管病变
心脏骤停
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导致脑干供血不 足。
心脏骤停后血液循环中断,导致脑干 缺血缺氧。
转移性肿瘤
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 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脑干。
肿瘤压迫
颅内其他部位的肿瘤生长压迫脑干, 造成损伤。
04
诊断方法与评估标准
神经系统检查
详细的病史询问
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性质、持续时间等。
一般神经系统检查
包括意识、精神状态、颅神经、运动系统、感觉 系统、反射等。
特殊神经系统检查
针对脑干综合征的特点,进行如眼球运动、瞳孔 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等特殊检查。
脑干内部血管分布丰富,血管之间吻合支多,构成脑干 血管网。
椎动脉在颅内汇合成基底动脉,其分支供应脑干不同部 位。
脑干血液供应障碍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眩晕、 呕吐、复视、交叉性瘫痪等。
02
脑干综合征类型及临床表 现
Weber综合征
病变位于
中脑大脑脚脚底
临床表现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外展位,向上、向下、向内运动麻痹,瞳 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偏瘫(包括面部、舌肌、肢体),偏身感觉障 碍。
窒息
长时间窒息使得大脑缺氧,进而引发 脑干损伤。
炎症性脑干损伤
感染
如脑炎、脑膜炎等颅内感 染,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脑 干。

最新局部解剖学 脑干-PPT文档

最新局部解剖学 脑干-PPT文档
通路的中继性核团。(内侧丘系交叉)
脑干背侧面观
延髓水平切面(平内侧丘系交叉)
下橄榄核 inferior olivary nucleus
位置:位于延髓橄榄深面 功能:可能与小脑对运动的控制,并参与小
脑对运动的学习记忆和对反射的修饰。
脑干腹侧面观
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中部)
红核 Red nucleus
脑干背侧面
延髓水平切面(经锥体交叉)
延髓水平切面(经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中部)
延髓水平切面(经橄榄上部)
脑桥水平切面(经面神经丘)
脑桥水平切面(经脑桥中上部)
中脑水平切面(经下丘)
中脑水平切面(经上丘)
躯体运动核 2、对侧舌下神经核、
面神经核(下半部)
名称 起始
终止

内侧丘系 薄束核
丘脑

楔束核

脊髓丘系 脊髓
丘脑

丘脑束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丘脑

三叉神经脊束核

外侧丘系 蜗神经核 后丘脑

皮质脊髓束 大脑 皮质核束 皮质
束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脑干躯体运动核
脑干四个丘系简表
丘系名称 起始核 脊髓丘系 对侧后角固有
与大脑的纤维联系,构成网状上行激动系统, 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
与脊髓的纤维联系,发挥调节躯体运动的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重要的生命中枢(如呼 吸、心跳、血压调节及呕吐中枢等),参与内 脏活动的调节。
参与睡眠的发生,抑制痛觉传递。如中缝核群 中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发出纤维上行抑制大 脑皮质,产生睡眠作用;下行至脊髓后角和胸 段侧角,参与痛觉和心血管运动的调节。

39脑干外形解剖人体系统解剖学

39脑干外形解剖人体系统解剖学

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
位于菱形窝下角的上方; 成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
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垂体 大脑脚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脑干解剖
脑干外形结构
中脑
脑桥
脑干的组成
脑干位置Biblioteka 延髓脑干的外形中脑—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桥脑—基底部 A沟 小脑中脚 三叉神经
桥延沟—外展,面,前 庭神经
延髓—前正中裂 锥体 交叉 锥体 橄榄 前外侧沟 舌下神经 后外侧沟 舌咽 迷 走 副神经
尾状核头
视交叉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 面神经 小脑中脚
尾状核
背侧丘脑
上丘 下丘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前庭区 小脑下脚 髓纹
楔束结节
3.第四脑室:
透明隔
胼胝体干
室间孔
胼胝体膝
穹隆
位置:延髓、脑桥和
松果体
小脑间,
中脑水管
近似四棱锥形
顶盖
底:菱形窝
上髓帆
尖:朝向小脑蚓
上髓帆
下髓帆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胼胝体嘴
室管膜 第四脑室脉络丛
前连合 视交叉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3个孔:
锥体 舌下神经
橄榄 锥体交叉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脑干的外形
中脑四叠体 上丘 下丘 滑车神经
桥脑—前髓帆 小脑上脚 髓纹
延髓—菱形窝 后正中沟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第四脑室
内囊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滑车神经 正中沟 面神经丘 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 薄束结节

神经解剖学课件-脑干和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分区析

神经解剖学课件-脑干和小脑的解剖与功能分区析

脑干的解剖特征
脑干具有复杂的神经纤维 网络和多个核团,这些结 构在整个神经系统中发挥 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脑干在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1
呼吸控制
脑干的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节律和深度,
睡眠调节
2
确保我们能够持续呼吸。
脑干的睡眠中枢促进睡眠的产生和维
持,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睡眠周期。
3
神经传导
脑干通过大脑和脊髓之间的神经纤维 传递信号,使我们能够感知和做出适 当的反应。
小脑的神经元和纤维通路参与调节肌肉的收缩 和放松,确保顺畅的运动协作。
小脑通过监测身体姿势、位置和视觉反馈来调 节平衡,使我们保持稳定的站立和行走。
小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连通有助于注意力和言 语功能的发展和维持。
培养自己的市场触角
1 专注学习
不断学习和了解市场动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扩展人脉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小脑的解剖结构
小脑的基本功能
小脑由两个半球和小脑蚓组成, 与大脑协调合作以控制身体的 运动。
小脑参与协调运动、维持身体 平衡和精确控制肌肉运动,是 我们精准动作的关键。
小脑的疾病和失调
小脑损伤或疾病可导致运动协 调障碍、平衡问题和其他神经 功能异常。
小脑功能分区析
运动调节 平衡控制 注意力与言语
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地努力,遇到挫折 时保持动力和耐心。
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
通过本课件,希望您对脑干和小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继续探索神经解剖学的奥秘, 拓展您的知识领域!
与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建立联系,分享经验和资源。
3 参与活动
参加行业会议、展览和研讨会,增加曝光度并结交志同道合的人。

人体解剖学脑干-PPT

人体解剖学脑干-PPT

等处发出的纤维,后经小脑下脚终止于小脑皮质。在小 脑对运动的控制特别是对运动的学习和记忆起重要作用。
下页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内部结构
脑干外形
脑干内部结构
(3)脑桥核: 居脑桥基底部的纤维束之间,由若干群细胞构成, 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皮质之间的中继站。 (4)红核:
脑干功能 居上丘平面的被盖部,呈圆柱状。主要接受来自小 脑及大脑皮质的传入纤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与 躯体运动(屈肌的运动)有关。
系统解剖: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脑干、
脑干外形
内容提要
脑干内部结构 一、脑干(brain stem):
脑干功能 (一)外形:
(二)内部结构:
(三)功能:
脑的分部
脑 端脑
的 区
间脑
分 小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延髓
一、脑干的位置和外形
位于颅后窝,脊髓 和间脑之间,小脑腹侧。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内部结构
返回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脑干外形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内部结构
蜗神经核
返回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脑干外形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内部结构
下图
返回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脑干外形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内部结构
下图
返回
系统解剖:脑干(brain stem)
与脑相连的脑神经部位
脑干外形
脑干内部结构
脑干功能
端脑—Ⅰ 间脑—Ⅱ 中脑 —Ⅲ、Ⅳ 脑桥—Ⅴ、Ⅵ、Ⅶ、Ⅷ 延髓—Ⅸ、Ⅹ、Ⅺ、Ⅻ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二)小脑
1.小脑的位置:小脑连于脑干背侧,位于颅后窝 内,上面为大脑后部掩盖。 2.小脑的外形及功能:小脑中部狭窄,称小脑蚓,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小脑两侧膨大,称 小脑半球,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 中各肌群的协同活动。半球腹面,蚓部两侧有一 对隆起,称小脑扁桃体,紧靠枕骨大孔,可因颅 内压骤增而疝入孔内,压迫延髓。 3.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表面覆盖一层灰质,称 小脑皮质。皮质深面为白质;藏于其中的几对灰 质团块,统称小脑核(如图11、12(小脑水平切 面)所示)。
2)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沿脑干腹外侧部上 升,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3)锥体束: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锥体束,下行经 过脑干腹侧,一部分纤维至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另一部分纤维集中于延髓锥体,继续下行时大部 分纤维走向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下行入脊髓遂 成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将入脊髓称皮质 脊髓前束。

脑位于颅腔内。全脑约重1400g。大脑约占颅腔容积的 3/4,覆盖间脑及小脑,并借脑干续连于脊髓。脑由神经 管前部发育而来,管腔在脑的各部形成脑室(如图所示)。
(一) 脑干
脑干为一短干,由上而下依次为中脑、脑桥、延 髓。中脑紧连间脑,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续连脊髓。 脑干腹面贴于枕骨;背面与小脑相连,其间的腔 隙称第四脑室。中脑的内腔保持原始状态,称为 中脑水管。脑干表面附有10对神经根。 1. 脑干的外形 ⑴中脑:中脑腹面为一对柱状结构,称大脑脚, 两脚间的凹陷称脚间窝,第Ⅲ对脑神经沿大脑脚 出脚间窝;中脑背面为两对小丘状隆起,分别称 上丘和下丘,是视、听觉反射中枢。下丘下方有 第Ⅳ对脑神经穿出(如图6所示)。
⑵脑桥
⑵脑桥:脑桥腹面膨隆,正中有沟,容纳基底动 脉;两侧渐窄,伸向小脑;在腹外侧份有粗大的 第Ⅴ对脑神经根,脑桥腹面与延髓借延髓脑桥沟 相隔,在沟内从内侧向外侧有Ⅵ、Ⅶ、Ⅷ脑神经 根出入。脑桥背面构成菱形窝的上部(如图7沟、裂与脊 髓者相同并延续。前正中裂两侧隆起的一对锥体, 由锥体纤维(皮质脊髓束)构成,其下部可见锥 体纤维越过中线走向对侧,称为锥体交叉。前外 侧沟中有第Ⅻ对脑神经穿出,后外侧沟附有Ⅸ、 Ⅹ、Ⅺ三对脑神经根。延髓背侧,上部与脑桥共 成菱形窝;窝下由两对结节构成,后正中沟侧为 薄束结节,其外侧为楔束结节,分别延续脊髓的 薄束与楔束。

脑干和丘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脑干和丘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脑干和丘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脑干和丘脑是人类大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在人类生命的许多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个组成部分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脑干是大脑部分,它位于脑的底部。

脑干是大脑与脊髓之间的连接器,它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延髓、桥脑和中脑。

这三个部分都包含了许多神经纤维束和核团,这些核团和纤维束对身体的各种行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延髓是脑干最底部的部分,它位于脑干中心。

延髓包含了许多神经核团,这些核团控制身体自动机能,例如呼吸、心跳和体温调节。

延髓中还含有与面部表情、咀嚼和吞咽有关的核团。

如果因为某种疾病或意外导致延髓损伤,那么患者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桥脑是脑干的中部部分,它链接了延髓和中脑。

桥脑中包含了与平衡、姿势和眼球运动有关的核团,这些核团对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非常重要。

此外,桥脑中还包含了对疼痛和味觉的处理神经核团。

中脑是脑干的最上面的部分,它位于桥脑的上方。

中脑中包含了与听觉、视觉和运动控制有关的核团。

中脑还有与运动协调有关的纤维束,这些纤维束被称为红核。

红核控制躯体运动,包括精细的手部协调动作和复杂的姿势调节。

丘脑是位于大脑中央的一个结构,在大脑中属于较为原始和古老的部分。

丘脑的功能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向皮质区域输出信息,第二部分是对皮质区域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

丘脑的输出通道与运动、感觉、注意力等方面有关。

在丘脑的后部,有一个称为视丘的结构,它与视觉有关。

视丘接收来自眼睛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大脑皮质中的视觉区域。

听丘是丘脑中的另一个区域,它接收来自耳朵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大脑皮质中的听觉区域。

此外,丘脑还有一些核团与情绪等方面有关。

在处理输入信息方面,丘脑整合来自各个感官系统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调节和控制。

丘脑能够抑制或增强人类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这使得人类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总体而言,脑干和丘脑在人类生命的许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干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脑干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脑干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脑干是人类大脑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它与脊髓相连,位于颅骨的底部。

脑干分为三部分:中脑、桥脑和延髓。

脑干是控制身体许多关键功能的主要中枢。

它包含许多核团以及神经纤维,这些核团和神经纤维对于控制呼吸、心跳、血压、消化、睡眠和觉醒等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中脑是脑干最上面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如黑质、红核和脑桥。

它是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控制的中心,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桥脑是中脑和延髓之间的部分,它包含了许多神经核团,如橄榄体、腹侧被盖核和腹外侧被盖核。

桥脑控制着人体的吞咽、呼吸、心跳和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以及眼球的运动和面部肌肉的控制。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方一部分,它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之一。

延髓包含了许多神经核团,如基底神经节、上升网状结构和下降网状结构等,这些核团控制着许多身体的基本功能,如呼吸、心跳、消化和咳嗽等。

总之,脑干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控制着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

由于其重要性,对脑干的研究和理解对于治疗许多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干解剖及脑干综合征

脑干解剖及脑干综合征
若供应耳蜗的血流阻断可引起突发耳聋。
2021/10/10
16
脑桥动脉 是许多小支,全起自基底动脉。
分三组:
(1)旁正中动脉 起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核、皮质 脑桥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以及内侧丘系的腹侧 部。
(2)短环旋动脉 自基底动脉两侧发出,绕行脑桥腹 面,从脑桥腹外侧穿入脑桥底,分布于脑桥底外侧的楔 形区,此区是旁正中动脉长环旋动脉供应区之间的地带。 包括皮质脊髓束和内侧丘系各一部分纤维、脑桥核和 脑桥小脑纤维、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根及其核的一部分。
2021/10/10
18
2021/10/10
19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干受损的三大症状:
颅神经(Ⅲ~Ⅻ)症状;
长束(锥体束及感觉系)症状;
小脑(脊髓小脑束及绳状体)症 状。
特征性症状: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 神经损害,对侧瘫痪或感觉障碍。
2021/10/10
20
脑干的基本功能
1、颅神经的基本功能
(3)长环旋动脉 从基底动脉两侧发出后,绕至脑桥 背面穿入脑实质。
长环旋动脉的供应区包括:V至Ⅷ对脑神经核、内侧丘 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小脑上脚和脑桥网状 结构。
通常所指的脑桥出血,多为旁正中动脉破裂所致。
2021/10/10
17
大脑后动脉 为基底动脉的终未支。发出后在动
眼神经和小脑上动脉的上方绕大脑脚向后行,进入海 马沟,再横过海马回后端入距状沟。在整个行程中大 脑后动脉与小脑幕裂孔关系密切,它先行于小脑幕裂 孔的内侧,不久即跨至幕上,并在颞叶底面直行。在 脑底面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平行由内走向外,中 间夹有动眼神经根纤维。由于大脑后动脉由内走向 外,动眼神经根纤维在动脉后方由后上走向前下,相 互间走行呈垂直交叉,因此当颅内压增高时,颞叶海 马回钩由幕上移至幕下,造成小脑幕裂孔疝时,大脑 后动脉可向下移位,压迫牵拉其后下方的动眼神经, 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因为缩瞳孔纤维在动眼神经的 上方周边部,所以首先受压,表现瞳孔散大)。

系统解剖脑干实验报告

系统解剖脑干实验报告

系统解剖脑干实验报告引言脑干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结构之一,位于脑的底部,与脑血管相连,负责调节人体的许多重要功能。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脑干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次系统解剖脑干的实验。

材料与方法材料- 一具离体人脑(从合法途径获取)- 解剖刀具- 显微镜- 实验室配套设备方法1. 将离体人脑放置在解剖台上,并进行外观观察,记录脑的整体结构及外形特征。

2. 使用解剖刀具进行小脑蚓部分解剖,将小脑蚓暴露。

3. 切开小脑蚓,观察并记录小脑的细微结构。

4. 将小脑蚓两侧的小脑半球分离,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5. 切开脑干,剥离出脑干的各个部分,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记录各个部分的结构和特征。

6. 利用显微镜对脑干的细微结构进行观察和记录。

7. 结合理论知识和观察结果,深入讨论脑干的功能和相应神经途径。

结果与讨论脑的整体结构与外形特征观察离体人脑具有灰白质交替排列的特征。

整体上呈现椭圆形,前部突出(前脑区域),后部圆润(小脑区域)。

脑表面有许多起伏,称为脑回,这些脑回对增加脑的表面积起到重要角色。

小脑的结构观察小脑呈叶片状结构,位于脑干底部。

小脑蚓是小脑的中部,为纵向结构。

小脑蚓切开后,可以观察到细密的细胞层次排列和结构,这些细胞负责控制人体的运动协调。

脑干的结构观察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延髓位于脑干的最下方,是脑干的最宽处,也是重要的生命支持区域。

脑桥位于延髓的上部,具有重要的中枢功能。

中脑则位于脑桥的上方,是脑干最上部的部分。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可以看到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纤维。

同时,延髓含有很多生命支持中心,如心率和呼吸调节中心。

脑桥在神经纤维交汇的区域,负责控制眼底肌肉和面部肌肉的运动。

中脑则具有视觉和听觉反射的重要功能。

脑干是人体调节许多生理功能的中枢,通过神经纤维和核团的连接和协调来实现。

结论通过系统解剖脑干的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脑干的结构和功能。

脑干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控制和调节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呼吸、心率、眼睛和面部肌肉的运动等。

脑干解剖

脑干解剖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脑干(brain stem)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上方以视束为界,下方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续。

脑桥和延髓的背面与小脑相连,它们之间的室腔称为第四脑室。

第Ⅲ~Ⅻ对脑神经附着于脑干。

一、脑干的外形(一)脑干的腹侧面1.延髓(medulla oblongata)长约3cm,是脊髓到脑的过渡部,上端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与脑桥为界,下接脊髓并与脊髓的沟、裂相连。

延髓腹侧面正中线上的纵裂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裂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隆起,称锥体(pyramid),它是由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构成。

在锥体下端绝大多数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

交叉后的纤维在脊髓外侧索内下行。

在锥体外侧的卵圆形隆起是橄榄(olive),两者之间隔以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 sulcus),舌下神经由此沟出脑,在橄榄外侧的后外侧沟中,从上向下依次排列着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三者根丝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2.脑桥(pons)位于脑干的中部,其腹侧面膨隆称脑桥基底部(basilar part of pons),是由大量横行纤维和部分纵行纤维组成,基底部正中有纵行的基底沟(basilar sulcus),容纳基底动脉。

基底部向两侧逐渐缩细,移行为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在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有粗大的三叉神经根。

脑桥下缘借横行的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与延髓分界,沟内自内向外排列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临床上称为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前庭蜗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因此该部位的肿瘤除造成听力障碍和小脑损害的症状外,还可压迫位于附近的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人体解剖实验报告脑干

人体解剖实验报告脑干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脑干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

2. 观察脑干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3. 掌握脑干与脊髓、间脑的连接关系。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人体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人体解剖标本2. 解剖刀3. 解剖剪4. 解剖镊5. 解剖显微镜6. 解剖图谱五、实验步骤1. 观察脑干的整体结构(1)将人体解剖标本放置在解剖台上,观察脑干的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刀在颅骨上切开后,观察脑干与颅骨的连接关系。

2. 解剖脑干(1)用解剖剪沿脑干中线切开,观察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的结构。

(2)观察脑干灰质和白质的结构,区分神经核、神经纤维束。

(3)观察脑干与脊髓、间脑的连接关系。

3. 观察脑神经核(1)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脑干中的脑神经核,如延髓中的薄束核、楔束核等。

(2)了解脑神经核的功能及其与脑干其他部分的关系。

4. 观察脑干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1)观察脑干上行传导束,如薄束、楔束等,了解其功能。

(2)观察脑干下行传导束,如锥体系、锥体外系等,了解其功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脑干的整体结构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最下面与脊髓相连。

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2. 脑干的解剖结构(1)延髓:延髓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

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2)脑桥:脑桥位于延髓和中脑之间,是连接大脑和小脑的重要通道。

(3)中脑:中脑是脑干中最上部,负责调节运动和视觉。

3. 脑神经核脑干中含有多种脑神经核,如薄束核、楔束核等,它们分别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4. 脑干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1)上行传导束:如薄束、楔束等,负责传递感觉信息。

(2)下行传导束:如锥体系、锥体外系等,负责传递运动信息。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脑干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掌握了脑干与脊髓、间脑的连接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脑干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持个体生命的重要中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腦幹的功能性解剖蔡明達洪祖培簡介神經系統可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兩個系統共同合作彼此連結,完成神經系統的功能。

前者包括腦和脊髓,後者包含12對的顱神經和31對脊神經。

神經組織主要由神經元及神經膠細胞構成;神經元可傳導神經衝動,神經膠細胞可以支持、保護和滋養神經元。

存在於皮膚和器官中的末梢神經受器,接受對外在和內在的刺激產生神經衝動,向上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在此整合,經過組織化的認知,做出意識層次的決定以及下意識層次的反射反應,接著將此反應經由傳出神經構造將訊息送達肌肉和腺體,做出適當的反應,達到內在平衡(internal homeostasis),維繫個體的健康與生存。

腦和脊髓分別在顱腔和脊椎管中而受保護,腦脊髓膜由硬腦膜、蜘蛛網膜和軟腦膜構成。

硬腦膜緊貼顱骨和脊椎,蜘蛛網膜下腔為腦脊髓液循環經過之空腔,而軟腦膜則緊貼在大腦及脊髓之表面。

腦部又可細分為大腦、間腦、腦幹及小腦。

出枕骨大孔則是脊髓,連接周圍神經。

大腦大腦的外層含細胞體和短神經纖維稱為皮質,皮質會有向內的彎區形成腦回,大腦被一個直的縱裂分成左右大腦半球,縱裂的基部是胼胝體,此為聯絡左右大腦的纖維束所形成;功能上,左側大腦含運動語言中樞,負責說話的能力,右側大腦在立體空間關係上優於左腦。

每一個大腦半球皆有四葉: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

功能上,額葉含控制隨意骨骼肌運動的初級運動區,並有額前聯結區執行較高智能的意識活動,如集中注意力、計劃並解決複雜的問題,判斷行為可能造成的後果等高階皮質功能;頂葉有認知體感初級感覺區,並有感覺聯結區,能夠了解語言和使用文字以表達思想,也能負責立體空間建構與思維;顳葉有初級聽覺區,並有聽覺聯結區能解釋聽覺經驗,並和其他體感視覺印象,音樂鑑賞等有綜合聯絡的能力;枕葉有初級視覺中樞,並有視覺聯結區可以統合視覺和其他感覺經驗,做出解釋及反應(圖一)。

基底核、邊緣系統及小腦皮質下有基底核群,協調身體各部的運動,學習新的運動模式。

另外有邊緣系統連結額葉、顳葉及間腦的部分構造,司營記憶、喜怒哀樂等情緒反應、性衝動,這些功能皆與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衍有關。

間腦位於第三腦室彎,包括下視丘和視丘。

下視丘主控維持內在環境的恆定,含有調節飢餓、睡眠、口渴、體溫、水分平衡和血壓的中樞,並與腦下腺功能有關;視丘為體感傳入神經抵達大腦中樞前的轉運站,並與基底核一般含有調節運動模式的功能。

小腦位於大腦後部下方,前面以第四腦室與腦幹分隔,主要功能是維持肌肉正常張力、並協調肌肉動作,使得運動平滑順暢。

腦幹腦幹就位於銜接在大腦、間腦與脊髓中間。

周圍神經所有上行的訊息都經腦幹向上傳導;中樞的所有指令也經腦幹向下經脊髓到周圍神經所分佈的肌肉與腺體執行,如此佔有非常重要的樞紐地位。

由上而下,腦幹分成中腦、橋腦和延髓:中腦包圍大腦導水管,除了做為大腦-脊髓及大腦-小腦間神經徑的延遲站之外,還有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反射中樞;橋腦為大腦-小腦徑的延遲站並和延髓共同調節呼吸速率;延髓則含有一些調節心跳、呼吸和血壓的生命中樞,以及嘔吐、咳嗽、吞嚥的反射中樞。

腦部與意識有關的構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是大腦半球,與意識清醒時反應出來的內涵,負責認識、分辨周圍環境之能力有關。

第二部分是腦幹上半段的上昇性網狀賦活系統(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ARAS),專司一個人的清醒與睡眠,如果這個系統有障礙,人就不能被喚醒。

在正常的意識狀況,必須兩部分均有正常功能,如果腦幹的上昇性賦活系統破壞而失去功能,則不論大腦半球是否健全這個人將長久呈現昏睡狀況,如果大腦半球功能仍在,病人則呈現植物人狀況,但如果大腦功能也嚴重缺失,則病人死亡的機會十分高(圖二)。

解剖上,腦幹長約8cm,下接脊髓,上連間腦,背面有小腦覆蓋,由上而下可分為中腦(midbrain)、橋腦(pons)及延髓(medulla oblongata)三部分;將腦幹整體依水平切面觀察又可分為前中後三部分解剖構造,分別是基部(basis)、蓋膜(tegmentum)及頂蓋(tuctum)。

1. 基部:腦幹的基部包含由大腦皮質下行的運動徑,及分散在其中的橋腦神經核。

運動徑包含二部分:(1)椎狀徑(pyramidal tracts),包括皮質延髓徑(corticobulbar tracts)和皮質脊徑(corticospinal tracts);(2)大腦橋腦徑(corticopontine tracts),這是由大腦皮質經橋腦到小腦的運動神經路徑。

若進一步詳細說明,中腦的基部包括了上述三個神經束,並無神經核;橋腦基部體積最大,主要是因它含有基部唯一的橋腦神經核,這些神經核接收了大腦橋腦徑的纖維,而傳出到小腦,皮質脊徑及皮質延髓徑,都經橋腦到達了延髓的基部。

延髓的基部體積最小,這是由於大部分的皮質延髓徑神經已經進入中腦、橋腦部分,而皮質脊徑在延髓的部分外形成椎狀體,叫做延髓椎(medullary pyramidas),因此這些傳導的運動路徑總稱為椎狀徑(pyramidal tracts)。

2. 蓋膜:內含灰質與白質兩部分。

灰質的主要組成有:(1)第3對到第12對腦神經(第11對除外)的運動及感覺神經核;(2)網狀構造(reticular formation)神經核及(3)補充性(supplementary)運動及感覺神經核。

包括延髓的下橄欖核(inferior olivary nuclei)、橋腦的基底核、中腦的紅核(red nuclei)及黑質體(substantia nigra)。

蓋膜的白質則包含(1)所有由脊髓或腦神經核傳導到小腦、腦幹及視丘的上升性感覺徑,(2)內側縱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3)小腦傳入及傳出路徑,(4)連接蓋膜、間腦及前腦灰質的蓋膜中央束(central tegmental tract),以及(5)位於網狀構造中大量的未命名神經路徑。

3. 頂蓋:腦幹的頂蓋是指第四腦室後面的部分,由上而下分別是中腦的四疊板(quadrigeminal plate)、橋腦的前髓帆及延髓的後髓帆(anterior and posterior medullary vela);頂蓋部分不含腦神經核,無網狀構造,也沒有直接上行及下行的感覺及運動路徑。

三叉神經三叉神經的運動核位於橋腦蓋膜的上端,負責咀嚼肌(嚼肌、顳肌、翼肌)及張鼓膜肌(tensor tympani)的活動。

感覺核則包括:(1)傳導本體感覺(propriception)的中腦核,位於中腦。

(2)傳導觸覺的感覺主核(main sensory nucleus),位於橋腦及(3)傳導疼痛和溫度的三叉神經脊椎核,向下傳導到延髓和頸椎上半段的地方,位於延髓。

離開腦幹後,三叉神經分為三個主要的分枝:視分枝、上頷分枝及下頷分枝。

顏面的感覺訊息神經經由三叉神經核向上傳導,大部分主核及脊髓核的傳出神經交叉到對側的三叉神經蹄係,而部分主核及中腦核纖維未交叉走在同側三叉神經蹄係;再向上傳導到視丘及大腦皮質;有些傳出纖維經由網狀構造傳到相對應的顱神經運動核,形成反射弧包括下頷反射(三叉神經-三叉神經)、角膜反射(三叉神經-顏面神經反射)、噴嚏反射(三叉神經-網狀構造--皮質延髓徑及皮質脊徑反射)。

第八對顱神經的平衡部分有關人體平衡訊息接受,需要靠二種接受器:顳骨內的三半規管含有壺腹脊(cristae of the ampullae)偵測旋轉及角度的加速、減速,而橢圓囊(utricle)及球囊(saccule)則用來偵測用力向下拉所引起的直線加速變化。

這些平衡訊息傳導到內耳道的平衡神經節,這裡的雙極神經元為第一個神經元,將訊息向中樞神經傳導。

在內耳通道內平衡神經部分與聽神經與顏面神經走在一起,經由橋腦、延髓的交界處進入腦幹部。

進入腦幹部之後,平衡神經纖維走向前到達前庭神經核(vestibular nuclei),聽神經纖維則走向後到達聽神經核。

其中平衡神經訊息則傳達到前庭神經核,小腦及網狀構造。

在腦幹內的四個前庭神經核則是平衡傳導路徑的第二個神經元,它們接受的傳入訊息包括:第八對前庭神經的平衡訊息,脊椎前庭衡束(spinovestibular tract),小腦前庭束(cebellovestibular tract)及網狀前庭束(reticulovestibular tract)。

而它的傳出神經元則到達下列地方以進行不同功能:(1) 內側縱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由此將訊息傳達到第3,4,6對負責眼睛活動的神經,由此再由傳達訊息的神經元傳達到脊椎,因此,這條路徑可以調節眼睛運動及頭部姿勢,以成協調作用。

(2) 前庭脊束(vestibulospinal tracts)直接傳導到脊椎的運動神經,這條神經束可以強化伸展肌肉的收縮,用以支持身體對抗重力的牽引。

(3) 前庭小腦路徑,此路徑被認為與身體縱軸肌肉維持上身垂直有關,是平衡網狀路徑,這種路徑一般認為與平衡神經異常所造成的噁心、嘔吐、臉色慘白、低血壓等反射作用有關,例如暈車。

(4) 前庭視丘皮質路徑,可以傳導平衡訊息到大腦皮質;此條路徑與平衡系統出現問題時,個體會注意到噁心、暈眩有關。

腦幹反射所謂反射反應,是指當有足量的外在刺激傳入神經系統時,在不經過意識決定與控制的情況,經由反射中樞做出反應,將訊息傳到傳出神經系統以及肌肉組織做出迅速的反應。

在腦幹這個複雜構造中,主導著很多重要的反射活動,通常這些反射動作無法正常運作時,也代表腦幹部的功能出現了嚴重的異常狀態。

1. 瞳孔對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此反射是腦幹上段中腦的功能:瞳孔對光反射的檢查中,用強光照射一側的瞳孔,光線刺激過後會發現兩側瞳孔有對稱性收縮的現象叫做瞳孔光反射。

傳入神經是由光線刺激到眼球視網膜的光線接收細胞,在顳側的訊息會經由視交叉的外側傳到同一側的頂蓋前核(pretectal nucleus),如果是在皮側的另一訊息則會在視交叉傳導到對側的頂蓋前核,訊息再由頂蓋前核傳導到中腦的艾定魏佛核(Edinger-Westphal nucleus),這是動眼神經束核區的一員,傳出神經是屬於副交感神經系統,其中的節前神經(pregiaglionice miber)的源頭就是艾定魏佛核,由此經由動眼神經傳入到一方內的脻狀神經節(ciliary ganglion),節後神經再由此傳導到瞳孔外圍的環狀肌,環狀肌受到刺激收縮後瞳孔就會縮小。

2. 眼角膜反射(cornea reflex):此反射是腦幹中段橋腦的功能。

眼角膜的傳入訊息來自三叉神經的一般體表傳入訊息(general somatic afferent GSA),當觸覺或壓覺刺激到眼角膜的上半段時,傳入神經訊息經由三叉神經的視分枝(第一分枝)經過三叉神經節傳入到腦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